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來說,視覺是很重要的知覺,人類所獲得的外界資訊有90%來自視覺。但是,視覺卻是最靠不住的一種知覺,最容易出錯的就是它。
我們之所以能看到物體, 是因為從物體反射而來的光被我們眼睛的視網膜捕獲,刺激了感受細胞并使其興奮, 資訊經過視覺神經系統加工后便產生了視覺。聽說過著名的牛頓三棱鏡實驗嗎? 用三棱鏡解析光線, 白光會折射成不同顏色的光 (紅、橙、黃、綠、藍、靛、紫)。我們能夠看到物體, 是因為光照射到物體上, 物體又把光反射到了人眼中。光線由不同顏色的光混合而成, 而不同的物體對照射到上面的混合光會吸收一部分,反射另一部分, 從而使物體看起來有顏色。你可以做個小實驗。在沒有其他顏色光的干擾下,用紅光照射一片綠葉,你看見葉子成了黑色。這是因為綠葉本身只能反射綠光,紅光會被它完全吸收。同樣的道理,冬天穿黑色衣服感到暖和,因為黑色衣服能夠吸收所有色光,熱量也就被全部吸收了。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穿黑色衣服顯瘦,穿白色衣服顯胖?為什么會這樣呢?這是因為不同色彩是由不同波長的光反射形成的,而且其投影也位于視網膜的不同位置。一般來說,暖色、亮色、純色具有膨脹、前進、輕盈的感覺;冷色、暗色、濁色具有收縮、后退、沉重的意味。畫家正是掌握了色彩的特性,才創作出富有層次的美術作品。設計師也必須熟練掌握色彩的特性,才能設計出符合不同場合需要的作品。
有時候,當我們適應了暖色光的環境之后,突然來到正常光線下,會覺得正常光線很冷,是不是?為什么會這樣呢?這就是“視覺殘像”, 也就是說,物體對視覺的刺激作用突然停止后,人的視覺感應并非立刻全部消失,而是,該物體的映像仍然會暫時留存。 你可以做個小實驗,先盯著一個紅色物體看幾分鐘,再看旁邊人的臉,你會覺得別人的臉發綠了。
我們再來說說另外一個有趣的概念“盲點”。大多數人知道“盲點”這個詞,可能都是從駕校師傅那里聽到過吧?實際上呢,人的眼睛是有盲點的,也就是說,眼睛里有一個點,是神經纖維進出的地方,沒有感光細胞,不能感應到光線,物體影像雖然能在盲點形成,但是由于盲點沒有感光細胞,不能產生神經脈沖,令腦部不能得到影像形成。
你可以做個小實驗來找找自己的盲點:在一張白紙上左邊畫一個黑點,平行地,隔段距離,也就是在紙的右邊,畫一個X,然后用手遮住左眼,用右眼盯著黑點,記住,一定要盯著黑點看,頭慢慢往后,也就是說,緩緩地增大眼睛和紙之間的距離,然后你會突然發現X不見了,等過了盲點,你的頭繼續往后,X又出現了。脊椎動物(比如,人、鳥)的眼睛是有盲點的,而頭足綱動物(比如,章魚)是沒有盲點的。總之,如果一個人只用一只眼睛瞪著一個地方一動不動,如果瞪著的是左眼,那么他的盲點大致在眼睛內部的右側,盲點范圍也就是他眼睛瞪著的直線方向的左斜方(直線方向左側40度左右);瞪右眼則在右眼直線方向右斜方。瞪著雙眼的話,盲點不造成任何視覺影響。如果只有一只眼,只要不是瞪著一個點不動,盲點仍然不造成任何視覺影響。
好啦,今天我們就說這么多。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