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農歷新年,只是小時候的年味卻再難一見了。
每到快過年,最興奮的都是孩子,最忙的都是大人。現在想想,那時候的大人不但忙,還愁。因為過年對窮人來說,過年就是過難。我們家最初時日子還過得去,后來就越來越窮了。孩子多了,加上合作化把大家手腳都捆綁了起來,單憑父親那點死工資,日子當然不好過。接著是刮“共產風”,有一點點資產的都得充公……
不過,我們孩子是不懂的。只記得街上人忽然多起來,很熱鬧。市場上一片吆喝聲,人擠來擠去,為了行動方便,盛放東西的籃子就頂在了頭頂上。原來窄小的菜市場這時也延伸到了小馬路上。為什么叫小馬路?那年月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大板車,小馬路實際上就是板車道。馬路邊上擺得最多的是藕,過年時是藕豐收的季節,黃泥塘的藕最好吃,入口面面綿綿的,因為都是自己家產的,價格便宜。
藕可以做出很多菜式。會翻花樣的,竟能用藕做出肉的味道,還能剁碎后和著糯米粉炸圓子。每一年奶奶都會炸上很多藕圓子、山芋圓子、糯米圓子。這是純正的土特產,比現在超市賣的好吃多了。炸圓子的時候,我們姐弟圍著鍋臺轉,就為了吃個夠——第二天東西收起來后,就不可以隨便吃了。
我最喜歡沿街看對聯,認著上面的字,想著那似懂非懂的意思。記得我們家堂屋的對聯寫著: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一磚一瓦應念創業為艱。幼時不懂什么意思,慢慢長大了,體會也就越來越深刻了。
現在人每天都在過年,吃的穿的用的無所不有,看得人眼花繚亂。那是改革開放給人們帶來的實惠。物質豐富了,精神上的需求就更高了。于是,我愛上了文學。于是,在現在的新年里,我多了一樣年味,它來自我的文字——我用我的筆記錄下過去,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