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小米
我一個學長,研究生畢業去了一所省重點大學當輔導員,她老婆也負責學生工作。
他和我分享了一個數據,他統計大學畢業生的去向,發現很多學生沒有去讀研,也沒有選擇工作,只是無所事事地閑著,并且這群人不在少數。
有一天,他在學校辦公室接到了一個家長的電話:“老師,非應屆生可以參加你們學校的招聘會嗎?”
他回答:“可以的。”
那個家長繼續問:“不是你們學校的學生可以嗎?”
他說:“這個當然可以,沒有限制的。”
結果,他還沒有掛電話,這個家長就開始罵自己的孩子:“你不是說不行嗎?人家老師都說可以了。”
原來,這個學生畢業后,在家閑了2年,家長特別著急。
這樣的情況讓學長特別擔心,他還和我分享了大學同位的故事。學長的同位Lily,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特別優秀,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西安某名校的研究生。畢業后,導師建議她留在西安(這個學長高我6屆,那時很多高校缺人才)。
可是,家里人覺得離家太遠,還是回家比較好,結果Lily回到她家那個城市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她開始參加各種考試,公務員、教師考試,考了3年才考上一所當地的職業學院。
考上后,她去找學長,特別開心,有一種揚眉吐氣的感覺;但工作幾年后,高鐵也通了,回頭再看,這個選擇不一定是對的。多年后同學聚會,她突然說了一句話:“原來人生不止一種可能。”
她們專業是我們學校比較厲害的學科,哪怕沒有考上事業編,去輔導機構代課也能成為骨干老師,一個月月入過萬沒有問題。而Lily備考的3年,心理壓力特別大,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淚。
最后,她考上了,看似很勵志,其實并沒有。不工作堅持多年考試的人,考不上的很多。現在,Lily也有小孩了,她和學長說不想讓孩子走她這樣的路,想讓孩子開闊眼界,過不一樣的人生。
在我們學校,有很多外地的學生覺得學習氛圍好,來周邊租房子,備戰研究生,有很多已經是三戰、四戰了,好像考不上研究生,人生就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在家庭里,在學校里,在社會上,我們能學到很多做事情的方式方法,踏踏實實,努力肯干,也會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要活出不一樣的自我,一定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才可以看得更遠。
1
我接觸過很多人,對于未來有一種過度焦慮,甚至會特別看重某件事情。我聽說有些大學生為了搶某一個獎學金名額,互相去輔導員那里舉報,整個宿舍的人關系緊張,比宮斗劇都嚴重。
可是這個獎學金對于你的一生來講,真的沒有那么重要,沒有必要做過度的猜忌,甚至背后耍一些手段。大家都不是傻子,一旦人品定型,失去的機會更多。
8月份,我和朋友一起去肯尼亞,佳佳姐帶著女兒,我問她:“悅悅的暑假作業做完了嗎?”
佳佳姐說:“沒有做完,暑假作業相對于她的一生來講沒有那么重要。”她并不是不重視孩子學習,只是不是過多地看重。
人生的選擇也是,很多人過度焦慮,沒有找到大家以為的好工作,好像人生陷入灰暗,沒有什么可能性了。
要堅信,你的人生不止有一種可能。定最好的目標,做最壞的準備。
如果僅僅只有這一句話,是心靈雞湯,但信念還是要有的。那么,什么樣的人會有這樣的信念呢?見識過更多可能性的人。
大家多少都會有從眾心理,容易被迷惑,以為人生就那么一種可能,所以要撥開云霧,看看你不知道的那個世界。
我大堂哥,一直是學生干部,按照一般的路徑,就是要考公務員了。可他選擇去北京做了銷售,住地下室二層,后來開培訓公司,一年講課150天左右,全世界走,積極向上,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區。
在我讀大一時,他就和我講:“在這個時代,你不要再有什么鐵飯碗的概念,不存在。”
后來,我考研不順利去做銷售,家里人從來沒有覺得這份工作不好,當然也勸我考教師,覺得更穩定,但看我做這份工作,每個月有錢賺,就不說什么了。
在進入社會時,我們不能逃避現實,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更不能為了過度的安全感,放棄很多機會,這樣人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
所以,當你在選擇工作或者有執念時,覺得做不了某件事情,人生就沒希望時,一定要告訴自己人生有更多可能,抬頭看看身邊那些活出不一樣人生的人。
2
什么樣的人會有更多可能性?我認為有獨立思考能力,掌握做事的底層邏輯的人。
這樣的人學習遷移能力很強,很快適應環境,進步很快。
如何成為這樣的人?通過刻意練習。
我們公司很小,核心成員只有6個,每一個人都對待工作很認真,但是Anne,工作態度和執行力都沒有問題,而且做事情責任心很強,但是有一些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團隊效率很低。
后來,我發現了她的問題,與態度無關,而是做事情沒有正確的方法,不怎么會分析一件事情。
我簡單說兩件小事,有一次我和天一在濟南做簽售,安排了4家記者采訪,有一個記者因事不來了,其實對我們沒有多大影響。
Anne負責這件事情,只需要給天一說:“原定的4家媒體采訪,有1個記者因事來不了了,目前是3個記者進行采訪。”
而她解釋了一大段,這個記者是誰,叫什么名字,具體什么事情沒有來。天一的理解是,她特意說這么一件事情,是不是這個人對我很重要,需要特意強調,而我并不認識。本來一件簡單說一句的事情,用了很長時間溝通,而當時時間很緊張了。
然后,媒體讓提供照片,她選出來2-3張給人家就可以了,結果她把我們的照片鏈接發了過去(里面有近200張照片發給人家),讓對方去挑選。
其實,她付出的時間并不比團隊的任何人少,基本素質也不差,為什么自己那么累,還沒有成績呢?
我發現她對事情沒有預判,遇到一件事情后,不知道如何溝通。經常莫名其妙發我一句話,我都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再一句句問她,她才想起還沒有問別人,再去問別人。一件一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她和我都要付出半個小時。
看到這種情況,我還挺心疼的,一定要努力有收獲,不只是看起來很努力。就像青年作家李尚龍所說:“別讓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又辜負了自己所受的苦難。”
那么,Anne這樣的情況能改變嗎?當然可以,通過什么?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概念是由心理學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來的,這個法則的核心觀點是:不論你在什么行業或領域,專家級水平都是可以逐漸訓練出來的。
通俗講,什么是刻意練習?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練習。
高手在練習的時候練什么?“套路。”做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的。
我就交給天一一個任務,好好教Anne,就是讓她腦子里有做事情的系統化流程,拿到一個問題,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去做,如何抓重點。
高手和一般人的區別是什么呢?無論什么行業,業余的人一定干不過職業的人。有一個一萬小時理論,Anne如果按照她原來做事的方法重復1萬個小時,對能力沒什么改變,要想提高能力,需要正確的方法,刻意練習,改變認知。
如果這個方法,大家也想掌握,我推薦一本書萬維鋼老師的《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這本書真的有用,而且對大多數人都有用,具有可操作性的。
刻意練習有4個關鍵點:
1.只在“學習區”練習。
心理學家把人的知識和技能分為層層嵌套的三個圓形區域:最內一層是“舒適區”,是我們已經熟練掌握的各種技能;最外一層是“恐慌區”,是我們暫時無法學會的技能,二者中間則是“學習區”。
萬維鋼老師說:“脫離舒適區,需要強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種修煉。”只在學習區練習,這很難,但一旦做到,進步的速度是超出你想象的。
2.掌握套路。
把要訓練的內容分成有針對性的小塊,對每一個小塊進行重復練習。
3.在整個練習過程中,隨時能獲得有效的反饋。
反饋是很重要的,就像寫作,你寫完,讓別人修改一遍,比你自己看很多遍都有效果。
一定要有反饋,這會很有幫助。培養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學徒制,也說的是這個道理。
4.練習的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
刻意練習并不好玩,甚至有點枯燥,并且只有你跨出舒適區之后才會奏效。做事專業的捷徑就是刻意練習。
3
Anne做事有很多問題,但她有一點挺好,有決心去做好,一直在進步,雖然讓我們很抓狂,甚至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在改變的路上,除了刻意練習,一定要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改變,沒有人有義務成為你的老師,要主動去抓機會。
就像我和蘇末做寫作課,整個課程體系,我們全部用的心理學上刻意練習這一套系統的方法,比如她講課,會講基礎,如何選題,列提綱等,都是為了針對性的訓練,打好基礎。我們讓學員交專業,專業老師修改,也是及時反饋,包括投稿渠道的開放。
但我們只提供了一點方法,真正獲益的是那些積極主動的人,所以,有機會遇到能夠讓自己成長的機會,一定要主動起來。
你會發現,真正的路上,競爭對手很少,那些看起來一起競爭的人,還沒開始,就已經自我淘汰了。
人生不止一種可能,不要自我設限。
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盡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要說自己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