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色彩百科》是一本由城一夫著作,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68,頁數:224,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日本色彩百科》讀后感(一):嘴上分辨不清,但心里篤定知曉
文圖 / 左叔
之前讀過中信出版的幾本介紹中國傳統色的書,算是打開了我對于設計領域的色彩研究的一個新疆界。
可能是先入為主的印象吧,我以為絕大部分的色彩領域研究的書,大概就是像中國傳統色那幾本書一樣,有類似的體例,大致的表述風格以及差不多的版式設計。
讀完這本由日本專攻色彩文化、花紋文化研究的城一夫撰寫的《日本色彩百科》后,我發現色彩文化研究方面的專著并不是局限于“差不多”體系之中,而是各門各派各有自己的表達風格。
與《中國傳統色》注重單一色彩的源起演變以及中國賦予其中的意義寄托不同,這本《日本色彩百科》更注重時代風潮之下的色彩的演化。
如果將我讀過的那幾百中國傳統色的書比喻成史書當中的“諸子百家國別體”的話,那么這本《日本色彩百科》的體系和風格更接近于“編年體”,更為注重的是不同經濟社會發展背景之下,作為“表征”的時尚設計領域之中更為“表征”的色彩是如何從“千篇一律”走向“五彩繽紛”,又如何從“五彩繽紛”走向“侘寂枯索”的。
很難判斷,哪一種表達體系更好,以橫向來看,更容易看出人類在某個物質屬性上不斷疊加價值和意義的過程;以縱向來看,則更容易看出來萬千變化之中包含著的某種“輪回”的定律。
當然,如果能夠以更為包容的視野來面對它,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研究某個事物,可能會有更高層次的收獲。這也是我讀了關于色彩方面的一系列書之后才有的感受。我們需要嘗試以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剖面來面對我們習以為常的人事物,從中挖掘出新意、深意,從而擺脫短視、狹窄之類的局限。然而,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子的,道理說起來都懂,但事到臨頭的時候,執行起來卻是困難的。需要一個人時時刻刻有一顆自省之心。
另外,在這本書之中提到了很多在色彩領域有引領作用的“風云人物”,有些是確確實實就是在設計界的,專心在色彩研究上的,對色彩文化進行過梳理的,他們做了很多傳統色彩的“挽救”動作,就像中信出版的那幾本中國傳統色書籍給我的感受是一樣的。
還有一些,他們本身是各個領域的藝術家,但因為他們一再地展現出他們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色彩”元素,從而在另一個層面上賦予了這些色彩以新的文化意象以及生命。比如電影導演北野武,因為在電影中經常使用某種頗具象征意義的暗藍色,然而這個暗藍色變成了他電影的一部分,也被命名為北野武藍。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傳統色彩中也有。比如薛濤箋,便是從紙張這個領域滲入色彩領域,爾后又融入進傳統文化的肌理之中,變成了嘴上分辨不清,但心里篤定知曉那個“專有名詞”。
《日本色彩百科》讀后感(二):生命中那抹刻骨銘心的色彩
探求一個MIN族的美學意識和生活情趣,色彩是一個極佳的切入口。一衣帶水的日本國,雖然在歷史上飽受華夏MIN族的影響,直至今日還保持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深層聯系,但這片孤懸海外的土地,一旦被西方的船堅炮利打開了國門,大和MIN族的靈魂不得不接受艱難而深刻的洗禮?;谶@一背景,城一夫著《日本色彩百科》進入了讀者的視野,雖然不能說是集大成式的著作,但其為讀者觀察近現代日本打開了一扇窗戶。
城一夫著《日本色彩百科》續寫了《大江戶的色彩》,以色彩為關鍵詞,對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各時代的文化進行俯瞰式的描述。一方面它涵蓋了景觀、建筑、時尚感、產品、圖形等各個領域,使讀者感受到時代進步的節拍和社會發展的榮光,另一方面它展示了人性亙古不變的對美好的追求與自由的向往,決定色彩的根本原因,不僅僅在于科技、工業等外部力量,更多地源于情緒與理智的交融與斗爭。
明治時代,受歐美文化影響,日本偏重的天然染料日益被歐美的化學染料所取代,原有的素雅變得艷麗,流行色集中于鼠灰色、茶色、新橋色、琥珀色。大正時代則加速了這一趨勢演化,呈現以化學纖維所特有的鮮艷色彩,如紅、綠、紫等。值得一提的是,洋服名正言順地成為了流行符號,和服則失去了往日的光華。
昭和前期,作為戰敗國,從“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泥潭中,日本國國民對色彩的選擇逼進了“死胡同”,處處都是軍綠色,即使有強烈的意愿,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低下曾經高揚的頭顱。此后不久,在世界第一大國的支持下,工業發展、城市繁榮、生活平穩,日本國國民對美利堅的崇拜如滔滔江水不可扼止,從“形”的模仿到“神”的刻畫,流行色以淡雅柔和、紅黃藍組合為主,是水到渠成的現象。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昭和中后期,日本經濟如同過山車一般,由頂峰滑入低谷。日本國國民忍受著經濟衰退、自然災害頻發、社會動蕩等諸多不可抗力的影響,流行色扯下了時尚前衛的“頭紗”,換上了端莊保守的“禮帽”,灰色、青色、黑色作為一種選擇,有了其生存的空間。雖然期間出現了明快色彩的回潮,但總體上說還是年輕人的不“安分”不“守己”,總歸在集體無意識中,不再具備排解悲傷情緒的能力。
平和時代, 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新科技出現,在震驚全球的同時,深刻影響著日本。藍色、橙色、紅色、綠色、紫色等透明樹脂前所未有地贏得了日本國民的共識,心理情緒上也是陰雨轉晴,創新潮流在漫灌工業社會的同時,迎來了色彩真正意義上的春天。
《日本色彩百科》讀后感(三):色彩的歷史,也是生活的歷史
文/舒念
色彩是如何調和的呢?在我們每天看到的各種不同的色彩中,你是否有想過這些顏色原本是什么樣子?當然,我們都懂得三原色的道理,但是顏色所表達的早已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樣,顏色代表了設計,也代表了文化的審美,甚至代表了一種態度和潛臺詞,了解顏色背后的意義,也是設計必修的美學課程。
既然是講色彩得到美學意義,那么全彩內頁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這一點上《日本色彩百科》可謂是下了大手筆。東方的色彩審美原就體現在細膩的變化中,對這本書所展示的顏色也就有更大的要求,在裝幀設計上,每頁的最右側都用了不同的顏色,也讓書的側面像是一道彩虹,這就是顏色在視覺上展示出的魅力。
但這本書并不是以色彩取勝的社科書,這更像是日本色彩美學的發展史,從明治時代開始,到大正、昭和、平成年代,作者城一夫用時間串聯了日本色彩審美的發展史,這里不僅有美學的因素,也有相當一部分歷史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西洋文化的進入,日本人從生活習慣開始,整個社會都在經歷巨大的變化。色彩的的改變源于照明系統的引進,光的時代拉開帷幕,夜晚的色彩也開始走入日本人的視野。隨即而來的還有西洋畫的豐富色彩,日本的小學也開始引進英國化學家喬治·菲爾德的色圖作為美術教育的重要部分,但在社會審美上,風雅色仍舊是屬于日本人的審美,鼠色在這個時期流行起來,還細分出了更多的色彩細節,成為這個時代的基礎。
大正時代的日本色彩開始走向浪漫主義,那些更加鮮艷的顏色走入日常審美,與此同時,浮世繪也在這個時期走入了世界,時至今日依舊是日本對外的藝術名片,杉浦非水和橋口五葉正是這個時期的代表畫家,他們在西洋審美的影響下保持了日本文化的魅力,和當時的西化生活形成了一次碰撞與交融。
然后是昭和時代,這個時代更近,也更加復雜。戰爭、全球化、科技發展乃至經濟泡沫讓日本在段時間內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這些歷史也改變了色彩的審美,不僅僅是色彩,在衣著與建筑乃至社會宣傳品總都展示出了不一樣的風格,日本人有著保守的觀念,但卻在段時間內迅速完成了這樣的轉變,這一時期中,寂靜成為了色彩審美中的重要因素。
而至平成時代,經濟危機迅速席卷日本,國民生活也從奢侈品的追求轉變為快時尚,科技與全球化進一步席卷社會,那些之前沒有出現過的色彩也開始進入大眾審美,彩虹色、熒光色、金屬色,我們對未來的認識都是無限度的嘗試,色彩的變遷也代表了這種價值觀的變遷。
看似簡單的色彩審美,其實也是一個國家的歷史與觀念的轉變。《日本色彩百科》所包含的內容已經超出了簡單的色彩,也是一場對歷史的簡單梳理,而我們所知,日本也在努力找回那些遺失在歷史中的傳統審美,因為色彩中包含了每個民族各自不同的認同感
《日本色彩百科》讀后感(四):日式審美意識發展史,值得參考
關于日本人的色彩觀念,大家的印象往往容易趨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是日本的生存空間無論從哪個角度考量都著實狹小且高壓,“一億總中流”的日本主流社會實際上是一個相當遏制個性發展的社會。不被集體排斥、與周圍保持步調一致、嚴格遵循所在社交圈的規則,是每一個有集體意識并想要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日本人都努力想要做到的。因此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方式乃至對于色彩的選擇呈現了較高的趨同性和壓迫感。也讓部分外國人對日本有了曖昧、晦暗,這樣的既定印象。
比如,品川等核心辦公區區域在通勤高峰時的一片漆黑,日本各大城市早晚一定會看到的風景。
再比如,傳統日式室內裝潢晦暗的照明和強調“侘び寂び”感的布置。
或者傳統神前式婚禮的黑白配色。
小說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用盡溢美之詞頌揚黑暗、陰影、以及低飽和度色彩的美感,稱“和式房間之美完全是伴隨著陰暗而生,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边@種昭和前期的審美意識細究起來其實也只是當時諸多色彩觀念中的一種。昭和時代的審美與色彩觀念之多元化,未必輸給現代日本。p72
水原希子今年企劃的一檔節目《kiko kikaku》就是圍繞著昭和時代(但是是昭和后期)的時尚與色彩展開。日本的高定設計師新星們初露鋒芒的時期,高田賢三在1973年的巴黎秋冬時裝周上發布了以世界農民服裝為原型的民族風時裝,自此,earth colour(大地色)席卷全球。p140
另一方面,伴隨著社會形勢和流行文化的歷代更迭,以及對于漢文化產生倦怠情緒的同時又對歐美時尚風潮深切憧憬,日本的色彩正在擺脫東方的矜持與含蓄,色彩觀念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對于我們外國人來說,ACG(動畫漫畫游戲)、影視歌、以及服裝服飾妝發等等,讓我們對于日本人色彩觀念的另外一個極端印象就是“花里胡哨”乃至有點奇葩。
距上圖烏漆麻黑的品川車站僅十幾分鐘車程的原宿·神宮前周邊畫風突變的日本人。類似打扮的年齡層跨度極大,從十幾歲到高齡者都大有人在。穿成這樣走在街上,并不會有人多看你一眼。
在日本各個平臺搜索#マンション# #インテリア#(公寓、室內裝修),十個有八個用戶都在感嘆“果然”還是明亮的白色最漂亮。全白色,全屋電氣化,致力于消除瑣碎的生活感,基本上是城市室內裝修的主流風向。《陰翳禮贊》所歌頌的陰暗之美已然成為日漸淡薄的所謂“傳統文化”或亞文化。
“沒有生活感”在日本家裝中完全是褒義詞
而傳統服飾其實本來就色彩艷麗,新晉品牌更是越來越強調個性。成人式、畢業典禮、新年祈愿和煙火大會等等穿著和服的場合都是一片繽紛色彩。比如個人很喜歡的一個和服品牌ふりふ(FURIFU)的宣傳圖片上面的款式即可代表當下年輕人的流行趨勢。
以及AKB在「さよならクロール」MV中穿著的浴衣。
即使是神前式結婚典禮,也有除了白無垢之外的各種色彩繽紛的選擇?!吧蚬印焙汀耙裥洹?。
佐佐木希、剛力彩芽的雜志圖和澤尻英龍華結婚時真實穿著的和式禮服。
至于平平凡凡的日常中,日本人真實的色彩觀念,大概就是這二者之間的模糊地帶。
街上最常見的休閑打扮:
OL最常見的business casual著裝:
從“派手”到“地味”
家裝最常見的風格:
婚禮最常見的形式:
是不是超級“正?!薄:臀覀円欢€城市的畫風也沒什么太大區別。
而以上這些都是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變化才到達世界大同的今天。這本《日本色彩百科》依據時間軸全面且詳細的闡述分析了這個過程。而且我一直非常在意的點是,無論陰暗還是明亮,單調還是多彩,日本人似乎人均掌握高超的用色技能。對于色彩的敏銳認知和自成一派的運用及表達,讓日本的各個領域的設計師和藝術家大量活躍于世界舞臺。
草間彌生的圓點藝術、荒川修作的天命反轉住宅、蜷川實花的色彩運用以及鹽田千春的“靈魂的振動”裝置藝術。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善于以色彩表達自身的思考與哲學的藝術家們真如群星般閃耀。
其部分原因,應該是得益于日本全國從小學教育開始的色彩學普及。自明治時代日本設立文部省開始,就在《小學教則》中制定了有關色彩教育的相關事項,也就是說日本小學生從中高年級起,就要學習有關光與色彩、顏色的性質、混色方法、顏料、染料等等色彩基礎知識和核心理論。p32
并于昭和時代成立了日本流行色協會(JAFCA)和日本色彩教育協會(JACE),一個負責引導,一個負責指導,雙管齊下,事半功倍。使日本成為了一個審美意識非常高的國家。
讀完這本書,冷漠的、一元化的蓋棺定論日本人就是喜歡怎樣怎樣的這種想法,多少會改變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