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哲學三書》是一本由[英]伯特蘭·羅素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5.00元,頁數:50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羅素哲學三書》讀后感(一):存在即被感知
[email protected] 贈書
《哲學問題》
哲學究竟是什么?當你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已經陷入哲學的怪圈。當你開始決定給出一個定義,主觀或客觀地描述一件事實,哲學就已經敲響了門。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事物,任何可以想象的事物,都帶著哲學的影子。
“對于我們無法親知的事物,我們永遠無法判斷其是否存在。”生命或許是有限的,但是哲學的思考是無限的。你可以哲學或非哲學自主地去看待周圍的所有事物,也可以不去思考,僅僅去感知,感知生命的所有方面。
當你悠閑地享受陽光的溫暖,你不會想到這是8分鐘前的陽光,哪怕此刻太陽已經湮滅在茫茫宇宙中,你也可以感知到這“八分鐘前的陽光”。于你而言,你未曾親知太陽的消亡,所以太陽于你依舊存在并熾熱。
那么哲學是否一定要依存與人而存在,依存那些感知、過去的記憶、思考?說得哲學一些,哲學一直存在著,只是當你在去觸碰到它時,你才會感知到它的存在,并且明確它的龐大的讓你迷茫。
《羅素哲學三書》讀后感(二):羅素哲學
當談到哲學的時候,人們很難繞開的一個人是伯特蘭·羅素,他是英國的哲學家,現代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也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最近有幸讀了羅素所著的《羅素哲學三講》,能夠進一步的了解他的思想,也對哲學的相關問題多了幾分認識。 這本書中囊括了《哲學問題》,《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我的哲學之發展》三部分的內容,深入淺出的向我們介紹了羅素的哲學思想,發人深省。 當然,討論,思考哲學的時候,我們也不得不去考慮基本的幾個問題,比如什么是哲學?對于對這些知識了解較少的我們大多數人來講,需要對哲學有一些基本的認識,盡管這些認識只是從某些方面去表述的。 羅素提出,在世界上有很多,看起來很簡單,卻沒有辦法準確回答的問題,比如世界上有沒有讓所有人都無法懷疑的真理? 哲學不是像我們在生活中、在科學課堂上那樣自負地給出一個草率的答案,而是在探索了所有讓這類問題幾乎無解的因素后,在認識到日常觀念背后的種種模糊與混亂之后去批判性地回答。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哲學又有什么價值呢?我認為對于這些問題的深度思考本身就是哲學探索的一部分。 從大眾的角度去考慮,很容易覺得哲學思考是一無是處的,是庸人自擾的,是沒有意義的——這完全是從一種務實的角度去看待的,這種角度當然是比較狹隘的。 在作者看來,在很大程度上講,哲學的價值就是要在不確定性中去尋找。一個未經哲學浸染的人,一生都會自縛于偏見之中。這些偏見可能來自常識,可能來自他所在的時代或國家的習慣和信仰,也可能來自他內心未經深思而形成的信念。 換句話說,哲學的思考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的豁達,讓我們考慮事物更多的可能性,因為我們不會僅僅去考慮一件事到底有沒有用,一件東西到底有多少價值。哲學讓我們對很多問題,很多事物都有更加鮮活的好奇心,這些思考也使得我們內心變得更加的豐富。 什么是生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這樣的思考可能確實有些無聊,但倘若我們不進行這樣的哲學思考,很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己,畢竟我們至少要想清楚,到底在我們的生活中,什么對我們來講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本書中提到,我們的懷疑永遠無法被反駁,因為所有的反駁都必須從某種爭論者之間共享的知識出發,若都是憑空懷疑,那任何爭論都無從談起。這里強調的是哲學思考中的批判性思維,并且這種批判要基于一定事實與理論基礎。 所有的反駁都從共享的知識出發,這一點很有趣。實際上仔細想想,在我們的生活中,越是爭論的非常厲害的時候,雙方的共同點就越多。在爭吵即將爆發的時候,咱們都需要明白,其實我們和對方都是很像的人。而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其實根本不會爭吵起來,或者說沒有必要爭吵。 在我看來,哲學是很重要的存在,尤其是在這個物質生活已經非常豐富的時代。對于哲學的思考與探索,能夠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的豐富,充實,而這恰恰是我們非常需要的品質。
《羅素哲學三書》讀后感(三):什么才是真的?
看書時間:2022年1月18-23日
羅素哲學三書
9.3
[英]伯特蘭·羅素 / 2022 / 北京燕山出版社
看到書名的時候我還以為是關于羅素哲學思想的解讀,打開書才知道原來是羅素寫的三本書的合集,羅素哲學三書分別是 《哲學問題》、《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我的哲學之發展》 。
但是三本書的內容合成一本書那得多厚啊,好在這本書并不是很厚,因為并不是全選,而是節選的。比如《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這本書原書正文就有8節,本書只是選譯了前5節,而《我的哲學之發展》這本書原書正文就有18節,本書只是選譯了前17節.所以三合一之后也不會太厚。
羅素高壽,活了98歲。羅素大概是在普通人里聲望最高的哲學家了。但就像叔本華和尼采在大眾中的聲望一樣,羅素并不是因為他的哲學成就而出名,而是因為他一系列非哲學的、親民的著作和社會活動所致。
羅素的哲學是富有生命力的。這就是說,它有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也許有人說,任何一個哲學都有其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一般來說,任何哲學體系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誕生和成長起來的。羅素的哲學是流動的,羅素自己曾形象地把自己的哲學發展過程比作一條河流。這條哲學河流,在其發源地時,是細小的泉眼,它們發端于不同的哲學山嶺,然后慢慢地匯集成溪。在它流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引它所流經的各個地區所提供的豐富養料,迅速地成為一條小河。這就是羅素青年時代的哲學的雛形。
比如羅素在《哲學問題》中提出的問題:世界上有沒有什么知識能確鑿得讓理性之人無法懷疑?
咋一看這個問題很簡單士兵,但是經羅素一分析你就會對你的答案不是那么確定了。書中拿書桌舉,我們看到桌子的形狀是長方形。如果我從不同的距離、角度去看它,它的形狀就會發生變化。在我的知覺中,這張桌子甚至可以從立體形變成為平面形,或從長方形變為三角形——變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或者,也可能從長方形變成菱形、四邊形等。它的顏色又依不同的角度、光線的強弱而發生變化。
那我們憑什么相信我們看到的、摸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就是真實的呢?
其實我們是沒法知道的。我們要通過哲學的沉思來體會宇宙的偉大。這樣,人的心靈也會隨之越發偉大,直到與構成其至高至善的宇宙融為一體。
《羅素哲學三書》讀后感(四):《羅素哲學三書》集合羅素三本哲學書籍,看哲學的價值知識的獲取
初讀伯特蘭·羅素的書,是他的《幸福之路》,驚訝于其大哲學家的書竟然也這么好讀。不止有啟迪人生的智慧,也有對現實問題的關切,讓我們明白哪些是導致不幸的因素,還有想要幸福可以從哪些方面做出改變。可以說當時讀的時候驚為天人地相見恨晚。在書中花了很多線做了很多標注。
然后又去了解了這位大哲學家的資料。伯特蘭?羅素是當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現代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他一生獲得過多項榮譽,包括于1950年的諾貝爾獎。
羅素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對他的作品卻一直望而卻步,《幸福之路》之后速度下單了他的《西方哲學史》,厚厚地兩大本。
這次有幸讀到羅素的《羅素哲學三書》,哲學的難度就出來了。哲學就是一波三折地折來折去講述一個又一個問題。沒有確定性的答案,只有批判性地思考。
正如羅素有名的那句話“這個世界的問題在于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們堅定不疑。”
哲學家就是充滿批判性思考和心懷疑問的一群聰明人。
在《羅素哲學三書》中的章節《哲學的價值》里,羅素就哲學的價值進行了討論。不能說每一句都像是老師在講課,也可以說,值得學習的知識點不少。對于普通人對哲學會有更新的認識。
所以,哲學不是告訴你“事物是什么”而是“事物可能是什么”。
“凡事不要抱有絕對肯定的態度。”這是羅素對自由主義的思考。在這本書中,也有淋漓盡致的體現。
《羅素哲學三書》將《哲學問題》《我們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我的哲學之發展》三本書的內容聚合于一本書中,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不止有哲學問題的探討、哲學價值的闡釋,還有羅素的回憶和思考記錄。
在上半部分的《哲學問題》中羅素詳細論證了物質與心靈、親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普遍性的知識、直觀知識等在非特殊情況下,對自明真理、真的信念的判斷。用哲學的批判性檢視科學和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原理,找到可保留的知識成果。
《哲學問題》大篇幅內容聚焦羅素的知識論哲學,引導讀者重新思考“我們如何從世界獲得知識”的命題。
羅素從一張桌子為例,開始論證哪些是可即刻感知的“感覺材料”,與“物理客體”桌子之間的關系,人們在認識“物質”以及對與物質相對的“心靈”的意識。
在引用別人提出的相關結論的同時,分析其謬誤的存在性,提出自己的知識哲學。
哲學在幫助人們減少易犯錯誤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人們實現“自我的擴張”。
冷靜自由的哲學沉思,是幫助人們逃出受私利糾纏的樊籠的逃離方式。在求知欲的指引下,在批判性思維的審視中,在自我世界的沉思中獲得滿足,實現真正的自由。
在找尋哲學問題的“可能”中,摒棄教條式定論,豐富心智層面的想象力,打開閉鎖的心靈,通過哲學的沉思來體會宇宙的偉大。
在這本書的“中”部分,引導人們把沉思擴展到外部世界,通過邏輯想象力和分析從未想到的可能性,找到對于外部世界知識的認識和獲取方法。
在遇到困惑與失望,在眾多年輕人慨嘆“人生虛無”的時候,或許可以讀一讀羅素的哲學。從中學到那些親知知識和衍生知識的方法,把視野放到比自我世界更大的課題之中,去思考解決難題的方法,找到難以抉擇而又有引導作用的論點。
想起海倫·凱勒曾有段對于知識的觀點,
學習知識,還要會分辨和提取知識,羅素的哲學分析就是在分辨真理和謬誤,從最高的角度去思索去看清。
最后再說下這本書的裝幀,精致小巧,集合三本書內容的書體量卻不是很大,可以說是口袋小書。塞進我大大的睡衣口袋里,也是剛剛好。可能是因為它的字體比較小,書不算大但內容豐富,方便隨身攜帶隨時翻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