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心理學》是一本由[日]岡本真一郎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8.00元,頁數:32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惡意心理學》讀后感(一):掛羊頭賣狗肉
千萬不要通過書名對一本書抱有期望。書名往往是最不誠實的。
看書名還以為這是一個新的心理學分支呢,但其實這是講溝通誤解的心理學 語言學書籍。
心理解析部分幾乎沒有涉及。
最要命的是書中完全是基于日語和日本社會的文化展開介紹的,翻譯成漢語后,非?;逎y懂。
選題本事是有意思也有價值的,可惜不適合中國人看。
《惡意心理學》讀后感(二):很差的一本書
惡意心理學,本就看不上眼的心理學,讀過這本之后更加的看不上眼了。
沒認真讀過心理學,年輕的時候看過一些,那都是生理學,哪里是心理學呀。一種是無病呻吟,一種是東拉西扯。本意是想看影視作品之中的那種微動作看人心呀,雜亂無章的擺設中看出習慣呀之類的,甚或弗洛伊德那種通過某種暗示讀出來,結果真正讀心理學時,發現與你想像的心理學差別很大,不知這些年是不是有改進。因為看的少,所以不好評論,但總的感覺心理學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做的不如經濟學,經濟學也是個沒有什么理論的東西,如果一個房間里有兩個經濟學專家在,那一定會為三種理論爭論起來,這本身就是吸引眼球的段子,你會發現很多經濟學理論都有通俗的故事在做解釋,而心理學也有一些但好的不多,比如孕婦定律、摩爾定律、破窗理論等。
惡意心理學,是讀庫送的,最初兩頁是談論語言在傳播過程中造成理解偏差的,特別是口頭語言是伴隨著語氣、音調、動作(眼神、五官、頭部、上肢、全身),傳達起來更加有層次感,還有過往的交往史,雙方心理和等級的差異。心中在想,噢,應該是一本不錯的心理學的書,會討論表達和接受雙方可能造成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所體現的心理差異,可能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也許是非正常的心理狀態。如果是正常的心理狀態,那便是部科譜書,如果是非正常的心理狀態,那就是部學術書,結果,沒有什么心理分析,而只是個現象描述,舉了一些例子來描述了語言講起來和理解起來有什么不同,算是論述正確表達的重要性這個話題吧。一個口頭語言變成了書面語,很多口語中解讀的歧義性因為文字描述的篩選性而被剔除掉了,又因為是日文翻譯過來的,很多文化背景表達習慣描述方法與我們不同,因而讀起來沒法對那些細微的差別可能無感甚至無力。介紹中的“引導你重新思考它們產生的原因,以及背后隱藏的心理活動?!钡哪康臎]有達到。
再一次加重了我對心理學的歧視與偏見,我還有一學生跳槽去學習心理學,一心想做心理咨詢師,我見過的心理咨詢師都是心理不健康人。一個后來因為傳銷被拘了,一個回去繼續做專業了,還是那個不成功的專業人士。
只是匆匆翻了翻,實在很差的閱讀體驗。讀庫有些書選的還是蠻不錯的,可這本不知是不是友情出版。
《惡意心理學》讀后感(三):只看見自己就會“惡意”
這本小書“探討的是給他人帶去不快或傷害的’惡意’溝通”。
很多被冠以“XX心理學”的書其實并不能算是在心理學中的一個分支。就拿這本來說,最多只能說是呈現一些在心理學研究中發現在溝通中會有意無意表達惡意的那部分。所有的研究成果也都是作者借用來的,結合對于日本文化習性的解析構成來這本書。
用作者的話概述就是,“說話者因透明度錯覺,未將自己的視角充分調整至對方看問題的角度,或因人際認知的偏差,做出有失偏頗的判斷,再加上信息傳達不充分,于是產生了諸多’惡意’交流?!?/p>
以此這本書里可以看見非常多的,“不應該“說的或做的。雖然有一些建議和指導,但主要還是在指出日常溝通中的問題。也許是我不太喜歡這種風格,就好像只是在說,“你這不對、那不對……”。這本書本身就有感覺些惡意。
在此也能看到很多來自日本文化獨特的地方,包括敬語、溝通習慣…..等等。像京都人的逐客令是“吃個茶泡飯怎么樣”等等,還是有些收獲的。進一步了解日本人在溝通中那些看起來身心不一致的現象背后可能的結構。
特別是作者也表達了一些自己的觀點,比如“若非要發泄一番不可,利用諷刺也是一大策略”、“我認為,作為消解內心不快的一大方法,在背后說說壞話有時也在所難免?!辈恢@能不能算是代表日本人的一種普遍心態。至少是學過心理學以后我會覺得相比“諷刺”、“背后說壞話”還有更多更恰當的選擇。
整體而言這本書很“術”,舉例來說,面對對方宣泄怒氣,為順利控制局面作者會建議用以下五個步驟,而且還都用“術”的名字去簡化概括:
1、確認對方的意思(反射技術)
2、認可對方所說的部分內容(注意力分散技術)
3、以詢問的方式弱化其攻擊力(提問戰術)
4、向對方的說法給予反饋(反饋戰術)
5、不立即解決,這樣做并非企圖蒙混過關,而是希望對方能夠冷靜下來(拖延戰術)
所以看完以后我會想這本書更適合什么樣的人,也許更適合一直充滿“惡意”在溝通的人。借用作者引用的斯蒂芬·萊文森提出的禮貌原則,即“顧慮對方的語言表達,在各種語言中普遍存在”。其實如果他們愿意去改變,不是只看見自己,愿意“禮貌”的溝通,也自然會產生很多改變。有心了,術自然就會了,看書也許只是讓他們能走上“禮貌”的道路。
20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