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是一本由吳承恩著作,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190.00元,頁數:1115,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西游記》讀后感(一):《西游記》讀后感
從小時候起,就喜歡看《西游記》,經常被里面奇幻的取經故事所吸引,在取經的四人中,我最喜歡的是孫悟空,無論是他神奇的本領,還是他那灑脫的性格,都讓我十分著迷。我就會想,如果我是孫悟空,我擁有七十二變,我能夠斬妖除魔,我會怎樣去選擇,我是否會甘于護衛唐僧去西天取經,而不是回到水簾洞去做美猴王,每每想到此,都不由感慨萬分,長大之后,又聽到別的說法。有人說,在區分真假美猴王的時候,真的孫悟空已經死了,這不由讓我十分正經,真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確實,當我重新看的時候,確實能夠感覺到一絲異常。
《西游記》讀后感(二):哈哈
太白金星去問玉帝: 往日見那妖猴縱橫天宮,略無敵手,要請得二郎顯圣真君,才能將他降伏。為何如今去西天取經,三步一個妖,五步一個怪,動不動把猴子燒得屁滾尿流,到天庭搬兵、地府求救,還要忍受觀音菩薩各種色迷迷的要求? 玉帝看看他,說: 因為那潑猴自己,本來就不那么強。 太白金星問: 那為何巨靈神、三太子、十萬天兵,都被他打得卷甲而回? 玉帝說: 一個儀仗隊的,讓他出去見見世面;一個鬧過海殺過龍王太子,讓他見識下天外有天;十萬天兵偶爾拉出去操練操練。他們打了,二郎顯圣真君干嘛用? 太白金星問: 那,干嘛要勞動二郎真君? 玉帝說: 很久沒見他出手了。畢竟是外甥,怎么能老在外面做個民間獨立武裝呢?所以偶爾讓他當當雇傭兵,增進一下他和天庭的感情,也利于收服——你看,后來不是打牛魔王時,他都愿意當正規軍下去給猴子幫忙了嗎? 而且了,自打《封神演義》之后,他寸功未立。不讓老君作弊助他贏了猴子,以后要提拔他都沒啥資歷呀……
《西游記》讀后感(三):經典詠流傳
《西游記》的作者是中國明朝的吳承恩,歷史不 能說十分遠古。故事明顯受到西土佛教文化的影響。然而,我們可以說,它是真正的中華民族的神話故事,故事驚險曲折,想像離奇,是中國最偉大的神話小說。幾百年來,它被全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男女老少所喜愛,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它還會以其特殊的魅力幾百年、幾千年地流傳下去。對這個神話故事的分析,將使得我們透視人類精神世界、研究人格心理學有著極為深刻的發現。《西游記》中描寫了一個從石頭中誕生的仙猴在創造了大鬧天宮的傳奇事跡之后,曾受到嚴厲懲罰,后又接受了佛祖的安排,走上去西天取經的道路。在漫漫的取經之路,歷盡千難萬險,戰勝群妖惡魔,終于護送唐僧到達極樂世界,完成了取經的使命,自己也由此修成了正果。故事自始至終充滿了孫悟空的英雄主義,表現了人與客觀環境斗爭的實踐性,表現了人在實踐中不斷地解決矛盾、戰勝客體、征服世界的努力。僅從表面意義看來,故事提供了一種在幻想的境界中解決幻想的矛盾的旋律。或許僅僅以這個表面的故事,就可以使我們找到它廣泛流傳、長久不衰的魅力。
《西游記》讀后感(四):全文
以下都是粗略的書評
西游記原著也說了一些不知道的事
比如老和尚有只腳只有四個指頭
還有月宮的仙女都叫恒娥(也就是嫦娥)等等
對于其他妖怪的描述來說
有愛妻子的,比如黃袍怪
也有暴虐成性的
妖精和人也一般無二
就是高高在上的神佛都有私心,對于下界為妖的寵物,他們都是輕輕放過
玉帝因為一件小事就懲罰鳳仙郡很久不下雨
而唐僧師徒因為沒交人事,拿無字經書,告到佛祖面前,他也承認必須要有人事,完全不是無欲無求的佛教形象,個個都很虛偽
《西游記》讀后感(五):生子當如孫仲謀,做人當如孫悟空
#小曾曾讀書筆記#
“功滿行完宜沐浴,煉馴本性合天真。
千辛萬苦今方息,九戒三皈始自新。
魔盡果然登佛地,災消故得見沙門。
洗塵滌垢全無染,反本還原不壞身。”
整部西游取經除妖記,更像是以悟空為主角的去璞存真、人情練達的傳記。
取的是什么經?取的是人事通達、三界縱橫、金身正果、佛教體制的真經。
除的是什么妖?除的是貪念嗔癡、二心糾結、痛苦仇恨、狂妄自大的惡妖。
九九八十一難,師徒四人,唐僧哭哭啼啼,八戒插科打諢,沙僧左右逢源,只有悟空,從大鬧天宮、玩世不恭的妄自尊大,到看透規則、參破佛理,再到正果修生、斗戰勝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做人當如孫悟空:嫉惡如仇、愛恨分明、堅貞不渝。
西游記的成功之處在于,一百個讀者,有一百種對它背后含義的解答,諷刺也好,志怪也好,斯人已逝,隨大家論去罷。
《西游記》讀后感(六):我自己的
師徒四人加一龍,兩佛3使者,五千零四十八卷,九九八十一難
唐僧一開始還是像書呆子一樣,不斷的誤會悟空,好幾次還需要那些神仙來勸合,到后面悟空也學乖了,不做那先斬后奏的事了。甚至到最后面故意讓唐僧受難。感覺一下子就頓悟了。到后面幾卷,唐僧越發渴望到靈山,不惜痛罵他心愛的八戒。
孫悟空是最辛苦的,要出謀劃策,要打人又要搖人。還時不時被豬八戒教唆幾下緊箍咒。正是因為功勞大,所以成了徒弟里面唯一的佛。
豬八戒,真是個攪屎棍,從頭到尾都沒有改變。不是分行李就是拱火,還有嚷著要吃要吃。
沙悟凈和白龍馬,全文感覺他毫無存在感,踏踏實實做本職工作。
可是好像少了哪個都不行。
菩薩為了湊那五千零四十八卷適應的五千零四十八天和九九八十一難真是…
還有,這些妖魔鬼怪大部分都和道教、佛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太懂這個設定,很疑惑。孫悟空,打到后面他自己都知道是天上下來的妖怪了。
在書中,佛和道并沒有那么的慈眉善目。里面的人物也熱衷于做別人的家長。
《西游記》讀后感(七):四經五書
四人之經,五佛角色
孫行者有四海稱兄道弟的人際關系,出生入死的勇氣,爭強好勝的個性,本領強大重名譽,虛榮進取,反抗權貴直率坦蕩,為取經過五關斬六將操碎了心。
豬悟能世俗的名聞利養忒看重,有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好吃懶做的個性,憊懶食色,幽默風趣接地氣,巴結諂媚小人心。取經路上能偷懶的決不勤快,不得不勞的也出工出力。路上挑擔最多。
沙和尚沉默寡言只干苦力,內斂低調,老實踏實,任勞任怨不出氣。路上牽馬最多,偶爾也挑擔。沒有猴子機靈本事,也沒八戒的活潑可愛。老實人在此。
白龍馬幾乎是悟凈的加強版,任勞任怨更不曾怨氣。團隊最底層,臟活累活工,跑腿跟班人。
唐長老是馬上的領導,地上的懦夫,背景勢力大有來頭,觀音如來暗中護,四徒保駕有神功。油頭粉面貴人相,懦弱無智化緣僧。每難皆嘆氣,被捉總啼哭。但志心最堅佛心最誠,篤信佛法意志如鋼。柔中有剛可抵亂世怪間。
金公的性格和能力決定了他是團隊頂梁柱,但也是最疲累最操勞最傷神的人;
木母的個性決定了他是團隊里活躍氣氛的擔當,領導的寵兒,同事的小人;
黃婆的特點決定了他是團隊的工蜂,是勤勞不停的基層流水線作業員工,不用費神戰略性問題,做好本職工作對己對團隊即是最合適的;
白龍就是團隊的工具人,使嘴跑腿的邊緣人物;
三藏是團隊最高領導,是不管事的老板,不懂業務不懂技術,作為出資人只有遠大的目標和堅定的意志,在團隊危機時團結所有人,打雞血用精神統一各位思想。
雖是四人,卻是五角。幾位均不可或缺,所以成事也!
《西游記》讀后感(八):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路,不斷前行
唐僧 1.白骨精一變少女被孫悟空打死,唐僧不信孫悟空的話,卻信豬八戒的話,真是是非不分。
孫悟空 1.孫偷桃偷酒偷仙丹,擅自逃下凡去,的確不懂禮貌。是其猴性的體現。 2.孫悟空認為有才者皆可上位,本領皆一切。不贊同等級制度,反抗固有的等級制度。 3.悟空露富惹災禍;悟空流沙河戰卷簾將兩度急匆匆舉棒便打,可見其莽撞性急; 4.萬壽山五莊觀孫悟空偷吃了鎮元大仙人參果,推倒了人參果樹,當夜便想著逃離。可見其急躁,不懂禮教。 5.白骨精化身一次兩次被悟空打死時,唐僧都要趕走孫悟空。但孫悟空還是想留在唐僧身邊護送他上西天,以報救命之恩。真真是知恩圖報。 6.孫悟空趕去救師傅前先去水里洗了一趟澡,只因為記著師傅不喜歡身上沾染的妖精氣。悟空越來越有人情味了。 豬八戒 1.豬八戒從離開高老莊時便沒有下定決心要西天取經,在黃風嶺遇難時也想過散伙;在菩薩招婿試探時也想還俗。 2.白骨精變少女,豬八戒信以為真,不相信孫悟空的話,還誣陷孫悟空要分行李,誣陷孫悟空撇下三人自己脫身,真是個是非不分又挑撥離間的人。 3.寶象國師傅師弟都被捉時也想著散伙,可見其懶惰;平頂山有妖怪,豬八戒被悟空騙去打探,卻是裝裝樣子,糊弄糊弄。懶惰至極,沒有擔當。 4.去花果山水簾洞尋悟空,用激將法讓悟空救師傅。可見還是有點腦子。 沙僧 感悟 1.孫即使神通廣大,依然無法逃離佛祖的手掌。可見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惡貫滿盈終有報應。 2.佛祖對付孫悟空竟是輕輕地將孫悟空壓在五行山下,又發了慈悲心,派人千百年間看護他,以待它償還罪過,改過自新。又有緊箍咒約束。人應常懷慈悲心,普諭世人為善,乃是善事。 3.涇河龍王名喪人曹之手,猶可被送入輪藏,獲得轉生;唐太宗李世民被龍王拉下幽冥地府鬼門關,判官大筆一揮,又加了二十年陽壽。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4.因果報應,六道輪回:行善的升化仙道,盡忠的超生貴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還生人道,積德的轉生福道,惡毒的沉淪貴道。人的一生無非是修煉,和罪惡作斗爭。滿足善望,克制惡欲,成為更好的人。凡百不善之處,俱可一一改過,改邪歸正,善莫大焉。不經苦難,不成正果。 5.人生多難,遇惡人,也遇善人,經惡事,也歷善事。 6.和尚為圖唐僧袈裟欲下黑手 6. 6.,可憐修行了二百七十年還是沒能控制自己的貪欲。 7.孫悟空屢屢惹是生非,不懂規矩,只因有如來佛祖鎮壓,鎮元大仙收拾,觀音菩薩管教,才肯誠信認錯。遇到他人犯錯定要讓受到懲罰,付出代價,明白過錯,方能改正。 8.修行還需目標明確,不忘初心,摒除雜念,割舍私欲。
《西游記》讀后感(九):行者之友——悟空成長過程中的“兄弟情誼”
《西游記》借神魔寫世情,從享樂天真的美猴王,到心智堅定的取經行者,在悟空的成長過程中,“兄弟情誼”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文試從悟空的反目成仇的早年兄弟,不斷磨合的師門兄弟與化敵為友的結拜兄弟三個方面看行者的“友情”與“人情”。 一、道不同,不相為謀
悟空還是美猴王時,結交了七個弟兄,其中之一便為牛魔王。他們在一起弦歌吹舞,在筵席上酩酊大醉,悟空自封齊天大圣后,其余六人也耍樂著自稱大圣,可見他們此時自由輕狂,無拘無束,是年少時的好友。 但多年過去,兩人再遇卻是白刃不相饒。行者作為為神佛聯盟的“打工人”,為護師父取經,請觀音收服了紅孩兒,又因借芭蕉扇與羅剎女和玉面公主沖突,被仍是妖精的牛魔王視作害子欺妻滅妾。對昔日兄弟問出:“長兄,還記得小弟么?”時,卻被罵道:“打死你,與我雪恨!” ,情誼已然徹底決裂。 二、磨合與共濟
在被收服到唐僧門下后,悟空有了三個師門兄弟,把西天取經作為共同的目標。其中,八戒與悟空的羈絆最深,他們互為補充,雖有爭執,卻能重歸于好。
章節回目中,作者14次以“心猿”指悟空,7次以“木母”指八戒。從佛教角度看,《心地觀經》說:“心如猿猴,游五欲樹,暫不住故。” 與謝肇淛的:“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相合,代表著悟空與八戒的力量與相似的野性。從陰陽五行與道教角度看,“金公”——陽金為申,即悟空,“木母”——陰水為亥,即八戒;陰陽相合,金又生水,他們是最匹配的一對。
但縱觀全書,悟空的兩次出走都與八戒的挑撥有關。第27回,悟空三次把白骨精變成的女子、老婦、老翁打死時,八戒都攛掇師父念緊箍咒,導致悟空被一紙貶書趕走。第56回,悟空打死強盜,八戒對唐僧說:“散了伙也!”悟空把首級血淋淋地給唐僧看,又被念咒趕走。
為什么八戒要挑撥悟空和唐僧關系,又為什么能夠挑撥?
以27回為例,唐僧愛美,八戒愛色,他們對帶來齋飯的俊俏女子很有好感,但悟空看出她是白骨精所變之后,極盡尖酸刻薄地諷刺唐僧動了凡心,然后更是殘忍地將她當場打死。他本是好意保護眾人,但由于暴躁自負,讓唐僧羞愧不已,八戒也感覺被羞辱了,反倒弄巧成拙。
于是八戒每每讒言說悟空打死的是好人,但弄了障眼法騙人,而唐僧因以慈悲為懷,本就不能分辨妖精,潛意識里又不愿承認自己“動凡心”失了面子,選擇與八戒結為“同盟”,最后發展到逼走悟空的境地。
但隨后師父在寶象國遇險,其余弟子無法匹敵,八戒只能去花果山找悟空,合著他的脾性,起初尊敬,接著嬉笑怒罵,最后使出激將法,終于把他請回救得三藏。若說辨別妖精的本領,悟空是四人中最強的,但他總是剛愎自用,不顧及他人感受;八戒情商很高,洞察人心,卻有著自私好色的弱點;兩人在爭執與和好中成長,在取經團隊中形成互補關系。
他們的互補不只是在性格方面,還在于能力。悟空本事雖大,水性卻不行,不管是在流沙河收服悟凈,還是在烏雞國還魂國王,熟知水性的八戒居功至偉。他們共護三藏取經,在五莊觀一起偷吃闖禍,在通天河變成童男童女一同涉險,兄弟情誼不斷加深。 三、“不打不相識”中的人情
悟空在取經路上,還意外地有了兩個化敵為友的結拜兄弟:鎮元大仙與二郎真君。他們間的“兄弟情”,看似是英雄間的惺惺相惜,實則更像神仙間的“人情往來”。
鎮元大仙,身為地仙之祖,為什么會與和他實力地位全然不匹配,又偷竊他的人參果、打死人參樹的悟空結拜?一開始,他只知三藏是金蟬轉世,所以只許了唐僧兩個果子,還叮囑童子不可驚動他的徒弟,可見他并非慷慨豪放之人。但在悟空請觀音菩薩醫活果樹后,他與悟空結為兄弟,目的很可能是為了借此讓他們都欠自己一個人情,并且與觀音攀上關系(“兩家合作一家”)。
而二郎真君,為什么會在見第二面時,就與曾大戰三百回合的“潑猴”稱兄道弟呢?在祭賽國,悟空與八戒本已商量好降妖對策,但忽然見到真君車駕,便請八戒進拜。真君因悟空以禮相待,二人有同屬正義陣營,于是舉杯敘舊一晚。次日功成,悟空感謝二郎神相助,二郎神夸贊悟空神通無量。在這場悟空主動的“人情往來”中,降魔只是名義,真正目的在于化解舊怨,真君也樂于幫此小忙,讓日后得道的悟空欠自己人情。 行者身邊的兄弟來來去去,反觀我們自己,有時也只能眼睜睜看著年少時的輕盈又亮晶晶的友誼隨風而去,永遠不能忘懷,永遠不再回來;對有相同志向的好友,捫心自問愛他又恨他,爭相吐露傷人的話又和好甚于如初;有時又斡旋于復雜世界的各種人情往來,帶有半分真心地逢場作戲。總言之,行者有行者的成長,我們卻鑒照出我們的人生。
《西游記》讀后感(十):為何正道
何為正道
——讀小說《西游記》有感
小說《西游記》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作,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充滿著奇思妙想的神魔小說。書中的故事以章節的形式進行展示,每個章節中都有著不同的反派故事,但最后的結局都以師徒四人機制地化解為終點。
小說宣揚的是懲惡揚善的主題,以魔幻色彩來將小說獨立于現實之外,但又是以現實為背景來展開故事,在虛構的基礎上更是增添了些許的現實色彩。所謂的現實色彩指的便是《西游記》中所帶有的批判思想和反諷色彩,這也是《西游記》能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的一個重要原因,中國自元朝以來,小說文化逐漸興起,文筆出彩的作品數不勝數,而被稱為“四大名著”的作品也僅僅只有四部而已,因此《西游記》自然是有著它的過人之處。
關于小說中的正派是誰這個問題,讀者們的解答一定會是師徒四人和幫助他們的各路神仙以及西天的佛門眾人,而與之相對的反派人物那自然也就是在人間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的妖怪們了。面對這樣一部立場鮮明的小說來說,后人將它稱為反諷小說,那自然是因為它遠不像表面看起來那般簡單,所謂諷刺,就是用看似光鮮亮麗的表像去揭露其內核中的黑暗與齷齪。而小說《西游記》也便是如此,用看似匡扶正義的行為以及那些象征著正確的“大人物”的行為舉止來反諷當時社會的封建主義統治。
“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的設計就帶著天生反骨的特性,一出場的他就無父無母,這便與傳統禮教不相符合,沒有家的人天生就帶有些叛逆和不負管教的特性。以孫悟空的誕生開始,就注定了這部小說的反抗性,大鬧天空也是底層小人物對于上層統治者的反抗,是大膽而又飛蛾撲火般的“叛逆”,大鬧天空也如同人界社會中的無數次的農民起義一樣,都是以失敗而告終,都是以統治者的技高一籌而結束。孫悟空雖然神通廣大,無所不能,性格中有著叛逆與天不怕地不怕,但是也遇到難以突破的世俗限制與束縛,最終在如來佛祖的手里栽了跟頭,老老實實在五指山下壓了五百年,而被教化成功。這樣的劇情的誕生,很大程度還是由于作者的思想境界受到了世俗文化能達到的高度限制。在長期接受封建禮教和等級制度的壓迫下所形成的文化氛圍是壓抑的、是不自由的,文人的創作從靈感的起源開始就帶有刻在骨子里的“正道”觀念。反抗統治者的人注定是會失敗的,因為在作者的眼中佛門正道才是正確的,雖然已經有在商品經濟的發展之下萌生出些許的反抗意識,但是這在歷經了千年的“正道”面前卻是不堪一擊的,孫悟空自誕生以來就注定了要被教化,要服從于佛門正道,最終的結局也是如同作者所希望的那般被封為斗戰勝佛。
“反諷”一詞,在《西游記》中擁有著兩層含義。一層是作者吳承恩用天生反骨的主人公孫悟空來諷刺在當時的封建統治的社會中被壓迫的人們,渴望有一個英雄會像孫悟空一樣帶領著他們去反抗、去拼搏、去爭奪屬于他們的自由。同時也用小說中那些兇殘可惡的妖魔鬼怪來取代了現實社會中壓迫底層勞動人民官僚地主,用直觀的吃人行為來暗示了現實生活中繁重的勞役賦稅和苦力壓迫,而小說中愚昧的百姓只能靠犧牲子嗣來換取平安的行為也是在諷刺封建社會中的人們的無知和落后,更是對百姓面對壓迫時無能為力的現象的同情與諷刺。
而這第二層諷刺意味是超脫于作者本身意愿之外的,是后人在解讀小說時所產生的關于作者在小說中對于“正道”觀念的理解的諷刺。由于受到當時時代觀念的限制與影響,在世人的眼中統治者即是正確的,雖然他們也渴望過反抗渴望過自由,但是封建禮教的荼毒已經讓他們從根本上產生了奴性,因此他們在反抗的過程中又有著妥協,這是矛盾,這一矛盾在小說《西游記》中展現的淋漓盡致。獅駝城中無惡不作**如麻的金翅大鵬的結局就是作者關于“正道”的認可的最好的體現,金翅大鵬是個徹徹底底的反派,他喪盡天良,理所應當要受到懲罰與批判,可即使是殺光了整座城池的凡人,如來佛祖對他的懲罰僅僅是讓他接管城池,并且不允許再做傷害凡人的行為。這樣的懲罰根本就算不上懲罰,在現代人看來這無疑就是包庇的可恥行為,但是在那個年代的人的心中,這卻是正常的行為現象,因為他們沒有那種統治者從根本就是不正確的觀念,連觀念都沒有又何來的反抗呢。最令人頭皮發麻的情節設計便是獅駝城就位于前往西天之路必經之路,就在如來所生活的靈山旁,如此近的距離里一座城池的人都被妖怪殺完了,可那些神仙們都無動于衷,一定要等到唐僧一行人到了以后才出手相助,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是在影射當時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手段,先是放任霍亂和兇徒無惡不作,最后再以救世主的身份拯救百姓,讓百姓更加崇拜自身,從而加強皇權統治。這是莫大的諷刺,或許吳承恩在書寫《西游記》的時候已經有所意識,只是沒有徹底的明白會有這樣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社會意識制度的落后與腐朽限制了文化的發展。
關于《西游記》中的“正道”思想的討論是只有在如今的社會意識形態下才會產生的,是真正明白了何為自由、政治和民主的環境之下才會有的深刻思考。這也要再一次認可《西游記》存在的價值,是讓后人理解古代封建時期思想解放過程的重要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