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是一本由[加]張翎著作,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49.00元,頁數(shù):352,特精心從網(wǎng)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望月》讀后感(一):只食人間煙火的女子故事
《望月》是張翎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對于彼時的張翎來說,《望月》的意義不僅僅是她的長篇處女作,在她寫作《望月》的時候,她被確診得了某種絕癥,因此在某種意義上說,本書是在她同病魔斗爭的間隙創(chuàng)作出來的,只是不知道,她是否有將自己當時的心境也融入到故事中去呢? 與張翎后續(xù)的作品相比,《望月》的故事似乎單薄了許多,單一了許多。雖然還是在描寫海外女性的故事,但是僅就其深度而言,好像顯得沒有那么高。故事中沒有揭示女性命運的深刻描寫,也沒有去刻意的探討女性的活著應該是一種什么樣子的狀態(tài)。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單薄,而讓整個故事顯得煙火氣了很多。終于看到張翎筆下最真實的人間模樣,最真實的紅男綠女的模樣。因為純真淳樸真實,而覺得分外的可愛。 《望月》中的男男女女在所謂的愛情與理想面前,一個個都變得易碎、敏感,更有的在這其中迷失了自己。對于故事的主人公望月,其實很難喜歡的上來,甚至有些厭惡的成分在。她與丈夫的關系是我在故事中所沒有看明白的。不知道她是與丈夫離了婚還是僅僅出自于一張綠卡的目的或者繪畫的理想才離開丈夫遠涉重洋來到多倫多。但是到了多倫多以后,她似乎又非常容易的陷入了另外的一個感情漩渦,與一老外打的火熱,并因?qū)m外孕而差點惹出大事來。對于望月的這種行為,我們會想當然的給她貼上一個隨便甚至于水性楊花的標簽。但是我們所不能明白的是張翎在故事中給她設計了這樣一種橋段是要去表達什么?或者說,在她與洋教授的幾度情緣之后,我們并沒有看到她對于自己的丈夫或者孩子有一些什么愧疚。但是相反的是,在她無意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姐夫與下屬存在曖昧行為的時候,竟然會有大吃一驚的感覺,會感到震驚。所以,在回過頭來去審視望月自己行為的時候,多少就顯得有點欲蓋彌彰甚至是矯揉做作的感覺。 在張翎的作品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會陷入到感情糾葛之中。但一個有意思的點在于,所有的人似乎都沒有存在什么對愛情一定要忠貞不二的感覺。而是幾乎所有人都在跟隨著自己的感覺再走,愛了就在一起,不愛了就分開,鮮少有拖泥帶水的存在,或者也就像是在《望月》,借著卷簾的口說的到底是西方人在這件事上開通,中國人來這里久了,也就變成半個洋人了。不過,僅就此一事而言,張翎大概是不為衛(wèi)道士所喜的吧! 故事中真正讓人對望月改觀,是發(fā)生在最后。望月給世昌的信中提到這樣一件事,說自己別的是一無所有了,但是東非最大的現(xiàn)代化醫(yī)院的婦產(chǎn)科,卻會用“踏青”來命名。踏青是望月的妹妹,因車禍死在了自己三十歲生日那天。如今,踏青終于是又通過另外一種方式活了過來。這大概是整個故事最讓人感動的一幕吧!
《望月》讀后感(二):一切都只是為了活得更好一些,終究能夠明白哪條路最適合自己
人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真實,真實的自我,這是一種很難書寫、描述或者繪畫出來的狀態(tài),當然,這很難。每個人的生活都夾雜在各種各樣的氛圍當中,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選擇與被選擇之間,接受與否定的抉擇,每時每刻都在試煉著人們那顆并不堅定的內(nèi)心。
張翎的作品總是那么自然,但又那么深刻,她非常善于描寫人性和生活,在日常瑣碎之中闡述人生故事,普通人的故事。在她創(chuàng)作的文學世界中,人們的遭遇隨著歷史洪流不停的變遷,想要改變真的很難,模棱兩可之間,品嘗人間苦難。
《望月》是張翎的第一部長篇處女作,主要講述了從國內(nèi)移民到加拿大的女畫家孫望月的生活經(jīng)歷,其實小說的內(nèi)容并不僅僅局限于孫望月,在她的視角下,她的姐姐、姐夫、廚師、服務員、落魄畫家、大學教授等人物逐一登場,各自展現(xiàn)出了不同環(huán)境中的生活狀態(tài),體現(xiàn)人們的困惑和掙扎,以及關鍵時刻如何選擇人生的故事。
在很多時候,人們都是在一種特別矛盾的環(huán)境和心理中過活的,內(nèi)心的想法并沒有完全釋放,也沒有這種機會,總覺得人生還差關鍵的一步,只是,這一步怎么等都等不了來,真的是好難。但是,每個人也都在想辦法破局,就像書中的孫望月,她在國內(nèi)混的風生水起,自己的畫家事業(yè)已在產(chǎn)出期,老公的房地產(chǎn)做的如火如荼,但她依然沒有得到內(nèi)心的平靜,哪怕是暫時離開年僅五歲的兒子,也要獨自前往異國他鄉(xiāng),這是怎樣的一種追求?
其實,就算人到了大洋彼岸,還是一片飄零,絲毫沒有任何扎根的感覺,仿徨、矛盾、不安時刻伴隨,也許這才是人生的真面目吧。
在經(jīng)歷過一系列苦不堪言的日子之后,孫望月感覺這一兩年的時間堪比過去幾十年都來得印象深刻,不只是她,在她周圍的所有人,似乎都被這種情緒所感染。不得不說,每個人的故事雖然并不相同,但內(nèi)中所包含的那些游離在社會邊緣的感受和情緒,在真正的現(xiàn)實面前,遇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甚至是無情的諷刺。
張翎非常善于描寫人生故事,跨越幾十年的一種時代變遷,數(shù)不盡的滄桑和人潮,為了生存而努力,為了生活而奮斗,一切都只是為了活的更好一些,能夠真正印刻在心中的那種信仰,終究能夠明白哪條路最適合自己。
《望月》讀后感(三):理想與現(xiàn)實的若即若離
沒有在國外生活過的人,對國外生活沒有切身體會。對那些背井離鄉(xiāng)、移居國外的人在外國過著什么生活,有什么想法,恐怕也難以估猜。可是如果認為移居國外的人都是在那里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那就不對了。至少有好多文學作品能夠在這方面“以正視聽”,移居國外的人有苦惱煩悶、有挫折碰壁,有鄉(xiāng)愁鄉(xiāng)思。總之于他們而言就是想像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張翎的《望月》就是這樣一部作品。
人有時就是在矛盾心理中生活的,事業(yè)不成的,想如何破局,事業(yè)有成的,想更上層樓。坐等機會,機會卻不來,于是就想辦法改變環(huán)境,去一片新天地施展才能。女畫家孫望月就是這樣一個人。她在國內(nèi)藝術成熟,作品層出不窮,丈夫做房地產(chǎn)生意又是賺錢無數(shù)。按理說在國內(nèi)也足夠過上富足滋潤的日子了。可是她另有大志,不滿足已經(jīng)獲得的成就,不惜丟開丈夫兒子,去加拿大一搏。
要背井離鄉(xiāng),看樣子是打定主意破釜沉舟,實際上卻是首鼠兩端猶豫不決,然后才踏上了那條路的。到了大洋彼岸,“夢里不知身是客”,“別時容易見時難”,醒來面對的是異國他鄉(xiāng)。雖說孫望月人到了加拿大,精神卻在故鄉(xiāng)和異國之間游走。心里依然沒有得到安穩(wěn)寧靜的感覺,還是充滿矛盾,以至徨徨然不可終日。可能這就是人性的真面目。
到海外尋求發(fā)展的人,并不是孫望月個人獨有這種感受。作者通過孫望月的眼睛看到了眾生相,從廚師到服務員,從畫家到教授,無論什么身份的人、無論什么環(huán)境中的人,沒有誰的生活狀態(tài)和預期相同。移居國外并不如想像的那么美好。他們經(jīng)常身處窘境,無所適從,迷惘困惑,只得在漩渦般的中掙扎過活,在國外不僅要時時面對強大的挑戰(zhàn),還要面對尖刻的諷刺。一兩年的感受勝過以往幾十年。
張翎是浙江人,后來定居加拿大多倫多,她善于描寫人生,筆下的攘攘人生囂囂塵世,跨越幾十年,縱橫幾萬里,生動表現(xiàn)了時代變遷人間滄桑。有許多人或在為生存而努力,有許多人或在為理想而奔波,一切都是為了活得更加精彩。
張翎的作品如清澈溪水,手法自然,含義豐富,不經(jīng)意地講述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瑣碎。在她的文學作品中,往往寫的人是被時代潮流裹挾著,磕磕碰碰、跌跌撞撞地向前的,一邊體會著艱難,一邊堅強地生活。
唐詩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透出的是一股惆悵、無奈、思念之情。張翎不但將小說取名“望月”,更加把書中主角取名“望月”,其中含義不言自明。
《望月》讀后感(四):義無反顧是巧合,搖擺不定是人性
春節(jié)前的一次同學聚會,曾醉酒一回。先是胃里翻江倒海,接著腦袋開始不能思考、渾身冒冷汗,然后雙腿無力整個身子癱軟在同學身上,眼鏡也歪了掉了。腦子里的畫面一個接一個的過,恍惚間回到了大學畢業(yè)那一年,一邊是城市里戀人的期盼與鼓舞,一邊是小縣城里父母的望眼欲穿,而我最終選擇了留在城市里,按部就班地過上了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結婚、生子、家庭、工作……如螻蟻般忙忙碌碌。
如果時光倒流回畢業(yè)那一年,重新選擇,我或許會選擇回到小縣城里過更安逸的生活,可是人生沒有如果,再怎么糾結都無法回到過去。
這糾結的人生、糾結的人性啊,張翎在她的長篇處女作《望月》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踏青的義無反顧
踏青,作為望月的雙胞胎妹妹,從小就在家中最沒有存在感。大姐卷簾作為媽媽的小棉襖,是媽媽的陣地。二姐望月和爸爸最親,歸在爸爸的陣營。
在夾縫中長大的踏青,只因媽媽一句“要是家里有個醫(yī)生用不著求人”就考了醫(yī)學院當了醫(yī)生,又出國留學,離家遠了反而是活得越發(fā)精彩。
感情生活一片空白的她在異國他鄉(xiāng)遇上了真愛李方舟。心甘情愿的等待、義無反顧的付出,李方舟看在眼里,卻也糾結是否和遠在紐約的妻子離婚而選擇踏青。
李方舟在搖擺了許久之后,終于決定與妻子離婚,可出發(fā)的前一天踏青卻遇到車禍而亡,踏青的死對于李方舟來說可謂是精神和現(xiàn)實的雙重打擊。最終,李方舟的不選擇卻導致了命運的選擇,婚離了,愛的人也走了。留下了一個為愛而棄了生命的名聲,讓得不到的人永遠銘記了。
踏青的義無反顧只不過是命運安排的巧合罷了。
星子的搖擺不定
相較于其他人是因讀書而出國,南星子則是因結婚而出國。本以為出國后能過上有錢人的好日子,卻沒想到在婆婆的眼里她只不過是一個免費的勞動力和生產(chǎn)工具。
忍受不了婆婆的惡和丈夫的懦弱,星子選擇了離婚,為單親母親艱難地撫養(yǎng)兩個孩子。在“荔枝閣”中餐館與劉晰相惜相愛。
此時的劉晰已經(jīng)在國內(nèi)找好工作,擺在星子面前的選擇題是回國還是留在多倫多。她知道,若回國兩個孩子跟著去能否適應國內(nèi)的生活,若留在多倫多又不可能再遇到像劉晰一樣懂她愛她還愛兩個孩子的人。
拖延了半年時間,星子也糾結了半年。最終,還是留在了多倫多,故土是回不去了。
搖擺不定的何止是星子,還有書中其他的男男女女,望月、宋世昌、黃胖子、羊羊、牙口……
在做人生的選擇題上,搖擺不定才是常態(tài)呀。
結語
《望月》,就書名來說,既是人名,也是寄托著作者對清澈人心的向往。月,既是現(xiàn)實中難圓的他鄉(xiāng),也是皎潔遙遠心之向往的故鄉(xiāng)。
面對人生的諸多選擇,猶豫、困惑、掙扎是常態(tài)。選擇左必然錯過右,有時干脆呆在原地不做選擇,可是不選擇又何嘗不是一種選擇。
他鄉(xiāng)與故鄉(xiāng)、物質(zhì)與精神,看似義無反顧的選擇卻往往因了巧合,搖擺不定才是真實的人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