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是一本由[荷]本尼·林德勞夫/著 / [荷]路德維希·沃爾比達/繪著作,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24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讀后感(一):你知道和平是由什么組成的嗎?
(第4段開始有情節劇透)
看書名時,我想到了內容大概是廚子和小兵在戰爭中的經歷,也設想了主線或許是看起來并不驍勇善戰的兩位,如何奇跡般地從戰爭中生還,畢竟,戰時的故事常常來自活下來的人們。
總的來說,我讀這本書的過程并不順暢,遲遲進行不下去,甚至讓給我推薦這本書的朋友一度認為我對它無感。其實只是在工作已經看了太多糟心的煩躁的瑣碎的內容后,我有些喪失沉浸閱讀的能力,也不自覺地回避不那么陽光燦爛的內容。
這不是一本輕松的書,戰爭戰地也都不是能讓人放松的存在。但我仍然讀完了,在某些段落反復翻閱細細默念,也在另一些歌詞的篇章仿佛聽到了雄壯或蒼涼的戰場之歌,最后在故事戛然而止時突然悲傷遺憾或者說是憤恨。
年輕的廚子曾有機會不上戰場,因為九個孩子里他是最小的那個,也是“人性化的規則”里和全村的同情中被庇佑的那個。但他仍然不告而別離開了家鄉,開始輾轉于各個軍隊。或許因為成為愛和關注的“唯一”對象后,原本應是溫柔的情感多少會有點讓人窒息,也讓人產生一種離開這里總會更自在的錯覺,自此開始歸期難定的顛簸。
天真的小兵怎么會出現在戰場?他那么稚嫩,那么不像個兵。也那么脆弱,于是在又一次出現時,他丟掉了一雙腿,只剩下半個。但他仍然有著孩童的天真,密集的好奇,停不下來的追問。如果殘酷的傷害沒有讓天真的孩子變得沉默,是否因為他年幼到連傷害都不太能理解?
與小兵對比,廚子太“老”了。老到他總是輕易覺察到危機,總能知道戰地最有效的“通行證”是什么,老到燃不起狂熱總是平靜地收拾行李向下一個目的地出發,也總不忍心看著稚嫩殞命于軍法,稚嫩在戰爭中總是稀缺。
就是這樣的老弱組合,一次又一次靠計謀和運氣活過漫長又反復的戰爭,戰爭漫長到身處其中的人們想不起最初為何而戰,又反復到似乎隨便什么荒唐理由都可以火速開戰。
讀著書里陌生的名字,我心里總有隱隱的熟悉感,開始寫這篇讀后感時,我突然意識到熟悉感來自“三吏三別”,來自學生時代課內外讀物上的邊塞詩詞,也來自這些年看的戰爭影視作品。
戰爭是由什么組成的?大義野心仇恨貪欲,或者貧富不均心有不平,那些是它的原因。最終組成它的,是熱血的戰士心碎的家屬殘破的城郭。這樣如何能輕松?又如何不令人渴望和平祈求活著?
或許也因此,整個書的后半段,我都在期待廚子和小兵最終能回到歪斜村,讓心碎的老母親等到活生生的兒子,而不是一個信封一聲號響。但看到結局,我哽住了,仿佛只要我不去細讀那兩頁,話嘮小兵就還在催廚子講故事。
合上書,我不止一次想這本書為什么是會是童書,它和我最容易想起來的童書類型太不一樣了。但很快又釋懷了,閱讀很多時候是人和書之間眼緣的事,也沒誰規定什么人就得看什么書,糾結什么類型啊。
碰巧讀到這本書的人,或許會感慨廚子的機智,痛惜小兵死于戰爭結束之前,慰藉小兒子終于歸家,心安戰事終于平息。
然后明白今日的和平是由多少破碎組成的,又多彌足珍貴。
《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讀后感(二):喬治也是B612星球的吧?!
《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買的時候趕上西安封城,眼看著這本書到西安、被攔截、被退回…… 收到已是下單五十多天后。
兩百多頁,幾乎一口氣讀完,上次有這樣的閱讀經歷,還是二十多年前讀《小王子》。《小王子》經常被拿來當作標桿,當我們說一本書像《小王子》的時候,那就是最大的褒獎。可這本書,我自己覺得,它的水準和《小王子》也許是齊平的。
廚子在戰場撞見這個十二歲的被斬去半截的小兵,就像飛行員在沙漠遇見了小王子,看起來是成年人在幫助弱小的孩子,而真正被喚醒被幫助的卻是這些已經長大的“大人”。
小說流暢而美,文筆應該是很具技巧的,但,是那種舉重若輕不著痕跡的技巧。那些夸張的情節都顯得理所當然,并不讓人覺得突兀和刻意。
讀書的時候,單純的柔軟的虛弱無助的半個小兵會讓你心疼到心悸、想哭;而戰爭的真相,它的殘酷和荒誕卻會讓你悲憤到想大笑。
這本書是我先讀完的,是我從孩子手里搶來先睹為快的。云諾當然也很喜歡。這幾天掛在她嘴上的一句話,“媽媽,為什么曉燕阿姨他們的選書品味這么好?”
總之,非常非常非常推薦這本書。
《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讀后感(三):永遠
“這本書我已經不厭其煩地向太多人安利過了,甚至在2021年的最后半個月,以平均兩天一條的頻率在自己的朋友圈刷屏推薦。”《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的編輯在推文里寫著。
2018年初,我關閉了發現頁朋友圈入口,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忍不住好奇就去翻了編輯的朋友圈,我刷到那句“近鄉情怯”時鼻子酸了(都不好意思說我又濕了眼睛,我的感動多到廉價,我的眼淚最不值錢),只因為,這種感覺太了解。
大概是17年年底,開啟了一個「自閉」的狀態。我這個人吧,大多數情況下一句話都不想說,但是逮到一個想和對方說話的,就變成了十級話癆。兩個極端,就像雙魚座的兩條魚是游向兩個相反方向的。
很久沒有因為一本書這么話癆了。
最后是帶著眼淚刷完她近期的朋友圈的,看到那句“這是一本我愛到極致以至于寫不出推廣文案的書”沒忍住給笑了,呵(四聲),明明寫那么好,我很酸。哼哼。真的很酸。
我一直想當一個言簡意賅,話不多說,優雅高冷的人。嗯,沒這天賦,不說話還好,挺冷清的一人,一開口就完蛋,“哈,這個人出門不帶腦子”,真可愛。嗯,就是我了。
我真可愛啊。
怎么不言歸正傳好好說說這本書呢?這道題有點超綱。
我想說另外一個故事。
2021年的7月8號我在自己的公眾號,一個截至今天只有33個人關注的公眾號寫了這么一段話。
“我對南京的感情濃烈到近乎虛假,在他離開這個世界時到達頂峰。而我實際上并沒有為他寫過什么。他不喜歡廉價的煽情,他讓我刪掉文章里大量的形容詞。他讓我別下結論繼續觀察。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活成令他失望的樣子。好在,他并沒有對我寄予厚望過,他應該只是希望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能夠過得好。我一直都知道啊,好在我們虛張聲勢的脆弱,都只有三天可見”
我不是復制過來的,我一個字一個字又敲了一遍。
為什么一個字都不寫,一言以蔽之。近鄉情怯。
我甚至離開南京后不怎么主動和這個人說話了,偶爾過節給他發一條我唯一發出的祝福短信。我在短信里說不用回復,他就不回復了,我不說不用回復,他會回個“收到”。
我也是在他再也看不到我的豆油之后,開始頻繁地給他發豆油。告訴他,我不想這樣荒廢我的人生了,我想考研了,我考研失敗了英語只有26哎,我喜歡上一個人人家不喜歡我,武漢疫情了,冬天好冷啊,春天了想戀愛了,最近難過了,又下決心XXXX了,我工作了,我很想念你啊,諸如此類。
因為近鄉情怯,我不敢在除了我自己的地盤(我那個33人關注的號),我的手機備忘錄以外的任何地方大張旗鼓地懷念他,即使這份想念其實滲透在我的生活里,只是我的日常。我今年最放肆的就是把他寫進了一本叫做《兔子和摩托車》的圖畫書的推文里。簡單帶過,克制地不像我自己(題外話,我刷廚子這本書的編輯的朋友圈時看到她轉發了兔子那篇文章,很想謝謝她。但我不好意思)。
而如今,我看到一個好故事,一個好到我自信到相信他如果看到一定會在課堂上講給他后來的學生聽的故事,我真的特別特別想給他看,告訴他,我想努力寫出這樣的故事,你看我行嗎?
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反應,下意識地,就想給他看。聽他的評價。
他會夸獎這個故事嗎?他會看好我嗎?
他應該不看好,他說我情商低,說我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對于一個要寫小說的人,他說這是很可怕的。
他說的我都信。
本來想著這輩子寫不出小說,算了寫詩吧,他看到后對我說,不要再寫車轱轆話了。哭。
大學四年我都在學講故事,分組后我在我們院我們這個專業最好的專業老師的組里(不接受反駁,也不會有人反駁),即使我很差。我跟著最好的老師,我學了四年的故事,我看完《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的時候,難過故事也難過自己。為什么這個故事不是我寫出來的,這就是才華和誤把熱情當才華的人之間的差距吧?用一輩子,能追趕上嗎?
沒關系,這個世界上已經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故事了,我寫不出來,沒有關系。這個世界上已經有那么多那么多會講故事的人了,少我一個,沒有關系。
真的沒有關系嗎?我不知道,如果是真的,為什么敲完這句,鼻子又酸了呢?
我多想聽到他對這本書的評價啊!他會喜歡的。
他會喜歡的吧?這本書講故事的技巧很棒,那萬一因為這個“很棒的技巧”,他吝嗇他的五星呢?
我不知道,可是那樣一個內心柔軟的人,不管怎樣,我知道他會被打動。
那是一顆,多柔軟的心啊!
說回廚子。
真的要這么絮絮叨叨長篇大論寫一堆廢話就是不好好去說一點“有用”的評論嗎?
抱歉,這就是一個沒什么用的評論。反正豆瓣也經常折疊我各路馬甲的評論,隨緣。
真的還沒想好要怎么介紹它,我其實不喜歡“認真”地去寫一篇認真的評論,好像下意識地就用力過猛了,控制不住情緒的度,總會顯得過猶不及。我不喜歡這樣。可是理性是我學不會的天賦。
要怎么說呢,即使那些是看起來非常夸張的贊美,它們都是真實的,敏感又玻璃心的我,其實很害怕那些“濃烈到虛假”,才是讀到文章的人們的感受。
我其實是會剖開肚子去證明它里面只有一碗粉的人吧?如果被逼到一定程度的話。所以你要相信我。
所以真讓我來評價這本書,兩個字吧:臥槽!
玻璃心如我,已經做好被點【沒用】的準備了。
沒關系,編輯的那篇推文里,最戳我的也是那句她自認為“沒什么用”的話:愿每個卷入戰爭的孩子,都能回家,抱抱媽媽。
其實你真的可以相信這里的每一個字,我不會去寫自己也不相信的話,你可以相信那些喜歡和贊美,它們都是真誠的。
他說,就寫作而言,誠實甚至比技術更難。
我沒有天賦沒有才華沒有高超的寫作技巧,但我會,永遠誠實。
因為我信他啊。
永遠。
《戰地廚子和半個小兵》讀后感(四):荒誕但精美、殘酷且溫情
[荷]本尼·林德勞夫 / 著
[荷]路德維希·沃爾比達 / 繪
其實我讀了不少兒童和青少年的戰爭小說,書單都寫了兩個(參見戰爭小說兒童版和戰爭小說青少年版),但讀完這本書仍舊震驚了。
因為它實在是太特別了。
試想一下,一個戰場上的廚子和一個才上戰場沒多久就失去雙腿的小兵,會有怎樣的故事發生呢?廚子靠著精明的判斷力和精湛的廚藝,總是在戰勝的那一支軍隊服役,而這個到戰場上來找哥哥的12歲男孩失去雙腿只能在敵方軍隊的一個木桶里呆著,兩人會因為怎樣的因緣際會有了交集呢?故事另外一條線中失去8個兒子的那位母親的故事又是怎樣一段普通人命運的辛酸與血淚呢?
結構
這本書的故事結構是相對比較明顯的雙線敘事,主線是托托特在軍營中和戰場上輾轉發生的一切,而副線則發生在托托特的故鄉,是他和8個兄弟與媽媽的故事,以及他是怎樣離開了故鄉。副線故事采用了不一樣的字體,可以單獨拎出來讀。按時間來看是發生在托托特來到軍營之前,更像是他的回憶,或者說是主線故事的一個前傳。但是這樣交錯進行的敘述方式讓整個故事有一種時空交錯感。
托托特在主線故事中不斷地穿插閃回到他的童年,故鄉的那個小村莊,還有他的八個兄弟和他的母親。仔細看能發現這個故事有著傳統的兒童文學敘事模式:家,離家,歸家。只是用雙線敘述的方式把這個線性的敘述模式隱藏了起來。
在故事情節的構建中,可以看到半個小兵喬治和托托特之間的沖突。兩個雙胞胎國王之間的沖突,戰爭的敵我沖突。但是沖突之外最明顯的卻是普通人對和平的向往。
人物
這本書并不像常規的兒童文學作品一樣,以兒童為主角,主角托托特是一個成年人,但是他與小兵喬治這樣一個兒童之間的沖突和交集,以及托托特不斷地回到童年的經歷,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真實、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不是一個故事中的符號。為什么這么說呢?
托托特一個求生欲望很強的人,憑著超強的直覺,在戰場上他總是在勝利的一方中做廚師。他形容自己有一顆魚的心,但你還是可以從他的左右逢源中發現他善良的天性,比如他留下了又聾又近視的驢;還比如他對喬治從厭惡,到開始慢慢給他講故事,為他編織白色的謊言,為他治病,最后甚至因為他放棄了瑪拉茲的建議。
我猜想喬治讓托托特感受到了沒有任何動機的真正的被需要,讓他想帶著半個小兵喬治回到自己的家鄉。但為了喬治的安全,他被郁郁不得志的反面角色跛子腿要挾,設計了讓戰爭終止的計劃并鋌而走險參與計劃的執行。
他為喬治的付出是這個殘酷的黑白故事中那最溫暖的一抹亮色,是在戰爭的極端情境下可以感受到的人性之光。這恰好也體現了我認為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的特點,既能讓讀者看到世界的真實面,又不會對現實世界過于悲觀。
主題
整個故事是被放在了一個無法判定年代的時代背景中。可以大概判斷是冷兵器時期的戰爭,因為雖然有槍有炮,但還有騎兵。最后的戰爭發生地弗拉基米卡和布拉特也是虛構的城市,這些亦真亦假的設置,正好可以看到的戰爭本質上的荒謬性。特別是兩位皇帝的成長軼事以及戰爭的起源簡直荒誕之至。即便如此,戰爭是對普通民眾生活的影響,還是會有“歷史的一粒灰是普通人身上的一座山”的沉重感,因為戰爭一位媽媽會失去8個兒子,一群人會為了幾個胡蘿卜大打出手需要軍隊來維持秩序,這都是戰爭非理性后果的真實呈現。
普通民眾根本無從選擇地被卷入這說不清原因、分不清敵我的戰爭洪流中。從對抗到戰爭,終于進入短暫的和平期了,還沒有來得及開始新的生活,兩個皇帝之間又開始發生了新一輪莫名其妙的戰爭,而新燃起的戰火最荒誕的地方在于經常都會在分不清敵我的狀態下發生。
故事里的皇帝,因為一個孩子那句話:他為什么那么丑?導致整個小孩的村莊被燒毀。讓人瞬間想到《皇帝的新裝》, 那個故事講到小孩子發現皇帝什么都沒有穿的時候就戛然而止了。但是在真實的世界中,如果發現皇帝長得這么丑,并且天真無邪地講出來,導致的結果可能會使整個村莊徹底毀滅。從這個點來看,這個故事真的是在直面現實世界的殘忍。
好的文學作品,常會有一些不一樣的隱喻。在這個故事中出現了奇特而變幻的意象,比如大草甸,當托托特帶著半個喬治逃出來,準備去尋找大草甸時,那時的大草甸變成了可以躲避戰爭的烏托邦,而在故事最開始時的大草甸,分明是一個軍人的墓;再比如有顆魚的心,還有那些神奇的草藥。他們超越本身的含義,在故事中隱約出現,讓你無法不聯想翩躚。
插圖
這本書插圖實在太贊。畫風看似工筆素描,但畫面中有故事,不是簡單的為文字配圖而已。版式設計像圖畫書一樣精美,前環襯和后環襯,都非常講究,前環襯是各種形態各異的槍和炮,后環襯變成了奇異的花草,也有可能是藥草。這兩樣東西的隱喻也是不言而喻地指向戰爭與和平。
這些圖畫對文字故事的完全起到了畫龍點睛的神奇作用,比如喬治第一次遇見托托特的時候,想去找自己的哥哥。托托特建議他去大草甸,他并沒有描述大草甸的樣子,但是看插圖你會發現一片布滿了十字架的草甸。在大草甸的上方,有各種各樣的頭,圖畫的沖擊力會讓你霎時明白這些軍人應該都已長眠于此了。
在書的中間部分托托特請外科醫生來幫助喬治治療壞疽。外科醫生突然吹起了口哨,托托特也跟著他一起吹,兩個人合作得非常默契,吹了瑪祖卡舞曲,最后以一首憂傷的華爾茲舞曲結束。這時的插圖是一張手繪的五線譜。
仔細看插圖還能看到更多細節,比如如下這幅地圖中兩位皇帝的臉。
在故事的最后,托托特悄悄回到自己的家鄉。他猜測媽媽應該不在了吧,因為“母親是由兒子們組成的,如果兒子們都不在了,母親大概也不會在”。這時的插圖,是前文中描述的托托特記憶中的那棵枝繁葉茂的歪脖子橡樹,樹上寫著九個孩子的名字,頓時認為媽媽已經心碎離世,但這時傳來了媽媽的歌聲……
如果仔細看的話,還會發現這本書的插畫里的更多玄機。繪者路德維希·沃爾比達是荷蘭新銳插畫家。這是他的第一本童書插畫作品,個性十足、想象瑰麗。他的插畫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優秀的兒童文學,更是一部充分利用了圖畫語言特點的、精美無比的兒童文學。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