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時候會碰到艱巨的任務吧?那么,你是怎么解決的呢?是直接迎頭而上,還是采取迂回戰術,還是怎么辦的呢?今天來教大家一招: 分段處理。
先來看一個著名的實驗。實驗過程是這樣的,研究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人們在房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在第一個居民區,向人們直接提出這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在第二個居民區,先請求各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駕駛的**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的要求,幾乎所有被要求者都照辦了。幾周后,再向他們提出豎牌的要求,結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看看,一組居民同意率之所以超過半數是因為在這之前研究者對他們提出了一個較小的要求。另外一組居民同意率之所以不足20%,是因為在這之前沒有對他們提出一個較小的要求。換句話說,是因為人們的潛意識里總是希望自己給人留下首尾一致的印象。所以呢,利用這種心理,我們采取對應的策略,這個策略,就叫登門檻效應,也就是說,像登門檻一樣,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加拿大心理學家也研究發現: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倫多居民愿意為癌癥學會捐款的比例為46%。但是如果分兩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請人們佩戴一個宣傳紀念章,第二天再請他們捐款,則愿意捐款的人數的百分比幾乎增加一倍!
登門檻效應不僅對別人,而且對自己也會發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意大利 國際米蘭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矮個子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兩次奪冠,令人們大惑不解。
十年后,他在自傳中解開了這個謎:“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的終點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總而言之,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我們要善于利用人性的這個特點,對別人也好,對自己也好,要懂得把困難的任務分解,就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地往上爬,最后到達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