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的復仇者》是一本由[日] 蘆邊拓著作,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8.00元,頁數:26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隱身的復仇者》讀后感(一):不會搞裝幀的推理小說家不是講故事的高手
以下是不劇透的評價:
這樣的小說足夠新也足夠好讀。形式(結構)上的創新實在亮眼。從右到左讀是案件,從左到右讀是B案件,A案交匯到B案件后又擦出新火花,看得暢快,中間的間隔層揭曉最后的真相,昭然的悲劇與復仇背后的惶惑決絕令人感傷。新本格推理不光在故事文本上進步,也在閱讀體驗(紙書創新)上叫絕,推理暢快的智力體驗之余,更有收藏一本具有精巧感裝幀的好書的滿足感。
以下是劇透的評價:(可不看)
海島漲潮的暴風雪山莊事件
mix
電車替身復仇案
mix
親屬替身復仇案
三案交匯,精巧的構思加之冷靜的敘述,好讀是其一,解謎快感是第二,悲劇式的復仇是其三
總之,是一個好故事
《隱身的復仇者》讀后感(二):不一樣的閱讀體驗。無劇透,無泄底
這是一本可以從雙面閱讀的推理小說。理論上而言,沒什么大不了,但呈現出的效果不一樣。
某些人說可以1234交叉雙線敘述,就沒有必要將兩部分分開。如果作者這樣寫。這本書就會變得很普通,閱讀體驗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AB雙面皆可讀,從a面可體驗本格,不一樣的暴風雪山莊模式。題材上來說這設定是比較精彩的,可讀性大于《有人不見了》。雖然這部分閱讀體驗很糟糕,但好在于篇幅較短。不影響故事推進。故事的本事是不錯的。不可能犯罪。在場的所有人皆不可能是兇手。這樣的謎面還是有較強的吸引力。
b面,變成了社會派。一本書雙體驗,以手記形式展開的節奏通常都是比較快,雖然b面節奏不是很快,但閱讀體驗完勝于a面,b面布置的各種線索,與a面并聯。
先讀a面,再讀b面的感覺就像是,剛從冰冷的湖中走出,然后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但如果選擇先讀a面,就等于選擇閱讀體驗而犧牲故事性。從a面開始閱讀,大大降低其故事難度,濃霧逐漸散開,打開答案紙至少可以推理出三分之二。這樣驚喜也會隨之下降,盡管如此,意外性,邏輯層面依然大于《十角館事件》
先讀b面,再讀a面,從閱讀體驗上講,可能會有較大的落差感,就好像從充滿暖氣的室內,走到大雪紛飛的室外。但從故事層面來講,懸疑氣息大幅度提升,看似兩個故事沒有太大交集,很難看穿真相。也會變得更加有趣。如墜霧中。
雙線合二為一之后,驚艷度雖然不是很高,也不會有大吃一驚的震撼感(極少部分作品才能產生這種效果),但這個設定非常有趣,就算你把兩個故事單獨分開,仍不影響整個局面,看似二合一,實則也可以一分為二。
兇手的意外性也是真的很意外,甚至比《十角館事件》的兇手還要意外。
單獨看a面,可以算單獨的一個故事,單獨看b面,也是一個單獨的故事,a面b面都看,又是另一個故事。
Ab雙面展開的故事,線索均勻的灑落在四周,最后所有碎片拼接在一起。完美到令人嘆息。
《隱身的復仇者》讀后感(三):我猜到了人卻沒猜到結局
“某種曖昧不明的不安襲上了我的心頭, 那是注意到某種奇妙的巧合而引發的不安。” 封閉空間、替身人偶、車內暴力、非連環殺手……在一團迷霧中陸續登場,紛紛擾擾。 看似毫無關聯性的案子A和B,卻在一層層抽絲剝繭中呈現出完美的巧合和滲透,案件A里的兇手誤闖入了案件B,而案件B的兇手也到案子A里頭耍了一把,而真正隱藏在這一切背后順勢利導的又是另有其人,如此復雜而稀奇古怪的懸疑推理小說,我不允許你輕易錯過! 本書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從翻開書的那一刻起,你就有2個選擇:A面開始,還是B面開始?請慎重選擇!
當然,最終你需要把AB兩面都看完,才能進入到夾藏中間密封的“解謎”部分,揭開真正的謎底。就憑這一點有趣又暗藏懸念的體驗,它就在第一時間抓住了我的眼球和獵奇心理。
A面——被審判的法官 五個身份各異的陌生人收到性質一樣的邀請函,被齊齊召集到一個,因著潮汐就會失去連接大陸通道的沙洲島上,隨著他們共同憎惡對象的出現,到離奇死亡,兇手是誰?他在哪里?一股混合了仇恨、懷疑、嫌隙的暗流在涌動著…… B面——非連環殺手 一個獨立率性的自由女記者,在單方面決定成為一個單親媽媽之后,卻得知前男友意外身亡的事實。而這背后卻是一連串離奇死亡案件的交織,在同事的引導和幫助下,她一步步接近真相,又一次次陷入迷霧……
為著大家的觀書體驗考慮,關于故事內容,我已經不能再透露地更多了。而我想說的是,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故事,呈現給讀者的不僅僅是案件本身,更發人深思和令人警醒的,往往是暗藏其中的人性本質和社會矛盾。 關于人,可以有很多面。他可以是一些人眼中的冷血之人,也可以是另一些人心中的正義使者,這取決于每個人所處的立場和角度。 關于社會,正因為有著如此多不同的個人組成,人與人之間,人與規則之間,人與自我之間,各種明里暗里的牽扯、顯性隱性的瓜葛、善意惡意的互動、正義邪惡的較量,都構成了這辯證而永恒的人世間。
PS:我是從B面開始看的,你呢?
《隱身的復仇者》讀后感(四):獨特的裝幀,體現紙書可能性的設計值得肯定
本書作者蘆邊拓,在推理謎中可以說是頗有知名度的作者了,已經有多部作品在國內出版,不過我這還是第一次看蘆醬的作品,但蘆醬的知名度可能并不是什么好名聲,哈哈…這次竟然是后浪出版了蘆醬的這部作品,還是比較讓我意外的。
本書內容包含兩個獨立的卻又有一定交集的故事,說白了就是一種雙線敘述的故事,然而這次并沒有采用直接雙線敘事的寫作手法,而是采用了一種比較新穎的裝幀方式進行展開,因此要介紹這本書,首先就要介紹一下本書的裝幀,這也是這部作品最大的亮點。
外封
內封
首先無論從外封和內封都可以看出,書的兩面似乎都是封面,為方便表述,還是分為封面“被審判的法官”和封底“非連環殺手”,確實如此,本書將兩個故事分開裝訂,從封面和封底可以分別進行兩個故事的閱讀,據說從不同方向閱讀會有不一樣的閱讀體驗,但我也只能嘗試一種。其次,可以看出封面和封底的排版是反向的,這是為了滿足讀者平時的閱讀習慣,無論從封面還是封底開始閱讀,都是習慣的翻閱方向閱讀。最后就是中間解謎部分的袋裝工藝,在閱讀完封面和封底的故事后,就可以拆開中間的解謎章節,在這個章節也是將兩個故事融合到了一起。
不同閱讀方向,不同感受
解謎部分的袋裝工藝
雖然采用了比較復雜的裝幀設計,但是整個故事其實說不上多復雜,從封面開始的故事“被審判的法官”算半個暴風雪山莊吧,算半個是因為能夠與外界聯系,也有走出封閉空間的時機,在這個空間聚集著被綁架至此的法官,和被法官判決而毀了人生的一眾人,然而這種強烈的沖突卻沒有想象中爆發那么大的事件,最后在這半個暴風雪山莊也只發生了一件命案。封底開始的故事“非連環殺手”只能算個短篇,講述了從一起起意外死亡事故中看到了相互間的聯系,背后隱隱的真相開始浮出水面。
其實本書故事方面硬傷還是不少的,下面的內容有泄底,未讀完本書的讀者建議繞行。一方面是故事扁平,沒有制造出多少情節起伏,另一方面是最后的解答,兩個案件最后的兇手不同,也完全是不一樣的動機,因此兩個故事的交集并不在于推理層面,多少有點投機取巧,至少對于想看精彩推理的我來說難說滿意,不過這方面只是我一家之言,不同讀者肯定會有不同的感受。
不過無論如何,本書在結構和裝幀設計上的巧思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其展示了現在日漸式微的紙書的無限可能性,如果在足夠到位的故事基礎上再結合類似的設計,一定可以帶來無與倫比的紙書閱讀體驗。
《隱身的復仇者》讀后感(五):月琴亭**事件(不涉及核心詭計的微泄底)
最早接觸蘆邊拓,是讀他的《紅樓夢**事件》。當時,出于在下對《紅樓夢》的無邊敬意,對此書的感官不是很好。
后來再關注到,就是其憑借《綺想宮**事件》同時入圍日本的「推理四榜」。時至今日這本書都沒能讀到,因為作者除了那本《紅樓夢**事件》,當時未引入其他作品。
隨后才去了解這位作家,例如他憑借《謀殺喜劇之13人》斬獲首屆鲇川哲也獎。這對當年的推理新人作家來說,是一個比較高的起點了。這本書也是去年才剛剛讀到,終于認識了蘆邊拓筆下的名偵探森江春策。
本書是蘆邊拓老師在2016年發表的作品,算是近期的作品。日文原版的書名直譯,就應是標題中的《月琴亭**事件》,非常日式。而《隱身的復仇者》作為書名,對于“核心詭計”,多多少少有些泄底。
對于“核心詭計”,曾有過三個猜測。
首先因為書名,閱讀之初對于“詭計”的猜測,第一反應是類似《十角館事件》。經過略顯冗長的鋪墊發生了**事件之后,才發現不可能是。
之后經過調查取證,排除掉“機關”的可能性之后,又猜測核心詭計是圍繞“不在場證明”,這也是“孤島模式”中常涉及到的詭計。但隨后,情節并未針對“時間線”進行更詳細的交代。
便又一次進行了猜測:難不成“核心詭計”就這么直接?直接到略顯“無趣”?這次算是猜對了。
因此對于圍繞howdunit的“核心詭計”,幾乎沒有為我帶來“驚艷”的感覺。
并且私以為“核心詭計”中對于兇手的意圖,交代得不是很嚴謹。
案發前后,主角森江回到房間是屬于“意料之外”的事件,即對于兇手而言,原本其他所有人都應該在大廳內。如此一來,故意通過“核心詭計”讓眾人看到“死者”上樓,最初并非為了嫁禍給“意料之外”回到樓上的森江。那費盡周折設計的“詭計”是為了什么?難道是為了制造死者自殺的假象?如果是這樣,樓上的現場可完全不像是對“自殺”現場的布置。更何況,死者還是被綁來的,自殺的動機也需要層層渲染。實際上,作者對這一系列問題交代甚少,隨著行文,懷疑的矛頭直接就對準了主角。
所以,對“核心詭計”實在是不算滿意。
對于詭計中一些細節的“小詭計”,作者安排得還是相當巧妙的。以防泄底,不予提及。
在推理方面。對于死者“死亡經過”的推理,和對于“核心詭計”的推理,還是很不錯的。
當然考慮到上文提到的,“核心詭計”中對兇手意圖交代得不嚴謹,這些相對精彩的推理,也難免有了“為了推理而推理”的嫌疑。
之后在鎖定“兇手身份”的推理上,對應的線索和伏筆安排得比較巧妙。
說到線索和伏筆,就不得不提到行文。
書的裝幀新穎。分為AB雙面,對應兩個故事,甚至有兩個小標題——《被審判的法官》和《非連環殺手》。其實本質上,就是雙線敘事而已。
相信應有不少讀者會覺得,《被審判的法官》行文過于拖沓。開篇輪番介紹每個人被邀請來的理由,隨后作者還不厭其煩地做了總結。再之后,又是每個人輪番介紹自己和死者之間的過節。《被審判的法官》行文至70%才發生**事件。
其實讀得時候就感覺,一方面作者可能想揉和部分“社會派”的元素在其中,另一方面,作者可能在其中隱藏著關鍵信息。而如果單單交代這些關鍵信息則過于明顯,因此需要隱藏在看似冗長的敘述中。
實際上,關于詭計的線索、部分伏筆,甚至包括動機,都隱藏在其中。
至于另一條敘事線《非連環殺手》,可以看出“社會派”元素更明顯一些。
《被審判的法官》中揭示了日本現行的司法制度,尤其是審判制度的不合理;《非連環殺手》則反映了女性在日本社會中,遭受的性別歧視和不公平待遇。
但是,即使是“社會派”,情節也應該是通過“推理”來推動的,畢竟是“推理小說”。然而,《非連環殺手》中,通篇只有“家訪”后的敘述,幾乎沒有推理。
全書結尾有幾個很巧妙“反轉”,其實是非常好的設計。但是,作者竟然就這么給“敘述”出來了,沒有圍繞其設計任何的推理。對于這一點的失望,更甚于“核心詭計”的不嚴謹。
最后,關于作者的寫作手法,其實挺常見的,并且作者做的也是比較簡單的處理。
其他案例暫且不提,今天,剛好新版的《尼羅河上的慘案》在大陸上映(雖然深圳和香港疫情嚴重,筆者根本不敢去電影院)——由此想到阿婆的一部作品《怪鐘疑案》,就運用了類似的寫作手法。
總體來說,對本作不甚滿意。
后續引進的話,相對期望《綺想宮**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