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古文》是一本由張之路著作,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25.00元,頁數:14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會說話的古文》讀后感(一):晦澀古文下的那份溫婉
幾年前,有那么一段時間,我迷上了古文,雖然很多時候都有些艱澀難懂,但是等到一點點弄懂后,卻總會被它背后的美好所迷惑。于是,沉浸于那個久遠的文字中,我有些樂不思蜀了。但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后來因需要提升心理學技能,就漸漸的放下了對古文的那份追求。可是,心中總有那么一份惦念,是屬于那些雖然晦澀,但卻擁有溫婉的古文。
張之路的這本《會說話的古文》,就幫助我們揭開古文的那些堅硬的殼,幫助我們觸碰到它們內在的溫柔,帶我們追隨那些背后的故事,踏上尋古之旅,感受人世間的美好。
《會說話的古文》讀后感(二):小時候的“全文背誦”,讓我們對古文敬而遠之
還記得以前上學時,經常會在很多課文的后面遇到這樣一句話:“建議全文背誦”。基本上大部分古文都是要求進行背誦的,一般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真的是欲哭無淚。
但那時候因為畏懼老師的威嚴,所以不敢說不背,只能自己下去默默的一遍又一遍的朗讀,然后進行背誦。可是這樣“被迫”著去做這件事,慢慢的,我們就會對古文喪失興趣,并且還常常會忽略它原本的釋義,就變成了專門為了背誦而背誦。
但是,在看了張之路的這本《會說話的古文》后,讓我又重新找回了對古文的興趣。
張之路是知名的作家和劇作家,著有長篇小說《霹靂貝貝》《非法智慧》《蟬為誰鳴》等,他的多篇文章曾被選入中小學課本。在這本《會說話的古文》中,他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我們解讀了一些容易被誤讀的文言文和詩詞名句。
這本書不但適合兒童讀,更適合成年人來閱讀。兒童讀了會對古文產生濃厚的興趣,而成年人讀完后能糾正那些曾經被自己誤讀過的古詩詞。
在《會說話的古文》這本書里,開篇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并且也是一個容易被大家誤讀的。
很多人小時候一定都學過唐代詩人王維的《相思》,尤其是其中那句“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最為有名。
所以現在只要一提起“紅豆”,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它代表的是相思,而且更多的是指男女之間的那種思念之情,不是父母,也不是朋友。
但據考究,我們以為最不可能的思念之情,卻恰恰就是紅豆最先想要表達的。
這首詩除了叫《相思》,還有一個名字,叫《江上贈李龜年》。以前的時候,王維好作詩,李龜年善歌,大概因為都是有才之人,所以更懂得惺惺相惜。于是,王維和李龜年就成為了很要好的朋友,他們互為知音,“你喜歡我的詩詞,我也欣賞你的音樂。”
《相思》是王維為了懷念友人李龜年的友情之作。所以,它剛開始主要是用來表達自己對朋友之情的,只是后來經歷時代的變遷,口口相傳,慢慢的就改變了它原本的意思,變成了對愛人之間那種思念之情。但其實,相思、紅豆都可以用來表達友情的。
當我們將小時候在課文中常見的“背誦全文”四個字忽略,專心的去欣賞每一句古詩詞,文言文后,我們會發現,其實古人真的是才華橫溢,每一個句子背后都有一個深刻的故事,每一句都寫得特別好。
尤其是在張之路這本《會說話的古文》中,更是將原本就枯燥乏味的古文描述得“栩栩如生”。
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會說話的古文》讀后感(三):你可聽見古文在用現代語言說話?放飛想象力,遇到更美古詩文
有一段時間,網上曾經流行把現代的流行語轉換成古文,比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以譯成“天高地闊,欲往觀之”;再比如:“我想你都想瘋了”,可以譯成“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中國古詩文,真是美得讓人為之傾倒啊!
古文之美,美在簡約,美在朦朧,簡約卻足以包容萬物,朦朧卻讓人蕩氣回腸。然而,正因其簡約、朦朧,在傳播過程中,難免就容易產生歧義,天長日久,有時候,人們反而忽略了其完整的本意。
古文自然是會說話的,但它更多的時候是在替使用者表達心聲。那如今,有這樣一本書,用通俗簡約的語言、形象好看的漫畫,替那些被誤解的古文發聲,讓我們輕松理解它們本來的意思。
這本書就是張之路的《會說話的古文》。
作家、劇作家張之路,是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有大量作品獲得多種獎項,作品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阿拉伯文等文字出版。他的小小說《羚羊木雕》、童話《在牛肚子里旅行》還分別被選入中小學課本。
在《會說話的古文》這本書中,他把那些大家熟悉的、跟大家息息相關的、卻因各種原因與大家“擦肩而過”的知識點整理出來,用現代的語言,替在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中被誤解的古文說話,引導讀者轉換一個角度看待古文的世界。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們,都可以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發現平凡中的神奇,看到世界更多的精彩。
因古文的簡約,常常會讓人望文生義,傳得久了,錯的似乎也就對了。
比如那首膾炙人口的《靜夜思》,李白說“床前明白光,疑是地上霜”。今人讀時,可以拉開窗簾望著明月,瞬間共情了李白在簡單詩句蘊含的深遠意境。然而細想一下,那時的古人哪里有我們如今的玻璃窗?月光如何灑落到李白的床前?
書中告訴我們,詩中的“床”并非我們如今的床,古人其實是把井上的圍欄稱作“床”的,而且古人常把“井水處”比做故鄉。所以,詩人才會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再比如那首讓無數人心生憤懣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們一般理解為,這句詩表達的意思是,那些達官貴族家里酒肉多得都腐爛變質了,可是有的窮苦人卻被凍死在路邊。
但實際上,詩中的“臭”本應該讀做xiu的,在古代,這個字是用來代表氣味的。所以“酒肉臭”的本意,應該是酒肉的香氣。那這首詩想表達的,其實就是:達官貴人家里飄散出酒肉誘人的香氣,可路邊卻有窮苦人被凍死的尺骨。
在古文的傳承過程中,人們還常常會斷章取義,于是,很多常用的古語,其實是有后話的。
比如我們常說的“相濡以沫”。這是一個令人感動的畫面:泉水干涸了,兩條魚被困在小小的水洼里,把各自口中的唾液喂到對方嘴里,相互滋潤著。然而,在《莊子·大宗師篇》中,在“相濡以沫”之后還有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是想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其在無比困難的處境中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還不如放下執念,用全新的姿態去迎接新的世界。當殘酷背后多了一些冷靜與變通,我們似乎一下子用一個更客觀的視角,看清晰地看到了整個人生。
當然,還有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很多誤解,比如被誤解的《七步詩》、讓人陷入兩難的“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讓人離家時心生不安的“父母在,不遠游”、被嚴重誤解的“愚不可及”等等等等。
在《會說話的古文》中,這些千百年來被人們誤解至深的古文,用今人最易懂的文字耐心地為自己辯解,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
所以說,《會說話的古文》適合每一個對古文感興趣的人來閱讀,在這里,你可以放飛想象力,打開新空間,遇到更美古詩文。
《會說話的古文》讀后感(四):《會說話的古文》:穿越千年的智慧文字,訴說著跨越古今的故事
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傳承的古文明就是中華文化。這得益于我們的漢字,書寫千年的智慧,從甲骨文到如今的簡化漢字,訴說著歷史,璀璨著文化。
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一些古文詩詞被誤解,古今釋義大不同。
追根溯源,《會說話的古文》以生動有趣的語言,引領我們多角度看問題,培養想象力和思維力,發掘漢字背后的故事。
作者張之路是作家、劇作家,發表《霹靂貝貝》《非法智慧》《蟬為誰鳴》《漢字騎兵》等,著作榮獲中國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全國優秀兒童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陳伯吹國際兒童文學獎等。他的作品《羚羊木雕》《在牛肚子里旅行》入選中小學教材。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品讀《會說話的古文》中被誤解的漢字詩詞的前世今生。
1. 見證大唐盛衰的李龜年
大唐時代的李龜年何許人也?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流量歌星、當紅小鮮肉。
他是唐玄宗開元年間專門為王公貴族演唱的歌手,曾多次出入宮廷,精通音律,深得唐玄宗寵愛,不愧是大唐盛世的明星。
我們都知道,一首歌得有詞,李龜年最偏愛的就是王維的詩詞,宴會上多次演唱。
王維投桃報李,為了懷念彼此的友情,就寫了一首《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誰能想到紅豆最初是友情的象征呢?
后來李之儀《卜算子》: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把相思延伸到男女彼此愛慕想念之情。因而,相思除了與友情相關,也指代愛情。
再說回李龜年,唐朝“安史之亂”時,李龜年流落到江南,已經是白發蒼蒼。恰逢杜甫官場沉浮,被貶回家鄉,回想起鮮衣怒馬少年郎的青春歲月,那時李龜年也是宮廷御用歌手。杜甫有感而發,寫下《江南逢李龜年》:
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久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從《相思》到《江南逢李龜年》,隨著大唐由盛轉衰,正是李龜年一生的寫照。
2.張冠李戴的對聯
每逢新春佳節,我們的習俗就是貼春聯,俗稱對聯。
對聯有上聯,就有下聯。
出個上聯“書到用時方恨少”,下聯對什么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書到用時方恨少,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兩句下聯朗朗上口,似乎都可以。其實都不對。真正的對聯如下:
書到用時方恨少,是非經過不知難。
作者提到這是勸勉聯,上聯是勸學,下聯是強調“行”。知易行難,只“學”不“行”是無益的。
宋代學者朱熹就有論斷: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陸游也在《冬夜讀書示子聿》提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知”不難,“行”才難,這副對聯用淺顯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而“白首方悔讀書遲”出自唐朝書法家顏真卿《勸學詩》: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各有各的出處,多讀書,漢字詩詞就能避免被張冠李戴了。
3.此落霞非彼落霞,此屋漏非彼屋漏
撒貝寧曾說過:漢字的傳承是文化傳承的重要橋梁。
當我們有了文化的底蘊,在看到沙漠和落日的自然美景,就會脫口而出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看到一群水鳥在晚霞中的湖面飛行,就會說出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但是,作者指出“落霞”另有其意。
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五方物》:落霞非云霞之霞,是一種飛蛾,七八月間,紛紛墜于江中。
由此可見,此落霞不是指落日的余暉,而是零散飄落的飛蛾。那么落霞與孤鶩就都指代動物,就很匹配了。
無獨有偶,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這句“屋漏”也是另有其意。
作者高三時,認為“屋漏”就是屋子漏雨了。語文老師手捧《辭源》告訴他們:“屋漏”第一個詞意是房子的西北角。古人把床放在屋子的北窗旁,西北角上方有個天窗,陽光照進來,稱為屋漏。
原來,現代人看著字面意思的解讀還是不完善的,需要科學嚴謹的態度去考證。
但我們總有望文生義的時候,比如《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我們總以為床是睡覺那個床。其實不然,《辭海》有注釋,“床”古代是指“井欄”,稱為故鄉。所以,《靜夜思》表達的是詩人在月夜的水井旁,抬頭遠望,思念家鄉。
再比如《論語·學而》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很多人都說每天自己要反省三次。其實這句話不能孤立去看,還有后面的句子“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天從做事、交友、求學三個方面反省,是否都做到位了。
像這樣有趣的解讀,在《會說話的古文》中還有很多,如:三十而立,相濡以沫,執子之手等,期待你去發掘更多背后的故事。
古文詩詞是傳承的文化,上千年的歲月變遷,漢字被賦予新的含義,甚至有的被誤解,通過輕松閱讀《會說話的古文》,趣談漢字詩詞的前世今生,可以激發我們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
愿我們眼眸有星辰,心中有山海,暢游漢字詩詞海洋,腹有詩書氣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