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由瞿同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40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清代地方政府》讀后感(一):州縣官很忙 百姓很苦
《清代地方政府》
這是本什么書?
《清代地方政府》是一部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中國清代地方政府的實際構成及其實際運作模式的著作。
從前研究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書,有三大明顯的特征:一是以現代政治學的觀念或概念去切割中國古代政治史,瓦解其特有的整體性特征或風格;二是只注意制度上的正式性、官方性因素,不注意非正式的、私人性的(或個人性的)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包括對正式制度的**或限制,也有改造或創新制度的作用);三是慣于以成文法的規定為依據來研究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政府體制,不注意社會實際政治生活與成文法規之間的巨大差異。
本書從“哪些人構成(或參與)政府”和“政府做(及如何做)哪些事”的兩條線索出發來探討政府傳統。
“州縣官”就是“一人政府”,分割到地方的一切權利都無可分割地被確定為州縣官這一職位的獨享權力,其他一切僚屬顯然只扮演著無關緊要的角色。
四類助員:書吏、衙役、長隨和幕友。
職權范圍:司法、征稅、戶口編審、治安、郵驛服務、公共工程、公共福利、教育和教化、祭祀儀式、雜務
為什么讀這本書?
好奇。
自小看電視劇,唐宋元明清中,清朝出現的頻率極高,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孝莊、康熙、雍正、乾隆等人都是耳熟能詳,一直喜歡和他們相關的正史野史。人們也都樂于將視角對準名王將相,他們的人生跌宕起伏,與時代相呼應。正如黃仁宇先生《萬歷十五年》里描述了萬歷皇帝、清廉正直的海瑞,千呼萬應的首輔,抗倭名將戚繼光,奇才鬼才李贄,讀來大呼過癮可也覺得和自己相去甚遠。這本《清代地方政府》聚焦九品芝麻官,全國富庶貧苦各地的百姓官,他們的存在對于千千萬萬中國普通人,是怎樣的影響呢?帶著這樣的好奇讀這本書,不負所望。
州縣官很忙,衙門人收錢
在書的第二章就介紹了州縣官的角色、任職資格、收入、晉升、降級、免職和考績。中國歷來是“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故而州縣官大部分是讀書人寒窗苦讀十幾年(20 , 30 的也不在少數)考取功名而被分配到各個地區。其中分配地的第一原則是不在本鄉而是異地任職,第二依據是你是否“朝中有人”。讀書人讀的圣賢書,而地方官管的是人與人的糾紛,財產的催收,小人好人賊人盜匪,無數為利而來的人和因利而起的事都得州縣官判決。根據清朝有記載的清廉勤奮的好官員個人記載,再來十個州縣官也處理不完州縣的公務,更別提在司法和財政等領域的精通。這就好比80年代以來,無數中小學生讀完大學后,大半不識韭菜和油菜而只會背誦“花謝花飛花滿天”這些文字。因此有書吏幫忙文書的書寫和記錄,幕友幫忙處理案件和財務整理,長隨幫忙熟悉地方和促進官員關系,衙役捉拿犯人和維護秩序。離奇的是除了州縣官,一概沒有工資。州縣官根據地方財政收入部分上交部分分發給在衙門辦事的人。沒有固定收入的長隨、衙役和書吏,就在與州縣每個百姓打交道中收取“陋規”。比方說:鞋襪錢,酒飯錢,車船費,紙筆費,掛號費。。。。。。
萬般辛苦都是百姓買單
書中在每介紹一個新的職位,一項新的法規時都是按照國家規定介紹,使得官員和衙門工作的人之間有所監督而能夠清廉。緊跟著就展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完全不按照國家要求辦事。相互之間包庇和腐敗,從百姓身上榨取錢財。期間看到最多的就是“傾家蕩產”這樣的字眼。比方說每年在各個鄉間的花戶需要將糧食上交到州縣指定倉庫,一部分衙役聲稱幫助花戶送運,給一張假的單子(花戶不知曉),事后再去該花戶家收糧,花戶因此而多交或者直接破產。這只是最低級的坑。
讀這樣一本研究專著,是頗費腦力的,首先是理清各種職責的名稱和對應的權利,其次是各級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然后是古代生活各方面的用語。不過讀完會以一種新的眼光審視當下的生活,衣食住行吃喝玩樂,每一個習以為常的存在都是他人的勞動,而每一種井然有序需要各方面的協調。把我從象牙塔拉出來,正視我周邊的生活。
《清代地方政府》讀后感(二):清代地方政府,混亂中的平衡
今天我們從一位喜劇人和一部影片聊起。這位喜劇人,被譽為中國的查理·卓別林,他與成龍、周潤發并稱為“雙周一成”,是華語影壇的標志性人物之一,他不僅在商業電影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還制造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無厘頭式喜劇,我想您已經猜到了,他就是無數80、90后的童年記憶,締造了“周星馳現象”的“星爺”周星馳。
我想每個人都在心中有著您專屬的“星爺”形象,而我的印象里便是“九品芝麻官”中的包龍星,影片中包龍星雖自幼家貧,但他有志要像先祖包公一樣做個明鏡高懸的清官。在長大成人之后,親戚們出錢給他捐了個候補知縣,當上了一個九品芝麻官。影片中有著怪異、暗淡、陰謀、無奈、辛酸、血淚等元素,但所塑造出的剛正不阿、懲惡揚善形象記憶猶新,但真實的當時地方政府中是這樣的嗎?
但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在影片中有九品候補知縣、有縣衙師爺、有京城神捕、有水師提督……結合影片中演員們的服裝設計,再加上大量影視作品中有人擊鼓鳴冤,知縣就升堂審案,扔牌子判決,衙役杖責等,讓我對清代地方政府的職能設置、官階等級、職務職級等諸多產生了疑問和興趣,想要好好的一探究竟,為此我找到一本好書《清代地方政府》。
在閱讀《清代地方政府》一半時,我專程去研究了一下作者瞿同祖教授,了解之后大為震驚。瞿教授的祖父為晚清重臣,曾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等官職,在多個歷史事件中有著重要作用,被后人稱為“最強諫官”,而這等家世背景,瞿教授必是幼承庭訓。而站在現在看來,更是成就斐然,以社會學出身,在法學界聞名,研究漢代與清代社會,最終又在近代史落足。
《清代地方政府》一書,讓人閱讀得酣暢淋漓,我本以為閱讀的門檻和難度會極高,做好了讀不下就收藏起來,待學識有所長時,再認真閱讀,但在開始閱讀之后,深感敘述深入淺出,簡明易懂,毫無閱讀障礙。發現該書是一本以社會學研究之法,一探清代地方政府的實際構成及其實際運作模式的書籍。
內容的優質是我輩治學研究之楷模,在書中將研究目標體系完備的開展介紹,特別是將本就冗雜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一一理清,不光看問題,更是直擊問題所在,給后人以警醒,看看那時有效行政的掣肘因素。開篇先系統地介紹了清代地方政府在中國古代政府體系中的位置,隨后詳盡講解州縣官、書吏、衙役、長隨、師爺等五類組成人員,后續更是將地方政府的職能及其執行方式詳盡研究,并將士紳的影響也涵蓋其中。
當然,后期我也了解到,瞿同祖教授寫作時的預期讀者是對傳統中國缺乏了解的英語世界的學子,為此在內容上簡明扼要的點名清代地方政府的基層治理邏輯,書中對你想了解的均有涵蓋,從州縣政府到州縣官吏,從衙役長隨到征稅司法,讓你從人的角度,了解州縣級地方政府的運作和基層治理邏輯,讀懂清代結構性集體腐敗的根源,是一本即便無學術背景也可以暢讀的大家之作。
民間有言“天高皇帝遠”,學術界也有個論題是“皇權不下縣”,讓您看到,那個年代的老百姓父母官,并不是你在電視劇中看的樣子,同時聯系思考,威哥清代推行變革那么難,是因為利益關系網盤根錯節,其中的人有著太多利益瓜葛,在一個混亂之中的一種平衡,一改知識認知,更新概念觀念。
《清代地方政府》讀后感(三):從基層政府運作角度解析清代衰落的內在邏輯
《清代地方政府》是瞿同祖的代表作,在這本書出版幾十年后的今天,這本書依然是研究清代地方政府運作的權威和標桿。
在書中,瞿老用社會學的理論來審視清代最基層、最基本的州縣一級政府運作模式,瞿老將這種模式總結為“一人政府”,即州縣官是唯一得到中央政府認定和授權的朝廷官員。衙門里的一系列輔助人員,諸如書吏、衙役、長隨、幕友、雜職官等,并不屬于“編制內”人員,而是州縣官本人聘請的,工作直接向州縣官負責,報酬也由州縣官自行支付。
《清代地方政府》一書,介紹了州縣政府的組織架構及其實際運作,重點對書吏、衙役、長隨、幕友四類人員的組織、職能、地位、經濟待遇、貪贓形式、紀律控制等做了詳細的分析;同時,對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基層政府職能——司法、征稅和其它行政職能進行了論述、另外,還闡述了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階層——士紳與地方行政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關系。
了解現代社會架構的讀者會發現,在清代基層政府實際的管理中,州縣官的權力巨大,涵蓋了司法、稅收、社會管理與建設等,可以說囊括了國家政府各部門的所有權力,甚至還包括一些壟斷行業和民生領域的管理和運營。
清代地方政府最大的特點“一人政府”,這一行政制度本身在極大程度上導致了腐敗。僅僅憑借州縣官一人的常俸和養廉銀,維持州縣官本人及其家人的衣食用度本就艱難,更何況還要供養其聘請的一系列輔助人員、支付維持衙門的辦公經費、承擔攤捐和日常送禮等陋規、接待上司及其隨行人員檢查或路過的各種費用。
在正常合法收入無法維持生活和機構運作的情況下,腐敗成為必然,由此而產生了“陋規”,字面意思即“丑陋的規矩”。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陋規成為了一種大家約定俗成的慣例,被社會所廣泛接受和認可,甚至得到了法律的默許,與貪贓不同。清代政府意志的執行者們,通過各種各種的途徑、名目向百姓收取陋規,諸如銀兩熔鑄之損耗、谷物儲運之損耗、政府辦公費用、賦稅征收及解遞之費用等,明里加收、暗里強索強買的方式,榨取百姓的利益,有的陋規甚至高達正常征收的幾倍,底層百姓不堪重負。
權力的高度集中且不受監督制約,往往會產生腐敗。清代地方政府的運作也是如此。代表國家,掌握著基層地方治理職能的書吏、衙役、長隨、幕友代表州縣官履行著政府的職能,也以此為幌子向百姓索取陋規,一旦百姓拒絕,就會受到刁難和懲罰。
州縣官試圖讓這幾類人群相互監督和制約,中央政府甚至制定了嚴厲的懲罰措施,但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他們或各自為政變本加厲,或相互勾結蒙騙上級,懲罰制度制定之后,卻沒能有效地實行,失去了懲罰的意義。歷史的經驗一次次證明了,僅僅憑借道德約束,或者高薪養廉,并不能杜絕腐敗。只有完善的制度和不折不扣的執行才能保障官員的清正廉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除此之外,清代社會人才培養模式的學用脫節進一步加劇了管理的混亂。科舉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士子,擅長儒家經典和撰寫文章辭賦,卻并不擅長行政管理,繁雜的行政事務、復雜的人際關系常常讓州縣官們無所適從。為了更好地完成上級官員分派的任務,他們不得不借助和依賴各類輔助人員、士紳等與底層百姓打交道,從而使得官與民的關系更為錯綜復雜,為腐敗的產生培養了沃土。
《清代地方政府》讀后感(四):閱讀、折服,然后懷著自發的熱情,推薦給更多人
大約在十年前,一位朋友以推崇備至的口吻、熱切的情緒,把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清代地方政府》推薦給我。讀完以后,我又迅速推薦給了其他朋友。
而在此之前,我甚至不知道瞿同祖先生。我很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感到震驚。
但是似乎也情有可原。
雖然在1978年正式調回北京,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工作,并被評為首批博士生導師,但是瞿同祖從來沒有招收過弟子。
沒有弟子就意味著少了很多鼓與呼。
但是,正如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蘇力所說,“瞿同祖先生沒有撰寫教科書,學術著述也較少,沒有指導過研究生(沒有弟子),因此沒有直接的傳承,但自1980年代以來,他的著作和研究進路主要通過學術市場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一代不限于法律史的學人,獲得了相當廣泛的自發的社會影響”。
毋庸諱言,在學界以外,瞿同祖先生的知名度是無法和他的同門費孝通相媲美的。我想,很多人知道瞿同祖的機緣,應該就是像發生在我身上的隨機事件一樣,閱讀、折服,然后懷著一種自發的熱情,努力推薦給更多的人。
至今還能記得當時我的閱讀感受:哇,怎么能寫得這么好!清晰流暢,舉重若輕,史料運用又扎實,真真做到了“深入淺出,要言不煩”八個字。
《清代地方政府》2003年版
我還在書上做了很多標記,包括閱讀中發現的一些翻譯的小瑕疵,比如某幾處“常州”應該翻譯成“長洲”之類的。但是可惜書放在老家,舊房子一拆,書就找不到了。
后來再想買,發現因為絕版,孔夫子舊書網上動輒標價四五百元一本,淘寶上倒是有很多標價30多塊錢的,一問,都是復印件。就此放棄。
一年多前,社里有做一個社科歷史新版塊的打算,當時品牌名還未定,但是已經和我說可以先找找選題。
于是我就想起了這本書。
其實當時一直覺得,版權大概已經不可能拿到了吧。但是又不甘心,怎么想都覺著,總得試試。問了一圈版代,無下文。
幸好,版權部小伙伴阿雯做事兒積極又麻利,直接就聯系了哈佛大學出版社,這才得到了可以授權出版的消息。我想,我可能真的和這本書有點緣分,很是開心了一段時間。
《清代地方政府》外封
《清代地方政府》(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首版于1962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時,瞿同祖已經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歷史研究室和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做了整整17年中國史研究,時年52歲,正處在學術巔峰時期。
這本書給瞿同祖先生在世界范圍內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在西方漢學界備受推崇。史景遷曾經回顧他的治學經歷時說,當他開始學習中國史時,他的老師芮瑪麗推薦給他看的第一本書就是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甚至可以說,任何一本相關領域的研究著作,如果沒有引用這本書,都會被認為是不合格的作品。
從1962年到今天,雖然已經過去了整整六十年,但《清代地方政府》仍是一個繞不開的起點,一座未被逾越的高峰。所有后來者都是在瞿同祖打造的基石上做研究,且沒有在價值上超越過他。
聲譽正隆時,瞿同祖于1965年輾轉回國,學術生涯就此中斷。
我們把時間往前推。
1910年,瞿同祖出生于湖南長沙,因與祖父同為庚戌年出生,取名“同祖”。祖父瞿鴻禨,清光緒朝軍機大臣。對晚清政局有所了解,或者看過電視劇《走向共和》的朋友,一定對這位“當世大儒,清流領袖”不陌生。
瞿同祖的父親去世較早,所以后來長期隨叔叔瞿宣穎生活。自幼受祖父開蒙,叔叔教導,有很深厚的舊學根底,這為他以后做中國歷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0年,20歲的瞿同祖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連續攻讀本科和碩士研究生學位,師從著名社會學大家吳文藻先生。1937年,其碩士畢業論文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即《中國封建社會》。
1945年,瞿同祖受邀前往美國,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海外生活。
可以說,瞿同祖是特殊年代才會出現的特殊人物。所謂“學貫中西”,無論少了哪一邊都不能成立。
而從瞿同祖的整個學術生涯來說,正是他的家學淵源,社會學專業背景,加上在美國做了多年的中國史研究,才成就了《清代地方政府》這本“社會學和歷史學完美結合”的經典之作。
此次出版的《清代地方政府》,因為做了大量的譯稿修訂工作,從版本質量上來說,有很大提升。此一斷語,留待讀者比較,檢閱。
作為“吉金文庫”的第一本書,除了認真的編校工作以外,編輯在裝幀設計、用紙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有一些是出于個人偏好。
比如,在內文紙選擇上,使用了光澤度、細密度等各方面都很好的純質紙,手感極佳,不易變色,使這本精裝書不僅適合閱讀,更適合家庭收藏。
再比如,我很喜歡精裝書里裝飾有一條書簽絲帶,方便又美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信有類似想法的朋友也有很多。所以在這本書里也添加了絲帶,而且我是有很認真地挑選顏色和紋理,希望拿到書的朋友會喜歡。
最后,還想趁此機會簡單介紹一下“吉金文庫”。
吉金文庫是新星出版社未來會重點打造的一個社科類新品牌。吉金,是學界對商周以來的彝鼎之類古器物的稱呼。吉,一般認為來自“吉禮”,即吉祥的意思;也有學者認為是取“堅固”本意。文庫以之為名,源于對本文庫的定位:于范圍而言,專注中國歷史和文化;于作者而言,側重中國學者。這一點也體現在了文庫的品牌語上——“發現從前的中國”。
logo設計源自“海內三寶”之一大克鼎
請從《清代地方政府》開始,關注“吉金文庫”的成長,它還很年幼,未來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所有人的支持。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