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閣寺》是一本由【日】三島由紀夫著作,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38.00元,頁數:27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金閣寺》讀后感(一):物質的美終將消亡,而認識上的美則永葆青春
《金閣寺》中的溝口顯然是三島對其自身敏感而柔弱的青少年時代的一種映射,在這樣的一個人身上,很難看出來有所謂的美的存在,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可以說得上是丑陋的軀殼,內里竟然包含了碩大的對美的追慕,正是由于這樣強烈的反差,三島將美從物質和認識層面上進行分解,并最終看到,物質的美終將消亡,而認識上的美則永葆青春。雖然如此,現實中的三島卻并沒有放棄物質面,他為著完美的身材而進行了身體改造,可見物質層面的美于他來說同樣具有魔鬼般的誘惑力。
《金閣寺》讀后感(二):隨筆
《金閣寺》讀完了,有些人讀完三島的金閣寺會難過到無法自抑。
我讀完心緒靜的像流水。看完并不吃驚,因為有些觀點和三島的很像。我向來追求帶有悲劇性的美。
一件漂亮的瓷器放在我面前,我會夸贊漂亮,可把它在我眼前摔得粉碎,這件瓷器就從漂亮升到了美。一位美人在夕陽映射下的落花雨中起舞,我覺得真美啊。可在我眼前把美人殺掉,血從身下撲開染花,畫面就從美定格成了永恒。
我從不喜看人世間瑣碎的悲傷和痛苦。
我喜歡從來都是脫離人世的藝術性的悲劇美。
大漠里的落日,竹林里的風,秋日里的落花,大雪中的通凈。人們的求而不得,欲望和眼淚,鮮血和肌膚。都是美的。
我和弟弟說過,永遠不要為天災人禍而偷笑。可當年,我看到巴黎圣母院被通天赤橙的大火燒掉的那一刻,我還是不免心旌蕩漾,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象征和財富被大火燒毀時,我看到了美學和藝術。火舌中的巴黎圣母院被定格為了永恒。
讀完金閣寺,我只覺得三島不僅是偉大的文學家,他也有自成一套的哲學體系。人們都會相互轉化,從南泉轉為趙州,也可能從趙州變為南泉。
金閣看完,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一把大火燒了金閣寺,我從開始就知道金閣寺會被燒掉。
我印象深刻的是‘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羅漢殺羅漢…’
柏木:“那個女人就是羅漢,看來我殺她還是殺的不夠啊。”
我也想起個事情,太宰非常喜歡芥川,三島,川端,可這幾個就是看不上他,各種推脫不和太宰玩兒,太宰可生氣了。
可這幾位人生的結局誰都沒曾想過是殊途同歸,響徹日本文壇的文學大家們,都不約而同地選了自殺。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紙質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金閣寺》讀后感(三):美之于人,是有意義的
讀前面的時候,感慨三島文字之美和細膩的情感。越往后讀越不對勁,三島的美是瞬時美、細節美,所以這美的背后隱藏的是抑郁、悲涼和死亡。
主人公的遭遇是不幸的,他對父親的死亡是漠然的,卻對父親說的金閣寺很美一直縈繞在心上,這或許是一種投射。當自身的不幸與金閣寺的美麗相遇,他便認為是金閣寺的美阻礙了他,有美亦有丑,正是因為自身的“丑陋”,發展了他對于“美”的變態追求。
主人公是卑微的,他想著如果能和金閣寺一起消失,那便是極大的人生意義,因為身為“丑陋”的他竟然能和“至美”的金閣寺一同消失。
主人公是自大自戀的。他一廂情愿認為自己是陰暗的,鶴川是他人間的翻譯器,將他的陰暗翻譯成明亮。卻忽略了鶴川真實的感受,導致鶴川無法向他揭露自身內心深處的苦惱。他將外界的“不變化”看成是對自己的“忽視”、“考驗”,無論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然后引發一連串“恨”的聯想,這是一個極度自戀的邏輯。
主人公是變態扭曲的。他將自身的缺陷表面似乎漠不關心,只有在與人交流時提上這個口吃的毛病。他將外人對自己美好的期許變成自己墮落的束縛,他將“不被人理解”作為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做了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都在為了完成他所謂的變態美學-不被人理解。
主人公亦是可憐人。他之所以不被人理解,是因為他幼年時內心深處他人對自己口吃的不理解,長此以往,他將這種被動的過程看作是自己主動的過程,是自己故意“不被人理解”,才發生這種事情的,這形成了他后來種種的變態行為的底層邏輯。他不求外部改變,又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形成了擰巴的性格。他認為金閣寺是美的,他從未思考過金閣寺為什么是美的,自己為什么是“丑陋”的。他做的很簡單,只是摧毀它,但這有意義嗎?被燒毀的只是物質,人們可以重建,這其中的故事會永久流傳下去。
我看完這本小說很氣憤,很難過,很痛心。因為這本小說很有名,我對它期望太高了,我以為能讀出“美”,然而卻是“變態”。讀完之后發現日本的這種“物哀”的確都曾存在每個人的心中,我們從孩童長大,見識世界的宏大“美”和自身的渺小“丑”,悲哀物的流逝,尋找“美”的意義,貶低自身的存在。尤其在生存空間狹小的日本,這一特性被無限放大,形成了日本民族特別擰巴的性格。
我在小學的時候曾做過小說類似的事情。小學時被老師叫去代表學校參加廣播體操比賽,自己對自己很是看輕,內心深處覺得難勝此任,便假裝身體不協調,借機被老師刷下去。然后慶幸自己的“聰明”,洋洋自得于自己是“假裝“不協調才被刷下去,內心給自己留下了一個空位:自己要是好好做,肯定還是可以出色完成的。沉浸于這種“不被人理解”的小行為,正是顯示出了我的無知和怯弱。
這種經歷只是人生中的一個過程,人總是會成長的,回看過去,更能坦然和包容。而三島把這當成終點,他最后用世人不理解的方式切腹自盡,完成了自己所謂的變態美學,然而這很不美。
“美”之于人,才有意義,沒有人了,也就沒有“美”了。
《金閣寺》讀后感(四):他依然俊美無比
“騎士被殺,橫躺在蘆葦藺草叢里, 他依然俊美無比……”(王爾德)
書名和閱讀產生的沖撞,有些類似《金閣寺》卷首那句“我無法說清它究竟美在何處,但夢想孕育的東西,一旦經過現實的修正,返回來更加刺激著夢想。”
《金》頗具佛性的標題之后,進行著一場不大不小的黑彌撒的儀式,是隔絕于正教外的溝口一路拖著有朝一日會刺向圣餅的劍走著。他在尋找著什么,分辨,判斷,決斷。在周圍的一切人身上實驗。
金閣寺
評價人數不足
【日】三島由紀夫 / 2021 / 古吳軒出版社
是否有路可走呢?是否執著自我挖掘的人對應外部世界時就相應喪失了什么,而后呈現一種自我意識里的孱弱?而這種孱弱又依托不同的面貌表達,例如蔑視、懷疑、自卑、自大、惡意、詩意…幾近永恒的廢然而返,“這美…美的東西,對于我,是怨敵。”
細致和浪漫、詭譎和理智構成他的語言,他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使人相信書中的屋檐是某束光照下某片樹蔭后真實的屋檐。與此同時,交織于美與純粹欣賞的歡欣后突如其來的嫉妒和隨之而來的惡意也是真實的惡意。
正如那句在《金》中出現兩次的陳述——“我們突然變得殘暴是在一瞬間,就像春日和煦的午后,坐在被悉心修剪過的草地上,眺望由樹葉間泄下來的陽光,那一眨眼的工夫。”
被包裝成“嫉妒”和“肉欲”的愛,事實上又未嘗不是對愛的恐懼呢。在愛中自我對抗的人以“恨”為之命名,同時對確切的惡行又以軟弱為之辯解。毀滅追趕背叛,背叛追趕浪漫。其陰鷙使人不斷想到《布拉格公墓》,而又是帶著少年心性的陰鷙,仿佛在少年時就停止生長了。在共感尚未發育時,只有直觀的利弊。
布拉格公墓
8.8
[意] 翁貝托·埃科 / 2020 / 上海譯文出版社
人類已經持續了數千年過度自我包裝的習性。從外在武裝到血管的,無一不是脆弱的。最堅硬的是什么呢?是《假面的告白》里那個“我”最初愛的少年,是純粹的肉體,是缺乏想象力和多余渲染的軀體,“欲望”的代稱。是《愛的饑渴》里不解風情的園丁,對悅子數次追問中的“愛”字不解其意。那是漫不經心的、興味索然的無欲則剛。
嫉妒馳騁野獸的愛是徒勞和荒誕的,它們本身并不具備被嫉妒的基礎。
假面的告白
評價人數不足
【日】三島由紀夫 / 2021 / 古吳軒出版社
而人們輾轉的想象卻以無孔不入的密度延伸到空無,試圖掘出什么。該怎么解釋,像人無法避免挖掘死亡。
愛的饑渴
評價人數不足
【日】三島由紀夫 / 2021 / 古吳軒出版社
《金》的溝口對父親之死的淡漠,對鶴川之死的因失去與外界聯絡方式的利益損失而來的哭泣。他自述感情與痛苦無法互相取得關聯的同時,又回憶起寬厚的手掌為他掩蓋骯臟的世界,白襯衫如何陽光明媚里起伏。仿佛又一份《假面的告白》。
陽光消失在陽光里,才顯出透明質地的生命的純粹,也許只是為了說明,我們是可以失去一切的,包括自然、生命和愛。而在其中,既可以用“無法消化”來形容,也可以用“無法感受”來形容。阻斷感情也是感情本身。
潮騷
評價人數不足
【日】三島由紀夫 / 2021 / 古吳軒出版社
《潮騷》之于三島由紀夫,或許就像《白夜》之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自毀的沖動間隙,仿佛幸福依然是可能的。
白夜
8.9
(俄羅斯) 陀思妥耶夫斯基 / 2020 / 浙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