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是一本由胡剛剛著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2021-7圖書,本書定價:平裝,頁數:,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邊界》讀后感(一):成長邊界終將消逝,書寫卻讓人銘記!
寒冬臘月,新春將至,閱讀這本《邊界》,我很慶幸。這是一部講述成長和光影的散文書籍,作者以記憶為根,以想象為翅,深入挖掘,展現了一個熱愛文字、繪畫、音樂、乃至科技的女性的情感和心靈不斷成長、飛升的旅程。全書有種時光流轉般的基調,平和樸素,時時流動,每一個瞬間又是十分鄭重的。全書內容涉獵廣泛,包容萬千,講述了作者對身世、家庭、童年以及對自然、生命、社會等方面話題的感悟與雜想。作者以文字描述素年里的煙火人間,并探索自我與外在環境及內心世界的關系,以及與之保持的疏離感。
這種善于以典雅繁麗文字,用準確詩意的意象創造出無法復制的特質散文,書中散發的文字素養絕非常人所能及,如果沒有耳熏沐染地熏陶和日積月累地沉淀是無法寫就的。剛開始看到作者名字還以為是一位男性作者,殊不知翻開書本,卻給人一種悠悠流水,含芳吐蕊,沁人心脾的美感。胡剛剛,80后美女作家,愛好繪畫、寫作,在港臺、北美等多地區屢獲文學累大獎。她更是清朝翰林學士胡安銓玄孫女,舞蹈家胡果剛、尹佩芳孫女。作者如此的家庭文化背景,聯想到書中她獨特的文思氣質也就不足為奇了。
《邊界》平靜、隨意,有著自然的風貌、懷舊的氣質以及對于現實不動聲色的冷眼關注。展示了作者對于過往、對于人世、對于成長的思考,包括內心的自省、對他人的洞察。這是一本略顯私密的書,但卻架構了一道作者與讀者之間進行真誠溝通的橋梁。譬如在敘寫成長時,作者寫到了很多有無限的誘惑,也有身處渺小的悲哀,我們似乎總是被洪流推著前行或后退??珊鷦倓倕s用溫暖的筆觸描述了一個個關于“成長”的故事,每一個經歷都是散發光環的年輪,流淌著從酸到甜的味道。這些可以看出作者對往事懷有一份敬意,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所應該秉持的和諧,這份和諧不是相互改造與改變,而是對彼此的尊重和敬意,這份尊重與尊敬,讓作者的文章多了份禪意。
作者采用一種“清談”的方式來書寫,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為有感而發的心情之語,給人一種“時光流轉”般的沉靜感覺,文字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聲。全書以極其耐心與細致之筆娓娓寫來,甚至不惜大篇幅地對自然細小物像進行極其精細的描畫。在這方面作者有著很準確的人生觀察,她的思維跨越時空,使得記憶中的人事和當下的人生相互交織,敘述視角不斷切換,就猶如電影畫面一樣自然流轉。
在此基礎上,作者文筆華麗優美,精準細膩地把握了人物心靈的轉變,使得全書的敘述視野十分開闊,她的記敘,所思、所感、所悟都極具音符般跳躍的律動,讓人隨著她文字的不斷轉折變化中感悟生命悲喜的喟嘆和優美。作者是一個素顏女童和始終執守邊緣的寫作者,身份分裂交錯,她的敘述語言有一種女作家獨特的細膩和優美,而且透出一種非同一般的質感,溫和而有張力,文筆如入化境,給人勾勒出一副清新自然、出入自如的獨特唯美意境。
《邊界》讀后感(二):《邊界》:誰的成長不是一邊設防,一邊破防
當拿到《邊界》這本書后,被它的名字吸引。生活中處處需要邊界、尺度和分寸,把握好這些才能與人、與生活、與社會和諧相處。翻閱后,卻發現是我膚淺了,標題并不是散文集的全意。
筷子放水里變彎了,拿出來又變直了,怎么回事?一旦事物承認有自身之后,它就引發很多問題,它就得承認世界有兩部分:一部分是表象、現象,甚至是假象;一部分才是背后那個本質的不變東西。
《邊界》由留美碩士胡剛剛女士所著,她是測試架構師、作家和畫家。書中寫了她的成長故事,與其說是她的成長,不如說是另一個藏在犄角旮旯里的“她”,也就是哲學上講的胡剛剛“本我”的成長自述。
書中回憶了她一個個矛盾又糾結,設防又破防,心理建設的成長故事。每段文字都像一顆沖破屏障的釘子,**挺地釘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里。令讀者感覺書中寫得不是作者,而是現實生活中的你。
1.“成熟”和稚嫩的邊界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若人在童年被忽視過或感受到過外界的敵意,則會產生回避型人格?!?/p>
作者在她12歲時,因身體發育較同齡人早,受到了同學們的嘲笑和個別老師的挖苦。盡管被醫生和母親告知身體正常,也難以逃掉自己是異類的執念。
她在書中寫道:“身體攻入成熟,心里死守稚嫩,我橫跨黑白兩界,不知何時脫險,或者,遇難。”
為了保護自己,她找到了自我防衛的武器,那就是保持安靜,建立了屬于語言暴力和冷暴力的邊界。
作者在書中寫道:“孩子擁有區別成人的審美,并且從不避諱直言見解,若尺度把握不好,誠實與惡毒不過一線間。”
是啊,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遇到這樣“誠實”的語言暴力。但是,童年的心理陰影如地基里的螻蟻,個頭不大,傷害卻很大,嚴重者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我們能做的就是正視傷害,放下過往,放過自己,單純且熱切地活著。
說到此,不得不提一下某些小視頻平臺上喜歡那些少年老成的人。本該好好玩耍的孩子,在視頻里卻調著中年人的侃,扯著閑片,浪費著大把的時間。該什么年齡干什么事,有的家長則帶著同齡的孩子運動、讀書、寫毛筆字、畫畫等做一些對人生有意義的事。
如果在數字時代不把成熟和稚嫩的邊界劃清楚,孩子成人后,很可能會用一生來彌補曾經“浪費”的時光。
2.友情和愛情邊界
劉震云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寫道:“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個人找另一個人,找對了是愛情;找不對是友情。
書中開篇第一章就講了作者與她男同事軟件架構師無疾而終的友情亦或“愛情”。
事情源于她的車打不著火了,當時公司里只有軟件架構師(后面簡稱男同事)還在加班,只好求助于他。此后,一來二去,兩人便漸漸熟悉。
后來,男同事離職,她出于禮貌發了封告別的郵件。沒想到的是男同事再度聯系她,并經常約她。她嘴上不同意,身體卻很誠實,“本我”拒絕,“自我”接受他的約會。這令她徘徊于友情與愛情的邊界上。
當男同事正式向她求愛時,她的“本我”和“自我”達成了一致,拒絕。
她對男同事說:“王爾德說過,人生只有兩種悲?。阂环N是求而不得,另一種是得償所愿。幸福感是依靠尚未得到與完全得到之間的臨界狀態來維持的,這種狀態就是希望。我不想讓你失去希望,我想讓你幸福?!?/p>
最后,她用拼圖的邊界盡頭能否重生出無盡的疆土?用堅定的信心埋藏了初來的“愛情”。
蓋瑞·查普曼的理論是:你期待對方用你想要的方式愛你,如果他給你的,是他想給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誤解就會產生。這不定是他對你無視,而是你們擁有不同的愛情語言。好比魚兒不會接受用胡蘿卜作誘餌垂釣的小白兔。
作者用自己的愛情語言,如《冰雪奇緣》中的艾莎公主,為自己做一層級加一層級的心理建設,建設出自己認為安全的心理城堡。
成長中的愛情是毒藥,也是人生痛苦的另一種體驗。
其實眾生皆苦,河蚌要承受身體揉沙的痛苦,才能孕育出晶美的珍珠;孔雀要吞食有毒的蜈蚣等毒蟲,才會讓自己的羽毛更加絢爛。
3.“我”和你的邊界
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趙玉平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講得是一個收垃圾的人看到垃圾,卻不去撿垃圾的事。他說,通過這個人的做法,得出一個結論,在態度上講這叫有可為有可不為;在哲學上叫知道自己是誰;在營銷上叫定位清晰;在管理上叫只做產業鏈的一段,這就叫邊界。
邊界原指疆土區劃,近幾年這個詞被用在了各個行業和關系中,屬興起的新詞匯,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
當一個人欠缺邊界感,他(她)可能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別人,以致強入跨入別人的邊界,卻不自知;還有人會無意識地習慣性地把自己的事交付給別人,強行把別人請入自己的邊界內。
像上面兩種情況,在我們的人際社交關系中經常出現。比如書中作者和她朋友的故事,你就會明白人際關系的邊界在哪兒了。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
作者與共事四年的盛宸,還是國內的同鄉、同窗,所以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同事兼朋友。
盛宸每次與作者傾訴最多的是他副業的成功、婚姻的失敗和對身體不適的抱怨。每每此時,作者都會認真且耐心地勸導他,給予他最真誠的關愛。
后來,盛宸因患病不治離世。作者去他之前的網絡賬號追思他,才發現“現實背后的虛擬里,他抹去負責情緒,化身網友眼中談古論今的才子、浪漫溫柔的公子、俠肝義膽的漢子、心系故土的赤子。”
原來盛宸強行進入作者的界限內,卻從未真正邀請作者進入過他的邊界內。
如作者書中所寫:“真正的成長從不源于探索群體,而是源于探索自我。只有收回向外的觸角,經歷內省的孤獨,才能頓悟成長的意義。”
4. 寫在最后
楊絳先生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p>
誰的成長不是一邊設防,一邊破防啊。只有認清自己,認識自己,才能更早出發上路,而不是隨波逐流。
人生海海,每個人都是一滴海水,每個人都可以擁抱世界,只有厘清內心與世界的關系,不斷拓展自我邊界,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讀完《邊界》,看著內封上作者胡剛剛的相片,想起軟件架構師曾寫給她的一句話:“人們覺得你很安靜,但是你的腦袋里充滿咆哮,只是沒人聽得到?!焙纹溆行?,此時,我們正好翻開此書,看到了她腦袋里的風暴,是這么絢爛,又有力量。
圖片來自 公眾號---花開有聲7
《邊界》讀后感(三):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很多交易和活動通過一個軟件就能搞定。而這些大大小小軟件的面市,有程序員寫代碼的功勞,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那就是軟件測試。
于是,一個新興的職業應運而生,那就是軟件測試架構師。他們的工作是檢測軟件的實用性能、質量,及時發現設計的缺陷,也就是專門挑程序方面的錯誤。這個測試架構師很多時候被戲稱為冷血無情的程序員“殺手”。
從這個職業的工作角度來看,通常會被認為是嚴謹而古板,缺少樂趣的。但是有一位女孩,不止是理性的程序殺手,還經常感性地寫詩寫散文,畫畫。她就是《邊界》一書的作者胡剛剛。
她除了當軟件測試架構師,還是北美中文作協會員、《留學生》雜志專欄作家。她的詩歌和散文曾經獲得過杜伊諾城堡國際詩歌大賽詩人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中文學獎、北美漢新文學獎和廣東花地文學獎。她的繪畫作品多次入選國際畫展。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她就是妥妥的一枚斜杠青年。
在《邊界》這本散文集中,她講了自己的學習生涯,職業經歷,生活體驗以及人生感悟,有青澀、破繭、離別和自省。這本書得到了曾獲得過魯迅文學獎、老舍文學獎、百花文學獎等獎項的劉慶邦、邵麗、邱華棟、慕容雪村等文學名宿的聯袂推薦。
程序測試架構師、作家、畫家,集三位于一體,本身就有點蒙太奇的感覺。而這本書的封面,更是有點炫幻,采用了不同層次的紫色,又憑添了一些浪漫的感覺。書中的一篇篇短文,是一段段光影串起來的成長故事。
01 純潔意味著兼容并蓄,波瀾不驚
人們常常認為白色是純潔的,很多時候會用它來形容干凈和一塵不染。在許多小說和影視劇中,仙女或者天真無邪的姑娘們,都是穿著白色的衣裙。
但是作者胡剛剛說,純潔不單意味著某種顏色的初始狀態,還意味著它在不同色彩入侵的時候能否保持本色,而滿足這個條件的,只有黑色。
她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色彩,有著個性和獨特的感受及理解。雖然她也喜歡白色,但她認為白色的可塑性最強,它的純潔是脆弱的,外界稍有一絲入侵,便會換了模樣。
而黑色的純潔有一種百毒不侵的堅貞。黑色兼容并蓄,歷經萬象,卻波瀾不驚。就如同黑洞,收納了全部的光譜,才配稱為宇宙的眼睛。
我們的人生也是一樣,經歷過磨難和失敗,經受過挫折和打擊,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義,理解親情、友情和愛情。
胡剛剛在書中講述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一些片段。小時候受到的排斥和冷眼,雖然一度讓她有點自卑,但是她選擇了原諒過去。而職場經歷,雖然讓她體會到人情的冷漠,但是她選擇了疏離,不讓那些瑣碎事情改變自己的立場。
接受生命給予的一切,并且轉化為動力,才能以平穩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去找到自己的目標。
02 只要有夢想,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
近年來部分省份采取的高考改革政策,讓學生們可以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擅長,從幾門學科中做出選擇。再加上現在的就業模式多元化,也不一定都要往某個熱門方向發展,這無疑是一個進步。
然而,在此之前,“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經讓很多人忍痛放棄自己的愛好。胡剛剛也是這樣。兒時的她熱愛美術,她的夢想就是每天可以畫畫,高高興興地畫一輩子。
但是,在她上中學時候,老師不止一次強調,希望大家把時間節省下來用在主課的學習上,以便考上好的高中和大學,于是她無奈地放棄了畫畫。高考前夕,當她想選擇美術專業時,父親執意讓她報考計算機專業,因為這個專業就業機會多。
經過多次抗爭,胡剛剛最終妥協了。隨后的幾年,她沉浸在編程、數據、微積分等課程中,并且拼盡全力,希望能在那個行業有所作為。之后出國,讀研,加入IT大軍,擁有了一份看似體面的生活。
有一天,當她不經意地步入美術用品商店時,內心的隱隱作痛突然喚醒了她: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是展示給別人看的,是為了滿足一些自尊和虛榮,比如讓別人羨慕的工作和生活。而夢想是屬于自己的,是脫去偽裝的純真,是藏在靈魂深處的凈土。
于是她又開始重新拾起了畫筆。雖然這個過程很艱難,曾經嫻熟的落筆著色感覺和自信都淡化了,但她沒有灰心。她說:無論是否能夠面對,現實與夢想的落差都是存在的。我們需要用意義和價值來托起自己,去頑強地追逐夢想。
就如同《邊界》這本書封底上的一段話:如果心是一只遷徙于千百座城池間的蝴蝶,那么夢就是被蝴蝶當作引弓之箭的翅膀。如果蝴蝶的翅膀可以掃盡千百條街巷無人問津的寂寞與荒涼,那么它必將覆蓋我所有處子般的憂傷。
夢想沒有標準,也不需要揮霍很多財富和時間,只需要有堅實的信念。當初為了現實而暫時放棄夢想的我們,也可以重新開始,為夢想努力奮斗一番。
03 為自己活,不用在意別人怎么想
春節快到了,對于某些單身適齡青年來說,相親一事又被家長排上了議事日程。多數年輕人對相親是排斥的,但又不得不去面對。勉強答應去見一面的,有些是迫于家人催婚的壓力,有些是抱著多認識一個人的念頭。而那些反感的,多數是覺得相親的功利心太強。
但是從父母的角度來看,相親是很能理解的一件事情?,F階段的適齡青年,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供他們讀完大學出來,接下來的愿望就是希望他們盡快成家立業。
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講,也許那些需要相親的多數是自身或者家庭條件一般的人,其實不然。作者胡剛剛在《邊界》一書中講述了自己一段親身經歷:在27歲時,因不忍心讓父母擔憂,去相了一回親。
相親的過程很尷尬。對方托媒人來打聽她是什么身份,年薪多少,有沒有美國綠卡?這一系列類似簽合同的條款亮出來,令胡剛剛拍案而起,拂袖而去。
除了相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比如,明明不想借錢給某些人,卻又擔心對方說自己不夠仗義;明明是對方做錯事,但礙于情面,不好給他指出來。又或者,為了得到大家的好評,而去做一些討好的事情。
作者也曾經在這類矛盾中徘徊,但是經過一些歷練后,她明確了自己的想法。她在《邊界》這本書中說:尋找自己的生活,無論用腿腳,用筆墨,還是用思想。不苛求結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用在意別人怎么想。
04 結語
征服歐美文壇的美籍華裔作家伍綺詩說過一句話: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邊界》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胡剛剛真實的自我,以及她對夢想的追求,對情感的態度和對生命的感悟。這一個個故事敘述的記憶,無不顯示出青澀和自省的疼痛,也展示出破繭和成長的力量。
書中還附送了用作者獲獎的美術作品制成的書簽,讓我們對書中的故事產生共鳴之外,還能靜心感受到生活的甜美和溫馨。
《邊界》讀后感(四):《邊界》:突破心靈邊界,跨越時空,痛并成長著
春節越來越近了。跟朋友聊天兒,朋友很無奈地說,今天又沒法兒回家過年了,這年根兒越近,鄉愁越深??!
說起鄉愁,深有同感。可真說清楚什么是鄉愁,還真不大容易,于是不由得想起余光中先生那首膾炙人口的《鄉愁》: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小小四幅畫面,一下子跨越了千萬里、綿延了幾十年,本來無比抽象的鄉愁,瞬間從心底某一個角落瘋狂滋長,溢出眼角眉梢。
雖然依然說不清楚鄉愁是什么,但卻清楚地感覺到,它就深深地埋在那里,攪擾著你。逆轉時空產生的立體思維,讓我們跟著一根思緒,多維回轉,豐富的聯想帶來強勁的心靈撞擊,形成令人震撼的共鳴。
這種蒙太奇的藝術手法,常常出現在電影屏幕上,也常常出現在文學作品里,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說的這本不一樣的《邊界》。
這是一本散文集,作者胡剛剛,是一位特殊的女子:
她生于北京,現居美國,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計算機碩士,一位軟件測試架構師。本是一枚妥妥的工科女,可她卻還是北美中文作協會員、《留學生》雜志專欄作家,曾獲杜伊諾城堡國際詩歌大賽詩人獎、香港青年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臺中文學獎、北美漢新文學獎、廣東花地文學獎等獎項,不只如此,她還有多幅繪畫作品入選國際畫展。
軟件遇到了詩歌,散文遇到了繪畫,中國傳統文化遇到了西方思想。在多重碰撞下誕生的《邊界》里,作者用不一樣的文字,不一樣的表達方式,敘述了不一樣的情感、夢想與成長經歷。
01. 蒙太奇:讓思維跨越時空
2018年有一部電影引起觀眾熱議。有人說它震撼心靈,因而一刷再刷;也有人說看不懂,因而酣睡在影院里。
這部《無問西東》,采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敘事手法,用閃回方式擷取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六十年代以及當今四個時光片段,多視角、多維度、多時空地將四個故事剪輯在一起。
一刷再刷的觀眾,從四段時空的穿插交錯中,看到四個時代中年輕人不同的選擇和命運,感受到青春在百年跨度中盛開,如同人生永遠停留在如歌的歲月年華里。
而酣睡在影院的觀眾,則迷失在時空的旋轉中。不過,只要能夠看到暗藏的那條人物線索,就不難把1923年、1941年、1960年和21世紀發生的四個故事完整拼貼,感受百年歷史的生生不息。
在電影結尾處,當年輕的主人公張果果不疾不徐道出內心獨白:“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看似散亂的故事瞬間有了清晰的脈絡,代代傳承的自然與珍貴讓人怦然心動。
這種蒙太奇的藝術手法,被胡剛剛成功地嫁接到了筆下的散文里。在《邊界》中,不同時空的故事、不同領域的概念被鏈接起來,視覺形象的堆疊隨處可見。
比如,她在《邊界》篇中,分別用磁場、高廈、木蘭、廣場這幾個看似毫無關聯的場景,講述了與一個曾經的同事從相殺到相吸、再到追逐與逃避的過程,期間還跳轉到兒時,看到了埋在靈魂深處的童年創傷。
再比如在《隱者》篇里,她用這樣的語言來描繪內心的渴慕:
“胭脂色懸窗緩緩推開,露出香草冰激凌半融化的甜,松果披著蛇鱗匍匐挺進,擦除一路告誡:謹慎控制溫度、濕度、風度,翻轉脈搏的指數,讓孵化器匿伏安全處,保持暢通電路,靜待,結局破殼。”
這樣的文章結構與文字風格,極大地拓展了表現空間。如果讀者能夠跟上作者思維的延展,就會感受到一個跨越時空、跨越領域、跨越現實與夢想的新維度。
02. 華麗:以細膩的語言碰觸心靈
青春似乎只有在回憶時才是美好的,而在經歷的過程中,感受到的卻常常是疼痛。
在胡剛剛的《邊界》里,一個個故事敘述的,是一段段光影串聯的成長。而成長,就像一顆沖破屏障的釘子,它意味著青澀、破繭、離別與自省,帶給人們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疼痛。
在書中,配合蒙太奇似的思緒浮想,大量華麗的語言,將作者模糊抽象的成長痛感渲染得濃烈而清晰,也將作者痛定之后的頓悟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比如,在《肖像》篇中,為了給偶遇而心儀的“舵手”畫像,她“以噴薄欲出的熱切燃燒畫紙,空臆盡言,融卡通于速寫,向莊重里添加活躍,只為將離別的告白巧飾成雅笑。”
在《米勒擬態》篇中,她這樣描述自己少年時的憧憬:“盡管鱗鴻杳絕,我依舊會想起他,一個心理年齡遠成熟于實際年齡的人,有著超群的才華和沉郁的儒雅。他輕柔的話音是我低燒的癮,他模糊的笑意是我無解的謎。作為一個習慣隱身卻渴望被留意的觀察者,在每一個經過他的窒息瞬間,我都試圖向他嶄露鋒芒,可矜持總令我笨拙地收攏彩翼?!?/p>
在《隱者》中,作者在十幾年后意外和曾經喜歡的歌手重新建立聯系后,歌手為重新找到她而驚喜,說“沒想到你居然記得我”,作者的內心獨白是:“我當然記得,我怎么會忘呢?即使世界枯朽為沙海,你仍舊是我榮光的蜃臺”。
而在這樣濃重的情感宣泄之后,作者總會有深思之后的頓悟,于是在文中,無數的金句散落在字里行間,在不經意間讓人為之心動。
比如在《惰性》篇中,發現曾經的“朋友”虛偽待人時,她說“我們在路上受到過的大小傷害,若來自親人,不妨原諒,若來自外人,不妨遺忘”。
她說:“失望越多,就越缺乏安全感,容忍度也就越低”“你期待對方用你想要的方式愛你,如果他給你的,是他想給的而不是你想要的,那么誤解就會產生。這不一定是他對你無視,而是你們擁有不同的愛情語言”……
她說:“幸福感是依靠尚未得到與完全得到之間的臨界狀態來維持的,這種狀態就是希望”“與其愛我愛的人,不如愛愛我的人”“既然我是他的流星,他又何必成為我的恒星”“身處現在緬懷過去的人生是痛苦的,你必須面對現在”……
這樣的沉淀,在書中俯拾即是。它們是痛,也是悟,更是每個人正在、將會、或曾經擁有的真正的青春色彩。
03. 突破:從心理邊界看成長軌跡
在《邊界》中,除了蒙太奇式的故事情節,還有大量的作者內心獨白,展示著一段坎坷的心理成長歷程。
書中涉及到的男主人公大多是用代稱來命名的,比如《時差》中的“獵人”,《孩童游戲》中的“游戲設計師”,《肖像》中的“舵手”,《隱者》中的“隱身男孩”……
這些名字,讓讀者感應到的,是一個被動接受、消極觀察的女子形象。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是觀察者不是參與者,是守衛者不是進攻者”。
作者在文中說:“路旁不知名的樹上結出檸檬皮糖一樣的果實,像極了,我屈伸無常的自尊”。這種無處安放的“自尊”,作者又從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找到了合理的解釋:“因為自卑,個體會以超越他人的方式來尋求補償,這種超越即高程度自尊,或者說自負”。
作者的“高自尊”又來源于哪里?阿德勒說:“在童年被忽視過或感受到過外界的敵意,則會產生回避型人格”。
在書中,我們到處可以看到作者用回避給自己設置的邊界:在《邊界》中,她選擇在廣場靠邊站;在《孩童游戲》中,她選擇在痛苦中合成遺忘,把游戲設計師越推越遠;在《隱者》中,她因自慚形穢而決意逃避……
在成人視界里,作者無疑是優秀的,但“高自尊”卻讓她驅不散心中的孤獨與畏懼。
當時空拉回到十二歲時,我們看到了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孩子的審美異于成人,早早被童年拋棄的孩子就成了異類。日漸成熟中的少女,一邊無比羨慕著薄得像片斑斕蝴蝶的同伴,一邊經歷著冷暴力的孤獨、語言暴力的排斥和同齡人行動上的霸凌……
“身體攻入成熟,心里死守稚嫩”,寡不敵眾之下,她只好給自己“精心布置好警戒線”,因為她不知道自己“何時脫險,或者,遇難”。
在這樣的警戒線之內,要么承受束縛的痛楚,要么承受成長的痛楚。好在她在束縛中掙扎著醒悟:曾經的傷害已然過去,未來的路在自己腳下,圈囿于虛幻的界限,只會錯過世間的風雨。于是,她鼓起勇氣去探試,邊界在刺痛中慢慢被突破:
她登錄了十幾年前跟“隱身男孩”通信的郵箱;她明白“只要聽到回音,響亮與否,悅耳與否,都深懷感激”;她意識到在“交流中的發現是雙向的,發現了對方,也就發現了自我”……
于是她說:“我是自己命運的撰稿人,書寫成長的過程中,也被成長所書寫”。
寫在最后:
合上《邊界》,仿佛散去一縷跨時空的愁緒。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胡剛剛的夢想,但是我們相信她堅如磐石的信念,“這種信念,來自對幸福最單純的向往,和對自由最無暇的渴望”。
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其實這世上從來就不缺密碼,缺少的,是洞若觀火的有心人”,或許我們也可以透過捕捉到的靈感碎片,解密自己的《邊界》密碼,走向更遼遠的領域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