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口袋本)》是一本由顧城著作,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30.00元,頁數:2017-3,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口袋本)》精選點評:
●顧城在我心里就是一個腦袋生了病的無辜孩子,他在獨屬于自己的外星球里,笨拙地自說自話——不,我在聽啊,悄悄地聽,小心翼翼地聽。 他在畫些什么呢,真是難以理解的畫風。哦,他在畫他的外星球。 在我看來,赤子之心有兩種,崇高且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是一種,這種赤子之心令人敬佩;純白無暇、純真無偽又是一種,這種赤子之心令人憐愛。顧城當然是第二種。
●好的詩人克制的表達,不把頹廢當瀟灑,他們會把憂傷藏在脫落的樹皮里,然后轉身告訴你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智慧又清澈。
●他抄蝴蝶的名字 我把枯萎的花放回地上 我叫他小飛俠,小蘭叫我小蝴蝶,我真喜歡這個名字
●靈魂永遠是孩子。
●選詩不算顧城最好的水準。他的畫倒挺好看,用線條表現為主,細膩,很多畫作內容都是多物像疊加呈現,有多樣的表達解讀,有他詩的影子。
●一些不常見的詩,也讀得別有一番滋味。排版得很舒服,畫的安插也恰到好處。適合偶爾翻開讀兩三篇,一下子讀完也是罪過。
●老師應該早點告訴我,顧城不止有《一代人》,不止有《遠和近》,他有果肉般晶瑩,草籽般纖微的一顆心。“感性即自然的理性”,讀時會悵然于自己的遲鈍。未來送一本給某個小朋友吧,就說是給他介紹一個知心的好朋友。以及為我銜來詩篇的小雀,阿里嘎多!我有在開心地擺動喔!
●短小而婉美,適合擺在家里隨處可探的地方
●喜歡
●他是一個好詩人
《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口袋本)》讀后感(一):標題
很可愛,也比較有靈氣,文字蠻自由的。這本基本上都是睡前讀完了,讀起來內心沒有什么負累,偶爾覺得它無聊或者可愛,都不怎么往心里去。自己不是很偏好這一種類型的詩歌,描述一個童話的世界活著一個孩童看到的巨大的純凈,這些東西都鮮少真的能夠召喚出一種相當的遙遠的追思或者對于現實生活的反思。相反的,我看到的是一個逃避的青年人。我討厭長不大的永恒的孩子,我喜歡 時不時在成人身上復活的孩子。句子很可愛,但是我還是期待看到詩人對于句子的錘煉。不要可愛,要精巧。
《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口袋本)》讀后感(二):藏于落花之間,蝸牛它不冷嘛?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云/你看我時很遠/你看云時很近”這是顧城的《遠和近》。讀這本詩集,發現除了《一代人》和《遠和近》,顧城還有許多哪些非常棒的作品。
首先,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是驚喜的。32開的精裝口袋本,精致新巧。紙張很扎實,封面設計得雅致細膩。詩歌的排版也非常漂亮。把集子放在手上欣賞把玩都是很好的體驗。
讀朦朧詩,就像通過詩人,去聽上帝的囈語。詩人就像孩子,用天真無知的眼睛去解讀世界。讀詩,我們才發現世界還有另一個樣貌。
在那個地方,風吹葉子不是風吹葉子,而是
——“綠光閃閃的樹林/錄下了風的一舉一動”
太陽投下花的影子,變成了
——“這是最美的太陽/把花印在地上”
出海趕魚不用帶漁具,因為
——“我想/到空曠的海上/只要說:愛你/魚群就會跟著我/游向陸地”
一道簡單的弧線,可以是
——“葡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
讀這些詩句,你會驚嘆,會幻想,會沉默,會嘆息。讀不懂的部分,也沒有關系。這就是一冊適合放在手邊的集子。閑暇時讀上一兩篇。或許下一次讀的時候,你就明白了。一次性讀完它,反而是一種浪費。
很喜歡姐姐顧鄉的編后記。“我有弟弟,這已經是過去的事了。過去十五年了。”淡淡的,有一絲哀傷的筆調。她寫弟弟把頭磕破了,“于是把對數字的概念也撞壞了”。她寫弟弟小時候就經常說出讓她吃驚的話,“那么不同于課堂上和聽自別處的”。再三再三之后,她知道了他話的出奇,“出于才華不是根本,根本在于那真是以他深切的生命體驗和難以克服的深思為代價的”。
顧城的友人說:“他的作品清澈見底。他好像從來沒有長大,又從來充滿最高的智慧。”
《顧城的詩 顧城的畫(口袋本)》讀后感(三):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了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我喜歡這本書。
它小巧別致,略比手掌大一些,封面和內頁都是溫暖的淺黃色調,詩畫穿插排版,讀起來輕松愜意。
最重要的,是它好像能填補我內心的某處空缺。于是,我把它放在床頭,以便隨時拿起來讀幾頁。
其實,最近我幾乎沒打開讀過,但是只要它在這里,我就感到一種莫名的溫暖,以及不知來自何處卻源源不斷的情感力量。所以,即使不讀,它也一直擺在床頭,像一位老朋友,少有言語但一直陪伴。
顧城最膾炙人口的詩作,應該是《一代人》吧——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全詩只有兩句,但不妨礙這是偉大的作品。
當然,這不是重點。
我想向你推薦的,是另外一首同樣用了黑暗、眼睛、光明這三個意象的詩,叫《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
初讀這首詩是在中學時代,十多年過去了,它依然是我的心頭好。
這首詩很長,我最喜歡的那句就是“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了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明”。
比起《一代人》,這首詩流傳沒那么廣,但我覺得更能反映詩人的理想情懷。如果說前者激勵了一代人去探尋光明,那后者可能傳遞著為光明獻身、造福大眾的信仰。
我在一部紀錄片中看到一段烈士說過的話,與此詩頗有異曲同工之感——“我愿做地下的泥土,讓人們踐踏著,走向光明的彼方。”
說這話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上海交大的**者穆漢祥,他犧牲后的第七天,上海解放了。
我想,這是另一個版本的“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所用詞句不同,但情懷和氣魄大同小異。
如果你對上面的安利沒興趣,也可以看看其他的。
比如,我認為顧城對景物的描寫非常精準,無論寫實還是寫意。
寫雨穿過葉子和花下到地里,“花都死了/一朵死在高處/葉子高興極了/它們向陰暗以外移動/停在光那兒”,這跟我見到的一模一樣,花總是在風雨中凋零,而葉子往往經過沖刷依然傲立,甚至更加清新。
寫直塘月色,“十幾里水/十幾里月色/水在天上/天在水里”,九個漢字的排列組合,輕松勾勒出了一幅天水相接、月色溶溶的畫面,中國人對這種寫意式的景物描寫不陌生,可難得運用得如此練達。
再比如,顧城一直葆有絕妙的想象力。
“樹枝想去撕裂天空,卻只戳了幾個微小的窟窿,它透出天外的光亮,人們把它叫做月亮和星星”——星月原來是這樣來的,我從未想過,卻覺得這個想法美麗又合理。
寫這首詩的時候顧城12歲,后來的很多年他都保持著這個年齡段的充沛想象力。
下雪是樹木哭了(《最涼的早晨》)。
星空是自己如海的憂愁,星星是積雪在眼前漂流(《剝開石榴》)。
花凋落的原因是裁剪新衣服累憔悴了,寫了一夜詩淚流盡了,看見露水的孩子心蕊化了,又或是對月亮發脾氣把頭發拔了(《花是這樣落的》)。
我最喜歡的一個想象,是在媽媽發愁怎么做果醬時,“我說:別加糖/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安慰》)。
顧城的浪漫也令人驚嘆。
“我吃果子/只是為了跟花/有一點聯系” (《要用光芒撫摸》)。
第一次讀這首詩,我一下子被擊中了,是了,當你有了心上人但還未曾表明心跡時,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不過是為了跟對方建立一點聯系,哪怕是一點旁人無法察覺的聯系呢,自己也會忍不住暗喜。
“草在結它的種子/風在搖它的葉子/我們站著,不說話/就十分美好”(《門前》),這樣的愛情真是令人心向往之!
曾試圖把這本書推薦給弟弟,他拒絕了,問我是否了解過顧城的人生經歷。
八卦如我,自然略有了解,但并不想因作者的問題而否決天才的作品,畢竟,我們從詩書文章中能窺見的,不只是作者,也有讀者自己。
余華說,文學的神秘力量,在于讓讀者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歷史的作家的作品中讀到屬于自己的感受。
閱讀的過程像打磨一面銅鏡,鏡面從一片混沌到逐漸清晰,我們在其中看到自己,認識自己,并且塑造更好的自己。
作者的生平重要么?重要的是讀者能去蕪存菁,不為作者所作所為辯解,但也不要辜負天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