“不慕紅花不羨仙,繡絨吐霧舞流鵑。春心化作沾泥絮,蓄綠播芳月復年”。我深愛這首描寫蒲公英的小詩,更戀蒲公英那詩意的名字——繡絨,它像是一位纖纖女子,粉黛玉顏,身著白紗,手持錦扇,在無垠的曠野上翩翩起舞。
蒲公英是從天上落下的云,一把把白色的小傘,飄逸清雅,在我眼里它的樣子就是不驚不艷的仙子,而它的味道也給我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
記得小時候,每到夏季母親總會從田野里割些蒲公英回來。她把蒲公英擇成三部分:蒲公英絨須、蒲公英葉子、還有蒲公英的莖。每一部分,母親總能巧手慧心地做出別樣的風味來。
母親從老屋找來一個陶鍋,她把陶鍋洗干凈后,往里面倒上多半鍋的水,然后把它坐到火上,等到水開后,母親就會把蒲公英的絨須放進去,小火慢慢熬制一小時左右,等到水呈現出棕黃色時,母親就會濾掉蒲公英的絨須,小心翼翼地把熬制好的水倒進那個白色的瓷壺里。原汁原味的蒲公英茶水,喝起來有些生澀,這時母親就會到養蜂人李大爺家,打上一罐蜂蜜,往熬好的水里舀上兩勺蜂蜜,再喝的時候,那水頓感甜意綿綿。
記得有一次,鄰居家的雨花患上了嚴重的咳嗽,二嬸到處求醫問藥,卻不見好轉,急得二嬸一家人焦頭爛額。母親得知后,把熬好的蒲公英茶水送給了二嬸兩碗,告訴二嬸這是一個偏方,蒲公英茶水清熱解毒具有消炎的作用,對于雨花的咳嗽有幫助,母親還告訴她熬制茶水的方法。聽說野地里的草就能治療咳嗽,二嬸半信半疑地到田間地頭摘了一些蒲公英回來,她按母親教的方法給雨花熬成茶水喝,雨花堅持喝了幾天后,她的咳嗽癥狀有了明顯的好轉,為了感謝母親,二嬸還給我們家送來了一大籮筐的甜桃兒。
對于蒲公英翠綠鮮嫩莖葉,母親會把它們清洗干凈后瀝干,把新鮮的葉子放到一個小盆里,撒上一小把鹽,倒點醋,再淋上幾滴香油,攪拌勻后就可以開吃啦!有時候母親也會給我們炒蒲公英的葉子吃,在油鍋里放些蒜末、姜絲、蔥花煸香后,倒入鮮嫩的蒲公英葉翻炒兩下即可。蒲公英徑的吃法是把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蘸著醬吃,味道清新爽口。
童年夏天的飯桌上永遠都飄著蒲公英的味道,無論是那甜意蜜蜜的茶水,還是涼拌莖葉的清香,在物資匱乏的年代,它們便是美味佳肴。
我相信,一個人的胃是有記憶的,在我胃里,將會永遠留下蒲公英那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