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
《醉翁亭記》讀后有感 1
早在初三時,我就學過大文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那時為了應付中考,只不過當做一篇考試古文,沒有深入研究。而今,再次細細品讀,卻有著別樣的思考。
全文簡潔明了,一氣呵成,讀起來朗朗上口,渾然天成。當時老師強調了“樂”字是貫穿整篇文章的文眼。但我個人認為,文章更側重一個“醉”字。
縱觀全文,歐陽修“醉”于美酒之中,“醉”于美景之中,“醉”于賓客。游人。百姓的興致之中,可他豈是真醉?他醉而亦醒,醒而亦醉,縱情山水,喜于民樂,如此豪放醉人的文章,醉翁何醉?
縱觀歐陽修一生,無不散發出古代文人的高貴人格,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歐陽修做到了,做的坦坦蕩蕩。朝廷的排擠,政治上的失意,沒有使他就此頹廢,在遭貶的歲月里,他反而意志更加堅強,做得更好。但你能說,他沒有悲觀,他把失利全化為動力了嗎?不,他沒有。因為他沉浸在了“醉”中,最最醒醒何為頭?歐陽修把它掩藏的很好,他的《醉翁亭記》表面上在寫景,實際在抒情。“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歐陽修能夠很清楚地看清自己,他沒有偏激,沒有沉淪,有的只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之感。
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有時不一定要表達出自己最內心的感受,不管好壞,都應淡忘,就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同一個“醉”字,沒有“貴妃醉酒”的搔首弄姿,也不是逃避現實,不是李青蓮的“舉杯消愁愁更愁”。它反而更能讓人看清原來的自我。“醉”只是一時的,歐陽修不會永遠這樣“醉”著,但他可以永遠擁有這種“醉”感--去沖淡,消解人生的沉重。這才是歐陽修讓人敬佩之處。
賞析 2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地并沒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后出現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醉翁亭記 3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4
原文: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賞析: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樂”字,點出全篇主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第二段具體描寫山中朝暮與四季景物的變幻,寫出了自然山水之樂。第三段具體描寫游人的和平恬靜以及宴游的歡樂喧鬧,寫出了滁人游山之樂和太守宴游之樂。第四段以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在議論中含蓄點名自己的思想感情。
本文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無論是寫景寫人都能抓住特征,山間朝暮四時之美景、滁人扶老攜幼之游樂、太守醺然之醉態恍若圖畫呈現在眼前,精煉卻形象;句法上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既整齊又富有變化,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又多用判斷句,層次及其分明,抒情淋漓精致“也”、“而”的反復運用,形成回環往復的韻律,使讀者在誦讀中獲得美的享受。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5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古詩簡介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翻譯/譯文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的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注釋
1、環:環繞。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東部。
3、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皆:副詞,都。
5、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別。
8、蔚然:草木繁盛的樣子。
9、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
10、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聲。
12、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3、回:回環,曲折環繞。
14、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15、翼然: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的樣子。
16、然:……的樣子。
17、臨: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1、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2、輒(zhé):就,總是。
23、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4、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5、曰:叫做。
26、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當于“于”。
28、得:領會。
29、寓:寄托。
30、夫(fú):語氣助詞,無實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開:消散,散開。
33、歸:聚攏。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氣陰晴昏暗。
37、芳:花草發出的香味,這里引申為“花”,名詞。
38、發:開放。
39、秀:植物開花結實。這里有繁榮滋長的意思。
40、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1、佳木秀而繁陰:美好的樹木繁榮滋長,(樹葉)茂密成蔭。
42、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秋風高爽,霜色潔白,溪水滴落,山石顯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種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終于真相大白。
43、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5、休于樹:倒裝,“于樹休”在樹下休息。
46、傴僂(yǔlǚ):腰背彎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48、臨:來到。
49、漁:捕魚。
50、釀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釀酒而得名。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從山野捕獲的鳥獸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總稱。
54、雜然:雜亂的樣子。
55、陳:擺開,陳列。
56、酣:盡情地喝酒。
57、絲:弦樂器的代稱。
58、竹:管樂器的代稱。非絲非竹:不是音樂。
59、射:這里指投壺,古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61、觥(gōng):酒杯。
62、籌:行酒令的籌碼,用來記飲酒數。
63、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
64、蒼顏:容顏蒼老。
6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賓客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是醉醺醺的樣子。
66、已而:隨后,不久。
67、歸:返回,回家。
68、翳(yì):遮蓋。
69、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70、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1、樂:①其樂;②:樂他所樂的事情。樂①: 樂②:樂事。
7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謂:為,是。
74、廬陵:古郡名,廬陵郡,宋代稱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賞析/鑒賞
《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確是不可多得的。慶歷五年春,歐陽修由于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苦悶;外放可以擺脫朝廷黨爭,對他也是一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這種復雜的心情。本文以一個“樂”字貫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郁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于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記翻譯 6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 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 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 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 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 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 里的。
宋仁宗慶歷五年(一零四五),參知政事范仲淹等 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 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 “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 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 于山水美景之中,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中心思想】
這篇優美的山水游記通過描寫醉翁亭的秀麗、自然風光和對游人之樂的敘述,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通過描寫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太守宴游的場面,表現詩人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 晚號六一居士。 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030年(天圣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 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 宋祁合修《 新唐書》,并獨撰《 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 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 歐陽文忠公集》。
《醉翁亭記》讀后有感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間也……
太守歐陽修,在滁州上任后,兩袖清風,勤政愛民。
他愛……他愛巍峨的山峰;
他愛……他愛那潺潺的流水;
他愛……他愛那高泄的瀑布;
他愛……他愛甘甜的美酒;
他愛……他愛那淳樸人民的歡笑;
…………
此刻太守正在笑,笑山水,笑人民,笑自己!
寵辱不驚,任庭前換開花落;
去留無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用貶謫的身世,感觸自然之美,笑談人生起起落落。
人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來作衡量的,猶如太守之一生。
心靈純潔的人,生活充滿了甜蜜與喜悅,就像太守與淳樸的人民,他們的笑才是人間最純的笑,在人間來去自如,穿行如風,談笑天地間……
太守在醉翁亭中暢歡,談笑,飲酒,總是會醉,于是,客人們大笑,笑他酒量太小可是誰又能知道太守心中是多大的情啊?太守心中如月光明鏡:他醉的不是酒,而是那蘊藏在山水之間的美景啊,是哪人民的歡笑啊……我想酩酊大醉的太守正在夢中暢游山水,咀嚼歡笑吧!
醉翁亭記原文注釋及翻譯 8
醉翁亭記 歐陽修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chán chán),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fēi)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巒,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遠遠看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并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個山間飛淌下來的,是釀泉。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起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時年齡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中。游賞山水的樂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罷了。
至于太陽一出,林間的霧氣消散,煙云聚攏而山谷洞穴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幻無定,這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野花開放而散發出幽微的香氣,美好的樹木枝繁葉茂而一片濃陰,天氣高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隱石顯露,這是山中的四季的景色。早晨進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應答,老老少少,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們的出游啊。到溪邊來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香,山上野味菜蔬,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這是太守的酒宴啊。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站著或坐著大聲喧嘩的,是歡悅的眾位賓客。臉色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間的,這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陽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亂一地,是賓客跟從太守回去。樹林茂密陰蔽,到處的叫聲,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唱啊。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的樂趣,卻不知道游人的樂趣;游人知道跟著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是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就是廬陵人歐陽修。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歐陽修。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 史學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歐陽修自稱廬陵人,因為吉州原屬廬陵郡。天圣進士。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深婉清麗。有《歐陽文忠集》,詞集有《六一詞》、《近體樂府》及《醉翁琴趣外編》。
歐陽修一生著述繁富,成績斐然。除文學外,經學研究《詩》、《易》、《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并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史學成就尤偉,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
注釋
環:環繞。皆:副詞,都。
蔚然:茂盛的樣子。
山:名詞狀語,山上。
潺潺:流水聲。
釀泉:泉水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臨:本義從高處往低處看,這里是坐落高處的意思。
名:命名。
守:官名。
號:取別號。
曰:叫做。
年又最高:年紀最大。
意:里指意趣、情趣。“醉翁之意不酒”,后來用以比喻別有用心。
乎:介詞。
若夫:用在段的開頭,用來表示提出另事。
而:就,表順承的連詞。
霏:霧氣。
開:散。
歸:回,里指散開的云又回聚到山來。
暝:昏暗。
晦:陰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好的樹木。
秀:開花,這里指滋長的意思。
繁陰:濃陰。
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傴僂:駝背,老則背微駝,故“傴僂”指老人。
提攜:被攙領著走,指小孩。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釀造,利用發酵作用制造酒。
洌(冽):清澈貌。
山肴:指山獵獲的野味。肴,指做熟的魚肉。
蔌:菜蔬。
雜然:交錯的樣子。
陳:擺開
射:這里指宴飲時的種游戲,即以箭投壺中,以能否投決勝負,叫做投壺。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記數用的簽子。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其樂:以游人的快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為,是。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現在江西省吉安市。
名家欣賞: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宏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里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瑯琊山。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瑯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里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回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于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么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里喝酒呢?為什么喝得不多就醉了呢?為什么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里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郁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游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于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云集,山巖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蔭蔽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觀看人們行游,并在那里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背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后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這里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游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肴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復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后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 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鑒的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采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贊文中多用陳述句,并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致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余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接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嘩者”。有的連接兩個前后有因果關系的主謂詞組,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有的用于連接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接前后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后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于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接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并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準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于順接,少部分用于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于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里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游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后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洌。”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瑯瑯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閑情雅致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文中不少句子由于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別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醉翁亭記》讀書感悟 9
歐陽修的一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他因支持新政而被貶滁州,在此欣賞優美秀麗的自然山水,揮筆提下不朽的名篇《醉翁亭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雖自號“醉翁”,但令他真正沉迷的,不是香醇美酒,而是美酒背后的山清水秀,幽靜閑適。“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安閑快樂的氛圍彌漫于天地之間,醉同其樂,一派祥和。歐陽修把人與自然融合為一,如此悠游自在,共同構建世間大美。
一萬卷書、一千卷遺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還有一個老翁在其中。這位“六一居士”,后來被迫遠離政治漩渦。自適、落寞、淡然……情感交織在心中,他既借酒排遣貶謫的苦悶,又不忘保持平和的心態,坦然面對困境,沉醉山水。試問,像他這樣豁達的人,在歷史的歲月長河中,能數出幾個呢?
讀到此處,他不是風流儒雅的才子,不是秉筆直書的史學家,不是替國家排憂解難的朝廷重臣。歐陽修,這位廬陵太守,拋下所有“光環”,只是一位與民同樂的。普通人。
誰能想象,這篇《醉翁亭記》是誕生于苦難之中的華章?“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足以讓人知道他的生活是有多少苦悶難以言表,只得飲酒賞景,忘乎所以。
往事越千年,如若將他的經歷放在今天,理想遇挫,生活該何去何從?政壇上的不順、讒謗與陷害、被貶的無奈憂愁,種種苦難促使他奏出流傳千古的樂章。而我們遇到挫折,不是正應如他一般,化苦悶為動力,向陽而生,創造人生中的奇跡嗎?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無論是歐陽修,還是如今的我們,都 綜觀全文,不難發現該文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且為“醉”中之樂。“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正說明放情林木,醉意山水,以排遣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抑郁和苦悶,此是作者的真意所在。作者則是根據這樣的“意”寫出了美麗誘人的 “境”,并且達到樂情與景的完整結合,意與境的極度和諧的藝術高度,創造出滲透著作者主觀感情的優美意境。這意境是:
一、美在景有層次
作者以“環滁皆山也”五個字鳥瞰全景,進而聚焦縮小視野,突出“蔚然而深秀”的狼牙山。再往下,視野推前,鏡頭由俯到仰,沿山路而上,直至推出兩峰之間的“釀泉”。最后又是一個“峰回路轉”,鏡頭搜視到“翼然臨于泉上”的醉翁亭,這是仰攝的特寫鏡頭。作者就這樣,用五層筆墨層層渲染,步步進逼,由遠而近,由小到大,從俯到仰,從面到點,使得中心景物醉翁亭,五層景致,情景疊出,別有天地。
二、美在山水相映
作者以醉翁亭為主景,側及遠近,左右的山、泉、林,描畫出一幅幽美的寫意山水畫。 “蔚然而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秀麗,迤邐連綿,青翠欲滴。重巒疊翠的群山為背景,一泉環繞而過。林深路曲,泉流紆徐,則有“翼然臨于泉上。”這山泉賴于群山的映襯,愈益顯得清朗,而亭又偏要居于泉上,更添情趣雅致。這樣,無山,釀泉不美;無泉,青山孤峙;無亭,山泉失色;有亭,亭臺增趣。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使得這幅以亭子為中心的山水畫,物物相諧,輝映生色,呈現出詩一般的意境。
三、美在朝暮變化
“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這里,作者根據山間朝暮不同的氣氛,不同的色調,傳神地寫出朝暮的景致。早晨,呈寧靜安謐之狀,清新宜人之息,傍晚,又生昏暗模糊之象,薄暮朦朧之氣。就這樣,作者以敏銳的目光,細膩的筆觸,發現并描寫出山間朝暮的相異之境界。
四、美在四季變換
作者以醉翁亭為描畫中心,不僅寫出早晚的景象,而且栩栩如生地描寫了山間四季的景物變化。“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作者用高度精煉簡潔的語言,描畫出山間帶有季節特征的四季風光。你看,芳草萋萋,幽香撲鼻是春光,林木挺拔,葉茂枝繁是夏景,風聲蕭瑟,嚴霜鋪地是秋色,水瘦山寒,溪石暴露是冬景。作者筆下的四季景物,各有特點,各具境界,變化有致,無時不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四季景色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蕭殺秋色,夏日繁陰映襯,冬景寒冽,相映成趣。
五、美在動靜對比
在文中,作者將事物的動靜變化,組成多種對比。蔚然滌秀的瑯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這樣山的蒼郁悅目,與泉聲的悅耳動聽形成對比,倍增意趣。“森林陰翳,鳴聲上下”, 這是山林之靜與山鳥之鳴形成的對比,相得益彰。上述是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又形成景物與人物之間的動靜對比。殘陽一抹據山頭是靜景,人影散亂,紛紛暮歸是動景。“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這是人物于人物之間形成的動靜對比。有動態的“歌”,有靜態的“休”。還有“眾賓歡”之動態與太守頹然酒醉之靜態的對比。各有情趣。由于作者巧妙地進行多方面的對比,使該文的意境繪形繪色,山光水色,人情,醉態驟現畫面,情趣盎然。
醉翁亭記原文以及翻譯 10
《醉翁亭記》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翻譯: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注釋
1.環:環繞。
2.皆:副詞,都。
3.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
5.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6.壑:山谷。
7.尤:格外,特別。
8.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并列。
10.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11.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12.潺潺:流水聲。
13.而:表承接。
14.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15.回:回環,曲折環繞。
16.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17.然:......的樣子。
18.臨:靠近。
19.于:在。
20.作:建造。
21.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22.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23.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24.曰:叫做。
25.輒:就。
26.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27.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8.乎:相當于“于”。
29.得:領會。
30.寓:寄托。
31.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32.開:消散,散開。
33.歸:聚攏。
34.暝:昏暗。
35.晦:陰暗。
36.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
37.芳:香花。
38.發:開放。
39.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40.秀:茂盛,繁茂。
41.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42.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43.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44.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45.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46.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47.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48.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49.漁:捕魚。
50.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
51.洌:水(酒)清。
52.山肴:野味。
53.野蔌:野菜。蔌,菜蔬。
54.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55.陳:擺放,擺設。
56.酣:盡情地喝酒。
57.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58.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簫。
59.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60.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61.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
62.觥:酒杯。
63.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
64.蒼顏:臉色蒼老。
6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66.歸:回家。
67.已而:不久。
68.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69.翳:遮蔽。
70.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71.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 樂②:快樂。
7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73.謂:為,是。
74.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醉翁亭記》讀后有感 11
這篇文章最能看出一個人的豁達和開朗。了解背景可以知道,此時歐陽修《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首先這篇文章是一篇近于賦體的散文。作者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和樂的社會風習的描寫,從側面表現了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其次,這篇文章的描寫技巧很高,寫景和抒情緊密結合,兩者都是采用由散到聚的手法,寫景由環滁皆山到西南諸峰,到瑯琊,到釀泉,然后集中到醉翁亭,抒情則由往來由人到賓客,最后集中到太守在句式上。由駢散結合,又有21個“也”字構成反復詠嘆句式,聲韻鏗鏘,搖曳生姿。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想通過這篇文章介紹這個人的品格。初中的時候僅僅是了解和背誦,只知道這篇文章是寫景的,以寫景著稱。但是隨著對文章的深入了解,才發現歐陽修的豁達大度。從朝中重臣到地方太守,如此大的變化,如果對于心態不好或者不能受挫的人來說,這就等同于人生失敗了,從此會一蹶不振。但是,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他們面對這些問題,總有他們獨特的解決方法。歐陽修和百姓融為一體,雖然遠離親人和家鄉,但是他能夠盡職盡責,正如文中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個人豁達到如此地步,何求不能夠成功。
從歐陽修的經歷和這篇文章談到我們的個人成長,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呢,每次面臨人生抉擇的時候,我們或許會放棄,或許無動于衷,但是不甘平凡的我們大都會選擇向前。或許選擇這一步會讓我們更加艱難,但是人活著就是不斷向前走。也許很多人知道《瑯琊榜》才知道醉翁亭和瑯琊山,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歐陽修在滁州待過。我記得有個節目叫《開講了》,有位女艦長說過人生的價值觀,她說,有兩種價值觀,一種是這塊表價值連城,而我戴了;另一種價值觀是這塊表因我戴了而價值連城。我非常認同后者,人生的價值不就是這樣嗎?正是因為歐陽修寫了《醉翁亭記》,很多人才知道醉翁亭和瑯琊山以及滁州。
我曾經面對挫折和迷茫的時候,會感覺自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但是直到讀了《醉翁亭記》,發現了人生其實很美好,只是我們面對了很多煩惱,忽略了很多細節。
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 12
此文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
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兵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兵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
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
醉翁亭記 13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歐陽修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 14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創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于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主旨
本文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擊的復雜感情。 全文描寫醉翁亭秀麗的環境、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和游人的山水之樂、游宴之樂,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抒發了他貶謫后的抑郁心情。
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向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 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復運用“……者……也”的判斷句句式,并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賞析
文學佳作引來了有關寫作上的佳話和軼事。這種文學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語類》所記載的歐陽修改定本文開頭的一則軼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記》的文章本身齊名。那故事是說,歐陽修《醉翁亭記》的原稿上,“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們也確實能夠感受到,文章的開頭是簡潔有力的(不過,后來也有人指出過歐陽修的這描寫并不屬實,說除了瑯琊之外,當地并沒有什么山,見錢鐘書《管錐編》引郎瑛《七修類稿》。我們不妨把它看做一種文學家的筆法,用不著過多地糾纏于此)。從“環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說是全文整體結構中的第一部分。我們不難看出,作者的筆法是很講究的,其描寫線索是:從全景慢慢地收縮視野,由群山轉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諸峰”,再轉入“蔚然深秀”的瑯琊山(瑯琊山,在滁縣西南十里,東晉時元帝為瑯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體到山間的泉水,即釀泉,最后幾經回環,才在“峰回路轉”之后出現臨于泉上的一座玲瓏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兩字,特別能夠加強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動感。歐陽修采用這種由大及小,層層深入的寫法,有助于引起讀者身臨其境和探勝索幽的興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陳述句式,寫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給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釋了“醉翁”二字的由來。歐陽修看來不是善飲之人,所以“飲少輒醉”,但卻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之間也”,的全篇主旨(與民同樂)伏了一筆。所以作者寫道,鳥兒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人們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樂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樂,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歡樂,醒了酒后能將歡樂的滁人記述到文章里的,是“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一篇記體散文。“記”的人,一種就是那些“傲逸狂醉”的人。所以,在初貶夷陵時,他就“益慎職,無飲酒”。然而有趣的是,在十年之后,他卻在滁州改變了自己的形象。這種神奇的轉變無疑具有現實背景,也體現著歐陽修思想變化的痕?
此外,《醉翁亭記》大量運用駢偶句,并夾有散句,句法既整齊又富于變化,這不僅使文章越發顯得音調鏗鏘,而且形成一種駢散結合的獨特風格。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賞析 15
醉翁亭記
作者:歐陽修
朝代:宋朝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注釋
1、環:環繞。2、皆:副詞,都。3、環滁:環繞著滁州城。4、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5、其:代詞,它,指滁州城。6、壑:山谷。7、尤:格外,特別。8。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并列。10、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11、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12、潺潺:流水聲。13、而:表承接。14、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15、回:回環,曲折環繞。16、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17、然:。.。.。.的樣子。18、臨:靠近。19、于:在。20、作:建造。21、名:名詞作動詞,命名。22、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23、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24、曰:叫做。25、輒:就。26、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27、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28、乎:相當于“于”。29、得:領會。30、寓:寄托。31、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32、開:消散,散開。33、歸:聚攏。34、暝:昏暗。35、晦:陰暗。36、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37、芳:香花。38、發:開放。39、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40、秀:茂盛,繁茂。41、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42、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43、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44、負者:背著東西的人。45、休于樹:在樹下休息。46、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47、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48、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49、漁:捕魚。50、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51、洌:水(酒)清。52、山肴:野味。53、野蔌:野菜。蔌,菜蔬。54、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55、陳:擺放,擺設。56、酣:盡情地喝酒。57、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58、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簫。59、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60、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61、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62、觥:酒杯。63、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64、蒼顏:臉色蒼老。65、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66、歸:回家。67、已而:不久。68、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69、翳:遮蔽。70、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71、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 樂②:快樂。72、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73、謂:為,是。74、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賞析: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勒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譯文及注釋 16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賞析 17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首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
一、描繪了一幅優美的風景畫
在作者筆下,醉翁亭的遠近左右都是一張山水畫。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沒有孤立地用墨,而是交織一體,既各具特色,又融合統一,蔚然深秀的瑯琊山,風光綺麗,蒼翠欲滴,以群山為背景,釀泉環繞而過,一座四角翹起的亭子立在上面,這樣,無山,則泉不美,無泉,則青山孤立,無亭,則山泉失色。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一應俱全,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作者筆下的朝暮和四時之景,也都是優美的風景畫。
二、勾勒了一幅“與民同樂”的風習畫
文章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在這幅圖畫中,有“負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應,往來不絕,十分熱鬧。
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和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后的特殊心境。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隨著文章中對景物的描寫,我們看到了一個閑適快活的世界:“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優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這兒的山,沒有嶙峋怪石,沒有巖絕壁,這兒的水,不是驚心動魄之水。山,逶迤起伏,布滿了茂盛的綠蔭,幽深秀麗,靜靜地綿延環繞;水,猶如一條回旋曲折的銀色飄帶,潺潺而下,泠泠悅耳;還有一亭,四角翹起,像鳥一般,悄然飛臨在這細水旁,多么柔和寂靜的景色啊。《醉翁亭記》開頭這一段描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景色優美的環境里,產生了愉悅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寫,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幕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這里寫到了清晨飄散開來的淡霧,傍晚聚擾來的煙云,春季發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蒼翠的綠樹,秋季潔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頭。一切都那么恬靜簡樸,淡雅自然。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寫,我們再看散文中人事的敘述:“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它所描寫的不是轟轟烈烈的社會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響的英雄行為,而是比較平凡的、沒有矛盾,沒有沖突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散文中描寫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轄下,眾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個片斷,呈現的是一派閑適快活、安詳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無限的快樂,不禁心曠神怡,榮辱皆忘,一切人世間的榮辱,煩惱都置之腦后,以至于忘自己“飲少輒醉”,盡興暢飲。結果,周圍歌聲繚繞,人們起坐喧嘩,而他卻“頹然乎其間”,醉態可掬,欲起而不能了,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歐陽修通過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抒發了自己由此而觸發的內心感慨。他的真摯的感情溶匯在景、事中,更使文章顯得情意盎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在仕途宦海中顛簸數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從天圣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于滁州之后,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于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么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游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閑,不由便醺醺然了。歐陽修蒼顏白發,頹然坐于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譯文: 18
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山峰,樹林和山谷格外秀美。遠遠望過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上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是一股水流從兩峰之間飛瀉而下,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個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是醉翁亭。建造這個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給它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飲酒,喝了一點就醉了,而且年齡又是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欣賞山水之間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又如太陽出來而樹林的霧氣消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間早晨和傍晚。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樹木繁茂滋長,形成一片濃郁的綠陰;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天溪水落下,露出石頭,就是山里的四季景象。早晨進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負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的,是滁州人在出游。來到溪邊捕魚,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泉水來釀酒,泉水清,酒水甜;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彈琴奏樂;投壺的人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人們時坐時起,大聲喧嘩,是賓客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陽落到山頂,(于是)人的影子散亂一地,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啼鳴,游人離開,鳥兒快樂。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樂趣,卻不知道人們的樂趣。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敘這樂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的歐陽修。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19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唿,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唿,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蔭,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 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注釋
環:環繞。
皆:副詞,都。
環滁:環繞著滁州城。
滁: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區。
其:代詞,它,指滁州城。
壑:山谷。
尤:格外,特別。
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而:表并列。
峰回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
山: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
潺潺:流水聲。
而:表承接。
釀泉:泉的名字。因水清可以釀酒,故名。
回:回環,曲折環繞。
翼然: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然:。.。.。.的樣子。
臨: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于:在。
作:建造。
名:名詞作動詞,命名。
自謂: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
號:名詞作動詞,取別號。
曰:叫做。
輒:就。
年又最高:年紀又是最大的。
意: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來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乎:相當于“于”。
得:領會。
寓:寄托。
林霏: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
開:消散,散開。
歸:聚攏。
暝:昏暗。
晦:陰暗。
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
芳:香花。
發:開放。
佳木秀而繁陰,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
秀:茂盛,繁茂。
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
風霜高潔: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
至于: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
休于樹:在樹下休息。
傴僂: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
提攜: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
臨:靠近,這里是“……旁”的意思。
漁:捕魚。
釀泉:一座泉水的名字,原名玻璃泉,在瑯邪山醉翁亭下。
洌:水(酒)清。
山肴:野味。
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
陳:擺放,擺設。
酣:盡情地喝酒。
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
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非絲非竹:不在于琴弦管簫。
射: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
弈: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
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
觥:酒杯。
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
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
歸:回家。
已而:不久。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
翳:遮蔽。
鳴聲上下: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
樂①其樂②:以游人的快 樂②:快樂。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
謂:為,是。
廬陵: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
賞析:
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閑適、恬淡的情境里,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里,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游。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朝暮變化和四時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樂,表現出他“樂民之樂”的胸懷,充滿了士大夫悠閑自適的情調,并從側面顯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績。
譯文 20
《醉翁亭記》作于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歷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被貶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參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范諸人早在慶歷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后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于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里的。
醉翁亭記 21
朝代:宋代
歐陽修
原文: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上24課《醉翁亭記》原文、譯文和賞析 22
環繞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一座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僧人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陽的升起的時候,樹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早晚的景象啊。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俊秀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郁的綠蔭;天高氣爽,水面下降,隱石現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啊。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景色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啊。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應答;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人在游玩。靠近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清;野味野菜,雜亂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頭發花白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陰,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把滁州百姓的快樂當作自己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就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郡的歐陽修。
賞析 23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的名作,是一篇令人不禁喜愛的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十分樂觀。寫作時背景是歐陽修由于參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敗,歐陽修被株連被貶,此文就是被貶滁州時作者創作的。貫穿《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文中寫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這是無足怪的。因為既是寫亭,自當寫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當寫出命名之意,這些全屬必要的烘托。文章開始寫望瑯琊,寫“山行”和“聞水聲”都暗寓著一個“樂”字。至破題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后,再補一筆,便借“山水之樂”,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線。
下文又承“山水之樂”稍稍展開,寫出中朝暮和四時之景,,并點出“樂亦無窮”使讀者如入佳境。但這種“樂”趣,是人人都體會到的,著還不足為奇。等寫到“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時,“樂”的內涵就加深了,因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賓客,還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這就非同尋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結束這歡樂場面,也是有深意的,說明“醉翁之意”的基調。以下從兩方面展開;第一,寫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樂亦無窮”表現作者縱情山水之意;第二,寫滁州官民同樂的情景,極力寫出滁州人民的這和平生活怡然自樂和眾賓盡歡的情態,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這幅生動的風習畫從側面顯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也很有特色,駢散相間,節奏富于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易于成誦,首先本文的語言高度概括,含義豐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創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時代和后來的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記》的語言凝練精粹,金熒潤暢。再次《醉翁亭記》的語言抑揚頓挫,鏗鏘悅耳。全文幾乎用“也”結束句尾,又一貫通篇,毫無重復之感,反有靈動之妙,具有一唱三嘆的風韻。
《醉翁亭記》讀書感悟 24
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一向以來人們稱贊它風格歡快、意境優雅。前人大多評論該文連用21個“也”字,構成了一唱三嘆的風韻。其實,細讀全文不難發現,這篇四百余字的山水游記,除連用21個“也”字之外,還有10處之多連用“樂”字。
一、樂觀進取的處世態度,奠基了太守“樂”在其中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被貶到滁州以后寫的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當時,作者也和白居易一樣,“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此,在到任的路上,他寫道:“陽城淀里新來雁,趁伴南飛逐越船,野岸柳黃霜正白,五更驚破客愁眠”。詩中流露出遭貶后憂不成眠的情緒。
然而,難能可貴的'是,歐陽修并沒有在政治失意中沉下去。他由于出身貧困,努力仕進,以前幾起幾落的磨難,成就了他的自強不息、樂觀上進的處世態度。所以任職滁州期間,作者的情緒是開朗的,“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所以,作者把個人的煩惱扔在一邊,“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覺得“四時之景無不可愛”(《豐樂亭記》)。故而歐陽修在《送張生》中高吟:“老驥骨奇心尚壯,青松歲久色愈新。”離開滁州三年以后,歐陽修還深情地懷念那段被貶生涯,“吾嘗思醉翁,醉翁名自我”,“吾嘗思豐樂,魂夢不在身”(《思二亭送光祿謝寺丞相歸滁州》)。這種懷念當年, 由此觀之,《醉翁事記》的產生絕不是偶然的,這與歐陽修的經歷和樂觀心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奠基了歐陽修創作《醉翁亭記》的思想根源。
《醉翁亭記》讀后有感 25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歐陽修的一篇《醉翁亭記》,讓多少游人對瑯琊山向往不已。
位于安徽滁州市西南郊的瑯琊山,素有“皖東第一名山”之譽,而山中第一名勝,非醉翁亭莫屬。進入山門,一路西行,過野芳園、聽泉亭、讓泉,被列為全國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便掩映在一片樹林間。此亭頂為歇山式,飛檐翹角。亭內有楹聯云:“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顯然取材于歐陽修“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的說法。
北宋慶歷年間,歐陽修被貶到滁州,經常來亭中游樂飲酒,并留下千古美文《醉翁亭記》。多年以后,蘇軾應邀書寫《醉翁亭記》,刻碑傳世。從此,醉翁亭伴隨著“歐文蘇字”雙絕而名揚天下。
過去讀《醉翁亭記》,總覺得醉翁亭是瑯琊山麓一個遺世獨立的亭子。事實上,從北宋末年起,醉翁亭邊先后出現了同醉亭等其他建筑。相傳到明代,房屋已有“數百柱”。可惜至清代咸豐年間,所有建筑化為一片瓦礫;直到清光緒七年重修,醉翁亭及其周圍建筑群才恢復了生機。
如今的醉翁亭已不再孤獨,周圍不到1000平方米的區域,已擴展成一座依山臨水、布局緊湊的小型園林。東有巨石斜臥,保存著南宋篆書摩崖“醉翁亭”。南有讓泉臨溪潺潺而出,泉眼旁以石塊砌成方池,池上有立于清康熙年間的碑刻。西有始建于明天啟年間的寶宋齋,內藏大型石碑,鐫刻蘇軾手書《醉翁亭記》,全文401字,每字約10厘米見方。北面三間瓦房,劈山而筑,名二賢堂,還有意在亭、影香亭、古梅亭、怡亭和覽余臺等,各有不同的景致和底蘊。時值春游旺季,游人絡繹不絕,穿行于亭臺樓閣、春花綠樹間,一派“前者呼,后者應”的快樂景象。
瑯琊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文化積淀不僅僅在醉翁亭。信步走去,唐、宋以來的摩崖、碑刻比比皆是,約有300多處。據記載,瑯琊名勝至少發端于唐大歷年間,時淮南路刺史李幼卿在南山“鑿石引泉,釃其流以為溪”,名為瑯琊溪,又和山僧法琛建瑯琊寺。李幼卿之后,唐、宋文人韋應物、歐陽修、辛棄疾等,相繼出守滁州,修筑城池樓館,開發山川名勝;王安石、曾鞏、宋濂、文征明、王世貞等,也在瑯琊山留下了名篇佳句。文以山麗,山以文傳,瑯琊山聲名日隆。
東西逶迤的瑯琊山,本是一座風景名山,總面積達115平方公里。山中有洞穴,如瑯琊洞、雪鴻洞、歸云洞、重熙洞和花山洞等;有泉眼50多處,如讓泉、紫薇泉、濯纓泉和醴泉等;有溪流湖泊,如瑯琊溪、玻璃沼、深秀湖、姑山湖和鳳凰湖等,湖光山色,處處有景,四時不同。
瑯琊山雖不高,最高峰花山海拔只有331米,卻綿延起伏,層巒疊嶂,幽谷深藏。也正因為山不高,十分適宜攀登,游人至此,無不欣然拾級而上。出醉翁亭,入洗心亭休息片刻,踏上瑯琊古道,眼前又是另一番風景。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瑯琊古道,長約1500米,條石鋪成,由低漸高,蜿蜒曲折。古道兩旁樹木參天,如天然棚蓋,晴天遮陽、雨天擋雨。轉過一座名為“峰回路轉”的拱形門樓,景色豁然開朗,只見南面兩山相擁一泓湖水,清澈如鏡,名“深秀湖”。
繼續前行至山腰,山峰重疊、古樹蔥蘢處,便是山中另一名勝瑯琊古寺。唐宋鼎盛時,瑯琊寺殿宇規模宏大,房屋鱗次櫛比,僅寺內外形式各異的亭臺就有20余座。幾經興廢,現存建筑大部分重修于上世紀初,保持了古寺原來的格局和樣式。寺內有對聯云:“古寺猶存明季石,山門尚有建康磚”。
游覽了瑯琊寺,沿石階穿過一片密林,不多時就來到了海拔310米的南天門,這里是瑯琊山登高望遠的最佳場所。登上會峰閣極目眺望,遠處長江如帶、鐘山蒼茫,萬千氣象,壯麗河山盡收眼底。
瑯琊山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森林公園之一。山中林木蔥郁,森林覆蓋率高達90%。扎根在巖縫中的瑯琊榆和醉翁榆,是瑯琊山特有的樹種,其樹干通直秀拔,木質細膩堅硬。瑯琊榆遍山可尋,或在深深的山谷中,或在陡峭的巖石上,那騰空而起的樹身,宛如蒼龍,顯示著極強的生命力。醉翁榆主要生長在醉翁亭周圍,其中最為雄奇的四株醉翁榆,就峙立在醉翁亭前,如巨人般守護著飽經風雨的醉翁亭。
《醉翁亭記》讀書感悟 26
《醉翁亭記》是北宋歐陽修的名著,醉翁之意不是酒,而是山水之間。山水之樂……這句話一定是大家傳誦的,今天就讓我們來品嘗一下這位大師的大作吧!
在《醉翁亭記》完成之前,歐陽修被貶官,但他說:醉翁的意思不在于酒,而在于山川之間。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有喝醉,而是被美麗的風景喝醉了,這是一種美麗的`醉酒。你看,歐陽修能有這么多肚子,他瀟灑的心情是我們無法比擬的。雖然歐陽修充滿了愛國熱情,想為國家做點什么,但總是被排除在外。我們無法理解這種天賦不會遇到內心的痛苦。既然事已至此,那就自得其樂吧!你看文章一開始就給我們帶來了一種愉悅的感覺,讓每個人都有點陶醉。
我似乎和歐陽修一起來到了風景優美的地方,早晨飄散的霧,晚上聚集的云,散發著芬芳的野花,綠樹。一切都是如此安靜和美麗。
讓我們來看看歐陽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如此平靜。寫這么漂亮的文章真的值得學習。現在,我們? 向歐陽修老先生學習!
《醉翁亭記》還是值得一讀的!
文言文《醉翁亭記》譯文及賞析 27
醉翁亭記
宋代: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滁州周圍都是山。西南部的幾座山峰,特別是樹林和山谷。乍一看,樹木郁郁蔥蔥,深邃而美麗,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我逐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水從兩座山之間傾瀉而出。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和山路轉彎。有一個亭子像鳥兒一樣飛在泉水上,那就是醉翁亭。誰建造了這個亭子?是山上的和尚智賢。誰給它取名?太守用自己的綽號(醉漢)命名。太守和他的客人來這里喝酒。他們只喝一點就喝醉了;而且他們年紀最大,所以他們被稱為醉漢。醉漢的興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賞山川的美景。欣賞風景的樂趣,理解心中,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里的霧散了;當煙云聚集時,山谷看起來很暗;朝代是黑暗的,暮色是黑暗的,或黑暗或明亮的,變化不同,這就是山。早晚。野花盛開,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好樹枝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是山里的四季。早上去,晚上回來。四季的風景不同,樂趣無窮。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來來往往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打招呼,后面答應;老人彎下腰,孩子們由成年人領導。來來往往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在溪邊釣魚,溪水深,魚肥;用釀泉釀酒,泉水清澈,酒清澈;野菜擺在我們面前,那是太守主辦的宴會。宴會上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影中,下棋中獎,酒杯和酒籌交互混雜;起床時大聲喧嘩的人是快樂的客人。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地坐在人群中間,太守醉了。
很快,太陽下山了,人影分散了,客人們跟著太守回去了。森林里的樹枝和樹葉茂密,鳥兒到處叫,是游客離開后鳥兒快樂地跳躍。但鳥兒只知道山上的幸福,卻不知道人們的幸福。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的快樂,但不知道太守以游客的快 醉酒可以和每個人一起快樂,醒來可以用文章描述快樂的人,那就是太守。太守是誰?是廬陵歐陽修理。
賞析
文章第一段由醉翁亭引出音樂一詞,指出了醉翁的意思不是酒,而是關心山川的全部主題。第二段描述了山中日落和四季景物的變化,以及自然景觀的快樂。第三段描述了游客的和平與寧靜,以及宴會旅行的歡樂與喧鬧,以及滁州人和太守宴會旅行的樂趣。第四段以鳥的樂趣襯托游客的樂趣,以游客的樂趣襯托太守的樂趣,在討論中含蓄地點名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這篇文章在寫作上很有特色:無論是寫風景還是寫人,都能把握特色。山中四季的美景,楚人扶老攜幼的游樂,太守醉的醉態,仿佛圖片呈現在我們面前,精致卻形象;在句法上,平行句被廣泛使用,并夾有散句,既整潔又多變,使文章更加鏗鏘有力,形成了獨特的平行組合風格。判斷句多用,層次分明,抒情細膩的也、而的反復運用,形成回環往復的節奏,讓讀者在閱讀中享受美。
結構精巧 28
金線串珠。《醉翁亭記》雖然時而山色露布卷面,時而水流瀉進畫幅,時而人情喧于紙上,看似散,其實一點兒也不亂。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線。這根金線就是作者的主觀感受——“樂”,醉中之“樂”。正因為如此,文章的起、承、轉、合,就無不統攝于作者主觀感受和體驗的波瀾起伏。寫山水,是抒發“得之心”的樂;寫游人不絕路途,是表現人情之樂;寫釀泉為酒,野肴鋪席,觥籌交錯,是表達“宴酣之樂”;寫鳴聲宛轉,飛蕩林間,是顯示“禽鳥之樂”,更是為著表現太守陶醉的“游而樂”。歡于萬物,樂在其中,全文因景生樂,因樂而抒情,這樣,行文走筆,一路寫出,圍繞個“樂”而展開,就不是斷片的雜碎,而是統一的整體,猶如穿千顆珠玉綴在金線之中,收萬道陽光凝于聚光鏡上。也正因為有聚光點,有主骨架,文筆的散反而會轉化成一種特色,顯得運筆從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豐滿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機,增強了散文的內容。
曲徑通幽。《醉翁亭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峰回路轉,有亭翼然。”借用這句話來形容這篇散文的結構特色是很恰當的。作者寫四時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瑯風貌,可謂匠心默運,苦意經營。作者為寫出醉翁亭的位置,頗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徑直言之,而是曲折寫來。文章一開始敷設了五層筆墨,“環滁皆山”,一層;“西南諸峰”,一層;深秀“瑯”,一層;潺潺泉水,一層;“有亭翼然”,一層。五層筆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層層烘染,步步進逼。先用大鏡頭、長鏡頭,然后推成小鏡頭、短鏡頭,最后跳成特寫,不平不直,九曲回腸。先用概描,寫滁州山景,大筆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進,帶出“西南諸峰”。再著一“望”字,視線集中瑯。用畢視覺,跟后就用聽覺,“水聲潺潺”,于是釀泉入畫。爾后,用一“回”字,著一“轉”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進入卷面。作者在用筆時,好像圍野狩獵,逐漸圈小區域。這樣不僅讓人們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寫,便使“亭”非比尋常;如此用筆,便使“文”不同凡響。再如文章結尾處,作者為了突出“太守之樂”,也是用的層層烘托的筆法。用禽鳥之樂,反襯眾人之樂,再用眾人之樂,反襯出太守之樂。這樣,太守之樂就在眾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顛,顯示出主觀感受和體驗的高人一籌。
呼應有方。前有伏筆,后必照應;藏墨于首,顯豁于尾,是《醉翁亭記》結構安排的第三個特點。文章一開始寫道:“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誰”暫按不表,埋下伏筆,催人卒讀。直到文章剎尾處,才端示:“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樂”呼應了“山水之樂”,樂從山水來,太守樂就有了根據。“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照應了“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著落。又如“夕陽在山,人影散亂”,紛紛離去,是因為時令已晚,這便跟前文的“暮而歸”又恰成照應,把這句話具體化了。處處注意呼應照應,就使文章的內在結構經緯分明,嚴謹周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