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課》是一本由【美】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著作,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9.00元,頁數:31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哈佛幸福課》讀后感(一):花了4個白天,過了一遍
幸福是什么?人為什么會感覺幸福?
因為擁有想象力。
可是,這個想象力它有點不靠譜、不可靠。
它有三大不好的缺點:
一、它喜歡在不通知我們的情況下填補或者遺漏信息(選擇性添加或減少)。
二、它會將現在投射到未來(你以為的未來其實就是現在的思維罷了)。
三、它不知道一旦事情確實發生了,我們對事情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觸發了心理免疫系統)。
這些缺點會怎樣?
致使我們錯誤的預判而不自知。
那,怎么辦?
盡量別用想象力吧。
那,有什么解決辦法嗎?
有倒是有,只是看起來并不是那么明智:
觀察別人,適當重視他人的經驗分享。
可是,這個方法卻很難實施下去,
因為,大部分平凡的人覺得自己并不平凡,
他們覺得自己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所以,干嘛要聽別人的?
所以,人們,往往在不自覺中**和忽視了他人經驗中的智慧。
所以,人們,一直,想象著,錯誤著,預判著,
想象一時爽,現實中潦倒。
所以,如何幸福?
看完此書,答案是,幸福沒有計算公式。
它不能告訴你幸福的方式,但是卻用科學的邏輯解釋了為什么會覺得不幸福。
如果非要一個結果,那就是:
想象可以,但要理性一點。
不能沉浸在想象的幸福世界里而不自拔,那對未來的你并沒有太多好處,
務實、腳踏實地、少幻想才是幸福的正道。
最好,是多聽多看。
你所期待的生活現在誰正擁有著,那么他此時此刻的生活感悟如何?
這對你的幫助會比較大。
因為他的真實經歷比你想象中的世界更靠譜一些。
獲取途徑之一:多讀書吧。
最后,
“幸福不是一種希望,而是一種能力,你現在就可以練,現在就應該練。”
“當下即道場,幸福本無須等待。”
《哈佛幸福課》讀后感(二):認識你自己
追求幸福,是歐美人文科學中一個大命題。畢竟在集啟蒙時代人文主義之精華的美國憲法上,就明確寫著追求幸福是天賦人權。雖然追求幸福的概念出現得是如此的早,可人類歷史長河中,大部分人追求的是生存而非生活。直至近兩百年間,物質足以供養大部分人過上,遠比古代皇帝還要安逸的生活。這時,追求幸福這一人生主題,就從未如此重要起來。
光看書名,我們可能以為是老生常談的雞湯。談論一些知足常樂,無私奉獻的老話。可是本書是從心理學、生物學、認知神經學、哲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闡釋,人類如何感知幸福,我們是如何錯誤的預測自己的未來。與其說是在談論幸福,更多的是完成古希臘神廟流傳下來的千古命題“認識你自己”。
在書的第一部分,進行了追本溯源式的厘清概念。人之所以能夠追求幸福,是相信現在的努力,可以在未來造成較好的結果。信念是十分重要的,真是凝聚起來的信念創造了文明,創造了科技。然而光是有信念是不夠的,有時需要反躬自省,信念是否正確。假設我們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那么我們在追求幸福的時候,到底在追求些什么呢?
當然千人千面,對于我來說幸福的事情,對于你來說可能是個噩夢。這絲毫不奇怪,俗語說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所以即使我想教你追求什么幸福,說的再天花亂墜,你不感興趣也沒法。可是作者可以教會我們如何確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有人會問,啊?我怎么會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么呢?是的,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不能過上幸福生活,問題就在于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作者采用科學的手段,進行評估和分析,幫助我們尋找,如何找到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方法。
要知道,人類大腦是有史以來最精密的儀器,上天最杰出的作品。可是這樣一件佳作,也不是完美的。我們的大腦有著屬于它本身的局限性。第一、我們的大腦運行速度非常之快,快到我們不能察覺它的運作。當然這也是它的優點,不過善泳者溺,強大的優點有時正是致命的缺點。比如我們時常會進行回憶,提取回憶也比較容易。可是我們的回憶絕大部分都是填充的,這也說明了“羅生門”這部電影是多么的經典。因為我們記憶事件的時候,是把事件壓縮為幾個關鍵的線索,等到需要提取的時候,再進行填充。
感知世界,和認識世界并不是分開的。我們感知世界影響我們如何認知世界,而認知世界也會影響我們如何感知世界。就像之前說的大腦是如何提取記憶一樣。我們有時驀然回首,覺得過去某段時間過得很幸福。很可能只是我們通過和現在的生活比較,覺得過去很幸福。其實過去很幸福嗎?也不盡然。
大腦在認知世界過程中,是如此大膽的補白。但同時,在思考事情的時候,卻又畏縮得像一個新媳婦。我們很難進行反面思考,就好像小學數學老師一直想教會我們逆向思考,我卻始終學不會一樣。人的大腦更擅長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而不是將整個局面進行整體的思考。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第二、我們在思考未來的時候,想象力會被現實所束縛。很簡單一件事情,你能夠想象一件和現實完全不搭邊的事情嗎?你是想象不出來的。拿減肥來說,如果你現在是吃飽的,你很容易會想象到自己接下來一個月都會嚴格節食。你沒有考慮到,等到下一次你餓了,可能還是會吃這么多。大腦運行時,以感受現實為第一要務,我們想要想象未來,可是大腦卻始終離不開現實。
不過有一個有趣的現實是,一個人的幸福有時不在于他擁有多少,而在于他比他周圍的人多擁有多少。這樣想,一個人最難過的不在于自己失去多少,而在于看到和他同樣的人比他得到更多的東西。當大家都買不起房子的時候,你覺得買不買房無所謂。可當周邊的人一個個都買上房子的時候,不論房價多高你都會拼命買。
還有就是,幸福是有邊際遞減效應的。第一次談戀愛,總是幸福的。可是和戀愛對象相處時間太長久了,也會歸于平淡。好消息是,當美妙的事情發生的間隔時間很長,出現的形式不一樣時,我們還是能維持很高的幸福度。比如,和愛人去不同的地方,體驗不同的事物,所以說婚姻是一門需要經營的藝術。
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理念——錨定效應。這個也是我們經常提起的經典案例,在星巴克中,總會把小蛋糕之類的食品定非常離譜的價格。只有這樣定價,你才會覺得三十塊一杯的咖啡不貴。大腦對絕對大量的刺激并不敏感,卻對變化和差別非常敏感。這也是為什么年輕人覺得一百萬不是什么大錢的原因,畢竟和房價比起來,一百萬能干什么呢。
在認識現實的過程中,我們總會出現認知上的偏差。想象一下,如果遇到了一件非常尷尬的事情,比如婚禮上被人逃婚。經過一段時間,再去回憶逃婚的經歷,你會如何看待呢?調查的結果非常有趣,真正被逃婚的人,在之后回憶,都會感謝這段經歷。然而我們都知道在婚禮現場被人逃婚相當尷尬和丟臉,可大腦會像白細胞一樣,啟動心里的自我防御程序。將這一段經歷美化成可以接受的地步。這也是為什么會出現斯德哥爾摩癥的原因,有些人被對象虐得死去活來之后,還覺得沒有什么。
另一方面,人們總是選擇相信那些他愿意相信的事情。如果我告訴你,有一個專家非常認可你的論文。等你再去搜這個專家的資料時,你會著重搜有利這個專家的新聞。為什么,因為你在進行自證。我們證明自己觀點時,都是很寬容的。而要證明我們一時不能接受的觀點,我們會更加苛刻和嚴格。看來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是現代接受教育者必備的品質。如果只接受自己能接受的,你接受再多的信息,也不過是堅持自己的立場,而非尋求真理。
古人說眼見為實,可如今眼見都不一定為實。因為我們會更偏向于我們愿意看到的事情,而拒絕去看我們不愿意看到的事情。當然在理解人類之后,還想對他們抱有深深的愛,是一件很難得事情。希望我在追求智慧的過程中,不要失去自己的人性。
那么如何正確的獲得幸福呢?首先,我們要避免上述的認知錯誤,避免對幸福產生錯覺。如果你真想一件事物,你可以看看其他人對此事的感覺。因為未來的自己,對于現在的自己,和陌生人無異。而且,人類將觀察世界中的不同任務交給不同的人,再相互交流克服自己的無知。其次,用一個開放包容的心態看待世界,去接受與你不同的想法。多去嘗試不同的事物,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多彩。
我們的大腦是如此偉大,以至于創造了連大腦都跟不上進化速度的現代社會。在這樣一個社會追求幸福,盡管我們偉大的大腦無法讓我們步伐堅定地走向未來,但它至少能夠讓我們明白自己為什么會走得如此蹣跚。
《哈佛幸福課》讀后感(三):大數定律:幸福是大樣本人群生存概率學中的期望值
一直就想翻翻看的一本雞湯,發現是個關于幸福的概率學推理記錄,內容雖然是常識,但也有點意思,權且記錄下。
北京路上的墻畫
(一)人類是唯一會思考未來的動物
額葉是已知的大腦中讓我們想象未來的器官,計劃去做某件事情和對未來的焦慮都因額葉而起,其本質是人類利用大腦組織中的額葉預見未來,它幫助減輕我們在發生腦海中想象的壞事時收到的額傷害,通過制造負面情緒——焦慮、憂傷讓我們此時的行動更為謹慎,同時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控制欲,通過“我可以控制我的未來”的虛擬控制感讓人感到愉悅和快樂。
(二)“我這也是為了你好”:這句話也適用于現在的自己對未來的自己
很多人做的判斷并非基于對當下和現在的判斷,而是以對未來自己的感受作為基礎進行的判斷,而這種對未來自己感受的想象判斷的基礎,卻又是基于目前自己所在的境況和際遇。比方說在沒有吸塵機的年代,人們會覺得未來擁有很好掃除的掃帚會大感興奮和新鮮,但是這種想象的預判最后結果大部分未必準確。
(三)幸福是受到語言和記憶擠壓的相對感受,經常被誤讀
我們的大腦是擅長欺騙和編造的魔術師,其中最重要的欺騙工具是我們的記憶和視覺、語言。我們在對未來做出判斷時,我們常常在頭腦的盲點上進行想象,根據不可靠的體驗和傾向在衡量未來事件的情感價值時做出錯誤判斷。
(四)比起存在,我們更容易忽略缺失
判斷發生過的事情與結果之間的關聯性是容易的,但是判斷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和結果之間的原因是非常困難的,而對于人的邏輯而言,因果關系又是其中最為重要的解釋,因為人們對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有潛在的解釋欲望,希望通過邏輯、推理去解釋一個事情之所以發生的原因。但事實上,缺失的、遺漏的、有悖于我們體驗和認知的部分,可能才是事物的本質部分和真相。未來是抽象的模糊的,而現在是細節的、具象的,因為這些遺漏的、缺失的細節,我們永遠無法將現在和未來真正的簡單連接起來并得到結果。
(五)想象對于幸福體驗而言,并不能超越現實
每個人都被局限在某個地域、某個時代和境遇之中,試圖利用現在所知、體驗和意識去超越這種限制是徒勞的。事實上,預期之所以不可靠是因為想象未來的感覺大部分只是我們對現在發生的事情的反應。好的方面而言,未來的你做的事情、能成為的人是現在的你無法想象的,你也許能成為比你想象中好得多的人。壞的方面而言,未來的你和你做的事情,受到今天的你的認知和想象影響和局限比你想象的大得多,突破自己的想象力去想象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想象力的事情(繞口令)。
(六)幸福是具有空間感的,多樣性和變化帶來的幸福感與時間跨度高度相關
幸福的感受是與空間相關的,因為我們很難以單純的時間維度去理解一件事情。判斷的基準點和起點對我們判斷結果和終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樣性和變化只能在一個很小的時間維度上帶給我們幸福的感受,在更長的范圍人們的偏好其實在一個平均值徘徊。大部分情況下我喜歡吃櫻桃沒有那么喜歡吃橙子,那么連續吃了7天櫻桃以后我吃到橙子會很高興,因為短時間內出現了變化;但是如果一個月有一次吃喜歡的水果的機會,那么我會選擇每個月吃櫻桃而不是橙子,除非我的味覺出現了重大的生理變化。原因在于大腦對絕對大量的刺激并不敏感,卻對變化和差別非常敏感。因此,人們在做判斷的時候容易失準的原因也在于容易將現在與過去進行比較,我在第七天吃到的櫻桃并沒有比前六天更美味,這種沒有變化將降低我們對櫻桃的期望值。這種愚弄容易讓我們誤將強烈的感受當作幸福或者需要的、偏好,然后做出錯誤判斷。社會也容易利用這種比較誘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比較中遠離自己真正的內心需求。
(七)背景、頻率、新近度、偏好以及是否屬于我們是影響我們判斷的最重要的因素
人類是自我平衡的高手,大部分情況下,大腦促使我們用自己感到愉快的方式進行思考,比如對屬于自己的東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判斷更為積極(哪怕是壞事)。我們是在通過大腦給我們制造的玫瑰色鏡片去看待世界,鏡片既不能模糊不清,也不能清澈透明到接近真實。我們無法離開現實,更無法離開大腦給我們制造的錯覺。簡單而言,人類生來就是雙重標準的,天生對待他人和自己使用的迥異的兩套標準,理解自己比理解他人天然得困難無數倍,推己及人是自然而然的,真正能代入他人的處境思考是異乎尋常地困難。
(八)做了未必比不做更好,但是不做帶來的悔恨更大,常會讓我們做出錯誤判斷
長遠而言,人們不作為感受到的悔恨遠比行動后感受到的悔恨強烈得多,即使后者帶來得結果更壞。我們容易過度合理化勇敢,卻不容易過度合理化怯懦。同時小的傷害因為沒有激發心理防御機制因此反而帶來更多的不良感受,與我們想象完全不一樣的地方在于,我們在命運無可逃避、無可避免以及無可挽回時,會做更多盡可能積極的解釋。因此帶來一個悖論,選擇的自由事實上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無可選擇反而會促使我們做出最積極的應對和解釋。選擇面對真實,選擇放棄模糊本身會削弱幸福的感受。
(九)結局決定一切,人們容易記住小概率事件,記住最好的事情和最壞的事情
人們傾向于記住感受最深刻的事情而非概率最大,頻率最高的事情,所謂“總是排在最慢隊伍效應”。同時人們判斷一件事情好壞容易只看最后結果,而忽略過程,從而扭曲事情的本質。我們的頭腦傾向于解釋性的理論,因此對于過往的判斷更多是基于“基于這種結局我們應該有這種感受”的“理論”而非真實的感受。我們記憶受到了事件的不尋常性、時間的接近性以及我們對當時自己感受的看法深刻影響。
(十)理念的傳播基于超級復制性而非正確
很多流行的說法和理念是基于其本身傳播超級復制的體系,比如傳播的群體是否在擴大;一個想法只有在其可以傳播復制、賴以生存的社會體系下才能流行,而不論這種想法是否正確。常見的如”財富會讓人幸福”,“孩子讓人幸福”。因為沒有孩子的人在傳播“沒有孩子也很幸福”的過程里群體是在萎縮的,或者"沒有財富也能找到幸福的方式"的群體是不能發聲的。同時因為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的這種觀念讓我們固步自封、固執己見,認為自己足夠特別到能得到與大部分樣本不一樣的結果,這也是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但是依然過不好我們這一生”的真正原因。
《哈佛幸福課》讀后感(四):哈佛幸福公開課
一、什么是積極心理學?
安靜、內省
僅有信息是不夠的,如何解讀信息,是更重要的
鑿去生活中多余的
成為更好的自己
問正確的問題
成功:一堅信自己做得到二一直提問
研究自己
努力把所學的應用到生活中
二、為什么要學習積極心理學?
是否適合自己
認清自己的長處
問題締造現實:真正地理解問題,
練習相信自己,練習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找到榜樣
承擔自己生活的責任
三、幸福是一種隨機現象嗎
怎么挖掘我自己和身邊人的潛能?
關注缺點的同時也關注優點
培養自身成長和積極性
關注正面的東西并不斷培養能力
世界需要的: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四、積極的環境能改變人
人類網絡是一個指數級網絡
正確的信息是相信內在的改變
人性受約束觀點
the permission to be human
我們需要一個無條件接受自我的地方
我們接受它并用它發明游戲
五、環境的力量
成為你想在世界上見到的改變
People do what u do
信念即自我實現預言
創造積極的環境
六:樂觀主義
創造樂觀環境:你所愛人的照片,讓你開心的東西,繪畫,圖片,名人名言,勵志電影,
一致性:內外部世界的一致性
從失敗中學習
解釋事件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成功
現實的樂觀主義
樂觀 熱情 勤奮
直面問題
七、逆境還是機遇?
1、采取行動,將自己置于風險之中
2、想象成功和努力行動,感情共鳴
3、認知療法
transformation:詢問整個現實,并看他們之間的聯系
不要浪費任何一個危機,從危機中成長
八、感激
我們專注的東西會升值
把感激當作一種生活習慣
benefit finding
有什么事是你毫不費力就能全身心投入的?
生活鑒賞家
九、積極情緒
分析VS重現
把自己擔心的事情寫下來或說出來
感激是所有美德的發源地
十、改變
我真的想要改變嗎?
想要的改變是什么
情感、行為、認知
高峰體驗
態度影響行為,行為影響態度
拉伸自己,而不要太過度
長期健康有效的關系是被了解,作為一個人被了解
休息,對于創造力的重要性
創造:長期的準備、休息、評估、實現
好的自傳會教你如何成功
把深刻、難忘的事記錄下來
十一、goal setting
做你內心深處最在意的事
對過程的投入
精神體驗
找到自我和諧的目標
什么時候最能感覺到真我?
應用你的人格力量
what’s your calling
最好的工作是聽從你的內心
Be the change 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處理壓力且健康快樂的幸福生活:例行公事,為恢復建立例行公事的習慣
問題在于缺少恢復
短跑 恢復的循環
平均一個半小時短跑后,休息15分鐘
休息:最微小的休息是15分鐘的瑜伽和冥想,然后是睡覺,再然后是每周1天的休息,然后是假期。
多則裂,少則精
5分鐘起步
工作與休息 3:1
十二 從完美主義到追求卓越
從失敗中學習
the joy of learning
成功最多的也是失敗最多的
對于學習的熱情與喜愛
將失敗視為一種反饋和成長
自尊的第一個基礎就是自我接受
花20%的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好,剩下的事情做完
二八法則
享受學習的過程
專注于對努力的嘉獎
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既享受過程,也追求結果,關注自己所付出的努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們按照你的行為來做,而不是你說的
注重獎勵過程
負面的原因:3M:放大、縮小、發明
負面的解決:3P:permission to be human
positive:失敗中的機會
perspective:轉移注意力
十三 精神肉體
1、每周4次,半小時的身體鍛煉
2、至少15分鐘,每周6-7次
3、每天8小時的睡眠
4、每天至少12個擁抱
身體和精神互相影響
聽從身體的需要
適度的運動
適可而止
循序漸進
每周3-4次半小時有氧運動,最低要求
間歇運動:有氧 無氧
我們值得擁有幸福
深呼吸是很多冥想的基礎
冥想是專注于現狀、此時此刻
平靜是會傳染的,就像快樂會傳染一樣
改變大腦神經的方式之一是冥想
冥想的方式有瑜伽、*坐、氣功、祈禱等
1、感受并接受身體情緒
3個深呼吸
睡眠:
1、充足的睡眠可以提高免疫力
2、美容
3、智力保證
至少8小時的睡眠
目標10點睡
touch
我們需要觸摸。這是先天的本能。
擁抱的時候要尊重對方
十四、愛情/關系
人際關系是人的需求
人際關系的關鍵是認識自己,即明白自己的需求
欲望和熱情會隨著時間磨滅
1、每天和人相處多久覺得與人相處是一種快樂?
接受人性
向某方面最優秀的人學習
作業:
死亡詩社
律政俏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