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件事情上得到收獲以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1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志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并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游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么強大的綜合國力、扎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著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系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后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于突破、敢于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和感受 2
在天宮課堂里,我最感興趣的就是“冰球”的實驗了。這個實驗的情節不僅有趣,而且還讓我明白了在太空中的失重現象。
后面問問題的時間我也知道了一些知識,比如:在太空站眼淚不會流到地上,而是在眼角里打轉;在太空站里如果要保護皮膚,就不像在地上那么簡單了,要使用專用的物品來保護皮膚……
學生觀看《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3
在天宮課堂中開展了學生向航天員提問的活動,通過學生們的問題,航天員們做了相關的實驗,向我們展示了太空的奇妙,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水球中注入氣泡的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在水球中注入氣泡的實驗是利用注射器江將水注入事先準備好的水球中,水球沒有變大,而且氣泡能自己在水球中變成圓形,令同學們無比驚喜;泡騰片實驗是在事先準備好的水球中注入色素,然后放入泡騰片,在溶解的時候同學們紛紛發出感慨:真像我們的大家園地球啊!
太空十分奇妙,但奇妙之處還沒有被完全挖掘,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王亞平老師表示,青少年是含苞待放的花朵,期待我們的綻放。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和感受 4
今天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宇航員給我們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為我們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激起了我追尋“科學夢”、實現“航空夢”的熱情。我為祖國先進的科技發展感到驕傲,我也應該認真學習,報效祖國。
創新課堂心得體會 5
我是一名初中數學教師,通過對該生本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應用,我受益頗多,現敘述自己的點滴心得體會,以示共享:
雖然已經工作8年,并且一直從事初中數學教學工作,但是,想到自己的數學教學仍然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現象,始終感覺自己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學生是知識的“接受器”,致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究的能力,變得麻木、呆板、什么都等著老師來講,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態度;變得消極沉默,失去了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封閉自己;變得不主動,不懂的問題不去問老師,不和同學交流,沒有好的學習方法和對學習的興趣。
面對這樣的實際現象,我曾經多次進行過教學反思,曾經屢次和同事們進行教學上的交流,結果還是沒能走出教學中存在的這個誤區。幸好,在學習后,我開始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應用“自主建構,有效生成”式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引領學生主動去獲取知識和能力;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并在獲取知識的基礎上發展、創新,目前,課堂教學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明白知識就在身邊,從生活中激發對數學的興趣
在教學中我在備課時根據給出的例題,結合學生生活中熟悉、感興趣的事進行改編,然后進行教學,讓學生覺得自己學習的數學都是生活中常見、熟悉的事物,學習后又能把這些知識拿去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所以他們很快會明白學數學知識是很有價值的。
生活中的事情有絕大部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做過,大腦中可以很快呈現出這種印象,不抽象。所以舉手回答的學生明顯比以前多了,大家都很愿意去思考,回答也非常流利。這樣不僅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完課本中的知識,明白學習數學就是幫助自己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同時營造了一個活躍、和諧的良好課堂教學氛圍。本文來源于,百度一下“”你就能找到本站
2、融洽師生感情,促進學習的興趣
根據我平日的教學觀察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喜歡某個老師而對她所任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也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喜歡某個教師而對她所任學科毫無興趣,學生這方面的表現特別明顯。我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同樣一節課的知識內容在兩個班教學,其中一個班我用微笑的臉、表揚、肯定的語言進行教學,這堂課在輕松、愉快、和諧中順利完成;而另外一個班,我板著臉孔,粗聲粗氣地對他們說話,這堂課在沉悶、壓抑中進行,到最后沒有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師一個親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熱情而富有鼓勵的話,一個肯定表揚的手勢,都能使學生萌生積極愉快的感覺。相反,教師過分嚴厲的批評,兇狠的目光,斥責的聲調會使學生望而生畏,產生一種壓抑,甚至恐懼、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師應該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和不良心境,用積極姿態,滿腔熱情地進行教學,用自己飽滿的精神狀態去感染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以飽滿的熱情去學習數學。
3、課堂用賞識的語言激勵學生,激發自主探究的動機
在教學中,運用賞識、表揚的語言,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暗示,看到學生的閃光點,一一加以肯定,學生可能
總之,教師要讓學生自主探究地學習數學,必須由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轉變為通過傳授知識來指導學法的教學觀,教給學生學法,使學生“想學”“能學”之舟順利達到“會學”的彼岸,并使學生在學習中發展、創新。把促進學習主動學習,主動發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去學習數學。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6
今天,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航天員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有趣的“天宮課堂”令我震撼不已,記憶猶新。“上得去,下得來”“出得去,對得上”更是讓我印象深刻。老師們也給我們準備了很多太空實驗,如:懸浮,太空冰球實驗。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大開眼界最有意思的是王亞平老師的冰球實驗,一個小小的液體泡泡,一碰到結晶顆粒就變成了一顆白色的冰球,看得我心癢難耐,忍不住想去嘗試。三位老師也認真地解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各種問題,更讓我們了解到了不少聞所未聞的太空小秘密。
雖然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我知道這些都離不開好幾代默默無聞的航天工作者的辛苦付出。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幾年見不到親人都是小事。
在此,我向所有的航天工作者表達最深的敬意!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 7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視頻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后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里添加水滴,最后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說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圣的太空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心得體會 8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我觀看了期待已久的天宮課堂。
通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為什么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為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涌,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液橋演示實驗”,王亞平老師將兩個液體球分別放在兩塊不同的塑料板上,然后慢慢靠近,當兩個液體球相連時,再緩慢地拉開,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料板連接起來,形成一座“橋”。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讓我看得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跡。我不禁在心里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9
20xx年5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完成在軌測試驗證。從那一天開始,璀璨無垠的星空之上,多了一抹中國紅。
我經常抬頭凝望星空,對空間站充滿了無限的幻想與憧憬。12月9日16時,歡迎來到“天宮課堂”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音,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的“天宮課堂”第一課正式開講。宇航員老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天宮空間站為我們講述并演示了在失重狀態下的種種基本活動——喝水、鍛煉、工作等;另外,還有在失重狀態下的各種有趣的現象,如液體的表面張力,液體的浮力細胞研究等。讓人仿佛置身于浩瀚太空中,領略宇宙無窮的奧秘。能夠親眼目睹太空的細節,探尋飛天的故事,對我們來說實在難得。當一件件太空用品的面紗被掀開,一個個太空原理被揭曉,曾經遙不可及的距離也變得觸手可及。
這堂看似尋常的授課,實際上卻是準備時間久,備課成本大,技術攻關難,風險系數高的復雜工程。目前世界上也沒有幾個國家能夠完成。“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等我長大以后我也要當一名宇航員,我要拍下太空中的美麗景色,我要尋找隱藏在太空中的秘密并且解開這些秘密。.。.。.所以現在我要努力學習知識,掌握本領,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一定能實現我的理想,為人類的未來做貢獻。
最新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10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_年前,“太空教師”王亞? 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游”到“季度游”,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游”,“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游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里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天宮課堂》第二課優秀心得體會 11
今天下午,在手機前,我觀看了《天宮課堂》,讓我認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航天員一句輕松幽默的”感覺良好”,首先讓我感到了航天員在太空漫步的驕傲和自豪!是航天強國的莊嚴宣告!
課正式開始了!首先我看到的是一個浮力實驗,乓乓球在水里的浮力幾乎完全消失,我感到很好奇!乒乓球像一只神秘的眼睛,我則用只好奇的眼睛盯著它,但深遂的令人無法看懂。
更神奇的是在太空擰濕毛巾。在陸地上水會向下流。而空間戰的水既不向我想象的那樣亂飄,也不會向下流。而是出乎意料的看到水附著在了她的手上,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膜手套,手一松一緊,手一上一下。我立刻也試著擰濕毛巾,可任憑我怎么擰,水也根本不會粘在我手上,而是給下面的水盆戴上了面紗。
在太空還可以擁有一個水膜。它就像一個放大鏡。放大鏡轉動著,上面還有一朵小小的紙花。花兒轉動著,就像我們的理想。王亞平老師還做了一個太空歡樂球,里面加入顏色,就成了我們的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藍里,要走向更深的太空。
魯迅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讓我們把艱苦奮斗留在心里,一路高歌奮進,做好中國背梁。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和感受 12
從看到北京主課堂上展覽的太空艙想到未來我們自主研發的空間站,我們一代代的航天人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讓我們可以沿著他們的腳步一起完成我們的航天夢。我要學習航天精神,從小鍛煉強健的體魄,養成良好的品德,磨練勇敢頑強的意志,克服各種艱苦和挫折,用樂觀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迎接未來的挑戰。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13
仰望閃閃爍爍的星空,我們不禁萌發出無數的問號,在宇宙中,人可以正常行走嗎?水和泡騰片在太空會碰撞出怎樣的奇異景象?今天的“天空課堂”如一把鑰匙,為我們解開重重謎團。
在太空,王亞平等三位宇航員老師如同魔法師,用雙手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神奇的實驗。他們語言幽默、脈絡清晰,時常引起我們一陣陣贊嘆。他們還向我們展示了“企鵝服”、小冰箱等太空必備品。有趣的`實驗更是激發了我們對太空的好奇與暢想,渴望得到更多宇宙的奧秘。
看完這節課,我們更加憧憬太空,我的“航天夢”更加強烈,在王亞平阿姨的鼓勵和祝福下,我們也更加明白當代青少年的責任之大,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為中國航天夢作出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心得體會 14
今天我觀看了由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太空教師”為我們帶來的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知道了在太空上,我們空間站的構造,原來太空也可以研究細胞,在太空中不一樣的轉身。太空上水的浮力消失了,在太空上水還可以再生,在一個水球上可以看到三張不一樣的臉。這是看我們中國航天的進步。自1999年神州一號發射升空,到20__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實現。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周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經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星空的向往。
天宮課堂第二課個人心得體會 15
今天,我觀看了“天宮課堂”,學習到了許多知識。這次講課的老師可不是一般的“老師”,他們居然在太空授課!他們就是翟志剛老師、王亞平老師、葉光富老師,是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
這一課,亞平老師給我們介紹了許多太空科學知識,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有“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有“浮力消失實驗”,有“水膜張力實驗”,有“水球光學實驗”和“泡騰片實驗”。
其中我對“水膜張力實驗”最感興趣。這個實驗是亞平老師給我們演示的。只見桌上擺放著一個金屬圈,亞平老師小心翼翼地拿著飲水袋朝金屬圈注水,讓水吸附在金屬圈上,然后繼續慢慢注水,使水膜變成圓鼓鼓的水球。在實驗的最后,亞平老師還放了一張她和她女兒一起剪的花朵在水球上,我驚奇地發現花朵一直在水球中旋轉,實在是太有趣了!
亞平老師還帶我們參觀了神舟十三號的內部。“太空廚房”,里面有簡易的微波爐和飲水分配器,還有可愛的小冰箱,冰箱里還有新鮮的水果。
葉老師還給我們表演了太空轉身。我知道了吹氣,和游泳的姿勢都是行不通的,只有將雙手抱在胸前才可以轉身。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是我要當上宇航員,在宇宙中遨游,去太空探索更多的宇宙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