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實驗室》是一本由《幸福實驗室》節目組著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69,頁數:186,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幸福實驗室》讀后感(一):關于愛情的“人間真實”
生活中,愛情的代名詞是“浪漫”,似乎愛情的產生一定是感性的,只要摻雜了理性的分析,條件的權衡,那就是俗的,功利的,不能被容忍的。甚至有人會問一個問題,“你們不是為了愛情而結婚,那還有什么幸福可言?”。
《幸福實驗室》這本書,是由同名電視綜藝總結而來。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并沒有看過這個綜藝。看過這本書之后,我對這個綜藝很有興趣。
書中闡述了幾個關于親密關系的心理實驗。在綜藝中,節目組找到了愿意參與的被試者,去還原了這些心理學實驗,而書籍記錄了實驗的過程,以及實驗觀察師的一些解讀。
自拍封面
幾個實驗都很有趣,比如,你以為“心動”是愛情的萌動,是一種心理現象,并且由這一心理現象會引起臉紅,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但其實,這個推論是可逆的,即是說,如果你的生理產生了心跳加速,臉紅出汗的反應,那這時陪伴在你身邊的異性就很容易讓你產生心動感。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會說,帶你愛的人去看恐怖電影,會讓他/她愛上你。
心理學來源于哲學,所以很多人以為心理學是和哲學一樣,提出問題以后開始進行猜想,只要能邏輯自恰即可。或者像算命一樣,全靠個人的經驗推算。真實情況是,從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標志著心理學脫離了哲學的懷抱,走上了科學的道路。
自拍內頁
心理學是科學的,是通過實驗來研究的,如腦科學,認知的信息加工等。通過各類實驗數據,來解釋人的心理過程,以及相應的心理過程產生的行為反應。
當我們用科學的視角,來揭開“心理”抽象的面紗,很多真實就顯現了,雖然這些真實,會讓我們覺得錯愕。
愛情的真實,在這本書中被揭示。并不是花前月下,你儂我儂,并不是白馬王子拯救灰姑娘。現實就是你是誰,你生活在什么圈子里,你就會遇到什么樣的人,門當戶對才是常態。
自拍內頁
書中有很多這樣的指導,我很喜歡。愛情,親密關系,婚姻,幸福,這些都是可經營的,不是坐等的。太多的人以為這些是否能擁有,是取決于命運,而不明白這些都是可習得的技能。
人間清醒就是如此,能夠看透,并且不回避。從出生到死亡,是一個倒U型曲線,我們有且只有那么一段是人生的最高點,在這之前,我們努力往上爬,是我們的成長,在這之后,我們努力讓自己不要跌的太快,是我們開始老去。我們能做的就是在該成長的時候好好的利用身邊的一切資源,長到最好,別留遺憾。
《幸福實驗室》讀后感(二):《幸福實驗室》:一起做實驗,一起找幸福
《幸福實驗室》是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由雅迪文化與清華大學心理學系聯合推出,攜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浙江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等知名機構的專家學者共同打造。
《幸福實驗室》是國內首部心理學紀錄片,也是中國積極心理學領域頭部內容IP下的第一個線上節目。
《幸福實驗室》于2018年10月24日在清華大學幸福科技實驗室陽光廳開機,歷經三年的籌備,又于2020年8月26日在優酷正式開播。
《幸福實驗室》由王心、張曉敏執導,彭凱平、陳海賢、李銀河、王勇擔任嘉賓。
中國GDP全球No. 2,而在聯合國公布的《2019 年全球幸福報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19)中,中國排名已經降至 93 位。憤怒、悲傷、焦慮等心理情緒及問題正在困擾我們中國人各個階層的不同年齡人群。在幸福指數和經濟發展極度不匹配的社會大背景下,《幸福實驗室》用最前沿的心理學研究聚焦當下熱門社會話題,從而用科學的方法深度剖析我們最想了解的“幸福”。
在這個節目設置了5個不同的實驗,采用實驗室 觀察室雙重空間,設計有劇情的社會情境,引導被試者進入該情境,會利用利用磁共振、腦電等實驗裝置,通過監測人體結構功能血壓、心跳、腦電波等生理數據,觀察并記錄被試者反應,來研究情緒和心理產生的原理。實驗整個過程充滿懸念和未知,引導觀眾獲得關于如何幸福的答案。
一起做實驗,一起找幸福。作為國內首創心理學紀錄片,目前《幸福實驗室》第一季六集已經播完。在此之后《幸福實驗室》節目組出版了這本《幸福實驗室》的書。如果你沒有看過《幸福實驗室這個節目,你可以看看《幸福實驗室》這本書,如果你看過《幸福實驗室》這個節目,你更加應該看看這本書,可以更深度地了解你所找尋的幸福。
找對象時,理性是如何受到感性影響的?
如何給異性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為什么備胎有可能是一個追求異性的好策略?
人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偏愛?
為什么門當戶對在兩性婚配中仍然是一個普遍現象?
為什么失戀會讓人這么痛苦?
人在失戀后會經歷五個心理階段,你知道嗎?
什么是好的分手?什么是不好的分手?
……
跟隨著書中的實驗,你可以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你將看到感情中的感性與理性、肯定與猜疑、甜蜜與負擔等,你也可以看到你自己感情的影子,甚至父母感情的影子。
第一個實驗是號碼牌試驗,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讀到婚姻的變遷,為什么談錢傷感情?備胎也是個好策略,以及人在什么情況下會產生偏愛等內容。
在這個實驗里,首先通過節目的公眾號招募了20名單身男性和20名單身女性。他們被分別按順序編號。但在這個實驗開始之前,又被將印有編號的帽子打亂順序,被他們隨機佩戴。他們背靠背站立,都不知道自己的編號,其中男生雙數編號,女生單數編號。
實驗規則很簡單,40名男女要在15分鐘內說服一名異性與自己配對,大家可以講任何話,但不能說出對方頭上的號碼。配對成功的兩人,數字相加乘以10,就是他們所能獲得的獎金。比如40號男士和39號女士配對成功,那么就可以獲得790元現金獎勵。
在這個實驗里,完全被物化,又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的情況,大家又有什么樣的表現?毋庸置疑,這個實驗,大家肯定會找帽子上數字更高的人,因為獎金更高。如果參與者的數字看作一種財富,或者說收入,關注數字就是在關注對方的經濟實力。所以一個人具備你所希望的經歷實力,能夠滿足你所有的物質需求,你就會嫁給他嗎?答案是否定的,特別是現在。
婚姻的變遷,很久以前,人類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愛情基礎上,是建立在經濟的考量、聲譽的考量、血統和血緣的考量之上的。愛情是在文藝復興之后。中國人以前的婚姻就是講的門當戶對,但現在我們把愛情當作基礎,給我們的婚姻帶來了太多變量。
所以在這個實驗室里,最后走到一起的并不是因為帽子上的數字,而是兩性之間的博弈,需要考慮經濟實力也要考慮感情因素。
實驗開始,實驗現場像是一個大型相親會所,大家都想找帽子上數字高的那個。比如40號男士在發現自己數字很高的時候就去接近39號女士,可是3秒鐘就被刷下來了。
因為他一靠近39號就很多其他男生對他進行人格貶低。在一片反對聲中,他說自己號最大,讓39號女士3秒鐘內告訴他行還是不行。可是39號女士覺得她太高傲,就搖頭拒絕了,所以所謂的豪門聯姻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在1-40號數字中,處于中間段位的22號男士一直在39號女神邊上不離不棄,因為他知道自己的位置,不上不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他甘愿做一個備胎。
19號男士的策略則是再等等,跟我們現在很多單身男士一樣,與此同時,他還成了“中國好閨蜜”,跟其他打招呼的女士聊雞湯,安慰被拒絕的女孩子。他其實是另一種性質的備胎,嘴上說著“再等等”,事實上在刷存在感。
20號男士一直不動,直到19號女士找他搭訕,但是在問到獎金怎么分時,3號插進來說“二八分可以嗎!你八我二。”19號女士就退出了他們的競爭。因為上來就談錢是傷感情的。
這種種的例子,每個都代表一個案例,說明我們現代人婚戀關系中所處的一種狀態。
愛是難題,愛是答案。后疫情時代,當我們目睹甚至親歷了太多無常,當人生的不確定感撲面而來,那些踽踽獨行的單身男女對于未來的困惑與焦慮更不知如何排解。這時候這本《幸福實驗室》或許能為焦慮的他們帶來一個更開闊的思路與更輕松的視角。
《幸福實驗室》讀后感(三):如果幸福可以通過做實驗看結果,你會發現什么呢?
生活里,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幸福,而幸福如何才能獲得我們似乎有太多的答案,如果通過做實驗去看見幸福,那么你會發現什么呢?這很讓人好奇,也充滿未知。
在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幸福實驗室》通過大量素人參與實驗,從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多學科學者對實驗進行解讀,獲得一個個強懸疑的故事情境,根據這個紀錄片內容形成的這本書籍讓我們看見在實驗過程中簡化了顯示生活的處境,但是參與者的反應和態度讓我們深思,他們折射了真實的情感生活,演繹了一幕幕“科學愛情寓言。”
而這些最讓我們能夠獲得的啟示,來源于在過程中促發我們對情感的思考,對價值的選擇,以及多種親密關系形態和學者多學科的專業分析,讓我們在屬于當代的“親密關系圖鑒”中看到令我們可以借鑒與深思的點,從而能夠讓我們更易于進入幸福的關系中。
一、思考:親密關系的選擇要素是單一的嗎?
在書籍里開始就給我們一個震耳欲聾的話題:當愛情明碼標價,結果會怎么樣?這個帶有太多爭議的話題,很容易讓我們陷入各種情境與討論,從書籍中不同男女配對的例子里,我們看見在簡化版的實驗里,不同的人的選擇和結果。
它并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結果,但給我們的啟示卻很令人深遠,它們折射的是不同的人的選擇,因為自己的行為模式,習慣和應對方式,所形成綜合的答案,它看似是每個獨立的個體所做的不同抉擇,但是放到一個大的環境中,它卻又有著另外的深思。
比如說通過頭上戴著帽子上的號碼大小來對每個人可見的資源做評估,盡管這些可見的號碼是可以一目了然地呈現于所有人的面前,但是真正決定每個人的選擇時,卻并不僅僅取決于這些顯現的號碼代表的財富,而和人更多隱形的資源和博弈。
這個過程里,我們似乎對于幸福,反而很難去定義,看見的更像是某種利益交換與博弈,情感的因素似乎被無限的隱形化,但它是否真正的影響人們的選擇?我們可以從很多個個例中看見,比如即便數字最大的男性與女性,他們最終的選擇也并不是完全被可見的數字大小代表的財富來決定。
在這一幕中我們對于書籍中選定的第一個小章節的標題愛情明碼標價,就有了另外的解讀,它是一種因素,卻并不完全決定所有人的選擇。而在實驗中不同配對的模式中,我們也可以得出普遍規律和個別特例帶給我們的反思。
二、關系結束的不同階段帶給我們怎樣的反思?
對于親密關系,我們建立之后,可能會發生結束的情境讓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不同的反應,最讓人避之不及的是,我們都會可能逃避,甚至帶來傷害,因此去好好處理分手,就變得極為重要,在書籍的第二個部分,對于好好分手,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解讀和啟示。
正如在面對一段關系結束后,我們會面臨這樣五個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失落、平靜,給我們細致呈現了一段關系結束后,人的感受是如何呈現并觸發的。所謂白熊效應是指給你設定一個任務不要去想白熊,反而你會發現白熊每分鐘都會拜訪你的腦海。
在親密關系結束的階段,我們會容易否認與想快點結束這個過程,很多時候反而就像白熊效應里,給自己下了一個任務,要快點忘記或過去,反而讓這段關系更難走出,從而給自己增加了難度,因此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接納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情緒,對一段關系的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如簡單點說,愛就好好愛,不愛也好好地接納處理好這種不愛,讓這段關系能夠在一種健康而接納的情境里結合和離開。正如書中說:“受感情創傷最小的人,往往是那些將“分手視為自我提升”的機會的人。”
三、理解關系中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感受幸福
在理解關系中的差異,對于我們每個走進親密關系中的人來說都非常重要,它在書中提到的箱庭游戲如何揭露夫妻之間的互動模式里,給我們看到不同夫妻“探戈”里的差異,有的一方強勢,一方柔軟,有的相互猜測,有的彼此容納,看似完全不同的夫妻相處模式,給我們從不同的點去思考親密關系中的差異。
比如說當那對結婚6年的夫妻在游戲中爆發的差異和矛盾,讓人看見一方的強勢進攻,另一方柔軟和可愛陽光,盡管旁觀者看一方似乎完全不能領略思路,但是他們卻以某種自己相互和諧的方式形成某種一致,正如他們說有太多不同,但是有一點,他們對差異的看法相同的,那就是“看得很開”。
理解彼此的差異能夠讓關系中的彼此更好地接納對方,而幸福在這種情境里也是更好的生成。然而無論這個實驗里我們獲得怎樣的解讀和理解,最終回到我們每個人自身,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問題去做屬于自己的選擇和省思。
《幸福實驗室》不僅僅是他人給予你的一種實驗啟示,更是讓你透過他人的互動模式去感悟自身的內在模式,從而去更好的處理自己的親密關系。正如書籍中的一句話:
“在關系中我們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彼此,個人輸贏不重要,雙贏才重要。”
《幸福實驗室》讀后感(四):《幸福實驗室》:一起做個實驗,找幸福
為什么門當戶對在兩性婚姻中仍然是一個普遍現象?分手也分好的分手和不好的分手,你知道嗎?找對象時,理性是如何受到感性影響的?如何給異性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如果關于這些問題你也在尋求答案,或者是關于親密關系,關于幸福,你也有很多困惑,那不如走進《幸福實驗室》,一起做個實驗,找幸福。
《幸福實驗室》源于同名綜藝,這檔節目被豆瓣評了8.4分,受到了眾多好評。
它聚焦時下大眾關心的情感議題和社會現象,重做經典心理學實驗,真實還原國內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由專家全程解讀,帶你在實驗 觀察中尋找幸福生活的密碼。
浙江大學心理學博士、知名心理咨詢師陳海賢表示,這是一本既溫情又深刻的書,講述了親密關系的方方面面,從擇偶到失戀,從失戀到結婚,再到婚姻的柴米油鹽,以心理學的視角,呈現了關系里的人如何克服內心的怕接近彼此,如何接納彼此的不同,如何發展默契的互動模式。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打開這本書,跟隨欄目組,去尋找享受幸福的智慧吧。
當愛情明碼標價,會是怎樣的結果?
通過號碼牌實驗,我們會發現門當戶對是普遍的選擇,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婚姻和愛情長久、穩定、幸福,一定要追求和對方相似,不要相信郎才女貌或與對方互補,要互補的是團隊,不是夫妻。
沒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幸的夫妻,得到很多人的認同,但怎樣避免成為不幸的夫妻是個難題。
書中講到一個箱庭游戲。
1號夫妻被比作“探戈”夫妻,兩人在大學時認識,戀愛一年半后結婚,有一個四歲的兒子,正如探戈舞蹈一樣,你進我退,兩人在游戲中也充滿了進攻。
先是誰先誰后的問題,妻子就有些霸道,要先自己,丈夫只好微笑著選擇妥協退讓。
妻子選了一對籠子,丈夫放了一匹馬掙脫牢籠,妻子立馬放了一頭獅子,“懟”住它,丈夫一看,不能懟得這么明顯,就劃了一條河,但妻子卻把獅子扔進了河里,丈夫以為妻子生氣了,于是放了吊車來撈獅子......
妻子設想的是這是一個人類不斷攻擊野生動物,導致野生動物報復的故事,于是放了蟒蛇攻擊人類,制造了洪水沖垮橋梁,還安排獅子在森林里窺探人類.....
而丈夫想的是建造一個游樂園,兒子喜歡的那種,在妻子放了蟒蛇之后,他放了一個猛男,試圖保護游樂園里的小女孩。
由于游戲過程中是不能交流的,他們并不知道對方擺放那個的意思,直到事后交流,才發現,兩人想得居然這么遠。
丈夫笑著對妻子說:你怎么這么陰暗啊。
妻子在一旁笑得像個孩子一樣,摸摸丈夫的頭說,你真是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內心一片陽光。
丈夫給作品起名為《膨脹》,表示這種膨脹不是針鋒相對,爭個誰對誰錯,而是在互相角力中,膨脹出很多有意思的火花。
妻子起名為《天使與魔鬼》,表示我們會有沖突,但是我還蠻有安全感的,因為我知道吵架不會太久,我們最終還是會達成一致。
夫妻有矛盾不可怕,也很正常,難得是如何面對,如何在沖突之后繼續生活。
心理學家戈特曼邀請了大量夫妻,并進行了為時6年的追蹤,發現有些人他們在說到生活中的分歧和矛盾時,心跳會很快,總在出汗,血流得也很快,這些夫妻不是分手了就是一直非常不快樂。
另一些人面對這些時卻非常平靜,即使是討論吵架,他們也能營造出一種很愜意、互相信任的氛圍,他們在這6年里生活得非常愉快,婚姻滿意度也很高。
正如試驗中的夫妻,他們對關系有安全感,知道分歧并不會讓關系破裂,而是很快就能得到解決。
通過實驗,我們得知在矛盾沖突中”活下來“的原因,不是沒有沖突,而是接納沖突本身,并且信任彼此的應對能力。
有一對夫妻,兩年前,為了幫父母還債,妻子曾同時兼職多份工作,每天早上4點就要工作,晚上11點半才回家,第二天4點又要起來,用過的碗就在水池里,沒有人會去刷。
妻子覺得丈夫沒有參與到家庭債務中,至少在生活上應該支持自己,而丈夫卻覺得刷碗不是男人應該干的事情,且覺得妻子的狀態給自己很大壓力。
那個沒有人去刷的碗,是一種無聲的反抗。
就像妻子所說:擊潰你的不光是這個碗的存在,它其實有體能上的疲憊,有你對生活的幻想,有你對這個男人的幻想,是很多方面一起擊潰你的,因為你沒有體力溝通,你回來只想睡覺,不想談人生,更不想知道你今天被誰的話刺痛了,以及你要怎么調整怎么成長。
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兩人的溝通出現了問題,更是因為生活壓力太大,我們沒有足夠的資源去經營關系。
家庭治療大師米紐慶卻說,婚姻能不能繼續,其實就靠夫妻能不能渡過這個難關,度過去了,這些沉重的東西就會變成兩個人共同的經歷,變成感情的養分,度不過去了,也許就一拍兩散了,所有的親密關系都該有這樣的準備,就是會經歷并且要受住一些考驗的。
《幸福實驗室》是圍繞著愛情的觀察展開,為焦慮地人們提供一個更開闊地思路與更輕松地視角,跟隨書中地實驗,你會對幸福有更多的了解。
《幸福實驗室》讀后感(五):經典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幸福到底是什么?
早上起床特別餓。
好在外賣及時敲門,早餐準時送達。
狼吞虎咽吃了兩個熱乎的包子,喝完一杯熱豆漿,身心相當愉悅。
摸摸圓滾滾的肚皮,想到外賣小哥也許還餓著肚子,沒吃早飯,頂著寒風,給客戶送單。
而我們在家里吹著暖氣,動動手指就能解決問題,就沖這差距,咱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
如此一想,幸福感油然而生。
所以你看,幸福就是這么簡單。
《幸福實驗室》這本書里說到:人需要追求快樂,但只有快樂的人生卻是痛苦的。
若沒有痛苦的襯托,沒有對比,即便把你放進蜜罐里,你也不會覺得甜。
幸福亦然,它就是個比較級,是比完之后的心理舒適度。
國內首檔大型心理學真人實驗體驗類節目《幸福實驗室》招募了20名單身女性和20名單身男性來參與節目。
他們給女性分配單數,男性雙數。
每個人的數字印在頭戴的帽子上,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多少,但能看到他人的數字, 不過,他們不能把數字告訴對方。
40名男女要在15分鐘內說服一名異性跟自己配對,配對成功的一組人,可以得到獎勵。
獎勵金額是兩人帽子上數字相加再乘以十,這意味著,大家要盡量選擇數字大的人。
實驗開始后,編號39的女士和編號40的男士,非常受歡迎,很多人過來找他們說話,試圖說服他們同意跟自己配對。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答案很簡單。
因為條件既定時(人數固定,最大值40),他們的實力是最強的。
按比賽規則,跟這兩人配對得到的獎勵就高。
這個實驗,其實就是現實版的相親
有時候,我們雖然不太清楚自己“幾斤幾兩”的,但依然不妨礙我們找個比自己厲害的人。
所以,在相親場上,我們總是在比較相親對象的實力。
例如,對很多女性來說,男性年薪低于30萬的,身高不到180的,沒房沒車的,就容易被人淘汰。
能夠滿足這些條件的,才會考慮進一步發展感情。
好比實驗中,那些頭戴個位數的人,幾乎無人問津。
他們只有去找場上數字大的人來請求配對。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實驗的這個環節就能證明,人們選擇婚戀對象的過程,就是一個篩選和比較的過程。
最后的結婚對象,一定是經過比較后,感覺獲得感最大的人。
節目中,39號女性通過眾人圍過來的舉措,猜到自己的數字一定不小,起碼在35以上。
所以,當她看到2號,4號的男性拼命推薦自己,希望配對時,她果斷拒絕,堅決不考慮。
原因很簡單。
分差太大。
我們都知道童話里,王子是會娶灰姑娘的,但現實世界里更多的是王子配公主,灰姑娘配平民。
感情中,雙方勢均力敵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好比2號男性,被39號無情拒絕后,他又去找23號女性,各種情話攻擊,試圖打動23號的心。
沒想到,23號女性一臉冷淡,轉身離開。
這背后的原因很扎心,當你實力最弱時,你就最不招人待見。
節目的最后,4號男性跟1號女性,40號男性跟35號女性,24號男性跟23號女性,成功配對,結果再次驗證了,現實中的婚戀,能走入婚姻殿堂的,終歸是兩個勢均力敵的人。
看多了童話,我們總以為王子會義無反顧娶灰姑娘,公主會毅然決然嫁普通人,殊不知,這些真的只是童話。
我們要明白,當兩個人的實力差不多,這點小差距就是無傷大雅的小樂趣。
當兩人是云泥之別,這個差距就是鴻溝,著實難以逾越。
有了這個認知,或許我們在面對感情時,會更加清醒和坦蕩。
盡量選擇那些跟自己各方面都匹配(包括物質條件、精神世界,興趣愛好等)的人,才最有可能走進婚姻,婚姻也會相對穩定和幸福。
所謂門當戶對,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幸福實驗室》節目現場,出現了這樣一幕。
已經配對好的人,被其他人拆散了。
33號女性,就是這個橫刀奪愛的人。
半場結束后,她依然單著,她突發奇想,要不要去配對好的區域看看,有沒有合適的人。
她鎖定了目標36號男性,經過一番溝通,她從27號女性手上,成功搶走了36號。
為什么36號會拋棄27號“出軌”呢?
心理學家彭凱平教授是這么解釋的:“人類的婚姻很微妙,當我們在刺激作用下產生多巴胺時,我們需要不斷地加強刺激的強度,才能維持同樣水平的多巴胺。這很難。所以,在親密關系中,激情很容易消退。”
換句話說,人類是需要多巴胺的,但它是需要不斷迭代升級的快感來生成的。
36號男性,雖然跟27號女性約定好配對了,但在配對成功后,兩人沒有深度交流過,也就是說,沒有新的多巴胺產生。
這時當33號女性出現時,36號男性知道一個更優的選擇出現了。(33號數字大于27號)
他本該恪守約定,和27號走到最后,但兩人缺乏良性互動,導致關系不牢靠。
加上33號女性不斷游說,展示自己的魅力,讓36號男性再次產生多巴胺,所以他放棄了27號女性,選擇了33號。
這是一個能讓他感到快樂的選擇(起碼比選擇27號更快樂)。
現實生活中,那些老夫老妻、左手右手的婚姻,如果沒有強烈的道德約束,沒有長久建立起來的互動基礎,其中一方背叛的概率是相當大的。
不要驚訝,這是人性使然。
對此,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勇說:“婚姻愛情是一個良性的互動關系,你需要主動去和對方互動,積極爭取。”
前面我們提到的39號女性,拒絕了盛氣凌人的40號男性,兜兜轉轉,最后竟然跟18號男性配對成功。
她本可以選擇36號,38號,但對方已經被別人搶走了。
她不由感慨:“人生可能就是這個樣子。”
你還在菜市場挑菜,攤販已經收攤了。
若不是18號男性果敢英雄,問她“可以嗎”之后, 直接拉起39號的手,強行配對成功,39號極有可能在節目結束時,無人可配。
經濟學包括數學運籌學中有個理論叫“最有停止理論。
當我們搜尋時,在哪一個時刻,到哪一個人就該停止搜尋,是有科學講究的。
大量數學實驗證明:從前往后數,數到37%的時候就該停下來。
假設計劃搜尋100個目標,其實在搜索到第37個目標時,就要停止搜索,做出選擇。
這時的搜索成本和收益之間,可以達到最優平衡點。
就像逛街買衣服,一條街上20多家店,你差不多逛到第七家,第八家時,就可以入手了。
這個時候,你最容易買到心儀的衣服,價格也適中。
相親和戀愛時,假設你總共要結識10個人,差不多在第三個、第四個人選時,你就要停止搜索,鎖定目標了。
要是不甘心,繼續搜索下去,最后的結果就是身心俱疲,還挑不到好的人選。
《幸福實驗室》節目組將直播的內容,真實還原到同名書籍《幸福實驗室:愛是難題,愛是答案》中。
通過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解讀愛情婚姻中那些事關幸福的密碼。
幸福到底是什么?
我們在討論幸福的時候,其實也在討論不幸。
幸福和不幸,似乎如影隨形。
只有看到不幸,有了對比,你才能感知幸福。
這些就是幸福的比較級。
當然了,比較要適度,要遵循最佳停止理論,差不多就行了。
不停地比較,事無巨細地比較,只會葬送你的幸福。
《幸福實驗室》一書告訴我們,幸福是有多樣性的,世上沒有絕對理想的婚姻家庭,只有碰到問題,遇到挫折時,有修復能力的婚姻和家庭。
當兩個人在一起,比單身時要過得好,那就是幸福。
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