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崇明島上,到了冬天,家家戶戶都要挖幾個小土窖,用來儲存冬天容易凍壞或腐爛的越冬食品。那時候人們挖的土窖分為屋內的和屋外的兩種,屋內的土窖一般都挖在廚房的灶門口,那里是給灶頭添柴燒火的地方,也是屋里最暖和的地方。這種挖在屋內的土窖底座大,上口小,約二尺多深,圍圓大小根據所藏食品多少而定,這種土窖像陶瓷壇子,主要用于儲藏山芋、芋艿之類的食品。土窖挖好后,為了確保有保暖效果,土窖的底部和四周鋪上一層稻草或高粱秸、玉米秸之類的柴草,并在頂端插上幾根蘆葦作為透氣孔。這樣,就能確保冬天容易凍壞或腐爛的山芋、芋艿等安全過冬,這些食品大多用作過年時的年貸,以及留一部分作為來年的種子。
還有一種土窖是挖在屋外的,一般選擇在朝陽避風的地方,如挖在房前屋后或是靠近宅邊的自留地里,這種土窖要挖到兩三米長,一米左右寬,一米來深,主要用以儲存甜蘆粟。儲存的方法,到了秋末初冬時節,將田間成熟的甜蘆粟,砍下后,連根帶葉放進土窖里越冬,鄉間俗稱填蘆穄,并用泥土蓋實后,再在上面堆成一個小小的土丘包狀,以確保遇雨雪天氣時不進水、不積水,以便安全過冬。
到了快過年的時候,正是開窖的日子,一家人圍在土窖旁喜出望外地等待著打開土窖。那些剛從土窖里挖出來的山芋、芋艿,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與剛從田間收出來時的一樣新鮮滋潤,放進鍋里燒出來的味道也一樣清香可口。山芋還可生吃,經過土窖儲存之后,變得又脆又嫩,汁水也更多,吃起來味道不亞于脆梨的鮮美。還有就是甜蘆粟,經過三個多月的土窖儲藏之后,其表皮更青嫩,水分更豐富,肉質更松脆,味道更鮮甜,成為冬天里的稀有佳果。
此時,對于那些留作種子的山芋和芋艿,從窖中挖出后,先是移栽到田間一段時間,待到開春天氣暖和長出嫩芽時挖出,再進行栽種,很快就會長出綠嫩的苗葉來。隨著春風和雨露的滋潤,那翠玉般的葉片,裊娜地開放,鋪滿田間,令人賞心悅目。
有道是“事在人為”,這種利用土窖來進行儲藏食品保鮮的辦法,是海島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計,這里更是蘊含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在海島鄉間,農人們也有將咸菜(鄉間稱草頭腌齏)裝入壇子密封后,倒扣在河溝水底進行儲存,這一方法,少則數月,多則可存放一年,同樣能達到保鮮的效果,而且色澤更鮮美,味道更爽口。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市場上的時令蔬菜,品種繁多,隨時供應,十分豐富,即使到了冬天,塑料大棚內生產的各類蔬菜,更是不分季節,應有盡有,確保新鮮,而且家家都有電冰箱,人們根本不需要再用土窖來進行儲藏。然而,那農家自制小土窖的情景深深地留存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更是絲絲溫潤縈繞心間,定格在童年的美好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