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羅盤》是一本由羅翔著作,中國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49.00,頁數:320,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刑法羅盤》讀后感(一):金句
于佳正推薦來的 法益學說的開創者德國刑法學家賓丁就認為毀滅沒有生存價值的人的生命是合法的,這種法益理論也就不可避免成為納粹德國屠殺精神病人和猶太人的學術幫兇。 人性的不完美決定了人所組成的任何機構、社會、國家都存在不完美的可能。 無論是刑事立法、司法還是行刑活動,具體的執行者都必須服從樸素的道德規范。當然,人的局限性決定他的判斷必然是有不足的,但是對于任何一種個案,司法官員都必須按照平素所培養起來的良知,根據一定社會所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來解決所擔當的事件。 “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也要怎么對待別人”,這是普適的道德金律。人不能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的純粹工具,無論為了保障何種社會利益,無辜個體的生命都不能被剝奪。 在任何時代,法律都應將一些基本的核心價值(如尊重生命)牢牢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允許存在任何的例外。
刑法之所以要保護生命權、身體健康權、財產權等各種個體法益,是因為這是道德規范的命令,是“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也要怎么對待別人”的這種道德金律的必然結論。 一種侵犯法益的行為并不一定是犯罪,但是一種倫理所容忍甚至鼓勵的行為一定不是犯罪。 法律人不是法律機器人,我們需要有人的感覺,人的溫度,也要接受人的局限。如果法律人無法從道德規范中去探究法條乃至法益的內涵,法律可能成為對民眾苛刻的命令,司法則會淪為法律冰冷的機器,冷血也就會成為法律人的代名詞。 如果非要以犯罪來測試人倫根本,這只能說是法律的悲哀。 刑罰是最嚴厲的懲罰手段,這種懲罰必須具備道德上的正當性,雖然一種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是犯罪,但一種道德上被容忍甚至被鼓勵的行為一定不是犯罪。 在世界各國,消極道德主義也即以道德正當性作為排除犯罪的理由都被普遍認可。 無論如何,善行都不能論以犯罪,否則違法就并非不義,反而成為榮耀了。 刑法的合理性不是來自形而上學的推理,而是來自它所服務的道德觀念。
《刑法羅盤》讀后感(二):金句
于佳正推薦來的 法益學說的開創者德國刑法學家賓丁就認為毀滅沒有生存價值的人的生命是合法的,這種法益理論也就不可避免成為納粹德國屠殺精神病人和猶太人的學術幫兇。 人性的不完美決定了人所組成的任何機構、社會、國家都存在不完美的可能。 無論是刑事立法、司法還是行刑活動,具體的執行者都必須服從樸素的道德規范。當然,人的局限性決定他的判斷必然是有不足的,但是對于任何一種個案,司法官員都必須按照平素所培養起來的良知,根據一定社會所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來解決所擔當的事件。 “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也要怎么對待別人”,這是普適的道德金律。人不能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的純粹工具,無論為了保障何種社會利益,無辜個體的生命都不能被剝奪。 在任何時代,法律都應將一些基本的核心價值(如尊重生命)牢牢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不允許存在任何的例外。
刑法之所以要保護生命權、身體健康權、財產權等各種個體法益,是因為這是道德規范的命令,是“你希望別人怎么對你,你也要怎么對待別人”的這種道德金律的必然結論。 一種侵犯法益的行為并不一定是犯罪,但是一種倫理所容忍甚至鼓勵的行為一定不是犯罪。 法律人不是法律機器人,我們需要有人的感覺,人的溫度,也要接受人的局限。如果法律人無法從道德規范中去探究法條乃至法益的內涵,法律可能成為對民眾苛刻的命令,司法則會淪為法律冰冷的機器,冷血也就會成為法律人的代名詞。 如果非要以犯罪來測試人倫根本,這只能說是法律的悲哀。 刑罰是最嚴厲的懲罰手段,這種懲罰必須具備道德上的正當性,雖然一種違反道德的行為不一定是犯罪,但一種道德上被容忍甚至被鼓勵的行為一定不是犯罪。 在世界各國,消極道德主義也即以道德正當性作為排除犯罪的理由都被普遍認可。 無論如何,善行都不能論以犯罪,否則違法就并非不義,反而成為榮耀了。 刑法的合理性不是來自形而上學的推理,而是來自它所服務的道德觀念。
《刑法羅盤》讀后感(三):人文精神與法律
仰慕羅翔老師已久。作為中國政法大學的法學教授,短短幾天之內就收獲百萬粉絲,成為B站最受歡迎的UP主,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傳奇。
法律在我的概念中一向是以是冷酷、教條和無趣著稱。羅老師出現之后,徹底顛覆了法律在我心中的這些標簽。
在羅老師充滿人文精神的法律講堂中,我感受到了羅老師絲毫不帶有精英主義的傲慢,充滿了對人性的悲憫。在如今這個時代,像羅老師這樣充滿良心的知識分子非常可貴。羅老師稱“法律懲罰的正當性來源于民眾樸素的道德期待,法律只是道德的載體,而不能任由權力意志天馬行空。如果說一種行為在道德上值得鼓勵,那無論如何都不能發動刑罰權。”好的法律一定是顧念普羅大眾的常情常感,庇護人性中柔弱的一面。
法治在實踐中需要不斷完善,所以法治也是處在不斷運動發展的辯證體系當中。當一種行為成為普遍性的違法,我們可能要反思這種法律是否已經滯后。霍姆斯大法官說過,“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好的法律一定是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世界互相適應,與時俱進,充滿動態活力。
好的法律同樣充滿了哲學理念思辨的趣味。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在羅老師的課堂上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印證。“人類的有限性決定了人類的司法制度只能尋找有限的正義,這種有限的正義之所以能夠為人所尊重,就是因為它是通過正當程序所達到的正義。”“人不能成為實現他人目的純粹工具,無論為了保障任何社會各種利益,無辜個體生命的權利都不能被剝奪。”
最后,再貼一句羅老師反反復復強調的話“對公權利,法律沒有賦予的都是禁止的;對私權利,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可行的。”倘若公私不分,則國將不國已。
《刑法羅盤》讀后感(四):反思很多。
反思較多。我們離法治還很遠,希望能多一些羅老師這樣的人。
一種倫理所容忍甚至鼓勵的行為一定不是犯罪。法律人不是法律機器人,我們需要有人的感覺,人的溫度,也要接受人的局限。法律的合理性不是來自形而上學的推理,而是來自它所服務的道德觀念。法律不可能比它的民族更優秀。法律沒有必要咄咄逼人,它本應成為那些承受著巨大不幸的民眾的安慰,而不是成為徹底擊垮他們的冰冷巨石。如果人心向往強力與操控,女性的物化就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自由不允許以徹底放棄自由為代價。人類普遍視為良善的每一種習慣,幾乎都需要經過痛苦而漫長的努力來養成。社會由看不見的公共思想凝結而成。如果這些結合太過松散,社會成員就會互相疏離。羅馬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就是家庭和婚姻 衰落,與性方面的放縱密不可分。誰要求過大的自由,誰就是在召喚過大的奴役。肆無忌憚的個人主義,往往滋生肆無忌憚的的極權。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
當勞動發生異化,工作不再承載人的尊嚴,解放就變成了人的囚禁。
法律人應當自覺地與大眾的狂熱保持一定的距離。
法律要為軟弱的人性提供庇護。
人們習慣于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附上不著邊際的價值。
自由只存在于權力不被濫用的國家。
謠言是對失衡或社會不安狀況的一種反應-需要信息暢通、媒體自律、權力俯就民意,法律治理。
權力從來不是從天而降的,它必須靠爭取。
政治權力具有天然擴張的傾向,具有吞噬一切的功能。
認識你自己,是人類一切事業的起點。
人無法通過不正義的手段去實現正義的目標,因為手段是種子,目的是樹。
公權力,法無允許都不可;私權力,法無禁止都可為。
辯護也是為了司法的公正,失去辯護,我們將很難逃脫運動式執法。
緊急狀態無法律。
法律的生命在于經驗而非邏輯。
本著真誠的動機無視程序規則去打擊犯罪最終會讓法治精神徹底喪失,黑白之間的界限就會變的暗淡不清。
一次犯罪不過是污染的水流,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卻污染了水源。
《刑事訴訟法》
后輩子孫當自卑視己,切勿狂妄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