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藝術,所以法國》是一本由翁昕著作,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75,頁數:27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讀后感(一):有趣的開始
看過作者的前兩本書《如何看懂藝術》很喜歡。欣喜地看到作者的新書,剛看了前幾章忍不住說兩句。
以往去歐洲城市旅行的時候留意到每座城市最中心的地方大多都有一座大教堂,通常人們都會說是哥特式建筑,出于好奇看了些書找了些懂行的人問,回答得要么是過于復雜,過于專,要么就是過于玄虛,聽的我一頭霧水很是困惑。沒想到這本書一開始就很簡單地用插圖告訴了讀者,哥特式的命名原本就是一個誤會。。
哈哈沒那么復雜,我要接著往下看啦~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讀后感(二):千百年前的法國藝術,關今天的我們什么事呢?
在疫情期間,我完成了新書《因為藝術,所以法國》。疫情給我們的沖擊是方方面面的,它大大改變了生活原本的模樣。在過去這兩年之中,面對著巨大的不確定性,我常常需要面對一種難以啟齒的、隨時可以將我包裹起來的孤獨和焦慮。
我起初并沒有想到,我會從法國藝術中得到一些應對孤獨和焦慮的辦法和寬慰。事實上,法國藝術中的那些光輝的、強壯的、溫柔的杰作,往往便誕生于歷史上最動蕩的時期。那些藝術家們和他們背后的贊助人,就像今天的我們,面對著生命中巨大的不確定性。他們用藝術作品對他們所處的時代予以回應,并以藝術作為他們的支柱和動力。
敘熱主持興建的大教堂,始于英軍大兵壓境,皇陵不保的存亡之秋;普桑虛構的「桃花源」,則是他在亂世中為內心保留一方凈土的努力;路易十四決心興建凡爾賽宮,來自童年內亂中被迫逃離盧浮宮的窘境;大衛手中的畫筆,則先后為他找到了王室、革命黨、拿破侖等相互對立的大主顧,見證著一個畫家在動蕩大潮中的生存之道……
法國人的藝術中,包含了他們在面對周遭乃至世界大變局時所支持的、反對的、向往的、鄙夷的、堅守的……一切。這些作品均誕生于距離我們千里之外、成百上千年前的法國,卻因其中所蘊含的樸素情感,讓我在寫作時倍感親近。
在了解、書寫這樣的藝術故事時,我獲得了一些共鳴,并從共鳴中感到了一些啟發和安慰,并試著帶著它們來面對眼前的困難,哪怕這些困難是暫時無法避免,或難以改變的。
大約五年前,我在撰寫關于意大利藝術故事的《如何看懂藝術1》時,想的是我講的故事或許可以陪著你一同享受一段精彩的藝術旅程,如今我寫完了《因為藝術,所以法國》,想的也更簡單了些:我只希望這些藝術,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陪著你,在你或許需要它們陪伴的時候。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讀后感(三):一本打破法國藝術“誤解”的書。
書拿到手時,亮粉的封面特別打眼,而書里竟然還藏有小心機!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這本書主要跨越的歷史時間是從法蘭西誕生講起,直到拿破侖時代的結束。但它并非按照時間線進行講解,而是順著這段時間,挑選了許多我們熟悉又陌生,或者誤會的藝術主題、事件進行講述。而其實每一篇又可以單獨拎出來講,也不會影響前后篇章。并且每一篇都是滿滿的干貨。
關于法國,我們似乎知道很多,關于它的藝術,我們好似也非常了解,可是
你知道“大教堂”的真正指代嗎?
你有想過文藝復興的動機嗎?
你想過誰才是真正的“哥特式”嗎?
等等
“大教堂”“文藝復興”“哥特式”…這些于我們耳熟能詳的詞,在讀完這本書后發現,其實我們并非對它們有著正確的理解。作者一邊在講述著法國的歷史、人文、藝術,以及插入各時期的代表作品之時,也在向我們普及更加準確的知識。我們也感受到這些藝術家,在歷史中的沉浮以及藝術的變遷。
提到本書作者-翁昕,他是藝術經紀人,在知乎上擁有超過35萬的關注者。曾出版過《如何看懂藝術》系列書,廣受好評。而他出版這些書的契機來自于,他曾在法國的留學,在他去到盧浮宮時,想象的和他實際感受的完全不同。
也因此,他開始問自己,“如何用僅僅一本書的篇幅,向一位藝術愛好者介紹絕不可能盡數的法國藝術?。后來的故事,就是他出的每本書。他也希望通過這樣深入淺出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普及。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那些雖進入我們視野,卻沒有被我們真正看到的隱蔽之處。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讀后感(四):以藝術之名,塑造法國;以小說筆法,講述法國
我們了解法國藝術,甚至能讀懂法國藝術,不僅能提升個人的審美趣味,也能吸收西方文明中的優秀養分,促進我們中華文明的絢爛綻放。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p圖中添加埃菲爾鐵塔、去米其林餐廳吃法國大餐、買香奈兒、LV等法國奢侈品,在中國成為有品位、上檔次的事情。
我們為法國這個遙遠的國度,蒙上了浪漫、唯美、優雅等繽紛的濾鏡。
為什么法國能在東方國度散發魅力?是什么讓法式風尚時至今日仍風靡全球?
追尋這些問題的答案,最終會歸結為一個詞:藝術。
法國藝術,既包括讓人目眩神迷的繪畫,也體現在大教堂的尖頂、宮殿的恢弘壯麗中。身處西歐的中心地帶,法國不止一次成為了歐洲的藝術和文化中心,法國宮廷培養的藝術家不斷突破自我,甚至吸收科學的先進技術,一代接一代地打造具有精妙構思、精湛技法的藝術。
圣德尼大教堂
想要了解并感受法國藝術之美,當然需要一位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講解員。
他應該能幫助我們捋清歷史發展的線索和脈絡,指導我們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了解法國藝術;他應該能深入淺出地講解,不使用過多的專業名詞,以免我們產生畏難情緒,早早放棄;他應該能細致解讀每一件藝術品的構思和成就,又能點到即止,給我們留下回味和感受的空間。
出生于藝術家庭,系統接受藝術教育,又從事藝術收藏和教育工作的翁昕,再一次出色地完成了講解員的任務。
為什么說再一次呢?因為他之前已經出版了兩本《如何看懂藝術》,為讀者迅速了解西方藝術做過引路人。
而這一次,他聚焦于法國這一個國家,用“國別史”的方法,為讀者娓娓道來法國的藝術史。
娓娓道來,是翁昕這次講述最突出的風格,或者說,這一次他將自己隱于歷史故事和藝術家生平的后面,讓讀者幾乎感受不到講述者的存在。
《因為藝術,所以法國》的每一章中,藝術家才是主角。
我們能以修道院院長敘熱的視角,了解他重修圣德尼大教堂的用意和追求,體會他的政治理想和宗教信仰;我們能了解弗朗索瓦一世對藝術的狂熱愛好,是如何影響藝術家修建盧浮宮的;我們還能明白普桑的心路歷程,以及追求永恒樸素之美、追求視覺享受之美的藝術家是如何走上不同的藝術道路的。
普桑的阿卡迪亞
每一章都有一位敘事主角,通過他的故事,串聯起法國政壇的風云變幻和藝術風潮的變革。這種寫法突破了按時間敘述的編年體可能帶來的枯燥,更像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小說筆法。
以藝術家為中心,不僅使《因為藝術,所以法國》極具可讀性,還增添了很多趣味。因為人有復雜的情緒和經歷,書中自然要引入日記、書信、傳記等歷史資料,在佐證藝術家的觀點的同時,也讓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立體。
除此之外,和《如何看懂藝術》相比,《因為藝術,所以法國》在版式和裝幀設計上也多了很多巧思。
“你知道嗎”欄目,類似于科普書里的“知識鏈接”。不過,內容都是妙趣橫生的八卦,比如,查理大帝如何擁有一只大象作寵物、路易十四給自己的高跟鞋設定了什么獨特的式樣等。
所有的腳注都被移到了正文結束后,讓閱讀的過程更加絲滑,不會被無效的信息干擾。
大事年表印到了外封內側,整本書做成裸脊鎖線,可以在展開內頁欣賞藝術品的同時,也能對照年表明確歷史年代。
至于粉嫩嫩的封面底色,我認為還是在強化法國藝術“浪漫、唯美”的特質。
Made By Art,是翁昕對法國和藝術之間緊密聯系的結論。他認為,法國的國家命運和藝術的變革息息相關,法國人的愛恨情仇也巨細靡遺地體現在藝術作品中。
正因如此,法國藝術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飽含了民族情感、政治理想和國家興衰,從而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打動每一位認真欣賞的觀眾。
藝術,成為了法國的歷史紐帶、精神氣度和國家臉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能給其他國家帶來思考和啟示。
我們了解法國藝術,甚至能讀懂法國藝術,不僅能提升個人的審美趣味,也能吸收西方文明中的優秀養分,促進我們中華文明的絢爛綻放。
這絕非夸大其詞。當蘇繡能夠用油畫技法創作出震驚世界的作品,當越來越多的中國插畫師、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時候,正是博采眾長、為我所用的體現,也符合了法國藝術之所以成為法國藝術的底層邏輯——法國藝術正是向意大利藝術積極學習,才蔚為大觀的。
蘇繡大師姚建萍和獲獎作品《父親》
藝術是人類共同的財富,而跨國界的學習和交流,才能讓藝術之美照進每位普通人的心靈,點亮每一個普普通通的日子。
夜晚的盧浮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