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800)
愛上鋼琴,等于愛上死亡。《海上鋼琴師》一部與鋼琴有關的電影是如此狠狠地撞擊著我的心靈。用生命去愛琴聲,用死亡去踐前世之約。
1900死了。因為他只愛鋼琴。他只為鋼琴而生。自從他從底艙走上來,自從他發現了那架他的生命之琴。他做為單個人的命運便就此結束。
他拒絕錄音:我與我的琴聲不能分開。知道嗎?那時他就已經放棄了生的需求。何需MAX再在臨炸船前苦苦勸說?
他沒有國籍、沒有保險、沒有身分。在人世間沒有什么能證明他的存在。可卻無人不知他的名字。于是他注定不屬于現實、不屬于人間。對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對他而言太過遙遠,無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備誘惑力。于是,你便不能簡單地罵他懦弱,不敢追求自己的愛情。于是,你更不能笑他不敢面對現實,笑他不敢下船去追求新的生活。
該被取笑的,卻是生活在陸地上的人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海,果真會更美嗎?他曾停在舷梯中間,往前一步是人生、退后一步是黃昏。可是他猶豫了,最后終于退后一步。自始自終,他并沒有回過頭來看一次海。他不想生活在另一端。
88個鋼琴鍵,從船頭到船尾,從船艙到船底。他能緊緊抓住的,只有這些。可是:我看不到陸地的盡頭。我也看不到。 曾經在城市中迷茫過的人,就不應該取笑他的膽小。固守心靈的那一隅,有什么不對? Max描繪的生活。樂隊、風光、名聲。于是,鋼琴在陸地上只是個掙錢的道具。我與我的琴聲不能分開。一個嗜琴如命的人,如何忍心僅僅用鋼琴去謀生?可笑,這實在太可笑。
于是,他堅持的死亡又有何不可?Max,你不必用淚流滿面。用墳墓那端的眼睛來看,死亡對于1900是一種不可言狀的美麗。
只是他還是有留戀吧。新奧爾良,清晨的時候會突然來一場大霧。在霧里沒有人能看到教堂的尖頂。霧里有那雙清澈的藍眼睛、散亂的淡黃卷發、厚厚的嘴唇、憂郁的神情。還有那輕不可聞的淡淡一吻。
愛過,就夠了。愛情,在他生命中,再也比不上鋼琴。于是走吧,走到上帝那兒去。上帝的耳朵也需要琴聲。而且上帝的房子永遠不會被炸沒。雖然在天堂里他也許會有兩只右臂。
除了沒辦法畫十字,不過只要能彈鋼琴,就無可抱怨了。
本不是屬于人間的精靈。正如青埂峰的那塊石頭。來人世走了一遭,卻只在角落里掀起一角窗簾。終于明白這世界并不是他的,決意走了。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對這個世界,我們也不太滿意。可我們回不去。
1900回去了。他愛鋼琴,于是他愛死亡。
從來沒有一部片子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傷,我想把文字寫的傷感,細膩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筆無法達到。這部影片的原聲音樂應該是最有價值,因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樂都記錄著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卻不矯情,平淡卻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這部片子的直譯名《1900的傳奇》一樣,這是一個奇跡,是一個海上傳奇,傷感的。
《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
?《海上鋼琴師》確實給了很多人很大的感觸,對于喜歡他理解他的人來說,影片中的鋼琴師1900或許就是我們內心的寫照,1900他純粹,無害,執著。這位從未涉足塵世,未被世俗同化的海上鋼琴師,將自己的一生都留給了大海。一條船,一片大海,一架鋼琴,這便是他的世界。對于1900來說,這就是他的一切。正如那句話一樣“欲望少了,世界就小了”,在1900的世界里,少了世人無盡貪婪的欲望,所以他的世界很小卻又很大。這個世界大到他可以在上面“譜出無限”,這個世界便是由那架鋼琴,那條船,那片大海支撐起的。在有限的琴鍵上譜出無限,這是一種意境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 很多人不能理解1900,認為他懦弱,不敢面對現實。可是我們為何不朝另一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呢,面對世俗的浮華榮耀,面對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1900想堅持的只是自己內心最初的,最純粹的東西,那便是他的音樂。這就像是一個人他拼命想要堅守住自身最寶貴的那份東西一樣,對于1900來說這份最寶貴的東西便是他對音樂的忠貞與執著。離開了那艘船,離開了大海,來到陸地后,他或許會名聲大噪,他的音樂或許會受世人的追捧,可是最純粹的東西一旦商業化后他就完完全全變質了,他早已失去本身最質樸最寶貴的特質,對一位熱愛音樂,熱愛鋼琴的鋼琴師來說,這樣比死會更痛苦。
???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在向我們刻畫出一位執著音樂的鋼琴師的同時,更像我們傳達出一種精神,一種信念: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種精神讓我在為這位偉大的鋼琴師惋惜的同時更讓我對他肅然起敬!1900代表了我們這一類人的夢想,他做了我們想做的那一類人,他幫助我們實現了我們心中無法實現的夢想。難怪有人要說這部電影確實過于虛幻和浪漫,當然,對于現世的情況來說,確實如此。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一類心中有同樣信念的人才會被影片所深深觸動。希望每一個喜歡《海上鋼琴師》的朋友都能體會到這部電影帶給你的感觸與力量,堅持自己最初的夢想。這樣,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自己心中的“海上鋼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