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是一本由季羨林著作,輕工出版的圖書,本書定價:42.0,頁數:2017-08-01,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精選點評:
●我讀書是很隨心所欲的,想起來就翻幾頁,可是從圖書館借的書是有期限的,借來也只是在期限內略讀了一遍,僅是這樣讀過,便覺得離季老更近了,腦海中的整個人也更鮮活了。
●愛喝大師雞湯
●像是在老先生的病床邊靜靜的聽他講故事.有一篇在講他的鄰人平常很吵 但是在用戲劇專家暗喻.可以從書里感受到季老的為人和作風.
●簡單直接的大白話,畢竟是望九之輩的文字,能感受到那種從歲月閱歷里沉淀下來的思想,看的時候勾起剛剛上學時的回憶,我媽說,在學校就是要學知識,學做人,大概就是那樣一種感覺,幼兒園水平一樣的大實話。 書里提到幾次蒙田隨筆,看完一本被種草另一本,就像之前看阿城散文集,被吸引去看古老的河圖洛書,蔣勛的九歌,臺灣的舞蹈云門舞集,晚清的老殘游記,就是這種奇妙連接不斷著吸引我,想要看更多,發現更多
●很難說有什么感悟 初次接觸季老 不過就全書來說,有很多季老思想的重復之處 另外 全書的內容與標題關系不是特別大。權當第一次與季老打照面,相信這些文字還需要靜靜品味與回想,才能慢慢體悟了。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讀后感(一):題目肯定不是季先生擬的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
8.5
季羨林 / 2017 / 輕工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
作者:季羨林 推薦值:4.5星
這本書選了季老對于一些道理的辯證認知,不改季老一貫作風,還是常以身邊見聞入手,從而升華到更高的精神哲理。
中外對于正義感的認知是大不相同的,中國的正義感免不了同情弱者,正義感會向弱者傾斜,而西方國家往往認為力量即是正義,他們認為正義通常站在強者的一邊。視角回到抗戰時期,民國政府覺得只有依靠西方列強的幫助才能度過難關,當時的中國是弱者,所以正義也理所應當站在我們這邊,然而西方列強卻坐視不管,常常對弱者還會動用武力。如今中國對于正義感的認知依然保持著我們特有的純真善良,但是同時我們也有了力量,無論用什么方法來看我們都不缺乏正義,然而我們也不再需要他國對我們施以“正義的傾斜”。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讀后感(二):慢火煮得一生茶
這本書我讀了對我最受用的一篇就數愛情這章。
年輕人吶,正受著愛情的巨火,熾熱且滾燙,卻不知這火如何能保持溫存,生生不息。
是寂寞像大毒蛇,讓我期待春什么時候會來呢?寂寞什么時候會走呢?這漫漫的人生之路,我遇到的人來人往,駐足、停留下的人與我一起欣賞寂寞的煙花。
蒙田說:我們不可能將愛情放在友誼的位置上。“我承認,愛情之火更活躍,更激烈,更灼熱……但愛情是一種朝三暮四、變化無常的感情,它狂熱沖動,時高時低,忽冷忽熱,把我們系于一發之上。而友誼是一種普遍和通用的熱情。……再者,愛情不過是一種瘋狂的欲望,越是躲避的東西越要追求。……愛情一旦進入友誼階段,也就是說,進入意愿相投的階段,它就會衰弱和消逝。愛情是以身體的快感為目的,一旦享有了,就不復存在。”總之,在蒙田眼中,愛情比不上友誼,不是什么好東西。
季老覺得,蒙田的話雖然說得太激烈,太偏頗,太極端;然而我們卻不能不承認,它有合理的實事求是的一方面。而我也認為的確是這樣,愛情是一種瘋狂的欲望,越是禁錮的東西越要去探索追求。那些激情有起伏,有極值,就像解方程,解開了有解開的樂趣,解不開就絞盡腦汁去探索,那樂趣也就只有那會兒,再去解下一個方程。
季老與蒙田也有不同之處:他認為,在愛情的某一個階段上,可能有純真之處。
如何在欲望的邊緣,守護心中的赤誠與純真,我認為愛這個情感是不朽的。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愛情,特別是結婚,總是同“色”相聯系的。愛,是源于情,發于性,終于守。
季老對我們年輕人也進行了教育,明確告訴我今天的青年怎樣對待愛情,“如果一個人不想終生獨身的話,他必須談戀愛以至結婚,這是“人間正道”。但是千萬別浪費過多的時間,終日卿卿我我,鬧得神魂顛倒,處心積慮,不時鬧點小別扭,學習不好,工作難成,最終還可能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這真是何苦來!我并不提倡兩人“一見傾心”,立即辦理結婚手續。我覺得,兩個人必須有一個互相了解的過程。這過程不必過長,短則半年,多則一年。余出來的時間應當用到刀刃上,搞點事業,為了個人,為了家庭,為了國家,為了世界。”是則循循善誘,為我所啟示。
愛人先愛己,珍愛自己,保護自己的發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愛己而后愛人,成為自己的主導者,愛情的火不可縱,必須時而冷靜,以慢火余熱溫暖彼此,煮得一生茶。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讀后感(三):一撇一捺做寫個人 一生一世學做人
孤獨與容忍 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 季羨林老先生大名如雷貫耳,讀他的書卻是第一次。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一個世紀哲人的睿智與通達,一個髦耋老人的閱歷與見識,一個文化大師的學養與智慧。讀他的書,可以直接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話交流,可以直接觸摸到中國文學的至高境界,可以直接感受世界語言的大融合與大貫通,可以看到一個心系天下心系民生心系社會進步的奔走呼號于各界的社會活動家,可以近距離聆聽一個滿腹經綸悔人不倦孜孜以求悲天憫人學問傳天下的教書育人者,可以欣賞到一個學貫中西融通中外把語言文學玩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獨步天下的散文大家。 印象深刻的是,季老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個人心中思想及情感矛盾的平衡關系。他認為,如果能夠處理好這三對關系,生活就會愉快,否則的話人生就有困惑、方向就有迷失、生活就有苦惱。其實,綜觀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世間百態,短短不過百年的人生,也就不外這三對關系,真正做到通達者放下者達觀者又有幾人。 季羨林老先生應當是看透了這個人生迷局,當然,這與他穿越1個世紀風云、觀察了98年的人生經歷有關,這與他學貫中西學富五車知識淵博有關,這與他積極入世細心體察世間百態正面應對生活挫折而九轉不改初心而成人生煉達的至高境界有關。所以,他才能夠天人合一,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不過度索取,不殺雞取卵,保持平常心,保證平淡意,保有心中平靜的生活;所以他才能做到與人為善,遇事能夠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不害人不刁難人不為難人,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做昧天良誅善心讓自己后悔的事;所以他才能做到心態平和,不為外人所動,不為外事所擾,不為外界所累,不為心外所困,時刻平衡好自己思想情感,讓自己世事洞明,讓自己心有所處,讓自己安然自在。 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已達相當的水準,把好與壞、聰明與愚蠢、事態炎涼與趨炎附勢、走運與倒霉、孝與不孝、和諧的鄰里和同事關系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一一擺開來放開去,條分縷析梳理一番,把一個個大道理寓于日常的小事情中。酒不醉人人自醉,花香襲人芳自賞,個中滋味慢慢品。 季老把心理上的寂寞和恐懼、生活中的壓力和容忍、何時糊涂何時清醒、三思而后行的利與弊、大是大非面前的舍與得、謙虛謹慎與驕傲自滿、虛偽與真誠的態度、良善與惡毒的心理,逐個鋪排逐個演繹,讓一個個人間悲喜劇、讓一個個艱難人生戲,化為一幕幕場景分解,從高處來觀之賞之把玩之,一切盡在眼底。 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超強,能夠把深奧的大道理、精深的學問知識、龐雜的系統思維、健康與疾病、生與死,這些于凡人來說重中之重的大事要事,于輕描淡寫中、于輕攏慢挑間、于輕歌曼舞里,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特別是他用平實的語言、簡單的敘述、信手拈來的事例、相配得宜的歷史典籍、古今中外的名人掌故,把一個個人生艱難選擇、生活困頓場景、自己心理挑戰,緩緩地慢慢地慢條斯理地舒緩有致地化為無形,讓你從這一本不厚的書中,讀出波瀾壯闊動心動容的極大沖擊。這就是大師的力量。這是我們應當學習借鑒的地方。 個人理解,季老所說的孤獨,主要是指個人精神層面的。縱觀他一生取得的輝煌成就,可謂著作等身,在中國當代學術界可謂是鳳毛麟角、一枝獨秀。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多的桂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績,與他甘于寂寞獨守清燈苦讀詩書靜夜思考有極大關系。翻遍中外歷史,能夠在某一領域取得傲人成績贏得世人尊重,除個別縱世天才外,無不經歷過閉門讀書思考,無不經歷過常人難以體會難以忍受的孤獨寂寞難熬時期和階段,不如此,難以沉淀積累蓋世學識,難以參透悟出人生玄妙,難以成就不世之功。這個孤獨,一般人體會不到忍受不來,這個孤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王陽明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是往往是志立了、計劃做了、開頭起步了,往往不能堅持不能堅守不能持之以恒,所謂的雄心壯志滔天巨浪也就半途而廢無疾而終。所以,季老的“孤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還有就是容忍,主要是指與人相處層面,也就是他所說的第二個人與人的關系層面。與人相處之難,與人相交的度的把握,是一門學問,是一個技巧,更是情商是否高低的表現。特別是親情友情愛情包括工作中的同事上下級這些關系的相處與維護,也是需要一定的修養需要一定的磨煉需要一定的時光淘漉,才能淘磨得圓潤相處得融洽共處得和諧。君不見,現在年輕人的離婚率高達5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65%以上。足見現在年輕人特別是90后觀念之先進,足見這個時代的進步,也足見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度如此之低,足見互相之間包容體諒度的不可降低,足見容忍與包容在當代的缺失。這應當算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吧。 讀后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大家太少了,這樣的大師彌足珍貴,這樣優秀的大師的作品鳳毛麟角更是碩果僅存。我們當珍惜!
《孤獨與容忍(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精)/季羨林人生清話系列》讀后感(四):一撇一捺寫個人 一生一世學做人
孤獨與容忍 季羨林說做人的學問 季羨林老先生大名如雷貫耳,讀他的書卻是第一次。從字里行間,可以讀出一個世紀哲人的睿智與通達,一個髦耋老人的閱歷與見識,一個文化大師的學養與智慧。讀他的書,可以直接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話交流,可以直接觸摸到中國文學的至高境界,可以直接感受世界語言的大融合與大貫通,可以看到一個心系天下心系民生心系社會進步的奔走呼號于各界的社會活動家,可以近距離聆聽一個滿腹經綸悔人不倦孜孜以求悲天憫人學問傳天下的教書育人者,可以欣賞到一個學貫中西融通中外把語言文學玩得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獨步天下的散文大家。 印象深刻的是,季老認為,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二是人與人的關系,三是個人心中思想及情感矛盾的平衡關系。他認為,如果能夠處理好這三對關系,生活就會愉快,否則的話人生就有困惑、方向就有迷失、生活就有苦惱。其實,綜觀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世間百態,短短不過百年的人生,也就不外這三對關系,真正做到通達者放下者達觀者又有幾人。 季羨林老先生應當是看透了這個人生迷局,當然,這與他穿越1個世紀風云、觀察了98年的人生經歷有關,這與他學貫中西學富五車知識淵博有關,這與他積極入世細心體察世間百態正面應對生活挫折而九轉不改初心而成人生煉達的至高境界有關。所以,他才能夠天人合一,真正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不過度索取,不殺雞取卵,保持平常心,保證平淡意,保有心中平靜的生活;所以他才能做到與人為善,遇事能夠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不害人不刁難人不為難人,不做損人利己的事,不做昧天良誅善心讓自己后悔的事;所以他才能做到心態平和,不為外人所動,不為外事所擾,不為外界所累,不為心外所困,時刻平衡好自己思想情感,讓自己世事洞明,讓自己心有所處,讓自己安然自在。 作者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已達相當的水準,把好與壞、聰明與愚蠢、事態炎涼與趨炎附勢、走運與倒霉、孝與不孝、和諧的鄰里和同事關系等等,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一一擺開來放開去,條分縷析梳理一番,把一個個大道理寓于日常的小事情中。酒不醉人人自醉,花香襲人芳自賞,個中滋味慢慢品。 季老把心理上的寂寞和恐懼、生活中的壓力和容忍、何時糊涂何時清醒、三思而后行的利與弊、大是大非面前的舍與得、謙虛謹慎與驕傲自滿、虛偽與真誠的態度、良善與惡毒的心理,逐個鋪排逐個演繹,讓一個個人間悲喜劇、讓一個個艱難人生戲,化為一幕幕場景分解,從高處來觀之賞之把玩之,一切盡在眼底。 作者的語言駕馭能力超強,能夠把深奧的大道理、精深的學問知識、龐雜的系統思維、健康與疾病、生與死,這些于凡人來說重中之重的大事要事,于輕描淡寫中、于輕攏慢挑間、于輕歌曼舞里,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特別是他用平實的語言、簡單的敘述、信手拈來的事例、相配得宜的歷史典籍、古今中外的名人掌故,把一個個人生艱難選擇、生活困頓場景、自己心理挑戰,緩緩地慢慢地慢條斯理地舒緩有致地化為無形,讓你從這一本不厚的書中,讀出波瀾壯闊動心動容的極大沖擊。這就是大師的力量。這是我們應當學習借鑒的地方。 個人理解,季老所說的孤獨,主要是指個人精神層面的。縱觀他一生取得的輝煌成就,可謂著作等身,在中國當代學術界可謂是鳳毛麟角、一枝獨秀。他之所以能夠得到如此多的桂冠,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績,與他甘于寂寞獨守清燈苦讀詩書靜夜思考有極大關系。翻遍中外歷史,能夠在某一領域取得傲人成績贏得世人尊重,除個別縱世天才外,無不經歷過閉門讀書思考,無不經歷過常人難以體會難以忍受的孤獨寂寞難熬時期和階段,不如此,難以沉淀積累蓋世學識,難以參透悟出人生玄妙,難以成就不世之功。這個孤獨,一般人體會不到忍受不來,這個孤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王陽明講: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但是往往是志立了、計劃做了、開頭起步了,往往不能堅持不能堅守不能持之以恒,所謂的雄心壯志滔天巨浪也就半途而廢無疾而終。所以,季老的“孤獨”,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還有就是容忍,主要是指與人相處層面,也就是他所說的第二個人與人的關系層面。與人相處之難,與人相交的度的把握,是一門學問,是一個技巧,更是情商是否高低的表現。特別是親情友情愛情包括工作中的同事上下級這些關系的相處與維護,也是需要一定的修養需要一定的磨煉需要一定的時光淘漉,才能淘磨得圓潤相處得融洽共處得和諧。君不見,現在年輕人的離婚率高達50%以上,個別地方甚至達到了65%以上。足見現在年輕人特別是90后觀念之先進,足見這個時代的進步,也足見人與人之間的容忍度如此之低,足見互相之間包容體諒度的不可降低,足見容忍與包容在當代的缺失。這應當算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吧。 讀后唯一感到遺憾的是,這樣的大家太少了,這樣的大師彌足珍貴,這樣優秀的大師的作品鳳毛麟角更是碩果僅存。我們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