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孫姝怡)6月16日下午課后延時服務時間,齊河經濟開發區實驗小學操場上,一架架無人機在孩子們的操控下徐徐升起;編程與人工智能實驗室里,學生們熟練地組裝著手中的零件;閱覽室里,各類圖書有序擺放……作為城鄉結合部的一所小學,鄉村“復興少年宮”的設立,給全校學生打開了一片新的天地。“共開設了創客、籃球、舞蹈、書法、繪畫等13個社團,目前學生在各自所學項目上已經入門,我們希望通過構建層次多樣、結構合理的少年宮教育服務新體系,讓學生個個都參與、人人有特長。”校長張瑞華說。
一直以來,農村教育和文化資源相對匱乏,尤其是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文化場所不足。齊河作為省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試點,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依托15處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提至升規22處鄉村學校少年宮,整合20處實踐教育基地,建設成首批57處鄉村“復興少年宮”,讓其成為“雙減”下青少年“增能增智”的重要實踐場所。
“花瓣要剪出弧度,葉子也是。”6月16日下午5點,在齊河縣祝阿鎮實驗小學的剪紙教室里,語文教師兼“剪紙老師”孫春華,正在教社團34個學生剪一朵太陽花,明黃色彩紙點綴著教室。她任教10年,剪紙為自身愛好,練出一手好技藝,未曾想在學校鄉村“復興少年宮”發揮了大作用,不久前還編寫了校本剪紙教材。
剪紙教室對面,縣非遺面塑技藝傳承人王向東也正細致地向同學們講述“怎樣捏出一朵漂亮的玫瑰花”,捏、搓、揉、掀,一朵朵玫瑰花很快在孩子們的小手中“綻放”。王向東對多項民間技藝頗有研究,面塑、糖畫、泥人樣樣拿手,也因此成為鄉村“復興少年宮”教師隊伍的重要一員。
鄉村“復興少年宮”建得好不好,教師隊伍很關鍵。齊河挖掘優秀鄉村“復興少年宮”師資擔任輔導員,動員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五老”志愿者、退休教師、處在假期的返鄉大學生等積極參與,同時發布和組織開展志愿服務項目,強化宣傳推廣、供需對接。目前已有122人加入隊伍。
鄉村“復興少年宮”通過開展藝術培訓課程、文體娛樂、勞動實踐等活動,孩子們受益,家長們更是滿意。“以前,一到周末孩子在家不是玩手機就是看電視,家長也比較苦惱,現在有了鄉村‘復興少年宮’,孩子在這里不但可以免費學畫畫、學唱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還可以去圖書館看書,我們家長也省心了。”祝阿鎮葛謝村計生主任劉靜高興地說。
捋粽葉、做漏斗狀、填糯米、壓緊實、扎捆好,齊動手……端午節前一天,焦廟鎮鄉村“復興少年宮”開展了以“粽子”為主題的活動。附近焦廟村的16個孩子與鎮上新時代文明站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包了滿滿一盆大粽子,蒸熟后香氣裊裊。“很多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父母不能回來過節,我們想能多少彌補一點孩子心里的遺憾。而且還能讓他們了解傳統民俗,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鎮宣傳委員肖家奇介紹。
齊河成立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縣財政每年列支150萬,并吸納體彩公益投入作為鄉村“復興少年宮”主要資金保障,縣文明辦定期對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和運行情況進行督查考核。“我們把少年宮定位為思想道德教育陣地、素質技能培訓基地、實踐能力提高場所和城鄉教育交流平臺,讓更多的農村未成年人共享校內外優秀教育資源和成果,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未成年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丁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