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出生在馬拉維,一個貧困的非洲內陸國家。
一家人生活的小村落,旱季雨季更替,雨季遭遇洪澇,旱季土地龜裂,收成很不好。父親每天在地里埋頭苦干,還是付不出拖欠的學費,男孩失學了。
不過男孩聰明,日常愛好修理,從收音機到房子,都能修。村里的垃圾場是他的“寶地”,有事沒事到那兒轉悠,搜尋各種廢棄的零部件。
校方將他趕出了門,老師卻喜歡這個學生,允許男孩溜進來上科學課。有次他驚奇地發現老師的自行車車燈居然是由車輪帶動發電的,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在圖書館找到一本介紹能源利用的書,如獲至寶,書中講到的風能發電讓他浮想聯翩,沙漠上肆虐的風,該是多么巨大的能量啊,若是將其轉化成動能,整個村莊家家戶戶的燈都能點亮了,廢棄許久的水泵也能啟動了……男孩的心中浮現一幕又一幕美好的圖景。
而現實是殘酷的,全年地里出產的糧食只夠全家吃兩個月,還被餓壞了的饑民搶走,村人紛紛離開,男孩的姐姐也不辭而別,跟著男友去別處謀生了。
男孩覺得必須做點什么,他拉著小伙伴一起,制作了一個模型,可以利用風來發電,當收音機唱起歌來時,小伙伴發出陣陣歡呼聲,只有男孩默不作聲,心中醞釀著更大的計劃——造一個風車。
風車計劃中重要的一環,是需要拆掉父親的自行車,改造成帶動風葉轉動的裝置,父親聽了怒不可遏,踢翻了兒子的模型,扔給他一把鋤頭,讓他跟自己去地里干活。
默默勞作的男孩依然不放棄,一有空就拿出模型和零件搗鼓。不久,家里的小狗餓死了,男孩悲從中來,抱著它失聲痛哭。在母親的勸說下,父親終于轉變態度,支持兒子的想法,改造自行車,發動村人一同搭建起十多米高的風車。男孩爬上風車,接上電線。村里的男人女人圍成一圈,抬頭看著藍天下的裝置。
一陣風起,巨大的風葉轉動起來,越轉越快,連通水泵的電源燈亮了,像亮起了全村的希望,幾十米深處的井水順著管道上升,沿著事先修好的溝渠汩汩地滲入干渴的土地……
自古以來靠天吃飯的小村莊告別了饑餓,男孩在老師的幫助下得以繼續學習,最終出國留學,獲得環境科學學士學位。這件真人真事被搬上了銀幕。
絕望的父輩們愛抬頭問天,他們終于看到,湛藍的天空下面,巨大的風車像一個隱喻,心動,風動,板結的生活也隨之被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