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是一本由[德]馬爾科·馮·明希豪森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5元,頁數:2018-5,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精選點評:
●每天假笑1分鐘欺騙大腦獲取多巴胺
●簡單易懂,幾小時讀完了
●感覺翻起來很費事,合上還會翹很難受呀。講的內容感覺不是很有吸引力,理論類的知識偏多一些,具體的例子都是反例比較多,能看完感覺就不錯了
●一般的小書。除了外在干擾專注力,還有內在干擾。對我來說,如何避免自我打斷呢?1.未完成的事情寫下來,欺騙大腦已經做完了。2.冥想 3.實在靜不下心來就中斷工作吧。
●30min。1.多保持微笑,哪怕是“假笑”;2.冥想及身體感知;3.以內容而不是以時間來分段;4.可以將繁雜工作的全神貫注當成專注的練習;5.多切換成積極面,多跟讓自己快樂的人在一起;6.爭吵時關注問題而不是彼此傷害,嘗試理解對方。7.利他林和**對專注有效。
●假笑可騙得多巴胺
《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讀后感(一):《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
這是一本教你如何提高專注力的心理書。書中教你如何練就、提高、持久的擁有專注力。
這本書幫你分析了,為什么自己的專注力不夠,以及專注力為何如此重要。書中通過一些小的方法的創造和激發出你的專注力,讓你能更高效地做事。
這本書每個章節之后都會有一小段conclusion,幫你總結文章,提高你的記憶點。
《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讀后感(二):讀書檔案4: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
不算是書評吧,應該是一些摘錄及自己的感悟吧。
作者寫書目的:本書作者目的是想告訴讀者如何擺脫人們意識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的新媒體,向你展示獲得性的精神自由的途徑。
我看此書目的:想了解為什么我自己現在的注意力越來越無法集中的原因是什么?帶這這個問題,我來看這本書。我發現,其實找到原因,自然就會從實際出來改變自己的一些習慣,進而促進自己的專注力。
成績=花費的時間 × 專注程度(比較的出發點是能力水平相同)
通過讀此書發現,實際上專注力并不是人們天生具有的能力,這個完全是一種習得的能力,想維持確實不容易,原因如下,知道之后就有的放矢了。
信息過載: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Dr. Martin Hilbert曾做過研究,結果顯示:我們每天接受信息量相當于174份報紙。而在1986年,當時人類每天接受的信息量不過是兩頁半的報紙。我們身處一個信息超載的時代,一個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遠遠超過大腦處理信息的能力。
心智游移:
大腦的基本狀態并非注意力集中的狀態,而是注意力分散的狀態。溯源是我們的祖先在原始時代,需要在荒野中識別威脅以及可能獲得的獵物,只要這樣的刺激一出現,我們的注意力便會轉移過來。我們的注意力就像探照燈一樣跳來跳去,很少停留在一件事上,也就是Mind-Wandering,即所謂“心智游移”
心智游移的大腦 多媒體海量信息=消耗接收者的專注力,導致專注力的貧瘠
不停的被打斷
對于每一個新的信號立即做出反應并且甘愿打斷另一項工作的確會產生不良的后果。如果算上重新找回原本思路的時間,可能需要30分鐘。
心不在焉:
意識研究者托馬斯?梅青格爾認為:只要我們的注意力沒有通過某一感官感知與此時此刻緊密相連,或是沒有被一個亟待解決的任務所束縛,我們的精神便開始四處游走。根據他的研究,現代人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時間都不是獨立的精神主體。因為如果思想不集中的話,我們的大腦便會激活一系列開關回路,使其專注于一些與我們正要做的工作毫無關系的事情。
心不在焉會造成理解力下降:
專注力研究者認為:人們深入閱讀的能力正在逐漸喪失。人們常常在閱讀一段時間或者讀了幾行,有時甚至讀了幾頁后才意識到自己只是機械的讀了一篇文章,實際上卻什么都沒有看懂——思想又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以上是書中提到的原因,雖然也提供了解決方式,不過我覺的自己還是基于自己的情況制定策略會更有效果:
1、減少信息接收,早晨醒來別在床上看手機新聞,微信清理朋友圈廣告,減少公眾號關注,減少碎片化閱讀。 2、做事時,將手機放到手拿不到的地方。
《專注力:如何高效做事》讀后感(三):《專注力》讀書筆記
推薦序新媒體正將每一個人變成“多動癥患者”。
其實我們沒有辦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分心,去同時做兩件事情。我們所謂的一心二用往往是指,一件事情是需要注意力的,另外一件是潛意識可以自動完成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使這個時代容易讓每個人變得浮躁,但是我們也要擁有讓自己內心寧靜的方法,能安靜地坐在工作臺前,心細如發,去打磨我們的作品,不急不緩。
人們要在生活中取得杰出成就及成功,專注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工作的好壞以及我們能堅持工作多長時間取決于我們如何調整并集中注意力。專注力是自我管理的關鍵所在,也是21世紀一種具有決定意義的成功要素。
專注是一種狀態,在這一狀態下,人們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且僅集中在一件事上!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注意力都是分散的,是不集中的。專注對于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一種正在變得越來越罕見的例外狀態。如果我們真能集中注意力從事一項工作的話,那我們將會獲得成倍的收獲。
1.提升成績與效率
成績 = 花費的時間 x 專注程度(在能力水平相同的情況下)
2.自然而然并且輕松地取得一定成績
3.外界的干擾消失
4.不會胡思亂想,健康的忘我狀態
5.時間在停滯的狀態下飛逝
6.帶來舒適感與快樂
7.感到精力充沛,內心的安寧,減少壓力或精疲力竭
影響:平均每11分鐘被打斷一次;常常會立即對打斷做出反應;再次集中注意力之前會產生時間上的滯后(鋸齒效應);許多工作沒有做完。
后果:成績變差;效率低下;錯誤頻出;每日的目標無法完成。
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美國每年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
1.損害專注力
2.導致大腦疲勞,感到精疲力竭
3.降低工作能力,導致工作效率低下
4.對學習產生阻礙作用,使記憶力變差
5.損害創造力
6.導致壓力、緊張,損害健康
心不在焉,人的碎片化;
心智游移;
注意力很少集中在當下;
專注力缺失;
自我控制能力差;
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工作能力降低/學習上遇到困難;
不滿、焦慮。
集中注意力的三個前提條件:
1.明確的任務:任務越明確,吸引力就越強
2.任務具有挑戰性,但又不會要求過高
3.避免干擾:不僅是外部的,還有內部的
任務的吸引力越強,人的抗干擾能力就越強。
設置不被打擾的時間孤島。每天能不受干擾、高度專注地工作一小時就已經能夠產生很大效果,提升工作效率、感到舒適、有成就感。
慕尼黑心理學家卡爾·波佩爾認為,每個人每天必須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做他不得不做的事情”,不被任何事物分散注意力。【在自己身上或許應該就是寫論文】
胡思亂想、擔憂和做白日夢——常見的內心破壞者。
將未完成的事情立即寫下來,這種做法會讓大腦認為這件事已經暫時處理過,這樣就能回到手頭的工作上來了。
壓力會導致腎上腺素的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會阻礙人們的思維能力,妨礙人們專注地工作。
壓力越大,腦電波的頻率就越高,我們就越難集中注意力。
運動有利于減少體內的腎上腺素,并持續提高專注力。
適當的音樂作品會在大腦中創造出 α 波(7-14赫茲之間),會提高創造力和注意力。
一分鐘微笑(即使是假笑)所產生的內啡肽可以中和腎上腺素并讓人感到放松。
如果我們有希望快速取得積極的結果,那么我們常常可以很好地克制自己并且堅持下去。如果獎勵已經近在眼前,我們也可以熬過一段短暫的艱難時期。因此,(較為快速的)獎賞機制成為“說服”自己和他人堅持做一件事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當然,我們可以用酬勞、獎金、紅利、升職、贊揚、表彰、恭維和愛撫等來達到激勵的效果。但是,要想用酬勞使人堅持做一件事,就必須不斷提高酬勞數額,因為我們很快就會習慣于已獲得的東西,而這種習慣是與酬勞對我們的激勵作用相反的。這種做法不僅難以持久,長久來看也是很昂貴的。
任務難度 < 個人能力:要求過低,無聊;任務難度 > 個人能力:要求過高,壓力。
產生心流的理想狀態是任務難度和個人能力完美契合。
心流和專注處在一種雙向的關系中。
專注會引起疲勞,因而需要休息,具體說就是把我們的注意力從剛剛在忙的工作中轉移出來,放到恰好出現的任意一件其他事情上。但是請注意:不是所有能對我們產生刺激的事都能帶來持續的放松。網絡和電子郵件雖然可以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但其帶來的巨大刺激也會令我們疲勞。進行簡單易行的放松活動效果要好得多——散步便是理想選擇。腦力工作者最多工作50-60分鐘就需要休息10分鐘。
發散的思維對于創造是大有幫助的。
專注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專注力對于解決一項給定的問題、完成任務和保持高效率來說是好的、有利的并且重要的,但我們常常需要離開專注的框架,給予創造力一定的空間來產生新的想法和答案,而將這些想法和答案實施又再次需要傳統的、專注的工作。
專注力可以像肌肉一樣通過訓練得到提高。常常專注做事的人,長期如此便會取得更多的成就,也會更有效率,即使這個人已經上了年紀。
三種最佳的訓練方式分別是:冥想,學會感知,禪修(即全神貫注從事某事)
所有注意力練習都有一個效果,就是將你的意識帶回當下,帶到此時此地(哪怕只是很短的一段時間)。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思想不是在過去就是在未來的事情上,很少有意識地感知當下。假如我們將注意力有意識地集中在當下,去感知我們剛剛感知到的或者剛剛做的事情,那我們就無法同時糾結于過去或未來,這將有助于我們獲得內心的幸福感。
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怎樣做——全神貫注。
大腦會自動將注意力集中在消極的事情上,對積極的事情則要有意識去激活。
調節焦點起著決定作用:將關注焦點從消極事物轉移到積極事物上的能力,是我們擁有成功和精神上幸福的重要先決條件。聚焦在消極的事情上會限制我們的視野,讓感覺變得陰郁,讓人變得消沉。聚集在積極的事情上會拓寬我們的視野,釋放積極的情緒,提高我們的行為動力。【重要變量:調節焦點】
如果一件事失敗了,首先要接受這個現實(不要怨天尤人),接著要將注意力投在“9個正確”之上(以便堅定自己內心的態度),最后以積極的態度面對“1個錯誤”,使它無害化。
不要小瞧內心的態度、感覺和看事物角度的重要性,有時它們甚至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積極的感覺會推動積極的成就,帶來更多能量,改善我們的專注力,支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以推動我們取得成功。
同樣,我們也要專注于自身的優勢而非劣勢上。專注于自身的優勢會促使人們沿著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也會提高對新創意、新朋友和新計劃的開放性;而將焦點集中在自身劣勢上則更容易增長負罪感、自我保護意識、責任壓力或內心麻痹。【重要變量:基于優勢的心理氛圍】
一心二用就是沒有用心。研究發現:家長在陪孩子玩兒的時候因為手記分神會影響孩子們的專注力。長此以往,這種行為會損害孩子們的專注能力。
在交談中干脆不要帶手機或者至少將它調到靜音模式;
在聊天時不要查看每條收到的消息,在緊急情況下你可以離開幾分鐘,去洗手間快速地回復;
一定要告訴對面的人,為什么我在這種緊急情況下要開著手機或者必須打電話。
可以很好進行談判、引導和說服的人通常擁有同時兼顧事情和交流對象的能力。這是專業人士強大的關注力,和多任務處理沒有關系。
在談話中除了事情之外,還要注意:談話對象以及他的非語言信號;他說的內容;他的感受。并向他傳達:自己已經理解了他所說的話(理性上),也可以理解他的情緒(感性上)。
德國洪堡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智能手機平均每天被激活63次,人們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被這樣消耗掉的,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在心理學家延斯·科爾森(Jens Corssen)看來,“手機帶來的幸福毀了我們生活中真正的幸福”。真實的幸福感是一種“克服困難后的獎賞”,是因為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了某些目標,但手機帶來的幸福感恰恰相反,它將提供的獎勵分成一個個小的單元,使之得來毫不費力,并且轉瞬即逝。此外,持續的干擾還不利于我們的工作效率,并且帶來壓力,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數字疲勞——損害我們的專注力。
先動腦子,再動手機。下面七條建議可以幫助你擺脫媒體的控制:
1.抽出一段時間遠離媒體,設置“無手機區”(最重要的是睡覺時切斷與媒體的聯系);
2.每天只查看3-4次郵件;
3.在談話中把手機調到震動或者關機;
4.清理屏幕,刪除不是真正需要的應用程序;
5.在進行時間管理時用手表而不是手機;
6.記錄你在數字媒體上用的時間;
7.偶爾進行“數字禁欲治療”,進行“數字排毒”。
神經促進劑是改善專注力的一種藥品,也常被稱作大腦興奮劑(合法的)。
兩種重要的提高大腦工作效率的藥物是哌醋甲酯(利他林)和莫達菲尼。
哌醋甲酯(利他林)最早被用于治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加強腦內多巴胺的作用,暫時提高專注力,主觀上提高工作效率。
**最早用于治療多發性嗜睡病,影響食欲素,加強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讓人更加清醒,更有效率,對于聚合思維有所幫助,但對創造性思維沒有效果。
目前為止沒有發現這兩種藥物有毒副作用,所產生的藥物依賴性也較小,但長期服用的后果還沒有最終研究結果。
專注于創新和專注于人是未來企業越來越重要的要素。
專注于已知、已有產品似乎在當下看來更加安全,但存在被創新性競爭者超越的風險。專注于創新雖然有較高的風險,但也有機會以新的生產理念取得成功。最佳方案是兩種策略相結合:最大化地利用穩定的、效益豐厚的產品,同時探索替代產品。
利用熱銷的產品提升效益、提高效率,利用它們創造高收益率;同時另辟蹊徑、拓寬視野、關注新事物,根據創新過程的成果研發自己的產品。
正確地認識并且調整應分別投入多少資源在現有的產品和新的探索中,是一家企業核心能力的重中之重,當然在做這個決策時要基于準確的數據材料、可靠的市場調研以及與所有部門與員工的密切交流,但最后可能還總是會靠幾分“直覺”。
專注于人,不僅是指專注于顧客,也指專注于員工,這在未來會越來越重要。
只有把員工放在商業決策及管理過程中心位置的企業,才能獲得長久的成功。企業必須更加吸引員工,要為“滿足年輕的高素質儲備人才的期待”提供更多,不僅是就業機會和豐厚薪水,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