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是一本由惠能著作,岳麓書社出版的232圖書,本書定價:平裝,頁數:2016-1,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六祖壇經》讀后感(一):胡說
我的領悟是:在生活(修行)中悟到一點東西,最好不說,說了就是假。 一旦說了,就總想說明白,總想讓人聽懂。往往落得個意深詞窮的尷尬地步。 我覺得佛祖挺為難。五祖也為難,不為難就不至于傳個衣法,還得偷偷摸摸。 當然,六祖也為難。得了西天正法,得躲躲藏藏;各種場合,得自圓其說;直到臨走還得替弟子們整理一套傳燈話術,為了讓他們不至于起內訌。 可見,說多說少,教來教去,臨走,都是不放心,不確信自己那點領悟真得有弟子懂了。也可見,普度眾生,這份執念得有多難。 好了,以上便是我的領悟,也都是廢話胡說。
《六祖壇經》讀后感(二):且學且悟,盡力而為
鄙人粗蠢不能全悟,只領部分,但總算有得,而世上練阻力頗甚,自恨頑劣,艷羨他人一時頓悟,更膜拜惠能無師自通天才也。
慧根淺限,劣跡斑斑,俗心頑固,然,吾心頗誠,有志于更改,不敢豪言全改,因本質蠢鈍,資質有缺,故而盡力而為之,徐徐更為,漸漸長悟。
雖六祖與北派神秀有“頓”“漸”之別,鄙以為,每人條件各不同,無論或頓或漸,終是得佛法為佳。
頓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等各因素聚合,最是經濟實惠,行佛與生活兩廂不誤。但不易得也。
漸悟需要多年潛心研習,好事多磨,顧此失彼不能兩廂照顧。但較合大眾修身。
一言以蔽之,漸悟適宜眾人,頓悟適宜天才。承認己身庸才也無甚丟臉之事。畢竟六祖惠能萬中無一縱天奇才,古來千年只幾人。
即是庸才,不能馬上頓悟只能徐徐圖之。
觀畢此書,有數點新學佛慧(非原文,自轉換):
①無論何人、無論何處、無論坐臥,均可修佛心、正道事。每當邪念生出即當以正念戰勝之,此為磨煉,需長年方可成長。
②修身養性正心要從己身求,不可向外求。明心見性,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③得佛后無情無義與世俗之無情無義不可相提并論,看透情塵是非仍從善如流,不可嫉惡如仇。
④凡事皆“善”之,小善服從大善,集體利益大于個體利益。(這點很像馬列社會主義思想)
⑤善事為之不可存目的性,千萬勿有知恩圖報之思想行諸善事。
⑥對錯、真假、得失、成敗——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一切皆空,勿執念色相得失。
⑦無知者無畏,科學要知、哲學要思、佛學要行。因知識體系局限智慧局限,未解之謎更要敬畏,不可貪嗔癡慢疑,這些皆是人性天性,我們當自省,漸次改過自新。
暫且幾點,后若新悟即當補之。
粗陋淺見,盡可指導。
《六祖壇經》讀后感(三):無相、無念、無住
熊逸佛學五十講解讀:
1.有關打坐
唐朝有人編了一部《楞伽師資記》,梳理楞伽宗的傳承譜系,把達摩定為第二代祖師,而第一代的開山鼻祖是《楞伽經》的一位譯者,名叫求那跋陀羅。
只要會打坐,就不會無聊,達摩祖師就是這么做的。但曇倫并不全靠打坐,他要讓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本性清凈”的狀態。
慧能可不這么看。如果站在禪宗外部來看,帶上歷史學和宗教學的工具,你會發現慧能其實在用舊瓶裝新酒,從竺道生、《金剛經》和《大般涅槃經》那些“宗門之外”的知識資源里邊拿來了很多養料。他認為打坐反而會破壞“本性清凈”的狀態,道理不難理解,因為打坐是一種很刻意的行為,一旦有了“刻意”,本性就不再清凈了。
2.三無
如果給《六祖壇經》歸納中心思想的話,這三個詞就是全部,概括起來就是“三無”。
簡單講,“無相”就是不執著于客觀世界,“無念”就是不執著于主觀心念,“無住”就是說人原本的心念是遷流不息、不會停留的。
在這三個概念當中,“無相”來自《金剛經》,你應該還記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名言。
2a.無相
“無相”主要針對客觀世界來說,山河大地、金錢美女、房屋貸款、柴米油鹽,凡此種種都不要執著,有也好,沒也好,隨它去。往深些說,這是要人消弭主觀與客觀的界限,不要把外物與自我對立起來,物我一體,物我兩忘。
2b.無念
慧能禪法中的“無念”概念,“無念”的“無”不是沒有,而是超越,是指超越有無、是非、內外這些二元對立的觀念。慧能認為,如果什么念頭都不動,反而擺脫不了六道輪回。
形如枯槁即喪失了自我意識,人便混同于宇宙萬物,分別不出何者為我,何者為物。但是在慧能看來,心如死灰是一種過于刻意的狀態,而越是刻意,分別心就越強,分別心越強,對解脫成佛的阻礙也就越大。
慧能的主張,是要讓心隨著外界境況的變化做出自然反應,不要有任何主觀能動性。
2c.無住
所謂無住,就是讓心念處在自然而然的狀態,對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主觀上的“發力”。正確的做法,是在認識到“無相”和“無念”之后,讓心念回歸到“無住”的自然狀態
慧能認為人只要做到“念念無住”,讓一切自然而然,對任何事物都不存在主觀上的“發力”,這樣的話,就擺脫了業力的牽絆,也就超出因果鏈條之外了。當然,即便達到如此境界,也還像普通人一樣地吃飯睡覺,只要人如果能一直保持個狀態的話,就不再墮入輪回了。到了這個狀態,其實就是成佛了。
《莊子》也講過相似的道理,認為得道高人“用心若鏡”,也就是說讓自己的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大千世界怎么樣,鏡子里就原樣反應。不存主觀成見,使萬物各自彰顯,從不爭先而經常隨順別人。
3.小結
《六祖壇經》作為本土佛教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需要記住:慧能是推動佛教世俗化的一員猛將,他堅定地反對坐禪,主張頓悟。他認為如果坐禪入定,學那些無生命體一動不動,對修佛來講是南轅北轍的。無生命的東西沒有佛性,不可能解脫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