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騎士》是一本由潘懿敏著作,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58.00,頁數:217,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白騎士》讀后感(一):關于新冠時代的記憶
2020年初,在我第二次考研失利之后,我的生活開始陷入停滯,而與此同時,幾乎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也都逐漸開始陷入停滯,預告著新冠時代的到來。也許,正因為新冠疫情的來臨正好處于我人生角色轉換的時期,那種斷代的感覺就愈加強烈。我相信,如果疫情在某年某月某日結束,那段記憶也將深深地印刻在一代人的心里,成為我們對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初最獨特的記憶。而這段記憶里,我們該記住些什么呢?或許是每天都必須戴好的口罩,或許是健康碼和出行碼上的紅黃綠,或許是網上授課,或許是突然失業……
可能作為一個普通人,既不是身處疫情頻發地區,也并非從事醫療等相關工作,我對新冠時代的記憶只能說是十分個人化的。全然沒有那種積極抗疫的緊迫感和危機感,僅僅是生活中突然面臨很多不便之處。而對于醫務工作者來說,這注定是極其不平凡的兩年,這種不平凡即是當下性的,也會對未來產生難以磨滅的印記。在這本《白騎士》當中,作者就以手賬的形式向我們講述了華山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為抗疫而做出的種種努力。其中,作者沒有采用新聞式的嚴肅風格將抗疫過程描述成一段可悲可泣的人民史詩,而是以年輕治愈的筆觸,把普通醫務人員在抗疫當中的點點滴滴講給讀者,從而拉近了醫務人員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好像我們就在現場看著這群年輕的醫務人員奔赴疫區,完成一次成長。眼前疫情仍在繼續,但醫務人員、社區工作者們依然還奮斗在疫情的最前線,確實應該好好感謝這群人,他們確實就是我們時代的“白騎士”。
(ps:說本書幾個小小的缺點。首先,用紙的觸感不佳,有點粗糙;另外,書中配的手賬原圖大多數不是很清晰,尤其是文字看起來有些吃力,如果能做一個大開本的或許會更好。)
《白騎士》讀后感(二):感謝華山醫院的白騎士們
白騎士
暫無評分
潘懿敏 / 2022 / 上海文藝出版社
作者用手賬的方式記錄了華山醫院醫護人員臨危受命趕赴武漢開展救援,共克時艱的故事。雖然新冠爆發至今已近兩年,但是那種面對未知疾病的茫然無措甚至恐懼至今依然清晰。普通人如此,身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更是如此吧!通過這本書讓我近距離地看到了在新冠疫情時期醫務工作著的點滴,令人感動,更令人敬佩。
感謝作者傳遞這樣的正能量!
《白騎士》讀后感(三):白騎士手賬,再現華山醫院青春
又是一年春節,還記得二零二零年的春節嗎?一場突如其來的封城,讓我們的春節過得格外緊張。 一開始是要戴口罩,接著是居家不允許出門。但是更為緊張的是,有人要逆行而上,沖向前線,當我們在家里享受著安穩時,有人卻不能在家過年,迎著各種風險,迎難而上。 那是誰呢?那是我們可親可敬的醫生、護士、官兵,還有各為這個特殊的難關,所拼搏努力的人們。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作序的《白騎士 華山青春手賬》,跟我們重新回顧了,那一座城、一個醫院、一群人的一段生活。 作者潘懿敏是九零后手賬達人,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工作,記錄了那個我們看不見的一段抗疫時光。 不一樣的春節 二零二零年的春節,假期不復存在,媒體開始聚焦一場聲勢浩大的傳染病,口罩和酒精供不應求,令人焦慮。最讓人難過的是未知,不知道這樣的情況會持續多久。 看著其中的文字,總是忍不住熱淚盈眶。伴著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設畫面睡覺。武漢,此時此刻,不是一座城市在戰斗。 守望相助,感謝互聯網,能夠讓我們看到,那些逆行的人,給我們做了些什么,感動。 我知道你們是誰,我知道你們為了誰
那首《為了誰》,在特殊時期傳遍了大街小巷。因為帶上了護目鏡盒穿上了防護服的戰士們,我們難以分辨他是誰,但是我們卻知道他是為了誰。 看著記錄的文字,作者知道他們是誰,一個多小時,近兩百人的護士名單就出來了。當我們還以為這是難過的任務時,在文章中,落選的人卻在群里唉嘆,就跟沒有搶到口紅色號一樣。讓人深感敬佩。 醫院里的歌聲
當大家都在焦慮不安時,歌聲是慰藉,華山醫院兩首抗役主題的歌曲,紅遍了整個朋友圈。 名字是《唯一的可能》和《春暖武漢》,作者是感染科的一位小醫生,名字叫李發紅。 歌曲中有淡淡的悲傷,也有英雄出征時的戀戀不舍。看這首歌的歌詞,就感覺到了那種難過的心情,但是卻給人期待,在櫻花盛開時,你平安歸來。
《白騎士 華山青春手賬》是一本兒讓你看著看著就落淚的書,當我們享受著安穩和美好時,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愿祖國安好!
《白騎士》讀后感(四):奮不顧身,以命換命
你還記得2020年那個不一樣的春節嗎?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全世界的平靜,讓原來熱鬧的春節,變得異常的安靜。大街小巷空無一人,本應走親訪友的相聚變成一家幾口人躲在門窗緊閉的家**同抵抗新冠疫情。這場聲勢浩大的傳染病,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在人們面對這突然增加的春節假期時,有一座醫院先后派出4支援鄂的縱隊沖鋒在前,投入到了那場看不見硝煙的、與死神拼搶時間的戰斗中去了。
他們從2月9日在華山醫院集結到4月17日凱旋而歸,整整68天的生活,被一位90后的手賬達人潘懿敏記錄在了這本《白騎士》里。作者畢業于復旦大學中文系,供職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這本手帳真實的記錄了華山醫院200多名醫護人員及后勤工作者在抗擊疫情一線付出的努力,以及被厚厚的防護服隔開的同事、朋友、愛人之間的友情、親情和愛情。雖然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仍在變異未被消滅,但經過這場疫情的大考,相信每個人對待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都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本書將會帶你重回2020年那個春節,讓我們在回顧過去中吸取經驗和教訓,認真尋找疫情帶來的積極的意義,同時在“戰疫”中,更堅定地走向光明……
一、既安靜又牽動人心的一座城
提到武漢,你是否會想到美麗的櫻花、雄偉的黃鶴樓、好吃的熱干面?可是2020年的武漢病了,而且病得史無前例。它不僅牽動著醫護人員的心,更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家家戶戶閉門抗疫只為一個目標,為武漢祈禱,為武漢加油,共同努力戰勝新冠病毒。
二、火速集結、火速援鄂的華山醫院
HS是華山醫院的縮寫,也是火速的縮寫。在疫情面前,華山醫院所有醫護人員爭先恐后報名援鄂。他們平時彼此都不熟悉,各自忙碌在最需要他們的崗位上,但因為這次特殊的任務,讓他們迅速成了戰友,組成了四縱隊血脈,為了武漢,他們告別父母、背上行囊,共同走向了未知的前方-武漢。
三、背上乾坤奔赴武漢的一群人
她們大多是90后的美少女,是被父母寵著的掌上明珠,面對奪走人生命連眼都不眨的病毒她們是逆行的天使。她們陪伴病人度過最后時光,是病人“后天的家人”;她們組織線上“閱讀馬拉松”,為病人減少因無知帶來的恐懼;她們帶病友看夕陽;在同事防護服上畫畫,寫“武漢加油”。年輕人們在戰疫中天天與高濃度病菌共舞,他們找到了人生使命,展現了青年力量。
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讓我想起了“哪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68天后看到他們平安凱旋,我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