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是一本由吳玲著作,長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58,頁數(shù):240,特精心從網(wǎng)絡(luò)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讀后感(一):換種角度看《詩經(jīng)》,收獲不同的感動和驚喜
喜歡詩詞和古典文化的朋友們,總也越不過《詩經(jīng)》這一個門檻。
《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記錄著2000多年前的文化底蘊(yùn)和風(fēng)土人情。它熱情浪漫,意境唯美,在文學(xué)史上具有級高的地位。
中國人自古就善于以景結(jié)情、托物言志,所以在《詩經(jīng)》中,我們就能看到很多動植物的身影。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jì),300多篇的《詩經(jīng)》中,涉及植物的有130多種,涉及動物的有100多種,真可謂是一本古代較早記錄動植物的自然之書。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這本書中,作者吳玲便將《詩經(jīng)》中這些動植物提取出來,細(xì)細(xì)觀察,認(rèn)真專研,落筆成章。
吳玲老師,是一個喜歡研究古典文化的人,她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現(xiàn)在是一位作家,自由撰稿人。她曾出版的《最美不過詩經(jīng)》《一生最愛古詩詞》等書,擁有大批喜歡詩詞的閱讀愛好者。
這是一個如詩一般美好的女子,筆端有溫度,紙面有感情,她的文章看起來總讓人如沐春風(fēng),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在本書中,作者共分為草、木、鳥、獸、蟲、魚六大主題,以文學(xué)角度深度解讀它們的前世今生。
很多人都喜歡玫瑰的嬌艷,荷花的高潔,牡丹的雍容華貴,可是在古人眼里,那些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花小草,和鮮花一樣有著不可替代的美好。
在野外經(jīng)常能見到的蒼耳,灰頭土臉,滿身是刺,小時候,有朋友惡作劇,會把蒼耳丟進(jìn)我的頭發(fā)里,那簡直是恐怖的記憶,不剪掉一塊頭發(fā),休想甩掉它。
然而,在《詩經(jīng)》中,蒼耳也可以是一種可愛的植物。
這里的卷耳,其實(shí)是蒼耳的幼苗,它幼時可以拿來當(dāng)做食物果腹,長大后,還能開墾荒蕪,滋養(yǎng)大地,是人類的好朋友。
在《詩經(jīng)》中,有很多詩句里,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些很常見的植物,有毒有刺的蒼耳、路邊無名的葫蘆花、河里搖擺的蘆葦?shù)龋麄兠煨《鴤ゴ螅粯涌梢约耐凶约旱那楦小?/p>
在古人眼里,不僅漂亮的花草可以傳情,普通的草木一樣可以,相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情感真摯,思念由心。
也許,正是詩句里樸實(shí)無華的表達(dá),纏纏綿綿的情感,將古人的生活的面貌表露無遺,所以,它不用裝飾,無需華麗,就能自帶感動。
共同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我們與所有的花鳥蟲魚命運(yùn)一體。
中國人愛吃,但從來不吃燕子,因?yàn)檠嘧佣ゴ簛恚瑢?shí)為來客,而且自古有“燕子不落無福之地”的說法,由此而來,怎能為了口腹壞了自己名聲呢?
本書中有很多我們常見的動物,比如:馬、牛、鼠等,也有很多流傳至今,因各種原因?yàn)l臨滅絕的生物。
鴰,就是這樣一個存在。國語稱“鴰,純雌無雄,與它鳥和。”
后來又有人把賣身之女稱之為“鴰”,一時就變了味道。
以前不明白緣由,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鴰不善于飛行,只能在陸地上為生,而雌雄雖毛色相近,但體型差別巨大,讓人乍一看以為是不同的鳥,所以才讓人有了“人盡可夫”的刻板印象。
在書中,作者不僅為鴰正了名,還呼吁人們保護(hù)動物,不要用有色眼鏡看待它們。此外,書中還有很多可愛的動植物,等著你去發(fā)現(xiàn),去欣賞。
這些流傳千年的動植物,身上承載著生命的美好,承載著人類真摯而深沉的情感。
現(xiàn)代人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里,面對勞碌高壓的工作,很需要大自然的撫慰。
動植物們天生就有一種美好治愈的能力,了解它們,關(guān)愛它們,即是知識的增長,也是自我的修煉。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這本書,作者歷經(jīng)數(shù)年,參考了《毛傳》《陸疏》《本草綱目》《品物圖考》等典籍,創(chuàng)作出了一本既有知識性,又具文藝色彩和美感的書籍。
“詩無邪思三千載,物生塵緣世世情。”在作者眼中,萬物都是有靈的,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皆是生命最美的饋贈!
用不同的角度看《詩經(jīng)》,感受不一樣的意蘊(yùn)風(fēng)趣。相信看了作者用心的解讀,再看到這些小生命們時,會有不同的認(rèn)知和感受。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讀后感(二):伴詩經(jīng)如夢回千古,看精靈似初溫意蘊(yùn)
“古人與今人,同樣有思念,有煩惱,有委屈,有不甘......唯獨(dú)不同的是,他們似乎與自然離得更近些,他們豎直身邊的每一棵樹,每一株草,每一只小動物。” 打開書的開篇,便是如詩如畫的模樣,字如其名,帶我們穿越千年,感受詩經(jīng)里的意蘊(yùn)風(fēng)趣。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帶我們一起認(rèn)識了《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作者吳玲用風(fēng)趣的筆墨,帶我們一觀《詩經(jīng)》的另一風(fēng)采。
這本書講述了《詩經(jīng)》名物全貌,打開這本書,就像看到了一幅草木生靈,生動活潑,令人動容。 小時候總聽起《詩經(jīng)》里的聚散離愁,不禁為里面所遇不所求之人感嘆,長大后再看《詩經(jīng)》,卻多了一份成熟。 直到今天,看到這本書,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詩經(jīng)》里還有我忽略的一些形形事事。
1.一歲一枯榮,草木皆有情 在你的生活中,我們會時常與一些小動物接觸,并且對它們有了一份了解,但是你有想過身邊的花花草草嗎? 相信很多人都會和花草水木接觸,但你想過它們的情感嗎? 看到這里,想必大家會有一些小疑問吧,不過沒事,跟隨作者吳玲的步伐,我們一起看看《詩經(jīng)》里的草木。
“花花草草,一歲一枯榮,如此安靜,如此靦腆,不言不語,情義卻已經(jīng)流轉(zhuǎn)了千萬回。” 初識木槿花,初見這一章字,卻不想有著一股親切之感,因?yàn)槟鹃然ǖ陌l(fā)展蘊(yùn)藏著我曾傷感的歷史。 學(xué)古文化,觀歷史往事,曾欽佩竹林七賢阮籍的才華心性,不曾想木槿花被他稱之為“日夕花”。
木槿花朝開而暮落,實(shí)為紅顏薄命之說,而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卻也符合里面多情女子的心境。 正如作者吳玲感嘆:“木槿花開,木槿花落,千年前的故事說了又說,依舊耐人尋味。” 草木皆有情,花草的一開一落,在古人看來,如歲月的流逝,如春風(fēng)的拂過,最后留下的可能是傷感,可能是暢懷。
2.動之有情,狐是精化 花草之間,我們看見了薄命之花,也看見了有情的海棠,那在動物之間,作者又是如何去描寫的呢? 大雁忠貞,老鼠賊目,那狐貍便是魅惑,為何這樣說呢?那是因?yàn)榭v觀古今,有狐貍成精,魅惑世人的故事,尤其是九尾狐的傳說,至今都在人們口中流傳著。 我們常常聽關(guān)于狐貍的傳說,卻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它。
在作者的指引下,我們追溯到古老的《山海經(jīng)》: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能食人,食者不蠱。” 初看,總對狐貍沒有好感,因?yàn)樗鼈兿矚g幻化成年輕貌美女子,去蠱惑世間男子。 但你可知道,《瑞銀圖譜》中也說過:“王者不傾于色,則九尾狐至焉。”九尾狐看似可怕,卻也有著祥瑞之兆。
狐貍在我看來,渾身都像是充滿著靈氣,正如書中的描寫介紹一樣,我對它們的好感又一步加深。 不僅如此,在動物篇,有狐貍,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各種飛禽,還有行走在我們之間的各種動物。 3.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世間千變?nèi)f化,我們依舊如初,如初的不是身邊的事事物,而是我們心中所存放的那份情感。
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那是古人對情感的寄托在我們讀來出看不聞世事,再看已是詩中人。 悠哉悠哉之間是內(nèi)心的徘徊輾轉(zhuǎn)反側(cè),輾轉(zhuǎn)的不僅是我們的心,更有我們對于那逝去的一切和新事物到來的感懷。 這是一本充滿靈氣的書,里面的一草一木皆有情,而動物之間的徘徊,更是讓人捉摸不透,但卻有一份與你同在的情感。
這本書看似帶我們認(rèn)識了《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帶我們認(rèn)識了《詩經(jīng)》的另一方,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了里面的情感。 可能是一時時的由衷而發(fā),但更多的是埋藏在內(nèi)心那種無可觸發(fā),卻有一只縈繞左右的情感。 正如書的簡介所說:“《詩經(jīng)》是千年經(jīng)典,更是一部包羅萬象的博物志。其中涉及植物130余種、動物100余種,其中有的耳熟能詳,也有的陌生新奇,更有的銷聲匿跡。”
第一次認(rèn)識《詩經(jīng)》,可能是因?yàn)樗鼉?yōu)美的詞句,后來熟悉《詩經(jīng)》,是因?yàn)樗那楦袆尤荩@次,我卻在這本書中認(rèn)識了不一樣的《詩經(jīng)》。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讀后感(三):孩子不喜歡閱讀經(jīng)典好書,或許換一種打開方式,會有意外的驚喜
昨天朋友問我,馬上期末考試了,要怎樣讓孩子臨時讀一讀或者背一背詩歌呢?考試考到怎么辦?
面對這樣的疑問,我真的不太清楚要怎么給朋友說,雖然古話說:“臨陣磨槍,不亮也光!”可是,語文,并不是“臨陣磨槍”就能取得高分的。
大語文時代,讀詩成為父母和家長都十分重視的事情,然而,現(xiàn)實(shí)卻讓人“重視”不起來。
因?yàn)閺男]有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xí)慣,閱讀成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拉鋸戰(zhàn),常常搞得雞飛狗跳,最終要么不了了之,要么“兩敗俱傷”。
也有喜歡閱讀書籍的孩子不喜歡詩歌,因?yàn)椴⒉皇撬械脑姼瓒己唵蚊髁耍世噬峡凇\顯易懂,特別是古典詩歌的典范《詩經(jīng)》,和《三字經(jīng)》這樣讀物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故事性相對較弱,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但因?yàn)槔锩嫔ё趾芏啵瑢πW(xué)生來說,真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但現(xiàn)實(shí),不會因?yàn)槔щy而被忽視,于是,很多父母要么直接放棄,要么無可奈何。
最近,看了一本對《詩經(jīng)》的另外一種解讀方式的書籍《穿越千年,驚艷如初:《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感覺還蠻適合低年級的孩子和父母一起親子閱讀。
這本由自由撰稿人,河北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作家吳玲編輯出版的《穿越千年,驚艷如初:《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全新講述了《詩經(jīng)》名物全貌,打開一副草木與生靈的畫卷。數(shù)十萬字,近百幅手繪插圖,讓讀者在閱讀《詩經(jīng)》的同時,領(lǐng)略極致之美,讀懂浪漫的詩意。
作者吳玲是一個篤信人心敵得過歲月斑駁的女子,著有《人間惆悵客此生不負(fù)卿:納蘭詞傳》《最美不過詩經(jīng)》《永不褪色的優(yōu)雅:楊絳傳》和《醫(yī)生最愛古詩詞》等,文筆十分優(yōu)美,讀來讓人倍感溫暖。
這本《穿越千年,驚艷如初:《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從《詩經(jīng)》中的花鳥蟲魚草、飛禽走獸的角度,全面解析里面的所涉及到的相關(guān)知識,從另外一種角度解析了《詩經(jīng)》的美,讓人讀來感覺新奇,又倍覺溫暖。
詩無邪思三千載,物生塵緣世世情。
一般來說,我們讀詩,大多都是大聲的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書”適用于所有的書籍,當(dāng)然也就包括了詩歌。
千百年來,我們用“搖頭晃腦”的方式讀詩,早就成為一副經(jīng)典的畫面,鐫刻在每一個人的心里。到了現(xiàn)代,雖然已經(jīng)不再“搖頭晃腦”地讀書、背書,卻還是少不了在學(xué)習(xí)的過程中讀和背,畢竟,語文的學(xué)習(xí),少不了讀書背誦。
只是,當(dāng)讀詩背詩換了一種形式,對古典文學(xué)的解讀,似乎也應(yīng)該“順應(yīng)時代”!而這本講述《詩經(jīng)》中的花鳥蟲魚、飛禽走獸的書籍便讓《詩經(jīng)》變得不再那么呆板和無趣。
作者在里面選取的詩歌和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大多都是我們平時喜聞樂見的,只有極少數(shù)是比較稀有的。而這部分,正好填補(bǔ)了我們認(rèn)知上的空白,幫助我們豐富了見識和知識。那部分喜聞樂見的動植物,又剛好讓孩子們產(chǎn)生親切感,不至于遇見的都是不知道的事物,增加閱讀的難度和打擊閱讀的興趣。
在視覺沖擊下成長起來的00后、10后孩子們,對于純文字的書籍,閱讀上有一定的難度,雖然這并不是全部孩子的特點(diǎn)。但大讀書孩子如此,特別是沒有良好閱讀習(xí)慣的孩子更深如此。
他們頭痛于密密麻麻的文字描述,很難有耐心去仔細(xì)閱讀。似乎作者也了解這一點(diǎn),于是,幾乎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插入了精美的插畫,讓孩子們在閱讀的時候,不僅感受到文字帶來的想象美,也能夠感受到視覺上的享受,從而更好地吸收文字傳達(dá)的信息。
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雖然這個目的有點(diǎn)功利。但如果能夠在閱讀的同時增加更多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作者在寫作《詩經(jīng)》里的花鳥蟲魚、飛禽猛獸的時候,也沒有忘記添加相關(guān)動植物的詩詞。而這些詩詞大多來自各個朝代著名詩人、詞人的相關(guān)作品,讓人讀來倍覺過癮。
大語文時代,閱讀是每個孩子都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能。特別是古典詩詞或者說古典書籍的閱讀,更是考驗(yàn)孩子的閱讀能力。
如果幫助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xí)慣,如何幫助孩子更好地閱讀經(jīng)典,是值得每個父母思考的問題。
《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詩經(jīng)》里的動植物》讀后感(四):穿越三千年旖旎時光,從《詩經(jīng)》中走來的浪漫詩意
世有百千誘惑,于我,卻莫過于鄉(xiāng)野間閑花野草的招搖。走馬看花和姹紫嫣紅,都不及偶遇田埂駐足靜談更為過癮。渴望回到詩經(jīng)年代的清素,用眼和喉表達(dá)愛慕。
當(dāng)你無暇顧及文學(xué)的時候,你多半在忙于工作、忙于社交、忙于娛樂,而這一切忙碌的終極目標(biāo)其實(shí)都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最優(yōu)質(zhì)的生活無非就是“詩意地棲居”(有時又覺得人最好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是什么“詩意地棲居”,而是像動物那樣度日——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欺騙別人,也不欺騙自己),人們不再愁吃愁穿、擔(dān)心失業(yè),不再為了養(yǎng)車供房而犧牲尊嚴(yán)和健康,朝朝暮暮與鮮活的動植物、無污染的自然環(huán)境和平共處,和愛人、親人、友人一起慢慢變老。
自由撰稿人吳玲,是一個篤信人心敵得過歲月斑駁的作家,她的新書《穿越千年,驚艷如初 》,是一本解讀《詩經(jīng)》名物的原創(chuàng)隨筆集,讓我們渴慕和相思,渴望與青草閑談,渴望與閑花邂逅,渴望在綠蔭下與鳥兒唱和。
《詩經(jīng)》里的植物,多才多藝,它們會說悄悄 話,訴說著愛情的百轉(zhuǎn)千回。參差荇菜,我仿佛看到了那個采摘荇菜的女子,或左或右,動作曼妙,多情的君子,不由凝望、喜悅、出神……如許圖景可以歷歷在目,于我,思情能有這三千年的穿越,更因?yàn)椤败舨恕薄@浮于水面的一朵朵美麗的黃色花朵,河水青草香花的味道,在周遭氤氳著,清風(fēng)又送它們飄向更遠(yuǎn)處,竟也有了欲與采荇女子一遇的奢望……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了新嫁 娘;此詩為祝賀女子出嫁的賀婚詩,首句不僅以盛開的桃花起興來渲染女子出嫁的喜慶氣氛,而且還將新嫁娘嬌美俏麗的容顏間接比作燦如云霞的桃花。
南山坡,采薇葉,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有女同行,顏如舜英,難以忘記你。
細(xì)細(xì)品味每一句,只覺唇齒留香,是一種草木的 清新。還想問一問,那時人們的情感,怎么可以如此細(xì)膩婉轉(zhuǎn),敏感多情。
讀《詩經(jīng)》里那些植物的篇章,總是被驚艷到。 本來那么普通的野菜,雜草,長在路邊、土堆、 溝渠,被先民們寫到詩里,唱出來,卻是那么的樸素甘甜,純真美好。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少年時代,我在鄉(xiāng)村老家,曾無數(shù)次與它擦身而過,這種植物每到秋季就長滿了帶刺的果實(shí),卻從不知道它“嫩苗可食亦可藥用”。此時,卷耳令我有了對童年的重溫,憶起那時一同挎著籮筐拔草的小伙伴,在田間無忌地奔跑笑鬧,身上有時便粘著“蜇黎兒”——就是蒼耳、卷耳,上學(xué)時吭哧吭哧背的書此時忽地出了口,流溢著青草的香。
我的思念,卻是留在了童年的青草香和指縫間流逝的歲月。鐮刀繞過帶刺的蒼耳,青草一攏攏伏倒,割草的聲音參差律動,在那個肥美的田間地頭,存滿了那時的快樂。
詩經(jīng),荒煙蔓草的,不是凄涼,是濃濃的鄉(xiāng)愁, 還有種樸實(shí)沉甸甸的美。
前有“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以鳥起興,抒發(fā)了男子對“窈窕淑女”的日思夜想。后有“肅肅鴇羽,集于苞栩”寄寓了作者對父母和家的思念。
詩人們對鳥有一份特殊的感情,給它賦予了別樣的意義。
你快聽,是誰在河邊吟唱。“呦呦鹿鳴,食野之蘋”這是一個多么和諧的環(huán)境,簡直極樂,后來曹操也將之引用為對賢才的渴望之情。
這樣看,鹿在古人心目中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蘇軾被貶黃州,乘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的浩瀚江上感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蜉蝣潔白輕盈的翅膀,夕陽下暮光中,它們在水面上成群起舞,翅羽通透,迷幻動人。
然而,蜉蝣的美麗是短暫而殘酷的,它們轉(zhuǎn)瞬就羽化為一堆靜靜的“白雪”。
一出生就忙忙碌碌不飲不食,在飛舞中交配,完成物種繁衍的任務(wù)后便壯烈死去。
生命如此短暫,哪里是人生歸宿呢?
作者巧妙地選取“動植物”作為切入口,為我們推開一扇通往經(jīng)典的大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將《詩經(jīng)》中的動植物故事娓娓道來,詩意與現(xiàn)實(shí)、植物與情感、古老與現(xiàn)代,在流淌的文字、細(xì)膩的繪畫中碰撞出新的火花。
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這些陌生的動植物名稱是理解《詩經(jīng)》的“攔路虎”之一,有無數(shù)的問題浮現(xiàn)在我們的心頭:這些動植物究竟長什么樣,在當(dāng)下生活中是否還有它們的身影?它們生長在怎樣的自然環(huán)境里?古人們是如何采摘、處理這些動植物的?是可以當(dāng)作食材,還是另有它用?
走進(jìn)這本書,才發(fā)現(xiàn)我曾多次與她擦肩,錯過與她的美麗相約。走進(jìn)《詩經(jīng)》,才發(fā)現(xiàn)她離我們其實(shí)如此親近。三千年前的字里行間,能嗅到草的清純,能窺到桃的艷美,能觸摸到“彼茁者葭,壹發(fā)五豝”的箭桿……我渴望進(jìn)行一次心靈之旅,渴望尋找到童年田間地頭與我一起成長的植物田字草、卷耳、車前子、飛蓬、蒺藜、艾草、狗尾草……
植物自有一種光華,人類無法掌握它的內(nèi)心,只好用自己的內(nèi)心去闡釋,這是一種詭秘的一廂情愿……再好的名字,對于植物本身而言,仿佛只是筆名,只是決定了它對大自然的偷換。但是植物筆名的麻醉作用,是如此巨大,以至于我們忘了它在人世間的平凡,《詩經(jīng)》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愿意被諸種植物名稱麻醉,因?yàn)橹挥性诼樽碇胁拍芡浲闯斡覀儗Υ笞匀坏目誓脚c相思……
作為一本包羅萬象的“教科書”,對培養(yǎng)藝術(shù)審美意識、提升想象力大有裨益,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天地萬物、興衰得失,小到鳥獸草蟲之名,大到侍奉君王的道理,都藏在“詩三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