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是一本由【英】菲利普·斯蒂爾 著 【德】 / 【德】克里斯蒂安·格萊林根著作,貴州教育出版社丨陽光博客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98.00元,頁數:5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讀后感(一):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嗎?
之前有一句挺火的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很早很早以前,那個時候并沒有像現在這樣科技發達。如果要去很遠的地方,沒有飛機,沒有汽車。 但是盡管這樣,還是有很多探險家會去選擇去陌生的地方去探險。他們穿越高山,他們趟過沙漠,他們帶著那顆勇敢的心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的兩位作者,[英]菲利普.斯蒂爾 和[德]克里斯蒂安.格萊林根 給我們帶來那些探險者的冒險事跡。跟著這本書去穿越時空,去體驗探險者驚心動魄的那些冒險之旅吧! 這本書給大家展現出33位探險家遠涉重洋,探索地球的征程。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這樣說過,只要做一次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會在意別人給你設置的限制了。 給我們帶來的第1個冒險家,是馬可.波羅,現在看到這個名字,可能會想到某個牌子的火腿腸。但是在1269年,商人馬費奧.波羅和尼科洛.布勒完成了在中國的貿易任務回到了威尼斯。 并且在第2年前往中國時,將年輕的馬可.波羅一同帶著,他們在中國以及更遠的地區旅行,擁有了許多非凡的經歷。1300年,一本關于旅行經歷的書——《馬可.波羅行紀》問世。而這本書同樣也激發了無數的后人,對遙遠東方國度的向往。
在中國很有名的,那一定是鄭和了。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 并且,難以令人想象,第一次下西洋的規模,就有317艘船組成。這次遠航的目的,也是顯示中國當時的國力、財富和影響力。中國的造船水平,曾領先世界1000多年。真是太酷了。
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環游世界這個事情。可以通過任何方法來進行。可以通過飛機、太陽能飛機,通過國際空間站等等,都能夠達成這個目標。
而在1519年,麥哲倫穿越大西洋,前往菲律賓。最終有一艘船成功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現在像看故事一樣,看這些探險家的冒險。而當時他們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甚至都是拿著自己的生命在冒險。 更為優秀的是這本書還通過了AR技術。可以用3D形式,呈現出探險家們的冒險歷程。書籍和AR的完美結合,讓孩子們更加喜歡上這本書的探險之旅。
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們的天性,真正的失敗是根本不去探索。是英國著名探險家 歐內斯特.沙克爾頓說的。相比較于現在的孩子們的敏感,從這本書里,去體會探險的勇氣,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讓我們相信,現在擁有的從未有過的便捷,是多么的幸福。當現在輕松就可以旅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探險故事。 那些堅韌的品格和冒險精神,值得孩子們去學習。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讀后感(二):世界那么大,你想去看看嗎?
之前有一句挺火的話,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在很早很早以前,那個時候并沒有像現在這樣科技發達。如果要去很遠的地方,沒有飛機,沒有汽車。 但是盡管這樣,還是有很多探險家會去選擇去陌生的地方去探險。他們穿越高山,他們趟過沙漠,他們帶著那顆勇敢的心去探索未知的領域。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的兩位作者,[英]菲利普.斯蒂爾 和[德]克里斯蒂安.格萊林根 給我們帶來那些探險者的冒險事跡。跟著這本書去穿越時空,去體驗探險者驚心動魄的那些冒險之旅吧! 這本書給大家展現出33位探險家遠涉重洋,探索地球的征程。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這樣說過,只要做一次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會在意別人給你設置的限制了。 給我們帶來的第1個冒險家,是馬可.波羅,現在看到這個名字,可能會想到某個牌子的火腿腸。但是在1269年,商人馬費奧.波羅和尼科洛.布勒完成了在中國的貿易任務回到了威尼斯。 并且在第2年前往中國時,將年輕的馬可.波羅一同帶著,他們在中國以及更遠的地區旅行,擁有了許多非凡的經歷。1300年,一本關于旅行經歷的書——《馬可.波羅行紀》問世。而這本書同樣也激發了無數的后人,對遙遠東方國度的向往。
在中國很有名的,那一定是鄭和了。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 并且,難以令人想象,第一次下西洋的規模,就有317艘船組成。這次遠航的目的,也是顯示中國當時的國力、財富和影響力。中國的造船水平,曾領先世界1000多年。真是太酷了。
對于現代的我們來說,環游世界這個事情。可以通過任何方法來進行。可以通過飛機、太陽能飛機,通過國際空間站等等,都能夠達成這個目標。
而在1519年,麥哲倫穿越大西洋,前往菲律賓。最終有一艘船成功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環球旅行。 現在像看故事一樣,看這些探險家的冒險。而當時他們做出這些行為的時候,甚至都是拿著自己的生命在冒險。 更為優秀的是這本書還通過了AR技術。可以用3D形式,呈現出探險家們的冒險歷程。書籍和AR的完美結合,讓孩子們更加喜歡上這本書的探險之旅。
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們的天性,真正的失敗是根本不去探索。是英國著名探險家 歐內斯特.沙克爾頓說的。相比較于現在的孩子們的敏感,從這本書里,去體會探險的勇氣,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讓我們相信,現在擁有的從未有過的便捷,是多么的幸福。當現在輕松就可以旅行時,也不要忘記那些偉大的探險故事。 那些堅韌的品格和冒險精神,值得孩子們去學習。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讀后感(三):追尋“活地圖”上的探險路線,跨越千百年和探險家們對話
我想,一定沒有誰不曾在小時候幻想、甚至計劃過一次“舉世無雙”的探險之旅,想過穿越高山密林,想過跨過河川海洋,想過在一片神秘而廣袤的大陸上艱難跋涉。
然而所有的幻想僅僅停留在“幻想”,已經很難再有實現的可能,所幸有這樣一本書——《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滿足了小朋友們關于探險的各種奇思妙想,也圓了我們兒時的那場未完成的探險夢。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是一本可以體驗AR動態的“活地圖”!探險不再僅僅是存在于故事書中的圖畫和文字,而是清晰立體地呈現在眼前的探險家們的動態和行蹤,他們在探險中所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輪船、飛機、甚至包括“沙漠之舟”駱駝,都是立體的,可以隨意當大和旋轉,將航海家們的路線動態還原出來。
我們仿佛跟隨探險家們一起來到未知的海域,踏上陌生的大陸,翱翔于廣闊的天空,進行著那些驚險刺激、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互動感和參與感爆棚!
書中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探險家的名字,比如馬可·波羅、鄭和、哥倫布、麥哲倫……也有很多我們并不熟悉,甚至聞所未聞的“全新”傳奇,在這些探險之旅中,我們認識了遙遠的歐洲大陸,揭秘熱情南美洲的神秘,克服南北極的嚴寒,一步一步完整認識了我們生存的這個蔚藍星球。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學過一篇課文叫做《小鄭和造船》,我們讀到了勇于實踐的品質,學會了勤奮學習、積極進取,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如果說兒時的那篇《小鄭和造船》是夢的起始,那么我們在這本《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中看到的,就是夢的遠航。
鄭和作為中國下西洋船隊的首領,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隊在東南亞海域戰勝了海盜,穿越了印度洋又到達了非洲,鄭和船隊的遠航可以說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航行,他的船隊不僅船的數量巨大,而且體型巨大,船身最長可達140米,幾乎是哥倫布航行時所乘船只的5倍大小,一艘“鄭和寶船”可以容納多達27800人,書中用了這樣一個影響的比喻:哥倫布航行時所乘的船只,看起來就像玩具一樣。
鄭和帶領著他的船隊跨越了半個地球,這無論在當時的時代里,還是在科技、航海都如此發達的現代社會當中,都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起到了非常積極作用。
除了這些為了求知、探險、貿易等積極的目的而進行的航海活動,我們還看到了許多與征服、掠奪、戰爭相關的探險,譬如從15世紀開始對于非洲大陸的探險過程中,就伴隨著許許多多慘無人道的血淚故事,奴隸販子和殖民者們跟隨著探險家的腳步踏上那片炙熱的土地,卻將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進水深火熱的苦難之中。
書中介紹了許多探險家們的動人故事,海因里希·巴爾特在穿越撒哈拉沙漠時為了不被渴死一度喝過自己的血液;大衛·利文斯通曾被獅子襲擊,他希望通過傳教去改變非洲大陸,而不是通過殖民運動,在目睹一場殘忍的奴隸大屠殺之后,大衛陷入深深的抑郁之中;威廉·沃爾特·赫伯特憑借強大的忍耐力和持久力,帶領他的船隊成為第一支在陸地上通過步行和駕雪橇去北極探險的隊伍……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這些探險家們堅韌不拔的優秀品質和勇于探索的傳奇故事,更讀到了愛好和平、保護地球的重要,讓孩子們從小就樹立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冒失冒進、用于探索未知領域而不強行占有的正確價值觀。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讀后感(四):孩子是天生的冒險家,他們需要知道的偉大探險故事
如果一個孩子不具備探險精神,那么他就沒有機會了解這個世界。在一次次沖破自我界限和認知之后,他們學會了吃飯、走路、說話,開始試著離開親人的懷抱,在原本陌生的群體里建立自己的影響。
‘
一個人的成長,本身就是某種探險。
《那些重要的探險之旅》是一本寫給孩子的探險書,里面記錄了33位探險家的故事,書中沿著馬可·波羅、斐迪南·麥哲倫、鄭和等人的足跡,了解在歷史的時光里散落的探險故事。
每個人對于探險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些人將超出日常的行為統統認定為探險,有些人則認為做一些其他人不敢去做的事情才叫探險。
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認為,探險的意義在于突破常規的限定,他說:“只要做一次別人認為你做不到的事,你就再也不會在意別人給你設置的限制了。”在一次一次的挑戰之下,自我可以達到新的高度,登上心中的珠穆拉瑪。
另一位英國探險家歐內斯特·沙克爾頓則說:“我相信,去探索未知世界是我們的天性。真正的失敗是根本不去探索。”每個人都曾在孩提時將這種天性發揮的淋漓盡致,直到到達一個足以令自己滿意的界限后,才開始戴上習慣的枷鎖,之后在未知世界面前駐足。
總有一些探險家的足跡,值得讓全人類銘記,在他們身上發生的故事堪稱偉大。
這些人中,有旅行家、商人、飛行員、航海家、士兵、博物學家、科學家……
“探險”常常與“驚險”綁定,在踏上未知旅程之后,也意味著要隨時準備好去面對突發的狀況和危險。
探險中公認的危險之地恐怕就是南極和北極了了,這兩個地方在今天對于人類來說,依舊充滿了兇險,那里有無數的冰川,還有處在活躍期的火山。
在1903年,極地探險家羅阿爾德·阿蒙森穿越了迷宮般的北極島嶼,并在1912年到達了地球上最荒蕪的南極。盡管對于這樣一個豐富經驗的人,依舊無法保證可以駕馭極地探險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在1928年的一次援救任務中,羅阿爾德在這片冰川上失蹤了。
除了極地探險,環球飛行也是危險系數很高的探險方式。
美國飛行員威力·波斯特不僅沉迷于環球航行,還發明了加壓飛行服,并且因為環球飛行的成功被世人所知。在1935年的一次飛行中,因為使用了一架用舊飛機零部件組裝而成的飛機,導致飛機在起飛時墜毀。
不管探險之路如何險象環生,總有探險家可以凱旋而歸,并且在旅途中妙趣橫生。
德國科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在1799年,與法國植物學家埃梅·邦普蘭一起到美洲新大陸進行科學探險。他們倆一起穿越高山和叢林,乘坐皮劃艇漂流在熱帶河流之上,在一萬余千米的旅行途中研究了地質學、礦物學、動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海洋學、歷史學、經濟學和社會學。
在關于探險的那些偉大故事中,不只有男性的足跡,女性也曾經創造過輝煌。
埃及歷史上的第二位女法老哈特舍普蘇,曾經派遣船隊前望彭特地區探險。在達爾巴赫里神廟之中的石刻上,記錄著這段探險事件。這次的探險不僅僅帶回了珍貴的活體植物和動物,還為埃及帶來了乳香和藥樹。
鄭和的探險旅程也收錄在了這本書中,對于這次遠航,書中這樣評價:“中國的造船水平,曾領先世界1000多年。中國最先使用方向舵代替船槳控制方向,并率先使用多桅桿和防水隔板。所有這些發明以及一部分中國地圖,最終都被歐洲人拿去消防。如果沒有這些發明,‘地理大發現’時代很有可能還未開始。”
即使在當今時代,探險依舊是一項奢侈的活動。大多數人只有機會在生活和工作之余,帶著孩子進行一場親子旅行。大多數孩子可以進行的探險活動,都是在家庭、學校和公園中進行的。
盡管如此,我們依舊需要讓孩子記住那些偉大的探險人物和故事,讓他們了解在現實之外的另一種可能性。
而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心中的夢想之光不滅,在遭遇暗夜之時才不會迷茫與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