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聞評論員 孟亞
近日,慕思床墊因價格問題登上微博熱搜,將單位成本不到1000元的床墊賣到數千元甚至上萬元,又因其在研發上三年投入的費用總和不及一年投入的廣告費用,被網友質疑通過砸錢營銷,樹立中高端形象,專門收割社會精英。
慕思的床墊,到底貴不貴?作為走中高端路線的床墊品牌,京東官網上顯示,最高的一款慕思床墊單價達4.02萬元,銷量比較好的床墊售價普遍在5000元以上。根據慕思股份提交的招股書,2018年-2020年,其床墊收入分別為18.37億元、22.51億元和23.96億元,床墊產品每年在總營收中占比基本在50%以上。
(圖源/慕思床墊京東旗艦店截圖)
而就其成本而言,而根據招股書,2019-2021年,慕思床墊的單位成本分別為939.11元、855.37元、873.43元,對應的平均單價分別為2419.93元、2102.6元、2041.97元,毛利率分別達61.19%、59.32%、57.23%。在家居行業毛利率普遍在35%上下的時候,慕思股份的這個毛利率可以說是一騎絕塵,以至于有網友戲稱慕思為“睡茅”。
(來源:瀟湘晨報)
誠然,從成本的角度質疑其過高的價格是不全面的。一種產品的定價是受研發成本、原料價格、廣告、人工成本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關鍵問題是,成本900元售價數萬,東西賣的貴是否真的與產品本身的價值劃等號?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要先搞清楚,慕思床墊為什么能買到如此高的價格。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年,慕思股份的銷售費用分別為12.1億元、11.05億元和15.96億元。其中廣告費用分別為4.45億元、3.96億元和4.8億元。這些營銷費用除了投入機場、高鐵、樓宇等線下平臺和抖音、小紅書等網絡新媒體平臺外,也通過舉辦明星演唱會、贊助體育賽事、邀請流量明星代言人、冠名高熱度值的綜藝節目等手段進行花式營銷。而與銷售費用3年花了39億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慕思同期研發費用連續三年都不足1億元,研發費用率僅在2%左右。
(來源:中訪網財經、網絡)
就其質量而言,價格貴似乎也并非意味著質量一定過關。在黑貓投訴平臺,慕思床墊、床架已經多次被消費者投訴,主要涉及存在刺激性氣味、甲醛超標、塌陷等質量問題。
此外,作為本土血統的床墊品牌,慕思床墊從誕生開始就標榜自己“洋品牌”:起洋名、用洋模、洋注冊。用“三洋主義”打造自身中高端品牌的形象,似乎也在有意營造“洋品牌,所以貴”的消費認知。
作為一款專注于智能化健康睡眠、強化自身“高科技”形象的產品,研發費用卻不足銷售費用的十分之一。且據慕思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慕思股份僅有7項發明專利。當研發的費用、專利遠遠跟不上其價格,質量又參差不齊,消費者為此買單,是真的享受到了技術研發帶來更好的睡眠體驗呢?還是充當“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冤大頭呢?我想顯然是后者。
真正撐起價格的是產品的品質和消費者的信任。靠砸錢、靠營銷打造出來的高端形象是泡沫,一觸就破。因為營銷過了頭,質量技術跟不上,戳破的是偽高端,傷的是消費者的信任。
廣告營銷應為產品服務,而非利潤。與其在過度營銷、用洋品牌給自己臉上貼金,不如在研發和質量上加把勁,畢竟質量高端才是“真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