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的故事》是一本由[美]戴爾德麗·馬斯克著作,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36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地址的故事》讀后感(一):你家在哪,地址知道
文:書俠麥克元
你是誰?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是經典的哲學三問。
當我們去往遠方的時候,我們會知道我們想要去的目的地叫什么名字,但是誰能想到這地名有什么故事。當我們想要給親人郵遞包裹的時候,我們清晰的知道該發往哪里,但是我們卻并不曉得這個地址有什么故事。
當我讀完馬斯克《地址的故事》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關于地址的故事,居然如此的具有吸引力。地址是一種隱藏有身份、種族,以及財富與權力密碼的。
街道為什么會有人名
誰擁有給街道命名的權力?當我們知道某條大街的時候,會驚奇的發現,這條路好像是某個人的名字命名的道路。為什么他們的名字可以被命名到大街上?這是一種權力還是一種魔力呢?這本書介紹東方和西方,但是卻沒有中國。書里最引起我好奇的事,居然因為一條大街的命名而引起一場很大的騷亂。我對這種事不作評論,而這背后的故事卻是我比較好奇的。一條街道的命名竟然能夠因此如此大的騷動。這足以說明一條街道上的命名,跟這個人的貢獻或者權力有關,同時這種事情如果沒有處置好居然會引起人們如此大的反應。然而有的國家卻沒有名字,這就是書中說到的日韓。
街道非得命名嗎?
日韓一章的介紹反而是沒有命名的。我在想,街道沒有名字,怎么走路呢?怎么找到地方呢?讀了之后才發現,習慣了就好了。因為沒有給很多街道命名,日本除了有很多有特色的警察崗亭外,還在使用一個叫做傳真機的設備,這在很多國家都沒有了。這個設備的功能就是發送地圖。沒有命名的街道,不僅難倒了導航,也難倒了當地人,但是當地人有當地人方法方式。韓國因為歷史的原因,也有很多街道尚未命名,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韓國已經開始實行類似西方那種編碼式的新方式,但是因為習慣的原因,很多人還在暗地里使用舊的尋找方式。但是隨著新生一代的成長,會越來越的引起新生代的使用。你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地址你能順利的找到地方嗎?
誰的名字可以出現在路牌上?
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給街道命名或者給城市命名的時候,無一例外的都是選擇那些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有過貢獻的人。我們不僅給這些人立像,還會把他們的名字放在街道上。我們走在這條路上,或許已經忘卻那背后的原因,但是因為街道的存在,名字也就跟著街道一起存在。
地址的故事還在繼續,每個國家的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起在《地址的故事》中來探索。
《地址的故事》讀后感(二):故事的發生,總有一個地址:地址的演變,也有它自己的故事
1.街道命名的歷史中國的近代史,是一部長長的斗爭史。鮮活的歷史,讓我們知道,斗爭的偉大意義。而今的疫情,讓世界重新認識了我們的祖國。倍感驕傲之余,身為一個中國人,我更是以我們選擇的道路而自豪。
資本主義,畢竟只能照顧到極少數人的利益,而社會主義,卻能夠兼顧大多數群體。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的國家,人民當家做主。隨著祖國經濟和社會地位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因此顯現。
我從來沒想過,就連街道的地址這么微小的事情,都能成為人們爭執的焦點。閱讀戴爾德麗·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地址簿里隱藏的身份、種族、財富與權力密碼》,它能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體制。在了解的同時,我們也通過對比,更加確認了當前社會政治體制的優越。這一切,都要從這本《地址的故事》說起。
美國作家戴爾德麗·馬斯克的《地址的故事》,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穎的角度,讓我們得以通過地址名稱的變遷,來了解歷史細節的演變。這對于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新興國家,確實是一種必要。
本書集結了很多和“地址”有關的故事,作者不僅僅探察美國,同時也走向世界。《地址的故事》它講述了橫跨美、歐、非、亞十多個國家的地址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們可以了解和地址有關的各種因素,我們會看到,地址原來和政治,有著如此深厚的淵源。
這些故事的講述非常地生動,它們往往具有身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地址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用,也啟發著我們,它們不僅僅是一個門牌號那么簡單。整個城市的規劃,都有賴于地址的明晰,它是一個重要的前提。
戴爾德麗·馬斯克是一個很關注社會現象的寫作者。他的這本《地址的故事》,從“街道的地址為什么這么重要”這一問題開始,向我們生動地展示了作者在10多個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的走訪結果。這些研究,很能說明一些問題,比如,我們如何描述自己生活的地方,比如,我們如何通過街道的名稱來了解它們與權利的隱秘聯系。
作者論證問題的視角,給我們讀者很多的啟迪。對生活的思考,它永遠有著生動的意義。再沒有誰比我們自己要更了解自己的生活了。地址只是生活的一個外向表達,通過這一相對固定的形式,我們能發現很多以前沒有發現過的奧秘。
盡管《地址的故事》這本書寫得很有社會學意義,但我還是要說,它和我們祖國的關系不大。因為社會體制存在著差異,我們的社會矛盾不太會體現在地址上。經濟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我們也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我們曾經斗爭的可貴。
再沒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貴。再沒有什么,比民主,更重要。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民主團結的國家,就應該守護好我們的家園。社會不公的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途徑解決。相信這些問題,不會累及地址。五千年的文明,優勢漸漸顯露。中華的崛起,是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驕傲。此生,愿不負華夏。
《地址的故事》讀后感(三):地址的故事:條條大路通羅馬,那羅馬的路通向哪里呢?
街道不是城市的血管,而是它的神經系統,它積累的智慧。從這個角度來看,街道地址不僅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地理環境,還反映了它的思想,甚至是它的思維方式。
這段話是《地址的故事》這本書帶給我最震撼的認知,我也跟著作者,從一個又一個地址的背后,去了解“地址的故事”。
以羅馬為例,我們都知道俗語“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和羅馬帝國當時的繁盛密切相關。
羅馬帝國時期,四通八達的交通網以羅馬城為中心展開,各個方向的交通要道皆匯集于帝國之都,形成了“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壯景。
“條條大路通羅馬”主要體現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各條大道都以羅馬城為中心向四周輻射。
在這個輻射圈內,道路幾乎遍及整個意大利地區,而在這些道路之中,七條是主要道路,它們都延伸至羅馬在本土以外的其他地區設立的行省。
就羅馬的陸路而言,它也以羅馬城為起點,從此沿著陸路徑直行走,可到達愛琴海沿岸、小亞細亞以及比利牛斯山這些遙遠的地方。
到2世紀時,羅馬帝國境內已經修建了372條大道,這些大道總長度為8萬公里。
其中,意大利本土的大道長度就達兩萬多公里。
那么,古羅馬人是如何找路的?
古羅馬人網格化的行省城鎮很出名,羅馬城大部分地區的布局本身更為生動,胡同、小巷和街道混雜在一起,有些地方非常狹窄,對面的鄰居甚至能夠碰到彼此的手。
上層階級住在豪華的別墅里,但大多數羅馬人住在只能睡覺的公寓里。因為火災的危險,在屋里做飯有被鞭打的危險,所以勞動階級主要是在外面吃飯,可能是在街上的小販那里。
普通人不得不使用街道作為他們的廚房、客廳、工作地點,通常也作為他們的浴室和垃圾站。
古羅馬幾乎沒有什么有意義的分區:商店、房屋、花園和作坊都擠在一起,極為嘈雜。
因此,對很多羅馬人來說,出行并不是街道最重要的功能。盡管如此,在鼎盛時期,羅馬大約有100萬人口,大多數都住在離市中心兩英里以內的地方。
他們需要以某種方式來確定自己的方向,但如何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構成觀察者對城市心理形象的五個組成部分:路徑、節點、邊緣、地標、區域。
當我們在城市里走來走去時,我們會畫出思維地圖,上面有路徑(街道、人行道)、節點(交叉路口或十字路口)、邊緣(河流、鐵軌)、地標(墨西哥玉米卷店、一座遠處的山)和區域(蘇豪區、市中心)。
人類真的有“尋路本能”嗎?盡管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太可能存在,但人們會不斷使用和整理來自外部環境的明確的感官線索。
羅馬在其歷史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其道路、節點、邊緣、地標和分區布局一直保持不變:城墻、拱門、十字路口和廣場;噴泉和室內運動場;山丘和河流。
分區也很清晰。羅馬的Vici可能是最接近社區的區劃,每個Vici中間都有一個十字路口,中間豎著神龕,里面供奉著兩位家庭守護神——拉列斯。每個Vici還有警察、消防部門和一個類似于社區改善俱樂部的機構。人們喜愛他們的Vici,一些居民的棺材上刻著他們鄰居的名字。
古典研究學者戴安*法夫羅寫道:“古代的開發者通過使用每一種結構來傳達一種想要表達的意義,并服務于一種特定的功能,從而尋求最大的投資回報。“
“建筑是自抬身份、政治競爭和提升國家榮耀的工具。”
《地址的故事》這本書還講到了“為什么美國人不能停止關于南部聯盟街道名稱的爭論”、“倫敦的街道名稱從何而來”、“維也納的門牌號碼能顧透露哪些權力信息”等等,打開了我們對地址背后的故事這個世界的大門。
正如《時代周刊》評論道:這本書對世界各地街名起源進行了令人深刻的研究。作者通過自己引人入勝而又深思熟慮的表達,將地點、權力和身份聯系起來,對三者的內在關系進行了嚴格的審視。
總結一句話:五星級推薦!
《地址的故事》讀后感(四):《地址的故事》:倫敦“阿門角”的名字原來是這樣得來的
前些日子,朋友有個快遞遲遲收不到,一查之下才發現居然發到大興安嶺去了。朋友家在大興區,只因發件方少寫了北京市,竟然會引發如此奇特的結果,始料未及。
提到地址,我與大多數人一樣,首先想到的就是收發信件(快遞)方便快捷。而在讀了戴爾德麗·馬斯克的著作《地址的故事》后,才發現地址與政治、階級、種族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戴爾德麗·馬斯克因一次偶然的訪友經歷產生了寫一本關于街道地址作品的念頭。
戴爾德麗·馬斯克的這位朋友居住的街道沒有名字,也沒有門牌號。戴爾德麗·馬斯克依靠朋友寫給她的指示條前往,但在第一個拐彎處就陷入迷茫無措之中。雖然幾經波折,戴爾德麗·馬斯克最終到達了這位朋友的木屋,但顯然這次出行給戴爾德麗·馬斯克帶來了非常大的觸動,從而引發她對地址的相關思考。
其實早在16世紀的巴黎,官員們就開始對房屋進行編號以確定屬于城市的財產。奧地利首位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亞女王瑪麗婭·特蕾莎也曾因征稅和征兵給單個房屋編上號碼,不過因為人們體會到了房屋號碼給自己帶來的諸多便利,而減輕了對房屋編號初衷的懷疑。
據說,為房屋編上號碼后,僅莫扎特一人就在維也納的12個不同地址收到了郵件。
閱讀過程中,我多次聯想到北京胡同的命名。眾所周知,舉世聞名的北京胡同歷史源遠流長,它們的名字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這其中有以人名命名的趙登禹胡同、文丞相胡同;有以建筑特命名的銀錠橋胡同、祿米倉胡同;還有寓意吉祥的安福胡同、喜慶胡同;也有以胡同特點命名的耳朵眼胡同等等。
書中提到,在英國倫敦有一個叫“阿門角”的地方,這里名字的由來也與北京胡同的命名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傳說,神父們圍繞著圣保羅大教堂邊走邊禱告,念到主禱文中的“阿門”的時候,所在的位置就被稱為“阿門角”。
羅蘭·希爾
正如書中所說的那樣——在文化水平高但技術水平低的時代,郵政是必不可少的溝通手段。我還記得在信件頻發頻收的年代里,經常會因為同學收到的某封信上有一枚精美的郵票而心生艷羨,直到現在,還會在某一本書中發現當時留存下來的漂亮郵票。
據書中介紹,早期郵政系統(英國)并不是由寄信人而是由收信人支付郵資的,但它在執行過程中存在著非常多的弊端。富人濫用郵政服務,窮人則為支付郵資捉襟見肘,以致于有相當一部分窮人依靠信封上畫的符號得知信的內容從而拒付郵資。
由收信人支付郵資加重了人們的經濟負擔,并造成了許多不必要的浪費,是羅蘭·希爾無意中開啟的郵政改革改變了這樣的局面。
《地址的故事》內容涵蓋廣泛,從街道名稱的起源,到房屋編號在許多歷史時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從郵政改革到美國人喜歡用數字對街道進行編號的原由,作者戴爾德麗·馬斯克結合自己在城市中走訪和搜集到資料,穿插講述的諸多歷史軼事讓整本書豐富有趣。比如這本書讓我了解到,早在1771年,就有人發布過尋狗啟示。這則啟示的最后一句是這樣的——它的主人正在博格納加斯222號急切地等著它——瞧,地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每個人隨時都有可能需要由地址為我們提供的幫助。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