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脆弱》是一本由[美]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79.00元,頁數:468,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反脆弱》讀后感(一):反脆弱性的一鍋亂燉
如果一樣事物因為風險波動而收益,那它便具有反脆弱性。換句俗話,便是打不倒我的,必將使我更加強大。如果打倒了,那便是超出了閥值,有益也變為有害了。 這個思想和觀點,放到人身上,便是適當的饑餓、疾病等,有助于人身體健康。適當的挫折打擊,有助于人成長進步。放到一個國家上亦然。 但目前,經濟學界,普遍有厭惡風險情節,希望消除一切波動。這種觀念的后果是,將風險埋藏后移,最后形成巨大的黑天鵝。 這和統計學有關系,只注重平均數概念,而忽視極端值?,F實一般并不按照線性運行,如1、2、3、4;更有可能是非線性的,1、2、5、7。按線性的思維,通常會跌落非線性編織的陷阱中去。 舉你能承受最大重量的杠鈴2分鐘,勝過你舉一般重量的杠鈴5分鐘。極端行情才能讓人暴富同理。 時間是個偉大的東西,經驗法則經受過時間的考驗,往往勝過許多新理論。不是理論指導實踐,而是通過實踐發現了理論。教鳥兒飛行是件可笑的事情。所以不讀在世作家的書,確實是件比較有效率的事情。
《反脆弱》讀后感(二):無待是一種反脆弱
斯多葛學派的情緒強韌法
不怕失去自然也就不用煩惱失去,一無所失,莊子逍遙是無待。
《反脆弱》讀后感(三):當“黑天鵝”不期而至,你需要一點反脆弱力!
如果生活面對混亂、無序、冒險和不確定性,你是達摩克斯劍下戰戰兢兢的朝臣,還是浴火焚毀卻涅槃重生的鳳凰,亦或是被斬斷一顆頭反而生出兩顆的九頭蛇怪?
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反脆弱》一書中說道:這取決你是否具有反脆弱性。
本書的副標題是,“從不確定性中獲益?!币簿褪钦f,反脆弱性并不僅僅等同于復原力、強韌性,而是指將風險轉化為機會、從中額外獲取能力和力量的屬性。
蠟燭遇風會熄滅,火卻在風的助力下越燒越旺。面對世界的變化,有些事物被擊垮,有些事物能堅持,有些事物卻從中成長。
1
什么是反脆弱性?
要理解反脆弱性,首先必須厘清復原力、強韌性這兩個概念,因為三者常常容易被混為一談。
類似于米特拉達梯式解毒法——通過不間斷接受小計量的某種物質,達到對大計量該物質免疫的目的——鳳凰、親緣關系、低波動性、專業指導和技能、書本、經驗主義、小企業……,這些事物都被作者歸為強韌類。
面對壓力源,它們能夠“浮而不沉”。
但并不意味著這些事物就具有反脆弱性。
反脆弱性是當隨機、混亂、不確定來臨,從波動中獲得的只有利益的能力。換句話說,如果你具有了反脆弱性,那么你的潛在收益將永遠大于潛在損失;你得到的東西,永遠比失去的要多。
就像過度反應的系統出現冗余,在對危險做出反應的時候采用了超額模式,從而建立了額外的能力和力量。這種能力也帶來了機會——即使沒有危險,額外力量也會產生收益。
“冗余不是防御性的,它更像是投資,而不是保險?!?/p>
為什么有了強韌性,我們還需要反脆弱性?
“你得需要多完美的強韌性才能阻止一個裂縫最終引發整個系統的崩潰。鑒于不可能存在這樣完美的強韌性,我們需要一個能夠不斷利用(而非逃避)隨機事件、不可預測的沖擊、壓力和波動實現自我再生的機制。”
哪些事物具有反脆弱性?作者舉了一些例子:
信息,“湮滅信息的努力比宣傳信息的努力更能增強信息的力量。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許多人越是為自己辯解,結果越糟?!?/p>
出租車司機、技術工人、妓女,這些自雇人士因為每天都要承受波動性,當風險來臨的時候更容易將其轉化為信息,不斷更新自己的技能、從試錯中找到更好的出路。
好奇心、圖書館,“就像上癮一樣,你越是滿足它,這種感覺就越強烈——書籍有一種神秘的傳播使命和能力?!?/p>
此外,神話、宗教、企業家、藝術家、口述傳統、飯店、風險資本、杠鈴模式、小而不?!急蛔髡邭w入了反脆弱類。
值得注意的是,反脆弱性與脆弱性在某些事物上同時存在。
例如自然界的進化,對于個人來說是脆弱的,對于整體來說卻是反脆弱的。“有機體本身是脆弱的,但它遺傳給新生命的基因編碼具有反脆弱性。這正是生命進化背后的邏輯。”
“進化最有趣的一面是,它非常依賴反脆弱性,它喜歡壓力、隨機性、不確定性和混亂——而個體生物則相對脆弱,基因庫正是利用沖擊來確保優勝劣汰,從而提高整體的適應力?!?/p>
與進化一樣投機、無情、自私的,是人類活動中的經濟層級——個人、技術工人、小公司、企業、行業、區域經濟、整體經濟,同樣同時具有脆弱性和反脆弱性。
一旦經濟開始經歷和自然一樣的進化,它就從整體上具備了反脆弱性,這依賴于獨立的企業具有脆弱性——完全暴露于風險之中。通過個體的死亡,實現整體改善、優勝劣汰。
“較高層級事物的反脆弱性有賴于較低層級事物的脆弱性,或者較低層級事物的犧牲?!?/p>
“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堅強?!?/p>
反脆弱性是生命體在不確定中的多樣性,也是有機體在打擊與磨難中不斷前進的動力源泉。
作者說,“任何有生命的物體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反脆弱性。生命的奧秘似乎就在于這種強韌性。”
2
反脆弱性是一種智慧,它讓你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壓力源即信息”。
規律鍛煉、適度節食,這些對身體施加的壓力,會讓你更健康。因為壓力源是信息的傳導渠道,讓機體經歷急性刺激后更強壯。
“對挫折的過度反應釋放出來的多余能量成就了創新!”
可口可樂起初是一種醫藥產品;蒂芙尼珠寶發家于文具生意;諾基亞一開始從事造紙行業;杜邦早期是經營**的公司;雅芳化妝品曾經主營圖書推銷……
一次次失敗讓反脆弱性釋放出能量,造就了一個個創新的行業傳奇……
反脆弱性是進化之源,也是創新的不竭動力。但作者寫道,人類的過度干預正在削弱生命原本的反脆弱性。
作者為“現代化”而憂心,“人類大規模地治理環境,系統性平整世界的凹凸不平,以及控制波動和化解壓力。現代化就是系統地將人類從充滿隨機性的生態環境中驅逐出去,包括物理的、社會的,甚至認識論的生態環境?!?/p>
醫源性損傷——一旦出現小問題、就馬上跑去找醫生、濫用抗生素等藥劑,進而剝奪了生命體自我恢復的能力,讓機體更脆弱而不是更強大;
熱衷戰略的企業、課堂教育——過度僵化導致選擇權喪失,讓行動方針再也無法把握稍縱即逝的機遇?!拔覀儾皇菫榱松疃鴮W習,而是為了學習而學習?!?/p>
因為干預性偏見,我們不再對輻射本身免疫,而要依賴于現代才有的防曬霜;我們不再從實際應用中去推動科技發展,而是成立了一個個實驗室去進行有組織的研究……
然而,“剝奪系統的壓力或重要的壓力源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是非常有害的。”
但歷史屬于那些會寫歷史的人,他們總會以他們的筆觸告訴人們“現代化”的正確性。
作者寫道,鳥兒本來就會飛翔,但人們卻要用理論和公式“教導”它飛翔,然后再說實驗卓有成效。只是有機體的進化,從來不依賴于現代化的坦途,反而是在對壓力與挫折的反應中不斷成長的。
事實上,蒸汽機的發明基于已有的成就,發明者只是埋頭苦干、并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實踐家,他們這些人僅僅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提出解決方案??萍迹瑓s總要給這種隨機、偶然書寫一個光鮮的歷史。
作者在書中反復用“火雞”的故事警醒世人:
一只火雞被一個屠夫細心喂養了1000天,它認為這就是所謂的偏愛,于是信誓旦旦的向其分析師表明,屠夫會把它飼養到感恩節前幾天。它的這種信念不斷強化,覺得生活平靜如水、前途一片光明……但是突然地,黑天鵝來了。
塔勒布讓我們警惕成為“火雞”的風險!按部就班的生活看似安穩,但實際上卻脆弱無比。
“現代化的使命,看起來壓榨出生活中的每一滴可變性和隨機性,但結果卻具有諷刺意味,因為這不過徒增了世界的不可預測性?!?/p>
允許試錯,允許犯錯,是為了獲得更大收益。這才是“自由探索”!
給生活以不理性,讓其波動、隨機、不確定,你需要一點瘋狂。
“在瘋狂之余保持理性,在看到有利機遇時及時抓住。任何試錯都可以被視為一種選擇權,只有你能夠識別有利的結果并利用它就可以了?!?/p>
“只要我們的生活遵循正常的秩序,我們就需要一些隨機性、混亂性、冒險性、不確定性、自我發現、非致命的挫折等來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p>
微信訂閱:梅子手記
《反脆弱》讀后感(四):《反脆弱》邏輯梳理
《反脆弱》是一本用高空視角從哲學層面看待事物的好書,值得細細品味。讀的經歷很美好,體驗了很多次醍醐灌頂的感覺。不過和很多好書一樣,書中很多觀點前后重復多次。本人對初版筆記作了三遍梳理,邏輯逐漸清晰,分享出來,謹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定義
從不確定性中受益的、與時俱進的特性
不確定性: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壓力、風險、沖擊等
三元結構:脆弱類-強韌類-反脆弱類
脆弱事物的特征:龐大笨重的、過度優化的、過度依賴技術的
反脆弱性的來源:壓力(過度反應、過量恢復)、可選擇性(如期權)、非線性效應(單次大沖擊比分成多次的小沖擊影響大太多)、脆弱性轉移(如買保險)
反脆弱的思維模式:識別領域-創造可選擇性-確認杠鈴策略-試錯、否定錯誤選項
二、擁抱不確定性
所有幸存下來的系統都具備反脆弱性,剝奪不確定性反而會帶來傷害,如偶爾深呼吸可以打開萎縮的肺泡
尋求秩序只能得到表面的秩序,擁抱不確定性則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波動是穩定的前提,如高速上的方向盤、主動燒掉易燃材料可以避免大火
不確定性是事物發展的前提,如歷史、技術、知識
被壓抑的不確定性一旦釋放便會造成嚴重傷害
可以用隨機性不斷發現新事物
部分的脆弱成就整理的反脆弱,如物種進化、局部災難會提升整體安全程度
健康的生活方式:順應人類漫長進化中高度波動*生活的常態,別太安逸,多運動、少吃糖、偶爾禁食
三、尊重未知
生活中的一半事物尚未被妥善命名,如顏色
少干預看不懂的事物,別將未知的一切認為不存在,缺乏證明某事物的證據≠證明某事物不存在
真正推進科技發展的人大多是重實踐、輕理論的實干家、能工巧匠,而歷史由更主觀的記錄者撰寫
復雜的機制會導致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如看不見的市場之手
不能言表的事物很多,答案通常不是固定的和最終的,定型且不可改變的表述通常是錯誤的
某事物的不可替代,常因其他替代方案不易看到,或被特殊利益集團隱藏
四、尊重久經考驗的事物
時間是個過濾器,未經歷練的的脆弱事物、絕大多數創新終將被拋棄
會消亡的事物通常是一個個體,生命多一天壽命就少一天,如一只羊、一篇低俗文章
未消亡的事物在本質上富含信息、贏家通吃,生命多一天壽命就多一天,如經典名著
文學大多關乎過去,科幻小說例外
基于歷史分析的預測相對基于現狀的預測更有價值
久經考驗的事物必然滿足了一些特性,但其所有特性不一定會被全部看到
跑步機效應:電子產品過度依賴技術,面臨無盡的不完美,人會迅速厭倦已擁有的,不斷尋找升級版;老式家具關乎過去,更容易滿足
五、警惕脆弱性思維
喜歡確定性:太過高效不是好事,越強調效率反而效率越低,無冗余的最優化方案長期滿負荷極易崩潰
對新事物的狂熱:習慣關注不重要的小差異,忽略關鍵信息
習慣性干預:低估系統的恢復能力且過度干預造成醫源性損傷、止痛藥縱容對痛苦的感知而忽略危險信號
六、壓力/過度反應、過度補償
嚴密控制會造成過度反應,如秘密傳播得更快、避小火造成森林大火
肌肉破壞后會超量恢復;餓得久了吸收能力會更好、帶來更多的滿足感;藝術的美在于先抑后揚
七、可選擇性
有足夠多的選項時,更能找到最合適的
不對稱性:若正確時相對錯誤可以帶來更大的收益,勝率小點也沒事,大量的小成本試錯一旦某一個成功則收益巨大
不關心平均結果,只關注有利因素,如奢侈品、文學、哲學、藝術能有一小撮忠誠、熱心的擁躉足矣,不必大多數人喜歡,不存在銷量的負值
現代化讓銀行家、企業高管、政治家、大企業從社會中竊取了免費選擇權,享受激勵卻無懲罰措施,將不利因素轉嫁他人
最佳的風險管理規則是讓決策者置身其中(投注)、承擔一定風險
八、杠鈴策略:90%長壽體 10%顛覆體
社會政策-保護弱勢群體、讓強者各盡其職,不幫助中間階層鞏固其特權;
處理沖突-要么滾、隨他去,要么狠、擊垮對方,少口頭攻擊
寫作-要么通俗易懂、要么專業性強;
交流-要么普通大眾、要么最優秀的學者;
教育-讓孩子嘗試10%的風險,從經歷中成長,但不能放任不管
生存的優先級較之成功更高,任何提升效率的努力在毀滅面前都不重要
摒棄模棱兩可的中間策略
通過多次的小成本試錯獲得超額收益,且不承擔太大風險
主動迎接波動性,不斷尋找凸性轉換機制,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
找到自己熟悉、擅長的盈利模式,努力發揮其凸性效應
本分地賺笨錢好過刺激地賺聰明錢,只賭大概率能贏的局,穩穩地賺認知范圍內的、熟悉的錢,別什么錢都想賺
九、做減法
少即是多,某一個或極少數因素會起到不成比例的重要作用,如1%富豪的財富占比、1%網站的流量占比
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最核心的問題上,如買房-選址、結婚-人品
英明的決策不需要太多原因,真正的牛人不需要太多頭銜
臨危不亂的自我控制力需要注意關鍵信號、忽略噪音,聽得太多,噪音就越多,越難抓住關鍵信息
簡單有效、最基礎、最根本的技巧和方法常不及復雜且不嚴謹的受重視
拖延是人的自然防御本能,可以使事物自然發展、發揮其反脆弱性的作用
十、否定法
通過否定、排除、減法常更易接近成功,如棋手避免輸棋而取勝、雕刻因削減冗余而成型
證偽常比證實更易找到依據
反向知識(什么是錯的、不起作用的)比正向知識更強韌
十一、別高估理論、表述和簡化信息
理論是解決問題后的產物,但不能反過來說
發表理論的人常是實踐的失敗者,有大把的時間完成邏輯自洽,還對別人指手畫腳
大多數經濟、管理理論經不起驗證
正式的學者并不比江湖郎中更高明
真正推動歷史進程的人常被忘恩負義地對待,不受尊重,甚至不知道是誰
智者尋求獲利,蠢人多只逞口舌之快
越復雜、強大的事物越難用語言形容
數學的一個明顯副作用:促使過度優化、偷工減料,造成脆弱性,細微的變動就會帶來嚴重后果
平均數的概念過于簡化信息,應結合方差、中位數,如溫度的偏差遠比平均溫度更重要
邏輯排除了多數細節,而真相存在于無數細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