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40億年生命史》是一本由[美] 尼爾·舒賓(Neil Shubin)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9.00元,頁數:26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解碼40億年生命史》讀后感(一):探尋生命的奧秘
探尋生命的奧秘
不知道別的媽媽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懷孕的時候就在想象自己肚子里的寶寶長成什么樣了?兩個小細胞結合就能長成一個孩子?吃每一口飯,喝每一口水都要謹慎,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會影響到寶寶;離有輻射的電腦、打印機盡可能的遠,生怕會讓寶寶畸形,發育不利.....
寶寶出生,更是好奇得不得了:這個小東西是活生生的人啊!一出生就會哭鬧,吃飽了就嘴角露笑甜甜的睡去。慢慢地學會打招呼,說話,做事,讓他越來越像一個人,跟別的動物不一樣的人。
作為一個成人,也總是會在閑暇的時候想自己從哪里來?如果達爾文的進化論是都是對的話,我們人類人類最開始是什么樣?如果動物都是從低級到高級進化,單細胞生物怎么演變成了多細胞生物?
雖然是一個學習科學的理科生,了解基因表達等生命的奧秘,但是基因從哪里來?如果物種是在進化的,那么有些個體的返祖現象怎么解釋?基因怎么在不同的人身上表達得不一樣?還是會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這本書可以給人們一些答案。這是一本重新探究生命演化歷程中諸多重要問題的科普讀物。作者帶我們開啟跨越數個世紀的發現之旅,尋找地球生命演化發生的動力和方式,講述人類對生命演化的認識歷程。古老的化石加上對胚胎和DNA的研究,讓如今的科學家有能力重新回答困擾達爾文和他的同代人的一些經典問題,從而建立一門綜合性的新科學。這門新興的科學闡明了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歷程,也揭示了DNA內部發生的協作、微調、競爭、偷竊和戰爭。
其實,關于生命,古往今來、古今中外都在不斷探尋它的奧秘。古代有為延長生命煉丹、熬藥各種折騰,現代有人類基因組計劃。當人類從基因的角度了解生命的奧秘之后,基因就變得不在那么神秘。習作普通人可以輕而易舉地做DNA檢查,判斷親緣關系,判斷致病基因,甚至可以阻斷某種基因的表達。
而不知其他讀者有沒有這種困惑:在人類對生命的奧秘解碼越多的時候,人類索取的也越多。好像要摒棄所有的壞基因,讓生命體想著人類希望的方向發展,這是不是一種私人訂制?人類物種進化的腳步被無限加速,不知道是好是壞。
從本書中你會知道該如何觀察,科學研究可以成為全球尋寶之旅。人們找尋有手的魚類、長腳的蛇類以及直立行走的猿類化石,這些遠古生物共同講述著生命歷史上的重要時刻。
了解生命的演變,探尋生命的奧秘,在宏觀上認知生命的恢弘,也從微觀上認識生命的奇妙。這就是解碼生命史的意義。
《解碼40億年生命史》讀后感(二):《解碼40億年生命史》:你從何而來?
隨著江蘇高考卷已成為歷史,現在的理科生不必再在物理化學生物里三選二了。初中起,三門選修理科里學得最好的就是生物,只可惜文理分科時,學校的重點班是物化班,只能與生物做暫時的告別。
記得學生時代,課本里無法解答的問題,我都想通過課外書去補充。老師更多著眼于應試教育,刷題都來不及,早已沒有了探討更深入話題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父母總把課本以外的書稱之為“閑書”,讀這些書是浪費時間,是沒有意義的。
對知識的缺憾,都可以于現在通過閱讀書籍來彌補。或許與此刻從事的工作毫不相干,但我還是秉持著,但凡讀過的書都會成為自己的骨與肉,一個人的氣質里藏著此人所讀過的書。看到感興趣的書,無論它屬于哪一門學科,都想買來看一看。
《武林外傳》里呂秀才質問姬無命:“我生從何來,死亡何處,我為何要出現在這個世界上?我的出現對這個世界來說意味著什么,是世界選擇了我還是我選擇了世界?”
就像很多小朋友都會問父母,自己是從哪里來的?那么,人類究竟是從哪里來的,是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才成為了現在的我們呢?
《解碼40億年生命史》作為一本重新探究生命演化歷程中諸多重要問題的科普讀物,帶著我們開啟跨越數個世紀的發現之旅,尋找地球生命演化發生的動力和方式,講述人類對生命演化的認識立場。古老的化石加上對胚胎和DNA的研究,讓如今的科學家有能力重新回答困擾達爾文和他的同代人的一些經典問題,從而建立一門綜合性的新科學。這門新興的科學闡明了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歷程,也揭示了DNA內部發生的協作、微調、競爭、偷竊和戰爭。
不得不說,中信出版社的《解碼40億年生命史》的紙質真的很絲滑,近期購入的書很多都是略有些粗糙的紙張,加大了指腹翻頁時的摩擦力。這本書的紙張有點像道林紙,翻閱此書時撫摸著平滑細膩的紙張,閱讀體驗也直線上升。
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記錄者。在全球尺度下,含有最早微生物化石的巖層位于含有最早動物化石的巖層之下,含有最早魚類化石的巖層位于含有兩棲動物化石的巖層之下,而含有最早兩棲動物化石的巖層位于含有最早爬行動物化石的巖層之下,以此類推。
我們總是試圖以自己主觀的假設填補知識上的空白,這種假設通常綜合了希望、期望和恐懼。我們的思想傾向于將過去的各個事件聯系起來構建一個線性發展的故事,其中的一個變化帶來了另一個變化。我們都在生物書上學過人類演化的大致歷程,從猴子到猿類再到人依次排列,展示了從眾多四足行走生物到兩足行走生物的演化歷程。現實是,祖先比我們想象中出現的時間更早,出現的位置也與我們預設的大相徑庭。
是這些科學家對于生命史不斷地付出,我們才能在現存生物的器官、細胞和DNA中看到數十億年的生命演化歷史,盡情地享受著我們與這地球上其他生命千絲萬縷的關系。
《解碼40億年生命史》讀后感(三):要是我中學的時候能有這些科普書就好了
要是我中學的時候能有這些科普書就好了。
每次讀到好的科普書,我都會有這樣的感嘆。生物其實一直是我很喜歡的科目,直到高一的生物課徹底磨滅了我對這個科目的興趣。那時的生物課完全不像一個正經的理科,倒像是毛概思政,教學邏輯就是把生物課本上的概念和已經總結好的原理背下來,實驗課也不過是在顯微鏡里重復一遍死記硬背的內容,比如細胞里的各種細胞器、它們的名字和功能,然后在考卷上把背好的形狀和名字一一對應。至于這些結論是怎么研究出來的?又如何能證明其是正確的?不好意思,不在生物課的學習范疇之內。
我記得很清楚我曾經在生物課上背過“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的概念,旁邊還有幅黑白示意圖。我記得我背這三個概念的時候在我的小腦瓜里升起了一個巨大的疑惑——一樣都是坨在一起的細胞,為什么非得這樣分類?這種形式分類的意義在哪里?我記住這些信息的意義又在哪里?我們這樣人為地選擇這種分類方式勢必是因為它有某種本質的意義,為什么不告訴我這種意義、而只是讓我記住這種分類呢?明白了最本質的意義、不是會比死記硬背更容易理解這些信息嗎?
這些疑惑一直到我放棄了生物這本學科也沒有解開。真正解開的時候是我結束了作為學生的身份、作為社畜在娛樂時間讀科普的時候——教育應該完成卻沒有完成的事,要靠自我教育來實現。我讀了《如何制造一個人》才明白表觀遺傳學的復雜過程,不同的基因如何在不同的時刻啟動、開始制造某種特定的蛋白質,再讀這本《解碼40億年生命史》才把這個圍觀過程大約對應為宏觀層面的表現,比如為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分別發育為不同的身體結構,果蠅如是,鉤蝦如是,人類的胚胎亦如是。回答當年的我自己:科學選擇如此分類,是因為這種分類對應了演化的共同特點,因為多細胞生物在基因層面如此發生,也因為在表觀層面如此表現。
每個人都必須成為學習者才能實現社會化,而每個學習者的學習方式是迥異的。有人見微知著、有足夠的耐心從無數個看似不相關的微小細節中發現規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做了那么多的等差數列、有那么多的數學題給你三個形狀、問你第四個應該是誰。人類對世界和自我的了解確實也是如此推進的,那夜夜觀星的人就是在每夜觀測得到的龐大數據間微小的差異中推測出了太陽系的中心。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當年做過的每一道題、考過的每一張考卷,從來不是育人,而是選拔,是從一批批的孩子中挑出見微知著的,送上去,把那些拒絕以這種方式思考的孩子刷下來、告訴他們:“你腦子不行、你不配知道更大世界”。我始終煩躁的一點就是,教科書也好、老師也罷,你明明知道這個學科的大邏輯,你為什么不直接告訴我,見微知著、盲人摸象是多么效率低下的事情,而由本質及現象又是多么高效爽快,畢竟學習的本質是①站在人類迄今所得的肩膀上②學會有用的研究方法③探索新方法研究新事物的可能。有教無類,為什么非得在知識的分享上人為地制造障礙?吃飽了撐的嗎?
我后來就明白了,作為學習者,我認同的是項目式學習,在一個微小的角度深度挖掘、跨學科挖掘,而是不是洋洋灑灑讀/背了一大推平行的信息,然后不知道要拿這些信息干啥。我認同的學習邏輯是see one, do one, teach one,觀摩分析、上手實踐、總結教學,直截了當。而這其實也是社會地位更高、占據社會資源更多的精英階層們使用的教育方法,同時也是“普娃”不配擁有的教育資源。
項目式學習也是我讀這本書的視角。首先,這本書系統地梳理了人類研究物種演化過程中的里程碑式的進展、實驗和思路,對于每一個重大發現都提供了背景、來源,使人知其然同時知其所以然。第二,這本書對演化的科普從宏觀(化石)和微觀(基因)兩種角度并行,打破學科之間僵硬的壁壘,脈絡清晰,簡明易懂。在我自己對“演化”這個概念的項目式學習中,我把這本書跟《基因社會》、《如何制造一個人》放在一起,互相映照,可以從醫學、基因、生物化學、演化的不同角度跨學科看相關的知識。同時,《跟動物交換身體》這本非常有趣的圖冊也成為本書非常有趣的例證。
要是我中學的時候能有這些科普書就好了。
《解碼40億年生命史》讀后感(四):《解碼40億年生命史》:每一代生物都是用DNA重新構建身體信息的
DNA具有唯一性,很多人都知道,指紋因人而異,大家也都了解。而直到前幾天看了《朗讀者》之后我才知道,原來人的指甲也是獨一無二的。“七一勛章”獲得者崔道植先生曾對二百個人的指甲進行長達一年半的跟蹤、收集、研究,最終得出人類的指甲具有獨特性的結論。
DNA最初是由瑞士生物化學家弗里德里希·米歇爾從手術繃帶的膿液中分離出來的,曾一度被 稱為**白。透過DNA可以看到,人類的遺傳信息世代相傳,即獨具特性也密不可分。這不禁讓我們想到,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是否也是如此,是否也擁有各自獨特的DNA呢?
20世紀60年代早期,萊納斯·卡爾·鮑林和埃米爾·扎克坎德發表的、最為經典的“另類想法”科學論文,就是基于對不同物種血紅蛋白研究窺探的信息展現。
萊納斯·卡爾·鮑林是美國著名化學家,曾先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諾貝爾和平獎。埃米爾·扎克坎德則是一位生物化學熱愛者,以及萊納斯·卡爾·鮑林的追隨者。扎克坎德最初見到萊納斯·卡爾·鮑林抱著對生物化學的熱愛,想要進行蛋白質對螃蟹呼吸、生長和蛻殼控制作用的研究。然而,萊納斯·卡爾·鮑林打消了扎克坎德的念頭,建議他將時間花在思考血紅蛋白方面。
正是因為萊納斯·卡爾·鮑林的這個建議,扎克坎德發現,人類和猿類的血紅蛋白在大小和電荷上都比青蛙和魚類的更相似,扎克坎德和鮑林也發明了一整套全新的方法來推測生命演化史,,那就是通過了解不同動物的蛋白質結構知曉它們的演化關系。
美國古生物學家、進化生物學家、科學作家尼爾·舒賓(Neil Shubin)在《解碼40億年生命史:從化石到DNA》一書中寫道:如果我和與其他物種有共同的祖先,那么我們體內應該也保留著它們的DNA……如果真是這樣,DNA就是保留在地球上的每個生物每個細胞中的“圖書館”。
著名海明威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愛貓狂人。海明威擁有的第一只貓,是海明威的船長朋友斯坦利·德克利送給他的一只“六趾貓”。在當時,水手們相信六趾貓會給船帶來好運。
有科學團隊跟蹤了所有能找到的擁有第六指(趾)的人和貓,并檢查了它們的DNA,結果在他們每個個體中的同一位置都找到了基因的輕微突變。對這一區域進行測序之后,科學團隊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個長度約為1500個堿基對,其堿基序列在不同的動物中是相同的,人類、小鼠、青蛙、蜥蜴、鳥類,甚至鮭魚、鯊魚在距離該基因100萬個堿基的位置都存在這一調控區域。
從上面這些內容可以看出,與以往單純地通過化石解碼生命史不同,尼爾·舒賓在書中通過回顧生物演化史上的重要變革,并融合DNA技術、胚胎與化石的研究,將讀者帶入了豐富多彩的、不斷進化的真實生命世界。
尹燁引杜布贊斯基的“若無演化之光,生物學毫無道理”來評價《解碼40億年生命史》,更加印證了這是一本不可錯過的科普佳作。最后,請允許我借尹燁的這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如果我們明白了從遺傳物質上講人類和單細胞生物使用同一套語言,那就必須承認這個藍色星球上所有的物種應該當平等享有權利: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