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是一本由郝澤鵬著作,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2,頁數:20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讀后感(一):你是自己最大的神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在我活的地方”,相信大家年少時都聽過五月天的這首經典勵志歌曲《倔強》,我們都感嘆自己的學業不順,工作多年沒有晉升,其實好多時候就是自己沒有喚醒自己內心的神,沒有讓自己活出你應該有的狀態,如果你出現了上述的狀態,那么你可以讀一下《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你會找到人生的真諦。 本書的作者郝澤鵬,是中國青年作家,詩人,獨立音樂人,2012年開始發表作品,2019年開始歌曲創作。 在某個年紀,我們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對很多事情產生疑惑,你不知道對你來說生活的真正意義到底是什么,不知道還需要等多久才能遇到你的真名天子,不知道成功的彼岸在哪一頭。 也許你正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該往哪兒走,也許你正面臨一次艱難的選擇,書中的故事可能會給你以啟示。 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世界有時候看起來很大,大到兩個相愛的人一不留神就可能消散在了人海之中。世界有時候看起來很小,小到兩個相愛的人即使遠隔重洋也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不期而遇。 這部電影其實并不是完整意義上的“大團圓”結局,卻讓人感嘆這就是生命的本質。你可以為自己想做的事情堅持很久,要走很遠才能去到你想去的地方,要很幸運才能遇到屬于你的那個人。所以你要一直努力即使看不到任何希望,所以你要始終前行即使感到十分疲憊,所以你要永遠相信即使已經遍體鱗傷。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能感悟生活,感悟生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提到了夢想,很喜歡這一章節的標題《有一束光永遠在你生命前頭閃耀》,是啊,只是這束光你可能經常會人為的把它熄滅,選擇了躺平不再向前。 夢想不是去做所有人都覺得正確的事情,不是為了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更不是用來換取別人對你的認可,而是你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一件事情。 夢想可以是你想要的一份平凡的生活。你會在平淡的日子里明白什么才是你真正想要的,就像我一個同學她的理想就是找到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這個真的也不丟人,平凡的夢想也是夢想,值得我們去擁有。 當有一天老去,生命中遇到過的所有人變得日漸衰老,生命中發生過的所有事情成了零散的記憶,所有去過的遠方真的成了遠方,等到那時候你依然是你,但有一束光永遠在你的生命前頭閃耀。 你就是自己最大的神,生命會由你自己主宰,哪怕為了一件事情真的遍體鱗傷,誰又能說那不是生命的一次涅槃起點呢?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讀后感(二):接受命運的饋贈,不忘初心,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在上高中的丹丹迷上了畫畫,成績一落千丈,無論家長和老師怎么去勸說,均以無果告終。對于丹丹和父母的這場拉鋸戰,雙方都身心俱疲,父母放狠話不再管她。倔脾氣的丹丹,于是從家里跑了出來,借了閨蜜幾千塊錢跑去北京。她想靠著打工來養活自己,同時實現夢想。
青春是花一樣的年齡,因為好奇,因為興奮,因為覺得自己可以,所以有時候對父母和老師的叮囑不屑一顧。他們渴望可以在社會上大展身手。
生活的殘酷在于本以為自己可以有很多生活手段,卻發現連掙口飯吃也很難。
丹丹認為自己很優秀的畫作在社會上卻根本不值一提。摸爬滾打的兩個月讓丹丹意識到父母和老師的良苦用心。這時候丹丹被父母找到,丹丹一改往日對畫畫的癡迷,蓬頭垢面,努力學習,不斷地安慰著自己先完成父母的心愿,再再去畫畫。
諷刺的是宋丹丹考上大學以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發展愛好了,卻對畫畫再也沒有了那種癡迷。
我是誰?我在哪里?我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甭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為什么來到這個世界。
在北京時代華文書局出版的《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作者郝澤鵬認為,如果堅持去做一件事情,一開始可能是認為喜歡,但是如果堅持做了很久,那一定是熱愛。
郝澤鵬是一位青年作家,獨立音樂人,從2012年開始發表作品,他的文字溫和細膩,曾經溫暖了很多人孤獨的夜晚。
人生就是在不停地遇見和離別中獨自前行。無論是一起同窗的同學,一起共事的朋友,還是曾經的甜蜜情侶,都會因為時間的推移、事情的發展而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無論走向哪個方向,請記住所有的青澀和遺憾都是人的生命中本該有的一部分。
應該慶幸的是我們曾經在他們的世界里路過,可能同行的這一段時間有鮮花、有掌聲,也有可能有疲倦、有傷害,無論我們曾經經歷過什么,請記住我只能是我自己,而所有經歷過的一切都是,命運為了讓你在生活中感悟生命。感悟生命里的溫度,生命里的質感和生命里的些許無奈。
當在一段關系中或者生活工作環境厭倦的時候,請告訴自己,我只是累了。即使是累了,也仍然能夠找到自己。
這本身就是生命里的一種修煉,在人海沉浮中不感到委屈,在步履艱難時不曾失去方向,但愿所有的夢想都能成為現實。
我們原本有很多種可能和選擇,既然選擇了當下的生活,就無怨無悔地走下去,即使中途止損也沒關系,可以重新開始。生命的寬度有寬有窄,但愿我們都可以在自己生命的寬度里盡情地遨游。學會刀槍不入的生活是一種態度,學會昂首挺胸無所畏懼,是一種堅毅。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當生命里拂去那些繁華,露出來的才是生活的本質,或許有孤獨,也或許有失意,從容生活,會體察自己的情緒,不忘最初的夢想,我們總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讀后感(三):親愛的,你還在追逐夢想嗎?
前兩天遇到一位阿姨,很厲害,她在退休后加入模特隊,發現自己對這個很感興趣,于是從六十歲開始,去參加各種培訓,考取各種證書,參加各種比賽、演出,最終用了三年的時間,讓自己在老年模特隊中脫穎而出。
看著阿姨神采飛揚的樣子,我不禁想道:誰說只有年輕人才有資格追夢,不管到什么年齡,都可以去追逐夢想。
就像青年作家郝澤鵬在《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中所說:
“你如此辛苦,如此艱難,不是為了要去成為多么金光閃閃的人,而是為了即使歲月蹉跎、滄海桑田,依然懷有最初的等待。”
1、每一個追夢的人都值得被尊重,你也一樣
夢想,從來屬于任何一個人,不管在什么年紀,都有去追逐的權力。
然而,世事紛紜,很多人都被俗世所牽絆,并不能去追逐自己的夢想。所以總有人說,我曾經夢想飛揚,但到最后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只能暫時放下它,回到世俗的生活中。
比如有人在年輕的時候,覺得自己的夢想是畫畫,最后卻發現,自己畫得并不好,甚至都不好意思拿出來。
于是便放棄了,成了一個普通的上班族。
但也有人,不管在任何境遇,都會追求夢想。
一位文友便是如此,他在工地干活,但卻熱愛文學,一直都在練習、尋找方向。
他會去報班學習自己想要的技能,他會和其他同頻的人交流,學習別人的理念。
最終他給自己確定了方向,開始堅持日更,做付費專欄,終于在堅持一年后,收獲頗豐。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中說:
“我們每個人都是再平凡不過的存在,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會是什么,不能確定自己的夢想會不會實現,但我們依然是自己生活中最溫柔的存在,依然是自己生命里最璀璨的星辰,依然是自己的世界里最大的英雄。”
不要小看我們的每一步前進,那都是在靠近夢想。
2、是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但追逐的過程很美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說: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不是所有的流浪都會有歸途,但你依然是一個很出色的人,從來沒有向任何事情認輸,沒有對任何事情低頭,沒有被任何困難打敗。”
人生漫漫,真的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
但我們真心熱愛的事情,不要去想是否能實現,先去做一做。
就像《知否》中的明蘭,她明知道自己和齊衡在大概率上是沒有可能的,但還是愿意去試一試。
就像她所說的,就算是南墻,也要撞一撞才算數。
她撞了,有點疼,但是疼過了,便放下了,沒有什么怨恨。
人生就是如此,有的事,你滿心喜歡,那就要去嘗試一下,不然,便會是一生的遺憾。
而嘗試之后的結果,也許是不盡人意的,但這種不盡人意,是可以讓自己向前看的。
人活一世,不就應該這樣,留三分勇氣在人間嗎?
3、多年之后,你會感謝曾經努力追夢的自己
其實,不管我們曾經追逐的夢是否實現,我們都應該感謝曾經努力、拼命的自己。
常常有人說,人活著要精致一些,時刻注意自己的儀表。但我常常會想,在我努力去做一件事,忘了睡覺、忘了吃飯,進入心流狀態,忘了時間的流逝時,這個時候的我,可能頭發油膩,但我內心的歡愉,足以撐起所有的幸福。
追夢的我們,便是如此,也許那段日子你很痛苦,也許那段日子并沒有那么光鮮。但努力著的你,卻是最幸福的模樣。
而努力后的結果,不管如何,都值得我們珍惜。
那個追夢的自己,不是更應該被感謝嗎?
所以,不管你現在從事什么工作,不管你年齡幾何,都不要忘了,你手握著追夢的權力。
最后,把《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中的一段話送給大家:
“愿你疲憊但不放棄,愿你懷疑但不動搖,愿你失落但不絕望。愿你最終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能夠抵達自己想去的地方,能夠遇到自己想共度余生的人,再多年以后擁抱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讀后感(四):有些人的出現,是為了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年初的時候,由知乎、微博和虎撲三大網站整合了一份“2020年網民票選人生遺憾的十件事情”,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未能珍惜年少時光,或者沒能考上好的大學;錯過了初戀,或者沒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
網上還曾經有個“全球后悔排行榜”,總結出人這一輩子最后悔的5件事之首是:年輕時不夠努力。
另外有好事者弄了一個“臨死前最后悔的事情”榜單,居然備受關注。排在第1位的是想做的事情沒有去做。
在這三個榜單上,位居前列的事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年少年輕時留下的遺憾或者悔恨。
早在唐代,杜秋娘就在《金縷衣》中寫道: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意思是讓人們珍惜少年求學的最好時期,不要一心追求功名利祿。這首詩在勸我們“珍惜時光”的同時,還告訴我們一個生活哲理,那就是每個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和規則。比如,每一朵花的開放都有它的時節,這是自然界的規律。
而我們做事做人也一樣,都要遵循規律,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情,哪怕歷盡艱難、遍體鱗傷,也不要留下遺憾。
《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便是從這個角度,給大家講述在青春年少時,我們做過的夢,唱過的歌和愛過的人。作者郝澤鵬,是一位90后青年作家、詩人,原創音樂人。
01 做過的夢
每天,照亮你的不是陽光而是夢想。陽光只能讓你看起來更精神一些,而夢想會讓你光芒萬丈。
大家耳熟能詳的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多數人看到的是他表面的風光,卻少有人知道他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遭遇到的打擊和挫折。
他第一次參加高考時,數學只得了1分。之后父親讓他做過雜工和送貨員,找一件工作似乎也不是難事,可是他仍然想讀大學。然而第二次高考還是毫無懸念地落榜了。父母勸他死了那條心,好好學門手藝,周圍的人也都不看好他。
他不顧家人的極力反對第三次參加高考,那次數學考了89分,可是總分只是超出了專科線,后來因為英語成績優秀,被杭州師范學院破格錄入外語本科專業。
畢業后,他沒有滿足于只是當一名英語老師,毅然走上了創業之路,并且為夢想一直努力堅持著,終于成功建立了一個世界頂級的電子商務公司。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室達芬奇,從小喜歡畫畫,立志成為一名大畫家。但是老師讓他從畫蛋開始練習。他畫了十幾天后,有些不耐煩,老師語重心長地說:每個蛋都是不同的,就算是同一個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線條也不一樣。
從此達芬奇用心苦煉素描,經過長期的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畫作。
為了夢想而努力的過程,注定是孤獨和充滿挑戰的。但是,努力是為了不辜負自己。
作者郝澤鵬在書中講了身邊很多讓人尊重的夢想故事,他說:在很多年以后,你會擁抱現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02 愛過的人
由張藝謀執導《山楂樹之戀》,曾取得1.6億票房,打破國內文藝片票房紀錄。還曾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水晶熊和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并獲得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
《山楂樹之戀》的原著小說,被譽為“史上最干凈的愛情小說”。講的是家庭出身不好的靜秋,在鄉下體驗生活時,認識了在鄉下工作的軍區司令員的兒子“老三”。老三喜歡上了靜秋,不斷地鼓勵靜秋,并且幫助她實現了很多心愿,但是自己卻生病去世了。
也許在現今物欲橫流的年代,年輕人的戀愛觀已經有所改變,物質和利益被當做一個重要因素,甚至被當做改變命運的跳板。但是,《山楂樹》里面這個只講付出,不談索取的愛情故事,依然讓許多人淚流滿面。
而這樣的故事,在《誰不曾孤立無援,誰不曾遍體鱗傷》中有很多。
但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會因為我們的意愿而有完美的結局,它們會受到現實的煩擾和磨練。在《大話西游》中,星爺有一句經典的臺詞:不戴金箍無法救你,戴上金箍無法愛你,人生最遺憾的事情莫過如此。
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錦瑟》中有兩句詩,“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令很多人唏噓不已。
青春年華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當時看起來很平常,倘若沒有好好珍惜,那就只能空留回憶了。
03 唱過的歌
郝澤鵬說,人生固然有很多無奈,但是只要我們付出了努力,為愛真誠地表達了自己,也就不會有什么遺憾的了。
書中講到《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柯景騰與沈佳宜之間,由愛情升華到友情的故事,講到生活中那些“沖冠一怒為紅顏”的魯莽。也許,這些還不能叫愛情,但是,卻依然美好而純粹。
還有那些“睡在上鋪的兄弟們”,也許只能陪著我們走一段路,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孤單地一路向前。但是他們給予的關心和力量,會在我們心中留下溫暖的回憶。這些相識和相知,可能是再也回不去但卻無法丟棄的美好,是一首我們一起唱過的青春之歌。
從這本書中那些溫暖而治愈的故事里,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曾經的莽撞行為,曾經青澀的年華和曾經努力的身影。
就如同封面上所寫的:我們都曾在青春里孤立無援,那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階段,好奇,熱血,迷茫,無所畏懼,心有遠方。
人的一生,就像一棵樹,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凋零,都有其自然發展的過程。
而在我們的生命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些給予我們支持,有些給予我們幫助,也有些給了我們打擊,有些給了我們困擾。
但不管怎樣,讓我們記住,這些人的出現,無論是讓我們愛還是恨,都是為了教會我們做更好的自己。
“到了這個年紀開始面對許多選擇
很多人的模樣都是他們自己演的
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自我懷疑
負面情緒像暴雨一樣開始來襲……
直到那天穿越茫茫人海與你相擁
原來緣分到了就會留下幾許芳蹤
將所有的溫柔記憶深埋時光深處
在薄情的世界里留存最后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