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以智能化為核心的人類第四次工業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而來,改變著人們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人工智能、自動化和生物技術等領域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就業市場,機器將使某些工作崗位變得不必要,與此同時,也催生出一些新的專業領域。未來哪些領域和崗位將傲視群雄呢?
自動化、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2019年,世界經濟合作組織(OECD)發布報告稱,未來15—20年,全球14%的工作崗位面臨完全被自動化技術所替代的風險,還有32%的工作崗位也會因自動化技術而發生根本性改變。麥肯錫公司發布的《美國工作的未來》調查報告也顯示:“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有1470萬年齡在18—34歲之間的年輕工人因自動化而失業,比例達到40%。”
技術進步在將一些崗位扔進歷史故紙堆的同時,也會創造一些新崗位。世界經濟論壇在2020年時預估,到2025年,自動化技術將創造1200萬個全新的工作崗位。
那么,未來哪些崗位仍是“鐵飯碗”呢?
“很多年輕人問我他們應該朝哪些方向發展,我有一些很好的建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天與工程系統教授奧利維爾·德韋克在談到技術的未來和影響,以及許多人尋找職業方向相關問題時表示。
德韋克曾擔任法國空中客車公司技術規劃負責人,他說:“我通常會向他們推薦機器人技術、物聯網、生物技術等,這些是未來的增長領域,進入這些領域的年輕人或將名利雙收。”
世界經濟論壇編寫的有關未來工作的報告也認為,智能化是未來大勢所趨,將對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影響。該報告因此提出,成為智能房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專業人士是明智的選擇,很多專家也一再強調這一點。
數字化、智能化的趨勢不斷發展,但OECD的調查同時顯示,在36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56%的成年人只有“基本”的或根本不具備信息和通信技術(ICT)技能,其中包括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經濟大國。OECD秘書長安赫爾·古里亞強調,若未做好準備來應對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挑戰,這必將成為社會上的一枚“定時炸彈”。
因此,OECD建議組織各成員國把提升員工技能作為一項優先任務,提供更加靈活的再培訓課程,并搭配員工的工作時間,增加員工的參與意愿。
可持續性相關職業呈指數級增長
《世界報》在最近的報道中指出,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可持續性領域:未來一切都將是數字化的,一切都將是可持續性的,因此,對這兩個領域相關的人員的需求將在未來幾年呈指數級增長。
國際勞工組織2018年發表的題為《綠色就業》的報告估計,為實現《巴黎協定》中將本世紀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比工業化前高2℃以內的目標,2030年,全球將新增2400萬個就業崗位。報告預測,向循環經濟轉型將創造600萬個就業崗位,能夠抵消因生態轉型而可能消失的同等數量的工作崗位。
西班牙萊普索兒公司工業轉型和循環經濟領域專家伊格納西奧·弗雷斯內達解釋說:“實現循環經濟通常需要來自多個學科領域的科學家和專業人士,比如新材料專家、新能源工程師或大數據計算機科學家等。”
和可持續相關的另一個重要就業崗位來源與可再生能源有關——未來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中的占比將不斷增加,這導致新職業的出現并蓬勃發展。
例如,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發現,2018—2030年間,與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相關的工作崗位將增長11%,這意味著將新增數以百萬計的工作崗位。學術期刊《一個地球》2021年8月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則顯示,到205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就業崗位數量將增加5倍,從目前的440萬個猛增至2200萬個,其中85%以上將來自風能和太陽能領域。而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化石燃料行業的工作崗位數量將從1260萬個銳減到310萬個,其中約80%的工作崗位與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采相關。
歐洲經濟與環境研究所環境經濟學家約翰內斯·埃默林指出:“針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向好的未來趨勢,較依賴化石燃料的國家可以大力推進國內可再生能源設備制造業等,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