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是很常見的一種中藥材,是中國的四大中藥之一。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是很突出的。
大黃的功效 1
【功能主治】
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攻積導滯: 味則大苦,氣則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達下焦,長于還下。入陽明,能蕩滌胃腸實熱積滯。凡傷寒,溫病,熱結于中。
涼血解毒:味大苦、氣大寒既入氣分,又恤分,有瀉熱涼血之效,故《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大黃入血分,性呈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故目疼,用之皆為要藥。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療毒,尤為特效之藥。其性能降胃熱,并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讀》曰:“大黃,味苦大寒,入太陰脾,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通經脈而破癥結。”功用峻烈,推陳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黃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藥。如研末可治黃水瘡、濕疹等皮膚病;與陳石灰同炒至桃紅色,研細后撒布傷口,可止創傷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調后外敷,治療燙火傷頗效。
唐·王燾的《外臺秘要》中有以大黃為主藥的“九物大黃薄貼”,專門外用治療癰疽發背。南宋·洪邁的《夷堅志·甲志》也載:“搗生大黃,調以美醋,敷瘡上,非唯愈痛,亦且滅瘢。”說明用大黃治療瘡癤疔毒,既能止痛消腫又不留瘢痕。
鑒別應用:
①生大黃瀉下力猛,瀉火解毒力強。用于正盛邪實證。
②熟大黃瀉下力緩。用于正虛邪實證。
③酒大黃兼能散瘀,治上者,非酒不至,用于熱毒上炎所致的目赤、口瘡、牙痛、頭痛。④醋大黃破肝血熱。
大黃的藥材故事 2
在中國,大黃主要作藥用,但在歐洲及中東,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
考古證據證實大黃在中國已經有數千年藥用歷史,后來由旅行者將這種植物從中國帶到歐洲,? 只有大黃的根莖是可食用的,多數情況下,酸性葉柄用于制作餡餅,但大黃也可以用于制作蜜餞和紅酒。
大黃收載于《神農本草經》,是一味瀉熱毒、蕩積滯、行瘀血的良藥,倍受醫家的青睞。據統計,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共有36個配伍大黃的方劑。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劉完素以治療熱病善用寒涼藥而著稱,他的弟子中就有一位叫“穆大黃”的,其河間學派的用藥風格可見一斑。明代醫家張景岳將大黃與人參、熟地、附子并稱為“藥中四維”,創制了40多個含大黃的復方。在中國醫學史上,從宮庭醫案、醫家著作到民間單方,從配伍內服到炮炙外用,大黃都以其瀉熱通便、破積行瘀、解毒止痛的功效被醫家和病患所稱道,劑型有湯劑、散劑、丸劑、膏劑、洗劑等。除此之外,大黃酒、大黃茶等還是養生保健的佳品。但醫界有諺語云:“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說明世人喜進溫補而忌攻下的用藥心理。其實,在辨證施治的前提下,妙用大黃對于一些疑難痼疾常常會有出奇制勝桴鼓相應之效。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3
1、利膽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可使膽汁分泌增加,降低奧狄括約肌張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或水醇浸提制 劑,30分鐘內膽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則降低,大黃不僅促進膽汁分泌,并使膽紅素和膽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黃 煎劑15g,膽囊明顯增大 (B超測量) 。與動物實驗結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黃對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SGPT升高達616.0U/100ml,正常對照組為289U /100ml,經大黃治療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細胞壞死程度、變性也比對照組輕。進一步研究發現,大黃能顯著逆轉四氯 化碳引起的肝組織脂肪浸潤及纖維化,微粒體腫脹,嵴明顯下降,粗面內質網破壞核糖體脫落。此外,還可恢復四氯化碳引起的單胺氧 化酶及琥珀酸脫氫酶活性減弱。表明大黃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確有預防和治療作用。體外實驗證明,大黃煎劑對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質后作用減弱或消失,同時也證明大黃中意醌類和大黃素對HBsAg并無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黃的抗菌譜廣,敏感細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檸檬色、金黃色) 、溶血性鏈球菌 (甲、乙) 、草 分枝桿菌、枯草桿菌、痢疾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淋病雙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桿菌, 尤以葡萄球菌、淋病雙球菌最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抗菌作用最強。大黃對腸內厭氧菌脆弱擬桿菌有抑 制作用,該菌可將復合型膽汁酸分解為游離型膽汁酸,增強了對粘膜的刺激性而導致膽囊炎。抗菌作用機制主要是對細菌細胞核酸和蛋 白質合成以及糖代謝的抑制作用。
4、抗腫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黃酸、大黃素對小鼠黑色素瘤有較強抑制作用,大黃酸對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對肉瘤S180和艾氏癌 皮下型無明顯作用,大黃素對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癌細胞的氧化和脫氫。大黃酸對癌細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黃對多種動物實驗性炎癥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給小鼠灌胃大黃煎劑能顯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滲出性炎癥。同 時對大鼠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腫脹、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腫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燉大黃和大黃炭的'作用較弱,可能是由於酒燉 使有效成分流失而大黃炭使有效成分破壞之故。大黃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謝途徑內環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羥基花生四烯酸 的生成,而活躍脂化酶通路,達到抗炎作用。實驗研究表明,大黃抗炎作用不是通過垂體—腎上腺素系統,因為切除腎上腺并不影響其 抗炎作用,相反抗炎的同時,并不降低腎上腺中抗壞血酸的含量,而且大黃煎劑不能延長切除腎上腺的未成年大鼠的生存時間和對抗切 除一側腎上腺后致對側腎上腺代償性肥大。故大黃無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6、止血作用
大黃用於止血,已有悠久的歷史,尤其近年來發現應用大黃治療消化道出血療效確切。各種動物實驗均證明大黃可明顯縮 短出血和凝血時間,其止血有效成分是大黃酚、大黃素甲醚、α-兒茶精和沒食子酸等。它們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脆性,興奮胃腸道 的局部血管,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顯著增加纖維蛋白原活性,降低抗凝血因子Ⅲ的活性,升高α2巨球蛋白含量,競爭性地抑制纖溶酶 和纖溶酶原活化素哎活力。沒食子酸尚可降低纖溶活性。此外,還可增杖血小板的粘附性和聚集能力,使出血和凝血時間明顯縮短。
7、降脂作用
對於實驗性高膽固醇血癥,大黃醇或水提取物可明顯降低血清總膽固醇,石油醚提取物則無效。
8、利尿作用
家兔灌服大黃素、大黃酸30mg/kg,2—4小時后,尿量、排鈉和排鉀量達最高峰,比對照經明顯增多。蘆薈大黃素和大 黃酚的作用較弱。大貴素、大黃酸和蘆薈大黃素對免腎髓質Na+、K+-ATP酶有較強的競爭性抑制作用。
9、對尿素氮的影響
大鼠喂食含0.75%腺哼Ⅲ飼料造成慢性腎功能不全模型,腹腔注射雅黃水提取物的生理鹽水溶液可明顯降低血尿 素氮和肌酐量,說明大黃對氮質血癥有良好效果。其作用機制一方面大黃可使腸道吸收的氨基氮減少,另一方面大黃可抑制體蛋白的分 解,從而使血中尿素氮和肌酐的含量降低。用二***皮下注射造成豚鼠急性中毒性腎炎模型,灌服大黃水浸劑可使尿素氮降低。
大黃的功效和作用 4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攻積導滯: 味則大苦,氣則大寒,性沉而降,力猛善走,直達下焦,長于還下。入陽明,能蕩滌胃腸實熱積滯。凡傷寒,溫病,熱結于中。
《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涼血解毒:味大苦、氣大寒既入氣分,又恤分,有瀉熱涼血之效,故《醫學衷中參西錄》曰:大黃入血分,性呈趨下而又善清在上之熱,故目疼,用之皆為要藥。又善解瘡瘍熱毒,以治療毒,尤為特效之藥。其性能降胃熱,并能引胃氣下行,故善止吐衄。”
活血祛瘀:《本草易讀》曰:“大黃,味苦大寒,入太陰脾,厥陰肝經。瀉熱行瘀,決壅開塞。通經脈而破癥結。”功用峻烈,推陳致新,使瘀血去,而新血生。
大黃外用功效:外用亦是一味良藥。如研末可治黃水瘡、濕疹等皮膚病;與陳石灰同炒至桃紅色,研細后撒布傷口,可止創傷出血。配地榆研末油調后外敷,治療燙火傷頗效。
大黃的方劑制劑 5
大承氣湯(《傷寒論》):本品、厚樸、枳實、芒硝。主治,陰明熱結,痞滿燥實之重證。
小承氣湯(《傷寒論》) :本品、厚樸、枳實。主治陽明熱結輕證。痞滿實而不燥者。
調胃承氣湯(《傷寒論》) 主治陽明熱結,燥實在下,而無痞滿之證。
大黃丸(《圣濟總錄》) :本品、黃芩、黃連、當歸、赤茯苓、黃芪、干地黃、赤芍藥、柴胡、梔子。治虛勞骨蒸,心神煩躁,大小便難,四肢疼痛。
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 :本品、甘遂、阿膠。主治婦人產后,水與血結于血室,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面不渴。
大黃當歸散(《張氏醫通》) :本品、黃芩、紅花、蘇木、當歸、梔子、木賊。主治眼胞壅腫,瘀血凝滯不散而漸生翳者。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 :本品、牡丹皮、桃仁、瓜子、芒硝,主治腸癰膿未成,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脈遲緊者。
大黃的介紹 6
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在中國地區的文獻里,“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在中國,大黃主要作藥用,但在歐洲及中東,他們的大黃往往指另外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莖紅色,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大黃的食用方法 7
加工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
2、切制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干。大小個分開,略浸,撈出,淋潤至透,切厚片或小方塊,晾干或低溫干燥。加水稍浸泡、潤透,切成1.5—5毫米厚的片,曬干或晾干。取大用低溫烘脆,磨成細粉,過篩即可。
服用方法:
內服:煎湯,3-12g;瀉下通便,宜后下,不可久煎;或用開水泡漬后取汁飲;研末,0.5-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大黃辨真偽
大黃又名將軍、黃良,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莖。每年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刮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干或切片曬干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苦,具有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的功效,用于治療實熱便秘、譫語發狂、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赤、痛瘍腫毒、疔瘡、燙火傷等癥,是非常常用的一味中藥。
大黃的品種較多,大體可分為北大黃和南大黃兩大類,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干燥的根莖,主要有西寧大黃和銓水大黃;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為藥用大黃干燥的根莖,這兩大類均載入《藥典》。市場上大黃的偽品較多,均為同科植物,如藏邊大黃、河套大黃、華北大黃、天山大黃、信州大黃、土大黃等等,這些品種未入《藥典》,不可做為大黃藥用。
大黃的藥用價值 8
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蕩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藥。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樸、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藥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藥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并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藥,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干姜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藥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并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圣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藥物。治婦女產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大黃的作用 9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1) 導瀉。大黃煎劑有明顯的瀉下作用,這種作用受溫度和時間的影響。其熱水浸出液,在酸、堿條件下或50℃減壓濃縮,瀉下效力 均不受影響。沸水浴常壓濃縮,其瀉下作用僅為原浸出液的1/3。瀉下作用隨加熱時間的延長而減弱。大黃瀉下成分約有20種,包括蒽 醌類和二蒽酮類以及它們的甙類,而主要瀉下成分為二蒽酮類化合物—番瀉甙。番瀉甙A、B、C、D、E、F的瀉下活性相似;8-葡萄糖 大黃酸蒽酮的作用也較強;蒽醌類化合物8-葡萄糖蘆薈大黃素,蘆薈大黃素,大黃酸,8-葡萄糖大黃酸等均較弱;而大黃酚、大黃素、 大黃素甲醚等幾乎沒有瀉下活性。
(2) 利膽作用。麻醉犬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可使膽汁分泌增加,降低奧狄括約肌張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腸給大黃煎劑或水醇浸提制 劑,30分鐘內膽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則降低,大黃不僅促進膽汁分泌,并使膽紅素和膽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黃 煎劑15g,膽囊明顯增大 (B超測量) 。與動物實驗結果相符。
(3) 保肝作用。大黃對實驗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損傷,SGPT升高達616.0U/100ml,正常對照組為289U /100ml,經大黃治療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細胞壞死程度、變性也比對照組輕。進一步研究發現,大黃能顯著逆轉四氯 化碳引起的肝組織脂肪浸潤及纖維化,微粒體腫脹,嵴明顯下降,粗面內質網破壞核糖體脫落。
(4) 抗胃和十二指腸潰瘍。采用大鼠應激性及幽門結扎法兩種實驗性胃潰瘍模型觀察到,給予生大黃、酒燉大黃和大黃炭等藥物均能 預防和治療應激性胃潰瘍出血。明顯縮小出血面積和減少出血灶數量,作用類同西咪替丁,對幽門結扎胃潰瘍大鼠灌服生大黃粉懸液, 可使潰瘍面積縮小,并能降低胃液量,胃液游離酸及胃蛋白酶活性,但酒燉大黃無此作用。采用乙醇造成的胃粘膜損傷模型實驗表明, 大黃煎劑1g/kg、0.5g/kg和0.25g/kg都有明顯保護胃粘膜的作用,還有提高胃壁前列腺素E2 (PGE2) 的含量,防止乙醇對胃粘膜的損 傷作用。
(5) 對腸管平滑肌的作用。電生理研究表明:大黃對結腸的電活動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阻止結腸內水分吸收,加快結腸內溶物的排出而發揮其瀉下作用。提示 大黃瀉下作用是通過腸管中M受體而發揮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