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剖析》是一本由[加]諾思羅普·弗萊著作,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90.00元,頁數:59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批評的剖析》讀后感(一):第二篇,導論,96頁
結構主義的一次偉大嘗試,試圖構建一整套文學批評的體系。相對于具體作品的精微曼妙,對體系只好敬而遠之。
翻譯極差,symbol,原文早已指出在這篇文章中指的是“任何可以被分離出來而為批評所注意的文學結構的單位”,為什么不翻譯成“符號”非要翻譯成“象征”啊?
結構主義者總是喜歡把豐富多姿的世界構建成一個秩序井然的體系,于我卻覺得興趣索然。弗萊也批評文學的外部研究有時失去了對文學之美本身的觀照和呈現,可是對文學疊床架屋,又如何感受得到文學之美呀。
《批評的剖析》讀后感(二):將結構主義進行到底
弗萊整本書的野心就是要對有史以來的文學傳統進行仿生物學的結構剖析、分界、劃類,這不可不謂其野心足夠龐大。這也就難怪布魯姆不含譏諷地認為,如果弗萊可以自稱天才的話,“最可能是指他雄心勃發,而不是指他天賦超群?!?6那么弗萊剖析的立足點是什么呢——密托斯(mythos),即情節結構。弗萊以原型(神話)批評為主要的批評方法,打破美學形式批評、歷史批評、新批評之間的門戶圍柵,企圖對文學傳統的整體風貌從文學形式的情節結構進行整體性的預示與闡釋。
弗萊這樣的整體把握既需要宏大的眼界,當然更需要深厚的文學功力作為基底。這樣的研究范式好處之一在于防止將每一部作品、每一個文本作為孤立的、封閉的學術研究的孤獨焦點。
《批評的剖析》讀后感(三):書是好書,腦子更是好東西
這本書的優點,譯序里面已經講的非常詳細了,缺點的話,哈羅德布魯姆在序言中也極力的表示清楚了(話說給死人的書寫序就是爽啊,不擔心作者再來爭辯了)!個人談談一點疑惑吧:首先,弗萊太過于堅持某種循環模式了,以至于不惜割裂拼湊,實屬不智,而且對于對應關系同樣固執,本來是視野恢宏,氣勢磅礴的一本大作,硬生生夾雜了些小家子氣。相對而言,文體分類過于糾纏于表面的問題反而不算是什么了!第二,相當于一個無神論文化傳統(中國,五千年不間斷文明)的背景下的讀者來說,神話批評真心尷尬啊!中國不是沒有神話,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被儒家系統的改造過了,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這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另外一種文學體系。弗萊的作品說到底也只是西方人視野中的西方作品的批評,人家夫子自道,自言家世,我們圍觀就好,倘若非得照本宣科的比照一番,也難免自作多情外加自甘下賤。雖則如此,仍然需要向弗萊鞠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