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是一本由梁進著作,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88,頁數:28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讀后感(一):一個數學家眼中的博物館巡禮(二)
一個數學家眼中的博物館巡禮(二) ——讀《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 人類建立博物館的目的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幾乎很少有人會去思考,盡管人們經常參觀博物館,也經常看到關于各類博物館的新聞信息。有時候經常這樣,面對我們身邊存在的熟視無睹的事物,我們并不會思考它的所以來,何以去。這是我們的麻木不仁,也是慣常的狀態。 博物館顧名思義,給人的感覺就是博物,就是對從前存在的事物的一種保留,它有文化藝術傳播的功用,有保留傳承技藝的功用,還有就是普及歷史知識的功用。這些都是各類博物館的大致功用,還有就是保存人類文化遺產,保存個人精神財富的功用。現在,它也是研究實驗的機構場所。可見,博物館是個蘊藏豐厚知識和內涵的綜合體系。通俗一點,往小了說,就是東西的保存展覽;往大了說,那就是人類文化藝術的寶庫,高大尚,沒比了。 博物館有如此多的功用,自然也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到了一個新地方,一個城市或者國家,想要了解它的歷史,兩條途徑:一個看書,歷史的文藝的,比較間接。另一個看博物館,非常直接。這個城市存在過什么,有過什么樣的發展歷史,證物倶在,那是最直接的宣說。比從文字的獲得中,更加感性深入。所以,人們到外地旅游,看的除了景點就是博物館。也無非兩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看博物館,有的人走馬觀花,看個熱鬧,圖個新奇。有的人會專業技術的眼光去看,那就是研究鉆研了,學術的也好,興趣的也罷,就比較深入了。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目的。當然,普通人和專業人士的眼光,永遠是有區別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開拓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經歷、閱歷。畢竟,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范圍有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歷史,只能從博物館一類的知識倉庫里獲取。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是一個數學家以自己的知識視域、解讀闡釋所參觀的博物館文物展品的記錄。在本卷中,他主要談了四大綜合博物館及其藏品,對博物館中的著名珍貴藏品予以介紹歷史源流,以及傳承歷史,并對其藝術價值和藝術地位進行了論評。對博物館的記錄描述作品非常多,但是以數學家獨特視角并剖析作品的還幾乎沒有。這也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讓藝術品更加多元化地出現在人們的認知中。 本卷介紹的藝術珍品很多,范圍非常廣,歷史縱深很大。比如達芬奇的各類創作,莫奈、塞尚的畫,埃及的木乃伊,希臘的雕塑等等,可以說異彩紛呈,美不勝收。本書全彩精印,高清逼真,制作精良,本身就是一件不錯的藝術品。閱讀觀賞下,令人賞心悅目。如同親自走了一趟博物館一樣,而且介紹的更詳細,看的更細致。 2021年11月30日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讀后感(二):世界著名博物館的藝術魅力
有幸讀到新近出版的《博物館藝術拾珍》,翻看這本書,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的藝術的豐厚館藏。我們可大致了解這些著名的博物館那些豐富而聞名于世的藝術品,加深了我們對世界各種民族文化藝術的認識與了解。可以說,這是一本通向藝術寶殿的書,由此,我們可窺得世界藝術之廣博美妙,加深我們對這些藝術和文化的理解,以一種更全球化的視角來看待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在這一本書里將其重要和最著名的展品展現出來,亦是精挑細選的藝術品,作者以數學的角度來解讀每一件藝術品,讓我們對這些博物館的藏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這本《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是以展館定位的,因為我們很難在一家博物館里,看到如此內容豐富那么高水準的藝術展品,集聚著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品收藏,讓我們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這些聞名世界的博物館,也是一座精美絕倫的歷史建筑物。如果我們能夠經常在藝術歷史的長廊里飽覽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藝術作品的話,我們的身心都會得到愉悅,精神得到升華。
翻開這本書,如同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館的幾千多年人類最偉大的藝術都展現在眼前,藝術是不分國界的,也不分種族的,只要你用心去體悟,就會與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藝術產生出共鳴,這就是藝術的力量所在。在這本書中,我們欣賞到最完美的藝術,有古希臘、古羅馬等古代文明,也包括歐洲、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級別的藝術品。每一幅名畫都是博物館中的藝術珍藏品,并且書中每一幅畫都有詳細的講述作品的時期、作者、以及其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以及其經典藝術品的魅力所在。
說實話,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去過這些世界級的博物館去參觀,但從書中這些圖片和介紹,已經讓我們得到了美的享受。如果有更多的讀者能在這本書中了解這些來自的世界各地的藝術品的珍藏,則善莫大焉。
讀到這樣世界藝術的寶庫書籍,也是能夠培養我們的藝術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讓讀者直觀的去感受這些藝術品,去體悟祖先古典文化藝術的魅力。這本書印刷清晰精美的畫卷,展現了這些著名博物館的館藏之豐富,并且通過書中對于古代藝術品的描述,讓我們如同身臨其境,來體悟博物館里偉大的藝術品的魅力。特別是當我們看到大英帝國博物館被割裂幾近毀壞的女史箴圖時,我們自己國家的古代藝術品,被外國的博物館收藏,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就更希望我們國家更加強盛。
特別一提的是這本書精美的裝幀,是用最新式的露脊縫線式的裝訂,對于這樣多精美圖片的書翻閱時可以平展來讀,給我們帶來非常愉悅的閱讀方式,這也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讀后感(三):你要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歷史與文化的流傳,一般會有三種介質。第一種是口口相傳,如民風民俗,如山野小調,如志怪傳說,多以地域為單位,帶有濃烈的差異性與地方特色;第二種是文字,早前有刀劈斧鑿的刻印,后來漸漸演化為成體系的記錄方式;第三種則為實物,字畫也好,雕塑也好,還有諸多手工制品,如此種種經過人為與意外的篩選,流傳至今,形成各自獨到的藝術品類。
而有關對藝術的鑒賞,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曾將中國人的審美層次比做一座金字塔,最下也最廣一層為“艷俗”,并非貶義,其指代的是具有廣大群眾基礎的,簡單明晰的偏好。依次往上,則為“含蓄”“矯情”“病態”,所謂曲高而和寡,但恰恰隨著審美攀升,到達“病態”一層,反而成倒金字塔狀,為人人接納。究其原因,無外乎審美下,并無高低貴賤之別,只是因欣賞者個體的喜好差異而自然區分。
那么說回頭,最好的藝術該是什么樣的呢?恐怕是件極為主觀的認定,但無外乎“喜歡”與“愿意琢磨”兩件事。讓人盲目敬畏的,就該讓它在理性邏輯的土壤上安穩著陸,讓人見之生厭的,就得讓它重回大眾懷抱繼續錘煉。就如走進博物館,先粗略挑揀出令自己愉悅的物件,如果再能用點心揪住不放,細細思量其來歷、過往、背景、韻味,自然就達到了欣賞的上上層。
所以對待梁進女士的這本《博物館藝術拾珍》,我萬萬不建議入門者將其看做是指導意見書,而應該將其當成共好者的探討與大略導航,更重要的,是學習一種審美的路徑。借他人之眼看到自己未曾注意的地方,然后有意識地學習值得“琢磨”的點,這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畢竟從選材而言,梁進女士恐怕算得上劍走偏鋒了,以數理之邏輯代入藝術美的鑒賞,用個人專業性去表達審美的多樣,這種小眾與獨特在當下這個流行朋友圈打卡觀光的時代,顯得熠熠生輝。
作為同濟大學金融數學領域學者,梁進所開的高數,一直為學子們津津樂道,因其善用學科間的內在聯系來讓知識流動化,藝術中有數學的照應,數學中有包含哲學的思考,哲學催動著藝術的拓展,自然生成一股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布萊克的長詩《天真的預言》開篇寫著:“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見天國”,當不同的知識體系在同一個維度標量下融合統一,那么無論多大的世界,都能融化在你的眼眶。
那么提及藝術與數學,梁進是如何說的呢。
對盧浮宮博物館中的《蒙娜麗莎》,作者寫道“真實地反映客觀實體是繪畫的靈魂,因此支撐繪畫的支架就是數學中的幾何。”熟悉達芬奇與黃金比例的朋友,一定不會陌生藝術家對形象美的執著,在二維空間中表現三維視角始終是繪畫未被攝影所淘汰的根本原因,而究其科學性,自然是形體與幾何的密碼。
那么讓視線隨著歷史繼續前移,大英博物館中的古埃及文物《死亡之書》更體現著線條的立體感,簡潔明了的線條、因角色定位不同自然放大縮小的結構,使得紙上人物呈現出別樣動感。
假如你認為這樣的寫實風格并不能最好體現科學的價值,那么不妨看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中梵高的《星空》,印象派的畫風讓這幅圖顯得綺麗迷幻,然而浪漫之下,安寧夜空仿佛劇烈流動的濃艷色彩,被人們漸漸證明,其抽象的“湍流”,非常符合著名的“柯爾莫哥洛夫微尺度”,這種在經典物理學的審視下依舊飽滿熱情的作品,才是梁進最贊嘆的美。
過去者,在對科學還未被堪破時,便已學會用自己的理解去相應世界真實的運行,而來到當代藝術,似乎更是越加凸顯著,科學的功勞。在泰特現代美術館中,藝術家蒙德里安幾乎最偏愛造型美,十字形、矩形、紅黃藍簡約色塊、被精巧使用著,顯露出非全等、對立的均衡,這是以符號將自然簡化的表現,也是具有秩序的統一。
“美術的結構是數學的,數學的表達是藝術的。”
當我們還在思考文理之間的界限時,先行者們恐怕很早就預料到,知識的相通才是使藝術得以長存的訣竅。書中指出“歐洲的繪畫一直有一種隱約的科學底線”,無論是丟勒對比例的執著,使他在畫犀牛時竟以僅僅耳聞便能達到透視效果,還是卡納萊托描繪威尼斯風光時對建筑、裝飾、人群散落的精準計算,無一不在解釋,一個畫家若想登堂入室,非得將眼光移出畫布之外,落在更高處去俯瞰蕓蕓眾生,才能超越科技的屏障,與時代的桎梏。
當我們在看博物館時,到底會看到什么?
大眾的審美林林總總,而眼前之物卻是唯一,如果說藝術的使命是從高維處包羅低維的種種,那么審美,就該是從低維里尋找高維的通性。這種貫通,可以是宗教作品中對自然的崇拜與敬畏,也可以是印象派里對萬物的解構與重塑,可以是遠古壁畫上對未來的暢想與覺醒,也可以是現代藝術中對過去的沉思與紀念。
接納所有人,并理解每個人,這才是我們該看到的東西。
腳下也許很窄,可世界很寬闊,眼光也許可以廣博,但“喜歡”這種感覺得最為私人。就像我挺喜歡梁進女士在埃爾米塔什隨記中的信手一筆,感慨如此高門檻的展覽竟是免費的。
展品如此宏偉博雜,但免費的感受又帶著如此小確幸的驚訝,如此便很好了。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讀后感(四):那些藝術里的數學之美
01
我要是指著一幅畫說美,很多人會點頭,但我要是指著一堆數字方程說美,估計大部分人就得搖頭了。
提起數學,我們很多人只會枯燥乏味或者復雜深奧。其實,數學里也有美學。
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就數學本身而言,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認為數學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數學的嚴謹性,而沒有體會出數學的內在美。”
數學之美,蘊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藝術當中。
02
有這么一位數學教授,把她發現的藝術里的數學之美對我們娓娓道來。
梁進教授在她的這本《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里,帶我們走進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館,去領略繪畫、雕塑里的數學之美。
其實,從這本書標題中的“收斂”二字,我們就可以窺得幾分數學的影子。收斂這個詞來自于數學當中的微積分,大意是指會聚于一點,向某一值靠近。與之對應的數學當中的另一個名詞叫做“發散”。
《博物館藝術拾珍:收斂篇》選擇了世界四大綜合博物館以及一些歷史特色明顯的博物館,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盧浮宮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埃及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等,尤其是很具有歷史和相關博物館記憶的作品。
03
有的時候,我們覺得藝術美,恰恰是因為里面涵蓋的數學元素。
大家耳熟能詳,并且出現在很多人初中課本當中的一定有這條——美的起源:黃金分割比例。
黃金分割是指將整體一分為二,較大部分與整體部分的比值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比值約為0.618,這個比例被公認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在古希臘時期,有一天數學家畢達哥斯拉走在街上,在經過鐵匠鋪前他聽到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于是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后來,古希臘數學家歐多克索斯將這一比例進行系統研究,其研究結果被寫進歐幾里得的著作《幾何原本》里,至今廣為流傳。
而畫家們也發現,按0.618:1來設計的比例,畫出的畫最優美。因此,黃金分割的數學美學在很多著名的藝術品中被使用過。
在達芬奇的作品《維特魯威人》、《蒙娜麗莎》、還有《最后的晚餐》中都運用了黃金分割。
古希臘的著名雕像斷臂維納斯和太陽神阿波羅都通過故意延長雙腿,使之與身高的比值為0.618。
建筑師們也對數字0.618特別偏愛,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巴黎的圣母院、埃菲爾鐵塔,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廟,都有黃金分割的足跡。
04
數學之美,也同樣體現在幾何圖形當中。
畢達哥拉斯說:“一切立體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圖形中最美的是圓形。”因為這兩種圖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對稱的。
其實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根據對稱設計的東西:小到一塊橡皮、一只球拍,大到一架飛機、一座建筑。
著名的北京人民大會堂,高聳入云的上海東方電視塔,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樣的組合圖形,銅錢式的圓中方,美麗的“雪花”圖案,都顯示出幾何圖形的對稱美,和諧美。
梵高的《星空》,印象派的畫風讓這幅圖顯得綺麗迷幻,然而浪漫之下,安寧夜空仿佛劇烈流動的濃艷色彩,被人們漸漸證明,其抽象的“湍流”,非常符合著名的“柯爾莫哥洛夫微尺度”。
05
就連看起來無趣乏味的數學方程,也有其藝術之美。
比如,心形線方程。
在威廉布萊克的畫作《雅各布之夢》(也叫《雅各布天梯》)中也體現了數學模型之美。
這幅畫講的是布萊特的弟弟羅伯特死的時候,悲痛的布萊克看見他弟弟的靈魂穿過屋頂冉冉上升,“歡樂地拍著手”,他得到靈感將圣經舊約里雅各布做夢登天梯的故事畫出來。
不同于其他許多天梯是直上直下的畫,布萊特的天梯是意味深長地螺旋上升的,形成一個三維圓錐螺旋線。整個畫面很數學。
06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門科學。
它的特點是精密性,廣泛性,抽象性。
藝術中涵蓋著數學,就像數學和藝術分別是兩個集合,但兩者并不是并集的關系,而是交集的關系。
“美術的結構是數學的,數學的表達是藝術的。”
當我們還在思考文理之間的界限時,先行者們恐怕很早就預料到,知識的相通才是使藝術得以長存的訣竅。
看完這本書,或許你可以試著用新眼光重新去審視那些藝術品:達芬奇《維特魯威人》中暗含的黃金人體比例,倫勃朗筆下呈現自然界“正態分布”的群像,莫奈《睡蓮》中體現出來自然界的函數映射......
就像梁進教授所說的:“我從數學角度分享一些對博物館珍品的感想,怕數學的讀者也不用怕,我不會用數學公式轟炸讀者,只是用數學思想和觀點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藝術,暢游博物館,或許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