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醫學史》是一本由[英]羅伊·波特 主編著作,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裝圖書,本書定價:78.00元,頁數:492,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劍橋醫學史》讀后感(一):文明不過是人類歷史薄如蟬翼的邊緣
“醫學的宗旨是什么?醫學的終點在哪里?它的首要責任是讓人們盡可能長壽,而無論情況為何嗎?”雖然我們并不能全面地理解醫學,也不能解決一些現在仍舊不能解決的疾病,但是通過了解醫學史,對于人類醫學的進程總是多些了解,并且可以開始理解醫學的重要性。醫學發展到如今,已然進入一個龐大的體系,里面混雜著太多我們不慎了解的方面,有時也會無端生出一些誤解。通過本書的閱讀,可以宏觀地了解醫學的各個方面,開拓視野。
本書通過十章不同權威史家的敘述,從醫學的興起、醫學科學直到展望未來,宏觀的講述了四千來來醫學的進程。其中還涉及了藥理學、基因工程、心理疾病等等。到如今,我們雖然生活在較完善的醫學體制下,我們依舊對身體健康抱有焦慮的態度,一些保健費用年年增加,醫患矛盾也時有發生。或許當我們宏觀地了解的醫學的進程,我們就能夠更好的和自身健康共處,更好的和醫學共處,也會適當地減少焦慮。
雖然人類從一開始的適應自然到后來的利用自然,開始通過和自然共生來維持生計,但是農耕卻開始增加了人類染病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類脫離了猩猩猿類的厚重毛發后,也變得更容易受蚊蟲等叮咬,并且對于一些動物之間傳播的疾病也沒有免疫抵抗能力。城市的聚集性讓人口長期聚集在某一處,當某些傳染性強的疾病開始傳播,初期的后果往往也是嚴重的。隨著時代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這樣大規模的后果是人們所不能承受的,所以這就是為什么在大規模傳染性疾病蔓延的時候,國家之間會互相幫助挺過難關。這些現象無一不說明了醫學對社會的重要性,
“從江湖游醫、金屬溶液、放血療法,到疫苗接種、器官移植、基因工程,人類醫學已經走過四千年。”但很多時候,我們依舊不了解疾病是什么。疾病、醫學、治療,彼此之間相互連接,也同樣連接著整個社會,如同現在的光景,我們迎來了21世紀的困境,醫學也在不斷努力向前。只有了解了醫學的進步史,我們才能夠減少焦慮,以積極的態度去看待現代醫學,才能理解醫學的前進方向。
《劍橋醫學史》讀后感(二):以何為醫?何以為醫?
我們今天正生活在醫學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再次尋求突破的時期。在過去的兩百年里,特別是在近幾十年,醫學已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成功。然而,面對醫學可能走向何處等諸多問題,社會上存在著深刻的個人焦慮和公眾爭論。
在古埃及,治療是巫醫的特權,神靈掌管凡人疾病,而巫醫能與超自然界溝通,減輕人類的痛苦。而在古希臘,人們將阿斯克勒庇俄斯視為至高無上醫神,宗教治療是一種始終存在的替代選擇。其中希波克拉底和蓋倫為醫學巨人,希波克拉底提出“體液學說”:他認為復雜的人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黑膽這四種體液組成的,四種體液在人體內的比例不同,形成了人的不同氣質:性情急躁、動作迅猛的膽汁質;性情活躍、動作靈敏的多血質;性情沉靜、動作遲緩的粘液質;性情脆弱、動作遲鈍的抑郁質。當代看來,他的此套理論并不正確,但是此觀點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他的醫學觀點對以后西方醫學的發展有巨大影響。不僅如此,他為病人護理、醫生態度及理念創立的標準流傳至今,《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希波克拉底警誡人類的古希臘職業道德的圣典,他向醫學界發出的行業道德倡議書,是從醫人員入學第一課要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全社會所有職業人員言行自律的要求。蓋倫音其著作的廣博性和權威性,其理論和實踐達到了令歐洲人迷信的地步,人體解剖學說根深蒂固,千百年來無人質疑其研究結果事實上皆來自于解剖猴子或狗的尸體。側面來說,他使歐洲醫學停滯了一千多年。而在羅馬帝國滅亡后,煉丹術、占星術、神藥等黑暗醫術在西歐大行其道。
現代家庭醫生的出現標志著人們已經了解科學與醫學的關聯。人們逐漸認識到,醫學不僅是一門技藝,而且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一個人必須掌握生理學等學科的知識,才能進行有效診斷,治療病人。這種認知上的提高,推動了大西洋兩岸的醫療改革。盡管如此,到直到15世紀左右,促使解剖學成為醫學科學之基礎的意見氣候才初步形成。19世紀時,將動物用作實驗用途被納入了政治議程,甚至促成了一個皇家委員會的成立,以審查實驗醫院。從此可見,醫學的發展一直裹挾于宗教和政治之間。
18世紀70年代由安東斯特克主導的醫院改革成為病房臨床教學的開端。19世紀初,醫院逐漸由慈善、照護和恢復場所,轉變為醫療權威機構,持續至今。二戰結束后,制藥業蓬勃發展。抗生素的成功和新的物理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公眾和政府對醫學進步的信心。現代醫學是強大的、有效的,而且可能會更強大、有效。它治療疾病的科學技術發法為人類帶來了巨大收益。而沒有了慈善理念的機構,醫患關系再也無法回到幾世紀以前。
醫學與時俱進,隨著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而做出改變。新的目標和技術創新不斷出現,醫學的發展速度也一直增長趨勢。不可否認的是,在每一個階段,政治家、利益集團和社會都會發表他們的種種意見。醫學也總是無法擺脫倫理問題、立法和訴訟的磨難。這是一個長期、艱苦且成本高昂的事業,只有堅持不懈,我們可能就會發現最佳良藥。
——寫于2022年的新冠時期。
《劍橋醫學史》讀后感(三):多幸運,生在醫學發達的現代
盡管醫學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目前醫學界彌漫著一種失望和懷疑的氣息。
這本《劍橋醫學史》從人類發源史開始到現在醫學在人類面前的發展,通過歷史分析,將醫學置于顯微鏡下,探索是什么力量推動著醫學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并將繼續發生變化。本書從西方醫學主要專業的起源、興起和現狀的歷史到現今蓬勃發展的醫學體系,通過這本書所提供的歷史視角,悖論越健康長壽,對醫學就越焦慮。
在農耕出現之前,人們的生活方式多以經常遷徙、廢棄物較少及沒有馴養動物,人口的低數量和低密度少了病毒與細菌感染的概率。那么疾病是怎么來的呢?農耕和疾病有著很大的關系。根據美國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的闡述,人類與夠共有的疾病為65種,與牛共有的為50種,與綿羊和山羊共有的為46種,與豬共有的為42種,與馬共有的為35種,與家禽共有的為46種。這些動物與人類一樣,其排泄物污染了飲用水,人類又將排泄物耕種在泥土里,飲用水循環使用,極大地擴大了寄生蟲傳播的鏈條。
我們再來說說不同流派的疾病觀,古巴比倫和古埃及的巫醫認為,某些皮膚病是易感性疾病,與皮膚病患者接觸很有可能會被感染,盡管從現代人們的上帝視角看起來,這有些荒唐可笑,就像是我們看劇時,那些巫醫說的一些莫名其妙的話,國王都很當真一樣可笑。他們認為醫者分兩類:一類需要藥物、藥水和繃帶等為人治病的醫生,一類是用咒語和宗教儀式治病的術士。古希臘醫學有宗教治療、飲食療法、解剖學、方法派和醫院。基督教的疾病觀就是病榻邊要有醫生也要有牧師;醫院的發展,服務于不同群體。他們的狂熱近乎瘋狂,基督教認為痛苦是隨著原罪來到人間的。因為原罪,男人必須汗流浹背地勞動,女人必須在撕心裂肺的疼痛中生育,他們認為疾病是一種天意和懲罰、審判和磨難。(想想都覺得離譜)
劍橋醫學史
9.4
[英]羅伊·波特 主編 / 2021 / 譯林出版社
現代醫學是強大的,有效的,他在發展的道路上,會更加強大、有效。縱觀如今的新冠病毒,雖然已經研制出了新冠疫苗,但是他們的變異速度和變異能力是我們目前還無法掌握的,但好在人類醫學發展的這么多年,對疾病的研究已經足夠深透,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就可以打破戴口罩的局面,回到我們大家夢寐以求的2019年冬之前。醫學不能夠被科學束縛,但是醫學應該扎根于科學之中。
《劍橋醫學史》讀后感(四):醫學史大家羅伊·波特扛鼎之作,譯文全新修訂,經典重版歸來
在疫情的影響下,醫學的細節、醫學的歷史、醫學的宗旨日益受到關注。醫學僅僅與科學和技術有關嗎?誰控制和主導醫學的發展?醫學是由供需決定,還是由市場力量塑造?醫學在幾百年的高歌猛進之后,是否也存在問題與困境?近日,譯林出版社推出醫學史重磅之作《劍橋醫學史》,既全景描畫了人類醫學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也銳利地洞察到現代醫學面臨的困局與危機。
《劍橋醫學史》由羅伊·波特領銜一眾醫學史權威學者編撰而成,名家云集。羅伊·波特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醫學社會史、醫學文化史的先驅,被譽為“那一代最偉大的醫史學家”。他先后執教于劍橋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1993年起在倫敦大學學院維康醫學史研究所擔任醫學社會史教授,直至退休。
羅伊·波特博聞廣識,除醫學史外,在歐洲史、啟蒙運動、地質學等領域也頗有成就,一生中編撰著作超過100部。遼闊的學科涉獵,使他超越了傳統的醫學史研究,開辟了新的史學方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和方法,羅伊·波特召集了一群醫學史界的權威學者,包括英國學術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等,共同撰寫了《劍橋醫學史》。它甫一問世,就成為教科書級的經典之作。
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醫學科學技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相應的,醫學史編撰也常常等同于記錄成功者的足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偉大醫生的傳記、醫學知識的進步、疾病診斷和治療技術的突破成為醫學史書寫的基本格式。以羅伊·波特為代表的醫學史家對這樣的編撰傳統提出了質疑,認為這使得醫學史研究成為一種過于簡單地、漫畫式地介紹醫學成就和發展的大事年表,忽視了醫學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影響,也忽視了醫學技術的發展與人們醫學觀念變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劍橋醫學史》大膽突破,打破傳統。它放棄了過去常見的編年體敘述方式,采用專題式的編撰體例,精心選擇了對現代醫學至關重要的問題作為每一章的主題,例如疾病是什么、醫院與外科、精神疾病、醫學與社會政府的關系。由此,《劍橋醫學史》有了更多深入探討的空間,去探索更多問題,如疾病的觀念怎樣與社會文化背景相聯系,性別文化和醫學的相互作用。
在羅伊·波特的開創下,醫學史不再局限于醫學科學和技術的發展,而是關注醫學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關系;不再局限于醫學界英雄人物為增進人類健康做出的貢獻,也關注普通患者在醫療活動中的地位。正是這樣的革新,讓《劍橋醫學史》成為一部與眾不同的醫學史,成為一部理解現代醫學不可不讀的經典著作。
另一方面,《劍橋醫學史》不再是一味地進行勝利敘事,而是在充分肯定醫學造福人類的同時,也一陣見血地指出當代醫學所面臨的難題。在今日,純粹的樂觀主義已經鮮見,青霉素、心臟移植的產生、1978年第一個試管嬰兒的出生帶來的歡欣鼓舞已經遠去。隨著醫學高度進步而來的,是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帶給大眾的恐慌感,是患者對醫療保健非人格化的不滿,對不堪重負的醫療費用和衛生資源分配不均的批評。
正如羅伊·波特所說的,“《劍橋醫學史》不僅僅講述醫學的興起及醫學與科學、社會與公眾之間相互作用的故事,它也試圖有所超越。本書的目的是通過歷史分析,將醫學置于顯微鏡下,探索是什么力量推動著醫學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并將繼續發生變化。誰控制著醫學?因此,本書提出了關于醫學的社會和政治作用的疑問。因為,如果說治療顯然一直是醫學的任務,那么,醫學是否也隱藏著別的計劃,可能有令人不快的一面?”
《劍橋醫學史》試圖向我們表明,對醫學歷史的理解絕不只是高唱贊歌。無論是醫療成本似乎已失去控制的風險,抑或醫源性疾病的增加、精神病學醫學基礎的模糊性、醫療資源的不平等、病人被當作“問題”而非“個人”,以及越來越健康的人群卻困于越來越多似是而非的實驗室檢測和健康焦慮,要理解這些問題的根源,必須從歷史中來考慮。
《劍橋醫學史》用通俗、易懂、簡明的文字,向我們拉開醫學史的大幕,在充滿成功的歷史中不畏揭開醫學的暗面、矛盾和挑戰,直面醫學與戰爭、與倫理、與權力的復雜關系,倡導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
“醫學始終關乎一件事:治愈病人。”《劍橋醫學史》讓我們看到,醫學一直在不斷重塑自己,推翻舊的教條,建立新的觀點,重新定義目標。而醫學的明天會走向何處,有賴于我們今天對歷史的理解與闡釋。《劍橋醫學史》幫助我們看清醫學演化的軌跡,理解醫學發展的現狀,展望醫學道路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