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是一本由郭澤德、宋義平、關佳佳著作,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2021-11圖書,本書定價:68.00,頁數:,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讀后感(一):閱讀經典,品味人生
想要獲得高于別人的見識,成為真正的高手,閱讀經典必不可少。但經典太龐雜、太難啃,如何才能讀懂,讀透,讀出深意? 最近讀了《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這本書,帶給了我很多的思考。在談論什么是經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說出很多,從中國的四大名著到外國的眾多優秀作品,然而由于種種的原因,我們可能沒有辦法全部去閱讀完。 而通過閱讀這本內容極具概括性的書之后,我們就可以比較方便的去選擇出自己最想去讀的書。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來幫助我們挑選自己要讀的書,而且在這本書中的內容中,對于經典的高度概括和總結能夠讓我們更快的了解書中的大致內容和關鍵的論點。 在這本書中一共講述到了30本非常優秀的人文社科經典作品,并且包含了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多個科目,內容也非常的完善。可將本書視為閱讀經典之前的前傳和開胃小菜,既可以止步于此,作為對經典的一般化了解;也可探步向前,進一步閱讀全書獲得深度給養。 比如笛卡爾的《哲學原理》,借用理性來尋求確切的知識,提出了非常有名的“我思故我在”這一哲學觀點。這并不是一個邏輯推論,而是建立在某種理智直觀之上的。他也提出了懷疑論,認為要從懷疑周圍的世界出發,不知道什么為真,因此可以懷疑一切。這一點是極具突破性的,即便是現在認為的真理,絕對的科學,也可能在未來的某一天被重新的審視,甚至改寫。 在這本書中還提到了一部我非常喜歡的作品——《自卑與超越》,作者是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之前我有幸閱讀過全文,受益匪淺。 阿德勒認為,自卑感產生的根源主要是三個方面——理想自我與現實之我的差距,社會性和生理缺陷。阿德勒強調,決定我們行為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目標,我們始終可以在當下做出關于自己生活,關于人生的選擇——這一點是非常振奮人心的。這也就意味著不關我們曾經經歷過怎樣的挫折噩夢,我們都可以去擁有一個美好的明天。 要想成功的超越自卑,終極出路是關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與他人合作,為人類社會貢獻價值——這是阿德勒提出的,非常具有正能量并且積極有效的建議。不管是在工作中,在社交中,還是在感情中,我們都可能會有一些自卑感,在他的這本書中,對于如何去解決這些問題有著非常詳細的描述,讀來發人深省。 伊塔洛·卡爾維諾說,“每一次重讀經典,就像初次閱讀一般,是一次發現的航行。”這大概也是中國古人說的,溫故而知新吧。 在我看來,所謂的經典就是如此,有著長久的生命力,能夠持續的給人以力量,喜悅,溫暖或者啟發。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讀后感(二):30本經典,帶你縱覽人文社科的世界
記得以前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特別流行一句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理工科在大多數國人的意識里,是重要的學科,其重要性超過文科類學科,如果說具備這樣想法的人功利,似乎也無可厚非,畢竟,大學專業里,理工科是占多數的,從就業市場的需求來看,理工科的就業面與就業前景也要更寬廣。這樣的結果導向自然而然地吸引更多人投身理工科學習的行列。
那么文史哲之類的人文學科難道就不重要嗎?未必,只是,更多地人選擇先填飽肚子再思考形而上的、不那么緊急的東西。畢竟,想要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我們不僅要低頭看路,更要仰望星空。
人文社科,是關于人與社會的科學,是研究人類如何發展、社會如何進步的內在規律的學科。聽起來好像很高大上的樣子,其實不然。
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一書中,編者精選了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八門學科的30本經典書籍進行解讀,既為不知所措的迷茫讀者選書提供了權威的參考意見,也為看不懂大部頭的學習者提供了思路。
我們總說要好讀書、讀好書,究竟哪些書可以被定義為好書呢?自然是那些經過時間的洗禮和實踐的檢驗后依然流傳至今的書。畢竟,讀一部經典作品能抵得上千軍萬馬,讀書不在多而在精。將一本書讀懂讀透,并將書中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生活的實踐和動力,并不容易。
人文社科類書籍尤其如此。這類書看似與個人的生活關系并不大,實則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社會學教會我們怎樣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哲學能提高我們的思辨能力,關注精神層面的豐滿與充盈;政治學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國家制度;法學使我們明白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以及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教育學指導我們開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讓我們更好地培養下一代;管理學是企業管理者和政府部門工作者的必備知識;經濟學通過宏觀的理論知識指導微觀的經濟生活和個人家庭理財;心理學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對精選的書都做了全面、客觀、細致的解讀,從其在學科中的重要意義,到作者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從作者生平,到書的寫作目的;從書的研究核心,到研究對象和研究思想等,將書進行了拆解,重點介紹了書的主要觀點及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編者在推介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其對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進行分析解讀,實用性、指導性強,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比如,在推介《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提到的現代刑法制度三大原則時,編者結合了現實生活中的法律案例進行解讀。
另外,編者在推介中用一定的篇幅介紹了作者的生平和經歷。一般來說,人的成長環境、接受的教育和人生經歷對其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了解作者的背景知識,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讀后感(三):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曾有經營地產生意的友人問我,我們讀人文社科的目的與意義何在?在他這樣滿腦子商業思維的商人看來,這種看不見摸不著、虛無縹緲的東西并不能與微信、支付寶賬戶里的余額相提并論,而是與蘇格拉底時代的古希臘人視哲學為貴而無用的奢侈品一般,如出一轍。
事實上,作為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知識體系,人文社科的基本概念歷來界定模糊、頗富爭議。尤其其中涉及對認知活動、科學劃界標準與知識分類等基本理論問題的見解向來見仁見智。那么,有沒有一本書可以讓你快速理解并讀懂這類知識體系?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在《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中,將人文社科這個大范疇系統地總結歸納為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八大學科,又依據這些細分的學科,遴選出30部經典作品,講述作者生平,寫作目的,將作品研究的出發點、方法、對象、核心觀點與視角等方面娓娓道來,對每一部作品的認知都可謂見解獨到、發人深思。
以我們最早接觸的哲學為例,作為人文社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學是一門源于人類對自身和世界不斷的追問與探索的學科。在人類文明進程中,不管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或是充當傳播各種各樣理論學說的工具的角色,哲學無一例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說是人類文明、智慧的精髓也毫不為過。
弗洛伊德
在西方哲學史上,尼采無疑是個繞不開的存在。122年前,西方存在主義與后現代主義哲學家、詩人、德國生命哲學的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因精神極度奔潰而死于魏瑪。尼采的哲學理論思想深受德國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論的創始人叔本華與浪漫主義時期德國后浪漫主義作曲家兼指揮家瓦格納的影響。從1889年開始,尼采至死都飽受神經錯亂的折磨。
《悲劇的誕生》成書于尼采的青年時代,是其第一部系統地討論美學和文藝問題的著作,是他全部美學和文藝思想的基點,并集中闡述了尼采的個人美學觀點。通常意義上,對任何人而言,第一部作品無疑帶有濃厚的自傳性質及個人主義色彩,本書亦如是。
韋伯
書中講道,寫作《悲劇的誕生》,就是尼采向希臘人討教存在意義的初步嘗試。但事實上,在中年之后的尼采看來,這部以古希臘悲劇神話為底色的藝術理論思想書籍并不成熟,它標志著青年時代的尼采已經開始了對現代文明深刻而有力的批判。在我看來,這也是本書中闡述為什么要寫這本書的底色。
不止如此,尼采認為,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了人的個性與天性,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并重新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在認識論上,尼采是徹頭徹尾的極端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盡可能徹底的批判。他那著名的“上帝死了”的吶喊,在那個民智未開的時代,其啟蒙價值是不可被低估的。
通篇洋溢著醉心于古希臘藝術研究的尼采帶著探究生命意義的熱忱,用悲觀主義哲學家的眼光去審視了古希臘人的心靈世界和希臘文明,不僅對古希臘藝術提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見解,更用自己獨特的觀點來闡釋了藝術的起源、功能和生命的意義!
由于日神代表的是光明,尼采借用日神這個神話人物來象征人類賦予世界的精神本能。在尼采看來,它是一種夢幻精神,把人帶入幻想世界,使人沉浸在美的外觀中,從而忘卻人生的苦難,無視人生的悲劇實質,在夢境中去感受審美的悅愉。正如尼采所言:“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這個早喪其父、大半生充滿悲劇色彩的西方現代哲學開創者,往往說出的話總是會讓人熱血沸騰。不管浪漫還是癲狂,這都是尼采對待生命最真實的態度……
《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讀后感(四):叛逆的問題青年盧梭,深刻反省后,寫出兒童教育經典《愛彌兒》
“一部經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們初讀也好像是在重溫我們以前讀過的東西的書。”
——《為什么要讀經典》伊塔洛·卡爾維諾
經典書籍在搭建一個人的認知結構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在現在快節奏的生活下,很少有人能夠抽出時間和心力讀完經典著作。在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會不合時宜的發現“時間不夠用”。
驚喜于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一本書讀懂30部人文社科經典》,這本三百多頁的書中收錄了涵蓋社會學、哲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的30部經典著作,每部經典用一萬字左右的篇幅描述了編寫背景、主要內容、理論觀點和知識體系。
這本書有三位作者:郭澤德、宋義平、關佳佳,他們都是“學術志”平臺的資深教育者。
在閱讀書中的30部經典著作綱要的時候,尤其打動我的,是盧梭的經歷和他寫的《愛彌兒》。
盧梭出生在1712年,他的童年在父母的庇佑下過得還算平靜,并且在父親的引導下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盧梭十歲的時候,家庭出現了變故,迫使他過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從來沒有上過學,當過學徒、仆役、秘書、抄寫員,直到將近四十歲的時候才擺脫底層民眾的生活,因一篇文章《科學與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敦化風俗》成名。
盧梭的母親在他剛出生不久后就離開了人世,由于缺乏母親的關愛,盧梭無法抗拒比他年長的女人,曾在自己16歲的時候,與比自己大12歲并且離過婚的華倫夫人相戀了。
與華倫夫人的愛情,不僅僅填充了盧梭因缺少母愛帶來的內心傷痕,還為盧梭的大腦中裝滿了知識。這是因為華倫夫人家境優渥,收藏有大量的書籍。盧梭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反思自己叛逆的青春期行為,思考如何對兒童進行恰當的教育和領導。
跟華倫夫人分手后,他與漂亮的洗衣店女工相愛,并一起生育了5個孩子。由于兩個人都沒有可靠的收入,盧梭將這5個孩子都送進了福利院,讓他們至少可以擁有衣食無憂的生活。
盧梭在《愛彌兒》這本書中,以虛構文學的方式,構建了一個兒童的“理想國”,以主人公愛彌兒的故事和經歷,描述了教育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嬰兒期
盧梭認為在嬰兒時期,成人最好遵循嬰兒的需要去提供幫助,而不是按照一個固定的時間表去遵循。
第二個階段——童年期
兒童應該親近自然,多參加體育運動。盧梭反對超前教育,認為我們不應該為了一個不確定的未來,而強迫兒童去學習大量的知識。
第三個階段——少年期
智育教育是有必要的,不過“問題不在于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
第四個階段——青春期
這個階段是人生的“暴風雨時期”,需要建立道德感,培養一顆善良的、博愛的心。
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盧梭崇尚自然主義教育觀,這里的自然包含兩個層面的意思:第一個層面是教育要順從自然的法則,第二個層面指教育要保護一個人的天性。教育是一個人成長中要面對的后天因素,好的教育必然是遵循自然規律和人的天性的。
教育不是流水線,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盧梭的這些兒童教育觀念,即使放到現在的社會現實下,也不過時。畢竟,孩子永遠是孩子,過去的孩子與現在孩子的教育需求并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