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努力》是一本由周慕姿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8,頁數:24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過度努力》讀后感(一):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是古希臘阿波羅神廟門柱上銘刻的德爾菲神諭之一,也是為世人最為熟悉的一句話。認識自己,對每一個成年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失去自我的過程,成年后的我們總是習慣于向外探索,都曾忘記來時路,我們往往會忽略掉心里那位匆匆長大的小孩。這個孩子也許曾經受過委屈,缺乏關愛,總被冷落,獨自在角落舐舔傷口,可他們卻又是那么努力地活著,期待一個眼神,渴望得到承認,獲得贊美,感受愛。
在所有的個案中,讀者能看到原生家庭的各種問題,無論是平凡的家庭還是有著顯赫背景的家族,家庭成員之間的親疏關系對孩子的成長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父母也總是對孩子們有著過多不切實際的期望,孝順聽話,出人頭地,無一例外。無論是在社會競爭中失敗的父母還是成功的父母,總會把上一輩的壓力和外部社會帶來的焦慮,夾雜著自己的自卑與厭惡輕易地投射到家人身上,特別是相對弱勢的孩子身上,暴力是愛,指責是愛,操控也是愛,這種自以為是的愛,讓家庭成員們反而忘記了愛的本質是什么。人之初,性本善,民族特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把愛埋藏在心底最深處,不輕易示人,忘記了家庭才是我們唯一的避風港,愛是傾聽與陪伴,更是尊重與理解。
一代代的問題,累積成了無數心病,直到作者把這一串串傷心的往事一一解開,陪伴著他們慢慢地和過去的自己和解,變得自信起來,原諒父母姊妹,原諒過去的自己,拋開回避與失控,暗暗為自己打氣,告訴自己我們都很棒,看到人世間的美好,相信自己做的每一次決定,去哭,去笑,去訴說,去理解,去包容,最終,我們都能成為心里那位小孩所期待的本真摸樣。
對于父母來說,承認孩子的不完美很難,對于孩子來說,看到父母的不完美同樣也很難。也許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自己的父母,但我們能做到力所能及地和他們去溝通,也能更好更科學地對待我們的下一代,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多和孩子交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去觀察這個世界,和孩子門一起成長,種下一顆愛的種子,和家人們一起,呵護著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過度努力》讀后感(二):《過度努力》:放棄過度努力,才能毫不費力~
最近看了這本《過度努力》,他的封面以淺橙色打底,沒有插畫,封面比較簡單,以下不再過多的贅述。 通過購物解壓的品萱、對成功和贏有執念的明耀、想要保持完美的怡琪、活在自己保護殼里的昱禹、覺得自己不夠優秀的欣卉、不會做自己的美惠、事事都要追求完美的雅文、還有一直飽受工作壓力的育仁,這八個人,或者說八個來訪者,都是這本書的主角。 他們因為工作的壓力,原生家庭的影響,或者對自己的要求等等原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通過[過度努力]來保持情緒上的平衡,直到這種虛擬的平衡無法被掩蓋,無法被承受 ,而不得不尋求新的方法和方式去改變自己,迎接新的生活。
整本書的寫作結構比較的清晰,作者以心理咨詢師的身份,以第一視角呈現了八種不同來訪者的生活狀態,以他們接受心理咨詢的整個過程,為主要內容,讓你再了解他們心理情況的同時,了解整個咨詢的環節,以及他們從接受心理咨詢,到心理咨詢師發現他們的問題,以及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他們自我療愈的過程。 當然,這本書為了讓讀者們,更加清晰的了解來訪者在咨詢時的各個心理狀態,在第二章,就根據他們的觸發原因,以及接受咨詢時的各個狀態,以及之后各自的改變,進行了大體的分類。
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除了從頭讀到尾以外,也可以根據作者給八位來訪者的定位,比如完美媽媽、有用醫生,這些提示,而單獨的看完一個又一個來訪者的整個療愈過程。 如果你也覺得倍感壓力,覺得自己不夠完美,需要通過外在的形式,比如大吃大喝,不停的買東西來緩解壓力,對自己缺乏信心,有一定的焦慮傾向,那么這本書很適合你通過別人的來訪經歷,以及愈合過程了解自己的問題,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當然,這本書并不是萬能藥,覺得自己有較嚴重的焦慮和壓力的話,一定要及時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輔導。
當然,這本《過度努力》,不僅僅通過不同人的壓力,分析了不同人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也呈現了一個心理咨詢師基本的咨詢流程,很適合想要走進心理咨詢行業,想成為心理咨詢師的人,當做入門級讀物,喜歡這本《過度努力》的小伙伴,可以自己找書來看一下。
《過度努力》讀后感(三):不能停,不能躺平,只能努力
近年,“卷”成了我們三句不離口的話題,我們很多人都認為,“卷”其實都是在做不必要的奮斗,換個詞,或許就是“過度努力”。
凡事有個度,即使努力也如此。努力不夠,難有收獲,過度努力,也難有更多的收獲。
不過,周慕姿提醒我們,“過度努力”不止如此。
“過度努力”有其特征和更深刻的問題。事實上,它所反映出的,是這類人群內心深處的焦慮、恐懼與無奈。周慕姿在書中有句話讓人印象深刻:
這不得不讓人想起羅偉章去年出版的小說《誰在敲門》。小說表現的是成年人獲得幸福的不容易與幸福的脆弱,大家都在為生活奔波,為解決生活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勞碌,這邊廂好不容易解決了,那邊廂又出幺蛾子,總之,馬不停蹄且如履薄冰,連敲門聲也讓人心悸。
“過度努力”的人群正是經歷過這樣的經歷,才生成了“過度努力”的反應——必須努力,不能停下,一旦停下腳步,迎面而來可能是堪比海嘯般的災難,總之,只能努力。盡管災難往往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但要說明,《過度努力》不是一本旨在救濟“過度努力”人群的書,也不可能指望它來藥到病除。它只是一本讓我們了解自己,放過自己的指南書,其實這很難——周慕姿也認識到這一點——人本來誠實面對自己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更何況要說服自己做與日常相反的事,還要自我安撫,想想都覺得困難。
不過在這本書中,也有不少人(案例)陪伴我們走過這一過程。比如購物狂公主、鋼鐵先生、不犯錯小姐、面具木偶、完美媽媽等等,他們表現出來的“過度努力”,可能正是我們日常且不為我們自身所察覺的行為,而從他們身上逐漸深挖出來的潛藏在內心的問題,可能也反映著我們自身存在的問題。
該怎么辦?如果我們愿意選擇改變(不再“過度努力”)的話。周慕姿在《過度努力》中分了四步:探索——抗拒——覺察——行動。不難發現,其實重要的是第三、第四步。即我們要認同我們自己出現了問題,我們要有所行動,肯改變,問題才能被解決,事情才能往好的方向發展。
道理誰都懂,不是嗎?但不是誰都能踏出第一步,即使踏出第一步,也不是誰都能堅持改變下去。在這個過程中,周慕姿這樣的心理醫生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拋開“心理醫生”這種特殊職業的角色,其實誰都可以——家人、戀人、朋友、長輩、后輩等等,前提是,他們是值得信任的人,也是對我們耐心的人。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有人傾聽我們,接受我們的焦慮與恐懼,也需要有個人在某個時機提醒著我們:“喂,你該停一停了。”“喂,你這樣難道不是過度努力嗎?其實……(走另一條路)會更好,你想過沒有?”
問題在于,也不是誰都值得信任且對我們的傾訴不厭其煩,這又凸顯出心理醫生的重要。不過,如果因為“過度努力”而找周慕姿的話,可能周慕姿會建議先看看《過度努力》,然后告訴你:
其實,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最需要的,就是這句話吧。
《過度努力》讀后感(四):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能夠給自己更多的理解與溫柔、認可與接納。
而心理咨詢師,有些時候,就是從你的分享中感受那些你不敢碰觸的情緒,然后,再將它消化成你可以接受、吸收的方式,慢慢地回饋給你。
想起前段時間看楊紫主演的《女心理師》。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敢觸碰的傷口,不愿回憶的過往,可能會用一些方法來掩蓋、淡化這段記憶,讓自己不用再去面對它,以便能夠繼續地生活下去。可是我們都知道那只是逃避,而終有一天要面對,但大部分都選擇交給了歲月。能夠撐下去就若無其事的活著,撐不下去就只能以死亡來結束痛苦的過往。
我們總是要以某種自己能夠接受的方式來說服自己“繼續活下去吧,無論喜悲。”
無論抗打擊能力、抗壓能力有多強,總有一刻,我們無法接受命運給予的苦痛。無論是靠自己撐過去,還是接受別人的幫助,都需要有一個支撐點支撐著我們“相信自己能夠跨越過去,度過這次考驗。相信自己還有可以期待的未來,能夠繼續活下去。然后接受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可以心平氣和地面對它并且想辦法解決它,最后可以繼續正常地生活。”
接受并承認自己所做的選擇,且了解自己做這個選擇,可能是為了生存或逃避一些痛苦或恐懼,而不過度責怪自己,也不逃避勇于面對。
人生下來就要面臨很多選擇,有時候是父母幫我們選擇,有時候是自己做出選擇,有時候可能是周圍環境迫使我們做出的選擇。有時候又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可以先離開現場給自己冷靜的空間,然后選擇一個評估過所付出的代價可能比較少,或者是可以承擔的選擇。選擇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當選擇之后所要面臨的后果卻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給自己愿意接受自己選擇錯誤的一些空間,給曾經做出選擇的自己一點理解、一點溫柔、一點同理、一點時間,讓自己能夠從自己身上汲取力量,來面對這個世界。從而也將有勇氣和彈性面對接下來的人生中更多的選擇可能性。
接納自己真正的模樣,不論是感受還是需求。
生活不是試卷題,不是什么都可以做到一百分。接受自己已經做得足夠好仍不夠完美的事實。接納自己面對某些事情的無能為力,接納自己某些場合忍不住憤怒的發脾氣,接納自己某些時候產生的羞愧感與自我厭惡感,接納自己有些時候的失控感……
這需要我們慢慢拆解自我對自己控制不住的某些東西的恐懼,先學會靠近、認識它們,然后慢慢拆解它們,一步步走向核心,看清和理解自己恐懼的樣貌,理解自己各種情緒產生的來源,進而做出調整。最后解決這個“令自己感覺不好”的各種問題。
當自己過度擔心他人的評價與感受,感覺自己“做得永遠不夠”時,愿意將關注外界的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和自己好好說說話。
我們會發現,我們能給自己的支持與力量,比想象的多很多。
看到作者與8位來訪者的對話,陪他們一起經歷從探索、抗拒、覺察到行動的治愈全過程,仿佛自己的心靈也經歷了一次洗滌。每個人都要學會如何關愛自己,如何對自己溫柔以待。希望每個人都能做到真正愛自己,能夠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想法,能夠給自己更多的理解與接納、認可與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