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真的有用嗎》是一本由張遠山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元,頁數:28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思想真的有用嗎》讀后感(一):思考是必然,思想是有用
書名的答案,我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用嗎的問句就包括沒用的結果。我篤定的認為:思考是有用的。帶著對書名的疑惑翻看張遠山老師的著作。
作者談古論今,從歷史、哲學、宗教、文學等各個知識層面論述,深邃的思想讓我如飲了一杯醇香濃酒,滲入我心回味綿長。
上卷開篇:跟隨你自己。引用尼采名言“不要 跟隨我,跟隨你自己”擴展,思想家全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也會溫情的提示,要認識自己,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成為精神上的自由人,學會 獨立思考,因此能跟隨自己并實現自己。帶著作者善意的開篇提示細品。
《人生如牌局》上帝洗牌,他人發牌,自己出牌。每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性別,長相,家庭。按照上帝指示落入凡間。他人發牌,就會面臨發牌者作弊風險,出牌人難免有抱怨,不滿和憤怒。可以有多個選擇:努力成為發牌人、**規則的出牌人、接受規則的出牌人。作為出牌人,有可能拿著好牌打臭了,拿著壞牌打贏了。什么又是好又是壞牌?出牌時受機會的把握,對手了解情況等因素干擾,也跟打牌人的心態,預見性和智慧大有關系。這個思想表達的有意思,要努力做少數的智者,無論牌拿到什么,都能越打越好。
《永遠的風花雪月,永遠的附庸風雅》,看這本書的同時,也會在臨睡前看汪曾祺先生的《人間小暖》,思想沖擊猛烈對入睡不利。汪先生文章中的靜與美讓我會覺得世界溫暖。張遠山老師是抨擊有些哲學家認為附庸風雅是低級趣味,革命家會認為風花雪月不能填飽肚子。現世人們努力上進,想通過看書學習長十八般武藝。物質的貨幣遠遠比精神的貨幣有價值。 不是不革命,不是不努力。只是想說,混沌的社會,給自己的靈魂有個放松的方式,多些附庸風雅會提高 感悟力、鑒賞力乃至創造力,在風花雪月中體悟幸福 快樂。
下卷:告別五千年。從堯舜禹到二十一世紀,歷史文化的貫穿,我們華夏兒女不僅胸膛拍的響,更是腰板挺著直,過程中頭腦丟失過,四肢分裂過。以史為鑒,更需要我們用自己的頭腦 自由思想。
思想有用,是指導你辨識道路,勇敢向前的明燈,最終:做你自己,不要做做不到的你!
《思想真的有用嗎》讀后感(二):思想到底有沒有用?
提到“思想”不知道大家會想到什么?有的人覺得思想每個人都有,有什么可談的;有的人覺得思想高深莫測,不是普通人日常可談的。大家對思想的想法和認知千差萬別,可是很少有人想過思想是否真的有用。實話實說,我之前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直到看了《思想真的有用嗎》這本書。
這本由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職業作家、學者張遠山所著的《思想真的有用嗎》,是一本集合張遠山先生自1992-2010年近20本書和上千篇文章中挑選出來的文章所形成的一本思想文化精選集。這本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跟隨你自己》主題為哲學,探討精英與大眾;下卷《告別五千年》主題為歷史,探索古典與現代。以二十世紀四位現代思想者、踐行者魯迅、顧準、錢鍾書、資耀華為個案,思考一個人和他身處的時代、社會的復雜關系。從不同、多維的角度讓讀者認識思想、了解思想。
初讀《思想真的有用嗎》這本書覺得略顯枯燥、稍顯無味,可隨著閱讀的深入,卻開始逐漸被書中的內容所吸引。“思想”這個聽著深奧、貌似無味的東西,是否有用與我們的日常生活貌似毫無關系。但是通過閱讀,讓我們更加了解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文化是如何形成的,貌似遙遠又神奇的吉普賽文化為何從未沿著絲綢之路踏上過中國這塊定居性最強的土地,又是什么讓張遠山先生覺得名家的消失算是中國文化的遺憾之一?在《思想真的有用嗎》這本書中我們都能找到這些我們不知道或是未曾想過的問題的答案。
思想的用處到底是什么?是拓寬人們的思維寬度和維度,還是讓人們的思想更有深度,我想這個問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也不是《思想真的有用嗎》這本書的主旨,這本書用跨越時間的文章累積讓讀者獲得知識的同時,用知識和頭腦去思考和判斷。
就像我們讀了很多書也不能為“讀書到底有什么意義”這類問題一樣,張遠山先生的《思想真的有用嗎》也不是一本為大家給出答案的書籍,而是一本與思想有關的書籍,讓我們了解思想、認識思想,在閱讀的過程中對“思想”產生屬于自己的認識,也對思想是否真的有用有屬于自己判斷。
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是在閱讀中積累知識,也是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找到答案的過程。
《思想真的有用嗎》讀后感(三):思想有用嗎?思想者有價值嗎?你的答案是什么?
遠山先生用一個問句做題目,私以為,這二十篇文章,20年的思考結晶,近二十萬字,就是回答。
當然,這是作者給出的他的回答,至于讀者在他的回答中得到的自己的答案,思想者笑而不語——這不正是他的目的嗎?
思想是需要交鋒的,思想是需要交流的,思想是需要精進的,思想,是需要很多很多人,建設獨立的思想體系,一旦真的實現了百花齊放,那么,本書的問題就不再是個問題,它是這個問題的指向。
從古至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
從思考今早吃什么,到思考明天上班穿什么,那么思考和思考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什么樣的人才能成為思想者,而什么樣的思想者的勞動產品——思想,才可以稱得上物有所值的物品呢?
思想者貢獻給他的用戶的是“方法論”,也是“平衡稱”,就像快樂有級別層次,思想也有。喝酒吹牛的快樂和獨處的快樂不可同日而言,想著怎么在麻將桌上胡牌的思想和做你自己的思想也有云泥之別。
說得簡單直白點,在這個世界上,精神世界的快樂密碼只有一些人有,思想作為產品,是這一類人的消費品,但是這種消費品卻未必是人人能夠消費的。
思想供給者,其實也在艱難地做著市場營銷。
激進者,如我迅哥。狂怒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然而,作為后來的思想者,遠山先生說,“文明的進步,國民性之改造正是一個長期而且有反復的過程”。以今人眼光看,先生是有些急躁,他的鼓與呼就像市場營銷做過了頭,讓某些客戶反感了起來,然而,這也是時代的急迫性使然。不過,不要忘記思想產品一旦進入市場,正是那些能夠經歷時間洗禮的,也會長久持續地煥發出更多活力,越是那些真正優質的思想,越是會一直有用,越是會被時間證明其有用。
所以,思想者這個職業,想要被證明其“有用”,還需要從業者有超越時代看向未來的強大內心啊。
遠山先生提到的魯迅先生、顧準先生無外如此。我也是第一次在書里看到那么詳細寫資中筠女士父親資耀華的人間往事,讀過資中筠女士的書,對她的父母卻沒有概念,看到遠山先生的文章,還真是感慨,只有這樣的思想者才言傳身教,孕育思想者吧。
在這本關于思想的文集中,思想者提到不止一二,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思想者略去不表,先生給了名家公孫龍以重筆墨,無獨有偶,在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中也看到先生對名家的喜愛,思想者大概也是惺惺相惜的。
畢竟,這個世界上,真正獨立的思想者,是稀缺的。
所以,思想不但有用,還非常有用;思想者不但有價值,還必須有價值。
《思想真的有用嗎》讀后感(四):白馬非馬與堅白難一,探索先秦時代的邏輯學
《思想真的有用嗎》是作家、學者張遠山思想文化精選集,是從作者近二十種書、上千篇文章中選取的一些文稿,寫作時間從1992年到2010年。
不過在編寫上,并沒有按照時間順序,而是將文章分為了上下兩卷。
上卷主題為哲學,“跟隨你自己”,其中一篇就是《思想真的有用嗎》。這一題目也反映了張遠山先生對于哲學與時代的思考,從尼采到審判蘇格拉底,從精英到大眾,如果思想有用的話,那么,成為一個思想者,就是能享有一個自由人的真正幸福的基礎。
下卷為歷史,其實也是文化,這里面有很多是我們熟知的人,但重點不是放在其作品,而是其歷史,比如魯迅、顧準、錢鍾書等,當然,還有張遠山先生最喜歡的莊子與軸心時代。
由于文章寫作的時代跨度比較長,同時寫作的主題也比較寬泛,個人認為還是有不少bug可以給不喜歡的人來找的。
比如吉普賽人。張遠山先生就說“吉普賽人卻從未沿著絲綢之路踏上過中國這塊定居性最強的土地”,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吉普賽人。
也就是說,元史中記載的“啰哩回回”就是吉普賽移民,他們在中國也保持占卜、賣唱、馴獸等活動,只是后來漸漸接受中國的文化,漸漸消失在中國人中了。據說現在的阿克蘇等地的一些居民仍具有每半年搬遷的習慣與其他新疆地區有明顯不同,可能就是啰哩回回的后裔。
當然,文集里面只說最喜歡的還是關于公孫龍的文章,一篇為《沉埋兩千年的語言哲學》,一篇為《語言的創世和啞巴的創世》。
在張遠山先生看來,名家的消失算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遺憾。
以我們熟悉的白馬非馬來說,實際上就是能指和實物的區分,白馬是能指,而馬是實物,當我在說白馬時,白馬所指向的不是馬,所以白馬非馬。
而公孫龍還有一個不為廣知的堅白論實際上也是指向語言與實物的區別,當我們說這塊石頭是堅固的,那是因為我用手觸摸了,所以感知到是堅固的,當我說這塊石頭是白色的,是因為我用眼睛看到是白色的,按照能指與物的關系,我不能說這個物體既是白的,又是堅固的。
其實,現在很多人都將公孫龍的名家作為詭辯派的代表。
但張遠山先生說,正是公孫龍區分出了語言和現實,將語言世界獨立出現實世界。這種觀念其實在西方的神話中也常出現,比如哈利波特,或者黃金羅盤中,都強調不要讓人知道你的真名,知道真名了就能控制你。是不是有點像《西游記》里面的金角銀角大王的寶葫蘆?
但張遠山先生也可惜道,后來不管是廟堂的儒家還是江湖的道家,都刻意忽視了語言的作用,比如孔子的述而不作,直接用大義來壓倒了語言邏輯的正確性。這恰好是我們現在所需要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