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社會》是一本由山田昌弘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9.00,頁數:24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少子社會》讀后感(一):少子社會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21/12/08/少子社會/
少子社會: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山田昌弘 / 丁青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021-8
子扉我 2021年小雪 季風異次元空間三世
原載回響編輯部微信2021年12月21日
《少子社會》讀后感(二):“希望來源于感覺到努力會有回報”
婚戀的價值在于經濟價值和情緒價值。很多人以為少子化很大程度上由于人們不再期待婚育,但根據數據統計顯示并非如此,只是現實狀況使得事與愿違,包括吸引力、經濟條件、*行為模式變化等。
總結一些可能的對策:建設文化上的非寄生環境,從而降低進入婚姻的期望門檻,降低養育孩子的成本;建設兩性平等社會,優化女性職場環境,在工作的同時也可以結婚生育,比如提供公共撫育服務,這也能同時促進低技能女性就業。借鑒美國和西歐、北歐在20世紀70年代的做法,從意識和制度上促進兩性平等,創造一個夫妻雙方都能邊工作邊養育孩子的環境。需要反思的是現在很多制度都是以職場媽媽為中心設計的,但別忘了,少子化的一個前情是收入差距拉大,有很多女性在做著低技能低保障的工作。一些天主教國家,離婚非常困難,人們不得不謹慎對待婚姻,結婚率、生育率都受到了影響,我覺得我們也可以鏡鑒一下。
書里提到兩個觀點感覺比較有意思,妻子收入高,丈夫會花更多的時間在家務和育兒上;日本少子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新經濟的推進發生在男女平等推進之前。
緩解少子化,最重要的還是為年輕人提供一個充滿希望的環境。這離不開刺激經濟增長、縮小收入差距。打擊一些補習、課外輔導也合理,東亞文化圈太容易在這方面卷起來了,把教育成本一下子拉高,并且子女獨立的文化環境也不充足。但離婚冷靜期不大可。
標題為社會學家內塞的一句話,也是在書里出現過的一句話。希望我們常葆“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狀態。讓年輕人對前路懷有憧憬,對未來懷有信念,有起而行之的資本。
《少子社會》讀后感(三):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擁有努力會有回報的希望,人們才有動力生兒育女
作品反復強調年輕人并非不愿意生,而是沒有條件生。強調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擁有努力會有回報的希望,人們才有動力生兒育女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擁有努力會有回報的希望,人們才有動力生兒育女。需要重新審視以家庭為單位而設計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福利制度,改變“寄生文化”的傳統,滿足那些既想工作又想生子的父母想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條件的愿望,特別是有必要為女性創造平衡工作和育兒的條件。該書論點、論證和邏輯較簡單,勝在論據充分,有大量的表格、統計數據和調查分析,編輯過程想必十分撓頭,圖表占正文的比例確實很高。作者長期擔任厚生省人口問題審議會的專門委員。這部作品可以作為我們關注、研究這個問題的輔助材料。
日本少子化的主要原因是: 1. 青年男性收入不穩定 結婚和生孩子有兩個條件非常重要,一個遇到理想的結婚對象,一個是有足夠的經濟實力撫養孩子。 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造成失業率直線攀升,嚴重影響了普通家庭的收入。在這種狀況下,臨時職業者和不就業者的人數不斷膨脹,因經濟收入不穩定而無法結婚的年輕人增多。即使結婚,按照現行的收入和消費標準,在生兒育女方面也會感到負擔沉重。而且社會的高學歷化、高教育化使得相當一部分已婚人群因子女高額教育費支出而少生甚至放棄生育。 2. 單身寄生現象 因為家庭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長期且最值得信賴的關系,很多人即使已經成年三十幾歲,單身未婚也一直跟著父母一起住。 3. 次要原因:兩性平等進展緩慢、男女關系自由化。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大量的調查說明,大多數日本單身男女不是不想結婚,而是想結婚而結不了婚。其中坐著列舉了影響年輕人結婚生子的經濟因素: A:婚育生活的期望值 B:二人未來的收入預期 當A>B時,抑制結婚與生育 當B>A時,促進結婚與生育 簡單地說就是,當我們單身時候的生活水準高于婚后預期的生活水準時,人們就會降低結婚的欲望,也許這也就是為什么普通的小職工會比很多的高級白領更容易步入婚姻的殿堂。單身時的低生活水準其實會更容易促進一個人結婚的欲望。 影響一個國家少子化的因素有很多,我國目前也已處于低生育水平時期,婚姻危機(或有偶率下降)的趨勢已初露端倪,“剩男剩女”社會現象日益顯著,婚姻危機似乎已經衍變為一種必然趨勢。研究日本少子化的現狀及成因,或許也可為我國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參考和借鑒。
《少子社會》讀后感(四):生孩子,沒那么簡單
今年6.1前夕,國家頒布三胎政策,引發網上一片討論。為此,有人歡喜,有人卻覺得沒必要,二胎很多人都選擇不生了,這三胎的政策有何意義?但是任何事情的出現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這個原因究竟是什么?
最近讀了《少子社會》,我似乎懂了國家為什么提出三胎政策。《少子社會》是一本關于日本少子問題的權威著作,在本書中,作者山田昌弘重點分析討論了為什么日本新生兒在30年內減少了一半,而且少子化問題如果不能夠得到關注有效并改善,問題會越發嚴重。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少子化問題十分嚴重的國家,尤其是1975年后,日本的生育率持續下降,甚至已經跌破國際警戒線,而在此之后,日本生育率一直徘徊在較低的水平。生育率降低直接導致日本人口比例失衡,勞動人口負擔增加,經濟增長放緩,并引發種種社會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并非沒有引起國家方面的關注,甚至國家還提出相應對策,譬如:提高女性的就業率、為職場媽媽提供方便的工作環境等。然而,政府還是輕視了這個問題,或者他們樂觀的認為出生率遲早會回升,畢竟適齡女子即使晚兩三年結婚,她們終究要結婚,并且會生育兩個孩子。
可是,事態正在不斷惡化,由于泡沫經濟破滅,經濟蕭條,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急速發展,導致年輕人的經濟狀況惡化,少子化問題便持續加劇。其實,從這個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少子化問題的原因之一,這就是經濟問題決定了很多年輕人選擇晚結婚,甚至是不結婚。而在日本大環境之下,不結婚他們不會選擇生孩子,結婚人數的減少勢必影響生育率問題。而多數女性在沒有結婚情況下,會選擇持續工作,就業率是上升了,但是少子化問題嚴重了。
《少子社會》中,山田昌弘提到日本少子化的主要原因:青年男性收入不穩定和單身寄生現象。年輕人收入不穩定直接導致不婚,這也上述說到的經濟問題。此外,在日本,父母總是期盼女兒能夠找到收入穩定的男性結婚前與自己同住,這也就是所謂的單身寄生現象,換句話來說,單身不結婚的年輕人有棲息之地,至少不會影響他們的基本生活,所以在沒有合適的結婚對象之前,他們不用考慮自己居住問題,這也在無形之中加劇了日本不婚現象,直接導致生育率下降。
山田昌弘還提到,如果日本少子現象持續下去,預計2030年,40歲的日本女性中只有六成多一點的人結婚生子,近四成的人沒有子女。男性不生育的人數將超過40%。有配偶或子女的人口比例將減少,社會上丁克家庭和單身人士將大幅增加。
這也就意味著即使很多人選擇了結婚,對于生不生孩子的問題,還值得商榷。那么生孩子的前提又是什么?同樣是經濟因素。如今社會,個人對生孩子問題總是與家庭條件聯系到一起,那就是必須滿足一定的經濟條件才考慮生孩子,考慮生幾個孩子。家庭條件不允許,自然會少生或者不生孩子,這也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因素。
那么,少子化問題能夠解決?應對少子化的措施有二:其一,預防和緩解生育率下降的措施;其二,減輕出生率下降造成的社會不利影響的因素。宏觀措施有:勞動力、社會保障、經濟增長等方面。微觀措施有:地區差異、家庭差異等措施。對此,書中有詳細的解釋。書中,作者還提到四項措施是有必要和有效的:讓所有年輕人獲得有前途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預期;無論生于何種經濟狀況的家庭,都確保孩子有機會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提倡兩性平等;為年輕人提供機會,培養溝通能力。這些看似容易,其實實施起來并沒那么容易,因此,個人認為解決少子化問題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少子化問題難道僅僅是日本存在的問題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個問題在很多國家都有體現,解決少子化問題,對于很多國家來說都是當務之急。《少子社會》為我們揭開了少子問題產生的原因,甚至提出一些相應措施,但是如何將這些措施付諸實踐,仍然是一項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