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里的歐洲史》是一本由〔日〕西原稔著作,中譯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頁數:28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一):音樂背后的宗教、文化與政治
作為一個普普通通家庭長大的獨生子女,我小時候最好的伙伴的一臺收音機,聽過最多的是相聲與評書。
我熟悉單田芳與劉蘭芳,喜愛馬三立和侯寶林。那時候我沒有手機與電腦,接觸不到外面的世界。
90年代大多數家庭不注重或者說也負擔不起音樂教育,所以我對歐洲音樂知之甚少,直到上了高中,我同桌讓我聽了一首鋼琴曲,馬克西姆的《克羅地亞狂想曲》,我被驚呆了,我迷戀上了馬克西姆。
某度上說《克羅地亞狂想曲》用明快的節奏描述了飽受戰火洗禮后克羅地亞灰燼中的殘垣斷壁,夕陽倒映在血泊和塵埃之中的悲慘的畫面。
這的確是我聽那首曲子時候的感覺,凄美、滄桑、悲壯,但又含著希望與未來。
馬克西姆還有一首我很喜歡的鋼琴曲《出埃及記》,它也是一首描述戰爭的曲子,講述的是猶太人在戰火之中重建猶太國家以色列的故事,你看,大多數能走向偉大的音樂作品,背后往往有著厚重的歷史。
那么在更早的16世紀,古典音樂與歐洲歷史又有著怎樣牽絆與淵源。這本書就在從音樂的角度為我們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這其中牽扯到的不止有涉及宗教改革的贊美詩,還有圍繞戰爭的樂曲,書中有一段話很觸動我——“三十年戰爭以《音樂的喜悅之泉》開始,以一首《上帝,你可曾深深憐憫》落幕?!痹S茨的音樂作品折射了三十年戰爭的歷史,這或許是音樂的更深層意義所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人們總要將所感所想訴諸于口,于是有了詩歌,有了吟唱,有了旋律,不論是激昂的出征序曲,還是戰敗時的四面楚歌。
藝術總與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音樂、詩歌、繪畫都是如此。
當時代走向王權至上,音樂也會成為“皇室的音樂”,如果有一個愛跳芭蕾的國王,那這個國家的宮廷樂的發展一定極為繁盛。
而當時代走向帝國主義,隨著工業化社會的到來和霸權主義的影響,音樂家們敏銳的捕捉到了歐洲國際的巨大變化,在這個時期音樂遍地開花,仿佛音樂家們也有屬于他們的戰場。
看這本書,跟隨著音樂與歌劇一起探索歐洲各國的發展史,歷史從來都不是片面的、單一的,多維視角去探究的話,歷史才會更加有趣。
而音樂,或許不是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生命中的必須品,但它依舊可以作為一種養分滋養我們的靈魂。
“這世界本邋遢,還有什么可怕。”
另貼心提示:書后附錄中有本書部分古典樂曲的試聽,配合食用,效果更佳哦。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二):《音符里的歐洲史》:古典音樂的另一面
提到古典樂,第一個浮現的詞便是優雅,然后是高貴,有品位。但無論聯想到多少詞,唯獨沒有想到的是歷史。
欣賞藝術的時候,最容易忽視的一點就是歷史,但是最不應該忽視的一點,也是歷史。每位作曲家、戲劇作家都無法擺脫當時歷史對他們的影響,更別提我們熟知的那句話“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那些讓我們動容的戲劇和音樂,都是擺在濃郁的歷史背景和事件的幕布上。
《音符里的歐洲史》就是一本結合歷史事件和古典樂以及戲劇來講述音樂的書。該書從16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基于世界史上各種事件與音樂作品的創作、音樂文化的創新和蛻變來探究音樂。該書按照時間順序,以重大事件為章節,在敘述歷史事件同時講述了對應的音樂作品,讓人耳目一新。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歐洲史伴隨著宗教變革和更迭,少不了流血和沖突。不少戲劇就是根據宗教沖突創作的。
梅耶貝爾以“圣·巴托洛繆之夜”大屠殺以及后續發展為題,創造了歌劇《胡格諾派教徒》。該劇也是他的大歌劇代表。
埃弗蒙特伯爵因反對對新教的迫害被捕,并于1568年處于死刑。該事件成為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文豪歌德則以埃弗蒙特伯爵為主人公,創作了歌劇《艾格蒙特》(埃弗蒙特的德語名)。貝多芬為該劇作曲配音。
當我們靜靜欣賞歌劇,體會里面復雜的感情和沖突的時候,這不僅僅來源于劇作家的想象,更來自百年前的流血、沖突和戰爭。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18世紀下半葉最大的事件是法國大革命。導致這場大革命爆發的最具影響力的事件是1784年上演的博馬舍戲?。骸度S利亞的理發師》以及有名的《費加羅的婚禮》?!顿M加羅的婚禮》以當時的法國社會為創作背景,后由莫扎特將其搬上歌劇舞臺。
在當時,雖然這兩部戲劇的公演受到了很多的阻撓,并且多次被審核,但是這依然無法改變優秀的戲劇為時代發聲的事實。
《費加羅的婚禮》劇照-來源網絡,侵刪
提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很多人都被那優美婉轉的旋律所吸引和折服。這么,好聽的音樂,你可知這是為了緩解維也納的陰郁氣氛而創作的?
1867年,奧普戰爭中奧地利慘敗于普魯士。這場戰爭對決定中歐地區的霸權歸屬與德語圈的絕對強國有著深刻的意義。這次戰敗給奧地利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施特勞斯為了緩解失落情緒,創作了流芳百世的名作《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讀完《音符里的歐洲史》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了音樂不僅僅是純粹的藝術,同時還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使命。在歷史的幕布下,音樂作品閃耀著他們獨特的華彩,不僅僅是因為作品的優秀,更是因為歷史事件賦予了它們獨特的魅力。而這一切,都藏在歷史長河中等待我們去發掘。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三):克倫威爾差點導致了英國音樂的枯竭!
《音符里的歐洲史》概括起來就是一部歐洲歷史的小記,音樂史的大記。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這本書說的就是歐洲的古典音樂,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珀塞爾的《瑪麗女王葬禮音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這些有名的曲子,然后在我讀了前三章之后,我就發現,嗯,還有歌劇,多尼采蒂的《安娜·波萊娜》、保羅的《畫家馬蒂斯》、梅耶貝爾的《胡格諾派教徒》……然后后面了解到歌劇確實是一種音樂藝術,也是我孤陋寡聞了。
所以“音符”有音樂和歌劇,再談談為什么是音符里的歐洲史?
《音符里的歐洲史》以時間為軸,從16世紀中葉時的音樂一直講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6世紀的歐洲是離不開宗教改革的,因為16世紀科技開始興起,天主教教會的教條主義受到了沖擊,所以先后有馬丁·路德、加爾文派、托馬斯·閔采爾、亨利八世分別從不同方向,成立不同教派來反抗天主教,進行宗教革命,比如馬丁·路德主張批判天主教的贖罪券;加爾文派側重工商業,主張將社會生活從宗教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閔采爾主要是農民、礦工等階級;亨利八世以自己的婚姻為契機創造了英國國教會,一度導致英國國內因存在天主教、英國國教會和信仰加爾文主義的清教徒勢力而混亂……
那么這又與音樂有什么關系?
說一件嚴重的事:
這件事發生在1649年克倫威爾掌權時期,克倫威爾掌權之前是查理一世,查理一世信奉天主教,而查理一世之前是伊麗莎白一世,她是天主教和英國國教會的中立,也是在同一個時期,信奉加爾文主義的商人們逐漸變成清教徒,克倫威爾就是一位清教徒,而在第一章的內容中就有講述,加爾文派:
所以,在之前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瑪麗一世、伊麗莎白一世、查理一世時期盛行的歌劇遭到了大破壞,形成了倒退,如果不是查理二世在克倫威爾去世以后完成了君主復辟,那么歐洲英國的音樂只能是日漸衰微。同時,由于查理二世在異邦流亡的時候吸收了歐洲其他國家優秀的音樂,所以查理二世雖然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對于英國的音樂史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然還值得一提的就是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時期的英國作曲家亨利·珀塞爾,前面也提到過他所創作的《瑪麗女王葬禮音樂》,那就是為發動了光榮革命的瑪麗二世所創作。
所以看到這兒,我們其實便能知道《音符里的歐洲史》這一本書的意義何在了。它不是簡單的講述一曲音樂,一段歷史,而是把一曲音樂放在一段歷史下去講述,以簡單易讀的語言,其實,關于歐洲古典音樂現在我們很少有人能聽懂了,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通過這樣一本書去了解它們創作的歷史背景,那么我相信,我們會對那段音樂,甚至那段歷史有更深的了解!
最后小提一下這本書的閱讀小感受:
1.這本書拿起來的質感很好,因為它是精裝硬殼的,所以拿在手上讀就會很方便,更喜歡的是它有書簽帶,就不用自己準備書簽了!
2.每一頁都會在書的側邊有帶圖注釋,尤其是人名是時代,因為我自己對歐洲的歷史不是很了解,所以我經常就會很迷一些人名,什么查理、瑪麗、伊麗莎白、腓特烈……但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這種感覺沒那么強烈,它的側邊注釋真的超贊!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四):從《音符里的歐洲史》看古典音樂與歐洲歷史的淵源
2018年2月,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上,年近九旬的巫漪麗女士顫巍巍地扶著鋼琴坐下,10秒之后,全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只見她穿著藍色禮服,微微弓著的背盡量挺得直直的,關節已經變形的手指輕輕地撫著鍵盤,一曲《梁?!窂乃闹讣饩従徚鞒?,在場的觀眾被深深地吸引,沉醉在美妙的鋼琴曲中,猶如翩翩蝴蝶在眼前飛舞。
巫漪麗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獻給了音樂,她是用鋼琴演奏《梁?!愤@支曲子的第一人。
她說:“我一輩子想著跟音樂作伴兒,不求聞名于諸侯?!彼靡皇住读鹤!窂棻M了自己的“一生優雅”。
音樂在普通人的生活中似乎無足輕重,可是對于某些人來說,音樂是不可或缺的。
音樂不僅可以陶冶情操、讓人煥發生機與魅力,還能給處于痛苦中的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東方之子》節目中,中央音樂學院教授高天講述了一個故事,一位喪子的父親因為孩子的離世,不愿意再提起孩子,在音樂治療師的治療中,父親由拒絕到接受,終于走出痛苦,愿意面對現實,重新再要一個孩子。
音樂治療還應用在手術病人的術后康復和孕婦生產中,音樂的魅力和治療效果讓人驚嘆。
在《音符里的歐洲史》這本書中,日本音樂學家西原稔先生,通過一個個精彩的故事,給我們講述了從16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古典音樂與歐洲歷史的淵源與關聯、作用與反作用。不得不說,這部書更像是一本音樂的發展史。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國王應該是端莊大氣,正襟危坐的,可是國王路易十四卻喜歡芭蕾,還自己親自跳芭蕾舞。15歲時,作為《芭蕾之夜》的演員,路易十四刪汰表演,扮演“太陽”,并因此獲得“太陽王”的稱號。
路易十四的統治時期是君主專制的全盛時期,法國也形成了壯麗的宮廷文化,這在其他國家是沒有的,路易十四的宮殿里,有三個種類的樂隊,有“皇家室內樂”、“皇家室外樂”、“皇家教堂音樂”,這些樂隊都由路易十四親自精細編組,就連芭蕾和格歌劇的作曲都需要得到國王的特別批準。
晚年時,路易十四疾病纏身,不再喜歡跳舞,愛上了舒緩的羽管鍵琴音樂。
德累斯頓起義與音樂家羅伯特·舒曼
舒曼的鋼琴曲《夢幻曲》是一首家喻戶曉的小曲子,1849年,革命烽火引發了德累斯頓起義,此時鋼琴家舒曼正在創作鋼琴作品《四首進行曲》。長期以來,舒曼一直在與精神分裂癥作抗爭,他坦言:“只要我依然年輕力壯,我就希望能進行創作,即使有一天魔鬼不再驅使我這么做了……”
德累斯頓起義后,克拉拉為了穩定舒曼的情緒,也怕他被征用入伍,于是帶著舒曼和女兒一起藏身到庫萊伊沙,事實證明,克拉拉的這項行動太正確了,很多普通人在那次起義中被屠殺。
如此動亂的時刻,鋼琴家舒曼還在堅持創作,好在革命的動亂并沒有刺激到他脆弱敏感的神經,才給后世留下了諸多的經典音樂作品。
第一架鋼琴的誕生
說起鋼琴之王,很多人都知道弗朗茨·李斯特,他不僅是鋼琴之王,也是樂器之王,如果沒有他,鋼琴可能不會成為樂器之王。而弗朗茨·李斯特使用過的鋼琴是施坦威鋼琴,他還在1883年親自給施坦威公司致信,表達對施坦威鋼琴的極度贊賞。
海因里希.施坦威格在1836年制造出了第一架鋼琴,海因里希以前是移民鼓笛樂手,退伍后,學習木工技術,還鉆研制作鋼琴零部件,才在展覽會上推出了兩架臥式鋼琴和一家三角鋼琴,我們現在見到的一般以三角鋼琴為主。
施坦威鋼琴經歷過銷售低谷,巨大損失后,終于在引進美國技術后,開始向世界頂級鋼琴的標準發展,這才有了知名鋼琴家的使用和推廣。
書中還列舉了很多名人和音樂的故事,18世紀的歐洲,是混亂時期,也是大變革時期,這些環境是否影響了莫扎特的創作?美迪奇家族和歌劇始祖的關系?歌劇又是如何發展和創新的?
可以說,這是一本歐洲作曲家和古典名曲的合集,是古典音樂愛好者打開認知的啟蒙書,書末還有超值附贈的15首古典樂曲,可以免費試聽。
閱讀此書的過程,絕對是一場音樂的洗禮、聽覺的盛宴!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五):《音符里的歐洲史》:不只是歷史 音樂,還有繁華背后的悲哀
文/葉小禾
以聯姻的方式來維護國與國之間的交情、穩固皇權的事例由來已久。
享有"落雁"美譽的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因為匈奴“五單于爭立”窩里斗,呼韓邪單于為了依靠漢元帝,自請為女婿。于是,元帝決定把才貌雙全的宮女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
而在呼韓邪單于死后,皇帝指令王昭君遵從“胡俗”,也就是“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盡妻其妻。”沒辦法,王昭君只得含羞忍辱改嫁給呼韓邪長子雕陶莫皋,與其共同生活了十一載。
一個柔弱的女子,承受車馬勞頓,離開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族群生活。且不說生活習慣的差異,還肩負使命,維護交情。哪里還能內觀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說是政治聯姻的犧牲品。
不僅在東方如此,在遙遠的歐洲亦是如此。這本《音符里的歐洲史》不僅用音樂解答了歐洲史的秘密,也讓我們看到了隱藏在繁華背后的愛情悲哀。
作者西原稔是日本桐朋學園大學教授,主攻18-19世紀的音樂社會史、音樂思想史。著有《歐洲大陸的鋼琴:19世紀市民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誕生》《新編音樂家社會史》等。
01富有與權力的象征
16世紀末,歌劇誕生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起因是一群文藝人熱衷于恢復古希臘的戲劇,他們力圖創造出一種詩歌與音樂相結合的生動藝術。
他們經常在貴族巴爾第(Bardi)和柯爾西(Corsi)家聚會,嘗試在和聲伴奏下自由吟唱的音調,不但可以用在同一首詩歌中,還可以用于整部戲劇中,效果不錯。于是產生了最早的歌劇,當時也稱為田園劇。
隨后,在維也納和薩爾茨堡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歌劇《金蘋果》是安東尼奧·切斯蒂的登峰造極之作,并且在利奧波德一世與西班牙公主瑪格麗特·特蕾莎的婚禮上首次亮相。
因為舞臺場面宏大,王室把宮殿的中庭當作舞臺。甚至,皇帝夫婦也親自登臺演出牧歌劇《阿奇絲與加拉迪亞》,可見,對歌劇重視的程度。殊不知,皇室投入這么巨大的資金來舉辦這場婚禮,只是因為攀比心理,展示國王的富有和至高無上的權力。
02歌劇與皇權的依附
歌劇與皇權緊密相連,皇權需要歌劇的宏大場面來展示,而歌劇表演也需要皇室的資金支撐。
就拿這部《金蘋果》來說吧,它對舞臺的布景和場景轉換要求繁雜,相應的耗資巨大。如果沒有皇室的大力支持,即使再好的作品也無法展示出來。
皇室充分地利用歌劇的無窮魅力,讓民眾臣服于皇權之下。在《宇宙的歡喜》劇中,克勞迪亞公主飾演月神,她的侍女扮演圍繞月亮的行星,眾星捧月,營造一幅神話般的美好景象,寓意著皇權的永恒。
03繁華背后的悲哀
權力與權力的政治聯姻,婚姻只是為了權力的鞏固,而不是取決于愛情,對當事人來說,沒有愛情的婚姻是可悲的,何來幸福的生活?繁華背后,沒有人關心公主與國王之間有沒有愛,婚后生活幸福與否?
一場比一場宏大的豪華婚禮,反襯出無愛婚姻的無力感。公主也好,國王也罷,只不過是政治上的棋子而已。他們選擇不了自己的婚姻,更決定不了自己的未來。
婚姻成了王室結盟的導向,當年法蘭西國王亨利二世與凱瑟琳·德·美第奇大婚時,還需要征得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許可。
由此可見,繁華背后的無奈是多么的悲哀。
04結束語
婚姻只是《音符里的歐洲史》的冰山一角,它不僅揭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還重現了作曲家以及改變世界的名曲,讓我們從跨學科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同時,在特定的時代框架中思考音樂。
值得一提的是注解陪伴在頁面的右側,閱讀時,可以隨時查閱,很方便,很貼心,免去了閱讀時,查閱資料的繁瑣以及影響持續性閱讀的快感。
《音符里的歐洲史》讀后感(六):《音符里的歐洲史》——悠揚的樂曲下的歐洲史
領悟音樂的人,能從一切的世俗煩惱中超脫出來。——貝多芬
在歐洲的歷史觀念中,歐洲人把自己視為統一的整體,這種先驗的思想不僅僅是來自于在過去歐洲皇室乃至人民對宗教信仰的相同或相似,更在于在歐洲這片土地上有著共同的文化追求。
無論是高貴的皇室,還是底層的附庸,他們都欣賞著相同的音樂作品、演奏著相似的樂器,無論是高雅的宮廷背景音樂還是活躍的游吟詩人,他們都認同著相同的音樂體系。
我們可以驚訝的發現在歐洲史上各種事件與音樂作品的創作、音樂文化的創新和蛻變密切相關,甚至與宗教沖突和王權繼承。
甚至在歐洲各類歷史事件中留下來的音樂文化,影響了宮廷關系、國家政治和國際體系,在本書中我們都可以清楚的看到。
文化和藝術與支撐其活動的社會基礎是密不可分的,悠揚的歌聲不僅僅串聯在歌劇中、舞臺劇、音樂劇,更是成為一次次重點歷史事件的見證者甚至催化劑。
本書的背景涉及16世紀中葉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而悠揚的音樂串聯起了這一件件的歷史故事。
在音樂史的發展過程中,無法離開兩個歐洲政治家族對音樂史的影響。這兩個家族是美第奇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
《音符里的歐洲史》通過:通過音樂藝術貫穿歐洲的視角來考察音樂史,來著重發現那些在音樂發展的歷史研究中那些并未涉及卻又不能忽略的事實。
美第奇家族
在美第奇家族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美第奇家族影響著歐洲藝術的發展,乃至世界藝術的發展。
美第奇家族的全盛時期,從公元16世紀下半葉開始,我在之前的書評《地球的天空》中描述了,16世紀是人類科學史、觀念史和文化史的劇變時期。
在這一連串社會劇變中,從科學啟蒙到文藝復興的背后都有著美第奇家族的身影,美第奇家族資助文藝復興的杰出藝術家們,包括:“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
在歐洲歷史中提到文藝復興就不得不提美第奇家族,家族成員甚至成為了教皇——克萊芒七世。
之后,嫁給法國國王亨利二世的凱瑟琳·美第奇和嫁給亨利四世的瑪麗·美第奇成為小提琴和歌劇的真正始祖,促成這段婚姻的正是家族成員克萊芒七世。
瑪麗與亨利四世結婚時,法國的波旁家族已經背負巨額債務,美第奇家族的巨額嫁妝幫助波旁家族償還了大量的債務,同時也給法國帶去了大量的藝術家。
瑪麗在巴黎結婚的期間,歌劇創作者卡契尼也一同跟隨為二人演奏,在巴洛克時代的歌劇是極盡奢華的。
歌劇往往是為皇族婚禮或者權位繼承的國家盛事所演出,逐漸的歌劇也成為國家盛事的一種代表,花費巨大,甚至無法想象的。
歌劇已經成為重要的外交演出手段,既是展示本國力量和權勢的考量,也是皇族實力的綜合體現。所以歌劇的形式慢慢逐漸復雜,融合了作曲家、表演家、小提琴家等各類藝術形式的綜合體現。
哈布斯堡家族
在書《哈布斯堡王朝》中,介紹了哈布斯堡家族如何在歐洲馳騁,成為歐洲最強盛的王朝之一,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家徽——雙頭鷹插滿了歐洲的各個城堡。
哈布斯堡家族一直通過聯姻來擴大疆域,女皇瑪利亞特蕾莎就說:“讓別人去打仗吧,而哈布斯堡家族負責結婚就好?!?/p>
16世紀的歐洲,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王朝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王朝,在王朝中心的維也納和薩爾茨堡成為各個皇室成員向往不已的藝術中心。
當卡瑟琳·美第奇和亨利二世結婚時,全權負責這場婚禮的教皇,是美第奇家族的克萊芒七世要先征得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查理五世對這樁婚事的許可。
在西班牙哈布斯堡和奧地利哈布斯堡的關系當中,是通過一場場盛大的文化音樂盛世來展現的,在利奧波德一世和瑪格麗特·特蕾莎的婚禮中,舞臺劇持續了一年。
王室把宮殿的中庭當做舞臺,同時皇室投資10萬古爾登建造科爾蒂娜劇場,在舞臺上,希臘神話中的海馬牽引人魚的畫面、太陽劃過夢幻般的天空等場面都十分壯觀。
在這部五幕劇**分為67場,切換布景23次。哈布斯堡家族皇室對音樂和文化的熱愛也催生出了一批批音樂節和藝術家在維也納誕生,后來那些名揚世界的圓舞曲,以及約翰斯特勞斯等杰出的音樂家們層出不窮。
結語
在低生產率的古代社會,包含音樂的藝術主要由皇室貴族們所熱衷的生活方式,音樂家們也由皇室貴族們所資助,但是這種文化趨勢是逐漸的向下的并深入地被所有的百姓所接觸。
從音樂史來看,樂曲不單是為音樂作品而譜寫,他也有其誕生背景。在一個大的時代框架中以音符為發展角度、以社會史為視角是本書最大的特色。
專做讀書總結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