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創新窘境》是一本由李欣宇著作,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圖書,本書定價:89.00元,頁數:264頁,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突破創新窘境》讀后感(一):突破創新窘境
創新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盡管現在的計算機發展解決了很多試別問題,但是如何創新,一直找不到系統的闡述。我非常感興趣人工智能,發現很多人工智能就是訓練計算機識別已有的數據或者規律,反復輸入,然后矯正輸出,直到計算機可以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判斷。但很顯然,這樣的判斷力無法做有效創新,因為創新需要思維的跳躍,產生新的東西,跳出已有的識別模式。對于人而言,這就是靈光一閃的時刻,而如何描述這樣的過程一直是我期待了解的。通過閱讀《突破創新的窘境》,我發現作者把心理學的一些概念延展到了系統工程上,這樣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談及創新的源泉,而又可以用系統工程的方法把創新的每一步規劃出來。我比較喜歡這樣的表述方式,因為,每一步都可以精確定義,這樣讓成功有所保證,而不是完全憑感覺或者靈感。我喜歡書中的創新案例,因為它們具體但是有獨特的角度。這些案例不是那種人盡皆知的MBA經典案例的翻譯,比較貼近當下的中國市場。我喜歡學以致用的創新方法。
《突破創新窘境》讀后感(二):突破創新窘境:如何創新,怎樣創新才能不被社會和時代所拋棄?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 有誰愿意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在一個模式里? 就像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所以被八國聯軍用洋槍和大炮打開了國門。這也是你不創新不突破就可以遭到滅亡的狀態。 前幾天看了一節心理咨詢課,里邊講到曾經作為時尚界的小黃人——柯達膠卷。 要知道自柯達彩色膠卷問世以后不管你去哪里旅游,如果這個地方連柯達膠卷的身影都沒有的話,那說明你這地方可真的是太落伍了。 但如今你再看?哪里還有柯達的身影? 比如他曾經的廣告語:每一刻別悄悄溜走,是柯達留在我們身邊。 但你再看現在?大家都在玩自拍,比起你真實留下的精彩鏡頭大家還是喜歡拍照五分鐘修圖兩小時的美顏相機。 所以這就是時代發展容易被淘汰的代價。 但如果你不想被淘汰,你還想擠進社會的洪流甚至留下你的身影,那么其實不妨可以看看李欣宇的《突破創新窘境》或者可以幫你找到答案。 ?萬物皆可變唯變化永恒 人都有惰性,但也有一成不變的生活帶來的煩躁感。所以人是一個矛盾體。 熟悉一件事物以后我們去尋找變化,但在變化以后似乎又想著是否可以圖個安逸,讓自己可以吃個老本躺在功勞簿里得以休息。 比如馬云曾在《贏在中國》里說,許多人做事,就順著梯子往上爬。爬到頂端才發現梯子靠錯了墻。 就像曾經風靡一時的諾基亞手機。 你會用計算器去墊桌子腿嗎?反正我不會。但是強大的諾基亞手機卻可以往墻上釘釘子。 沒有很漂亮的外殼,但是實用性卻很不錯。 想當年我用諾基亞手機時在一眾雜牌手機的朋友中只有我的手機可以拍照十幾米還依然擁有清晰的像素。從而引來陣陣羨慕。 但是時代在發展,人類也在進步。當我們解決溫飽問題以后我們開始解決交通通訊問題。再之后,就需要考慮審美問題了。 所以這也就是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里提到的,萬物皆可變,唯變化永恒。 所以諾基亞手機在2021年第一季度被三星手機超越,從而結束了它長達十四年的市場霸主。又在2014年被微軟手機收購,從而退出手機市場。 所以你看,當你的梯子靠對了墻以后你依然需要革新跟創新。這也就是萬事萬物都有從1.0到4.0的一個變化過程。 ?產品和需求別脫節 企業要發展個人也要發展。 就像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里說的,不管你是一個技術工,還是打算自己去創業,還是想要帶領團隊突破困境,只要你是一個想要創新又苦無沒有辦法的人,你都可以從這本書里找到答案。關鍵是你想要創新跟突破。 就像知識變現達人韓朝賓曾經采訪過的李穎聰。 他是八零后的精準扶貧書記,但是當他進入體制內以后就在時刻做著隨時離開的準備。 就像他說的,只有每天進步才是真正的穩定。而這也就是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里提到的,你的產品只有和大眾的需求掛鉤以后你才能夠在市場上邁的進去腳步,否則你也會被市場所拋棄,就像諾基亞手機一樣。 所以被指定到大山里做扶貧書記的李穎聰在別人早晨還在睡懶覺的時候已經開始了晨練,在別人喝茶看報聊天的時候他在練習毛筆字。 于是就有人笑他,說這年頭還有誰會練習毛筆字啊。 但就像李穎聰說的那樣,找到自己熱愛的一技之長,然后精心打磨,然后通過相關媒介輸出,那就是你可以吃飯的本事。 所以現在的李穎聰已經是一名自由職業者了。 通過媒介輸出,教別人怎么練習毛筆字。 因為社會有需求,所以他的付出就可以得到回報。 這也就是他的產品輸出符合了社會大眾的需要,從而帶動他的業績給他帶來更好的發展。 ?愿景與實踐不相符 心理學上講,看問題需要看人情緒背后的原因,那么對一個發展企業來說,就需要看企業是否做到將愿景與實踐做到一致。 比如管理層與基層中層的說法與做法是否一致,或者說一套做一套,或者說與實際又完全是另一套。 企業的創新項目不是前臺跟服務而是后臺跟項目不匹配,資金人員跟考核不再相符。這也是愿景跟實踐不相符的原因。 比如北京中科紅旗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自2000年6月成立以來,以北京為總部,廣東、上海等地為分部的結構。其銷售與服務也遍布全國,用戶更是分布在政府,金融,電信,運輸和媒體等各領域。 但在2014年2月卻宣布清算解散,就是因為在建立初期就建立了一個“一票否決”制。 而這樣的情況如果是公司上升期可能還沒事,但就怕遇到實際問題,被命運扼住了喉嚨。 10年紅旗參加的高基項目一般先墊資,然后國家經費陸續發放。但經費的不到位,資金的周轉不靈,以及中德方科又把紅旗的技術轉移了。這就造成了紅旗相當于免費把技術給了中德方科,更加劇了紅旗的覆滅。 所以當你實踐跟愿景不再相符,管理層與基層和中層不再一致,所導致的后果也就是企業不再擁有發展的前景了。 ?結語 世界在進步,人類也在進步。是人類推動了世界的發展還是世界在推動著人類的進步?我想就像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里提到的,或者也是相互成就吧。 從溫飽到藝術的精神追求,人們總會選擇不斷的超越原來的價值。 而你要超越原來的價值你就要具有創新精神。 如果說惰性造就了人們的原地踏步,那么當你想要發展卻無從下手時的苦惱感才是最讓人感到痛苦的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要創新或者突破現狀尋求發展,那么不妨讀一下這本李欣宇的《突破創新窘境》吧,或者它是可以幫你找到答案的。
《突破創新窘境》讀后感(三):設計思維導師用十年經驗告訴我們,創新跟年齡無關,好奇心才是關鍵
著名的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曾說:“好奇心不足的人,也是怠慢自己智慧的人。國為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屬于自我防衛型,對變化采取后退的態度。”
2021年即將過去了,但是受到今年的裁員潮的影響,先是教培行業率先倒下、繼而房地產和互聯網行業也紛紛出現了大規模裁員。
前兩天聽剛被房地產大企業裁員的師兄說,今年他們原單位的裁員風暴可謂觸目驚心。
企業在上半年先是對他們進行大規模的減薪,基本工資至少減去50%以上。接著還不斷地合并崗位和人員,一人至少承擔三個崗位的工作,如果被內卷淘汰了,請自行到別的部門應聘,有人接收就能留下,不然請自動離職。
師兄說,像他這樣在企業呆了十多年的人,本來以為自己真的會干到退休了,現在這樣突然被裁,真有點不知所措了。
俗話說得好:“活得老學到老。”
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年代,一份工作能安穩退休已經不多見了。所以人還是得學會走出去,增進自己,讓自己能適應瞬間萬變的社會形勢。
另一方面,雖然說老企業都想創新,都知道不創新就很難繼續在新時代生存,但也不是每個企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變革的出路,所以也有不少企業生存成疑。
說到創新,我們會馬上想起設計師,無論擅長哪個方面的設計師,總感覺他們都有無窮的創意和創造力。
那設計師的創意靈感真的是與生俱來的嗎?最近看了“二心四力”創新理論提出者李欣宇老師的新書《突破創新窘境:用設計思維打造受歡迎的產品》
由于我們處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需要在動態中保持平衡,保持張力,積極擁抱不確定性。所以好奇心很多時候成了創新領導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欣宇老師在《突破創新窘境》書中提出了創新還是需要從“二心四力”出發,結合設計思維模型來轉型,“二心四力”指的是:好奇心、同理心、洞察力、全局思考力、創想力和敏捷行動力。
對于企業變革創新來說,這二心四力都挺重要,但是我發現很多老舊企業和傳統企業出來的員工之所以舉步維艱,是他們逐漸失去了對新事物的好奇心。所以今天我想重點說說好奇心對于突破創新窘境為什么能起到關鍵作用。
很多人認為好奇心是小孩子才會有的,人長大以后對于“好奇”這個需求慢慢減弱了。
但如果失去了好奇心的驅動,我們也會失去開發新事物的興趣了。
消遣性好奇并不能產生真正的創新,它缺乏聚焦和具有連續性的思考活動。因為有意義的創新不能憑空產生,需要借鑒人類已有的知識庫,并要求創新者保持一定的連續性思索。
按照這樣的理解,消遣性的好奇跟我們看見別人玩什么、參與什么新事物引發的好奇不無關系,但這種好奇心只是為了從別人熱衷的新事物中找到新鮮和刺激,所以對于思考沒有太多直接作用。
我們在工作中通常會發現,如果一個人無法做到聚焦和連續性思考,通常也會喪失正常的工作能力。
所以消遣性好奇如果沒有好好利用,反而會影響我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另一方面,李欣宇老師也提出:“認識性好奇能夠幫助人類了解和認識周遭的世界。”
如果一個人的認知能通過好奇心的誘發,不斷地了解和學習更多的新鮮事物,我們就能保持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前面說過好奇心的第三種,也是最有意思的一個,是同理性好奇心。
因為李欣宇老師同時也提到:“運用設計思維進行創新時,同理性好奇在客戶洞察階段會發揮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移情,暫時從自己的世界抽離,進入客戶和用戶的世界發現問題,定義真問題。”
孔子說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認為:“一個人要走上‘仁’的標準,就是可以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個體能否發現取決于他能否促進他人的發展。”
所以如果我們提出創新意見和思路的時候,首先得考慮用戶和受眾的需求和利益,只有客戶滿意了,創意才有機會落地。
很多傳統中小企業家對設計師最大的誤解就是,以為設計師跟美工的職能是一樣的,把設計工具用好,把該美化的地方做好就行了。
但在創新設計中,設計者最大的職能應該是挖掘新的創意,然而通過設計工具把內容輸出呈現出來。
用到企業創新方面,我們可以考慮為創新首要的目標還是人性化,為什么說到創新,人們總離不開喬布斯和他想改變世界的欲望呢?就是因為他設計的Iphone不但改變了人們對手機的使用習慣,還徹底改變了科技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性。
落實到團隊執行時,我們實行某個創新計劃的初期階段,項目前期的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的輸入尤為關鍵。在執行創新項目時,若團隊成員仍然缺乏對項目相關領域知識的了解或自認為已經掌握了所有的信息,具備了所有的相關經驗,那他們很可能喪失創新的熱情和原動力。
所以創新真是不能停留在對現狀滿意的階段,只有不斷挖掘更新需求,才能獲得更多的創新原動力。
為什么廣告公司的招聘總優先年輕人呢?并不是因為年輕人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質,只是因為他們有無盡的好奇心,并且愿意為自己的好奇心不斷尋求創新。
所以看清了事情的本質以后,我們真不應該把找不到工作歸根于年紀漸長了。
《突破創新窘境》讀后感(四):如何利用設計思維,開啟創新源動力?
文|天山雪蓮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以前我們聽到這句話還不是十分有感受,但是相信經過2021年這一年,所有人對變化和不確定性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不確定性和變化將成為未來生活的主旋調,國際形勢日新月異,企業發展也是不斷遭遇瓶頸,個人更是艱難重重。
很多學者用VUCA來形容如今所處的一個社會趨勢。VUCA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復雜性)、Ambiguity(模糊性)這四個詞的首字母的縮寫。
那么在VUCA時代,企業如何做才能更好地突破瓶頸,個人怎么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些復雜形勢?也許唯有創新。創新不是一個新誕生的詞,而是一個被我們眾所周知的詞,傳統的創新一般都是從技術驅動和市場驅動兩個方面,但是VUCA時代,人們發現單靠這兩種創新形式似乎已經不能有效解決面臨的問題。
要想突破傳統的創新窘境,李欣宇老師在她的這本《突破創窘境》中講到,企業需推行以設計驅動式創新為內核的第三種創新。
設計驅動式創新是由全球創新領域的權威學者、米蘭理工大學管理學院與設計學院教授羅伯托.維甘提在2003年提出的,在過去十年間隨著設計驅動在國內的發展和應用,很多企業得以突破瓶頸,走出經營困境。
在從1.0版本的設計走到現在的4.0版本,設計思維的核心也跟隨著發生了本質的變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設計思維?如何在實際中使用這種思維方式?又如何去利用設計思維進行商業和個人創新呢?
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這本書中做了詳細系統的講解,在這本書中,她首次提出了“二心四力”模型,這個模型是基于她在過去8年間參與的大大小小的50多個創新項目,經過不斷地總結和實踐,提煉出的一個適合于中國企業創新的設計思維。
那么我們看一下到底什么是“二心四力”模型?在了解“二心四力”模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設計思維,也許就能更好地理解“二心四力”模型。
1、什么是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最開始是來源于西方,那么我們就以一個故事來帶大家了解到底什么是設計思維?設計思維又是如何帶給企業創新改變的?
這個經典的設計思維故事發生在2003年,即通用電氣公司在醫療設備領域的顛覆式創新。
據說有一次GE的設計師道格.迪茲在醫院目睹了令他吃驚的一幕,就是有孩子看病需要做CT檢查,但孩子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不敢進入CT設備里而被嚇得直接哭了。
事后經過調研發現,醫院附近80%的兒科患者需要服用鎮靜劑才能完成核磁共振檢查。試想給兒童用鎮靜劑肯定對孩子不好的,但是有時候為了檢查又不得不用。
為了改變這個情況,減少醫院給孩子使用鎮靜劑,道格就去斯坦福學習了設計思維,他想通過重新設計兒童對CT檢查的體驗,來讓孩子們不再害怕進入CT設備檢查中。
于是他組建了團隊,大家開始進行用戶調研和訪談觀察,其中包括對醫院兒童、家長、護士等的觀察和訪談,實地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況和心理需求后,最后發現,附近那些美術館、博物館和迪士尼劇場等地方,可以讓孩子保持安靜很久,孩子們會沉浸在這種充滿想象力的地方,然后也不哭不鬧,甚至可以開心的玩耍。
了解到這些情況后,道格團隊開始了對CT機房的改造,他把墻面、道具與游戲化的引導語相結合,把原來讓孩子害怕的CT檢查室改造成了海盜船體驗館。
大家可想而知,當孩子們來到CT檢查室后,看到充滿趣味和冒險的海島船主題館,還會害怕嗎?不會的,每當孩子們需要做CT檢查進入CT機時,醫生會告訴孩子們,
“你現在要進入這艘海盜船,別亂動,不然會有海盜發現你的!”
后來根據測試,超過八成的兒童患者會主動選擇進入海盜船CT機進行檢查,甚至還有孩子們問家長,明天還能再來嗎?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通過這樣的設計體驗改造,不但減少了孩子對CT檢查的恐懼,而且還有效提升了檢查效率。這對醫院來說也是運營效率的一種提升,這個故事中的設計思路就是把用戶的痛點轉化為安心點、幸福點。
CT機的改造充分體現了設計思維的“以同理心為基石”,“以用戶為中心”的核心理念。
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中寫到,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定義設計思維,那就是設計思維是一套以人為本的昂方法論,旨在幫助組織和個人突破創新窘境,打造融合用戶需求性、商業延續性及技術可行性的產品、服務和品牌。
理解了設計思維之后,我們再來看李欣宇提出的“二心四力”模型,這個模型包含了六大核心能力及六大階段。
六大核心能力:好奇心、同理心、洞察力、全局思考力、創想力和敏捷行動力六大階段:方向探索、用戶共情、價值洞察、機會辨識、創意生發和原型測試
任何模型的提出,不單純是為了讓我們知道這個方法論,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這個模型去指導和實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我們接下來看一下怎么在實踐中使用。
2、保持好奇心是創新的第一步
為什么在“二心四力”模型中,首先被提到的是好奇心。因為好新奇心是創新的第一步。
愛因斯坦曾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只有強烈的好奇心。永遠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遠進步的。 我們可以翻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每一個發明,無不是因為好新心的激發,才有了后續的科學探索。牛頓對蘋果從樹上掉到地上感到好奇,達芬奇對鳥類飛行充滿好奇,瓦特因觀察水蒸氣,發現了改良水蒸氣的方法......
因為好奇,所以才會被激發出濃厚的興趣,也因為好奇,才會持續不斷的去思考。也正是因為這些思考,推動著人類不斷地往前走。
但是身處網絡時代的我們,明顯的可以感覺到,我們的好奇心并沒有隨著信息的豐富度而被激發,反而是在不斷地退化。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大數據和信息算法的影響下,我們形成了信息繭房。 一旦形成信息繭房,人們只會愈加堅信自己已有的認知和信念。
所以大家可能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我們很多人已經喜歡沉浸在個人的世界中,不愿意去打破這種信息繭房走出去。
越是這樣,越是容易固化自己的圈子和認知。當我們不再對自我喜歡之外的東西感興趣時,我們就會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
正如李欣宇在《突破創新窘境》所講到的,我們應該在接受信息之前提醒自己,不要只關注喜歡的內容,這個世界具有多樣性,而好奇心可以讓我們看到一束光。
既然好奇心這么重要,那么企業如何利用設計思維去激發團隊員工的好奇心?《突破創新窘境》中分享了兩個設計思維的獨有方法——人種志研究和參與式設計。
人種志研究是社會人類學者參與觀察的方法,它是一種針對特定文化及社會搜集資料、進行記錄和評價,并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理論,解釋此類觀察結果的研究方法。
通俗的講就是,邀請相關行業的一些專業人士就某一個課題進行為期一段時間的交流探索,相互激發和討論,形成新的想法,觸發新的思考。
參與式設計這個就很好理解,就是邀請詮釋者一起從開始到結束共同參與整個項目的設計思考,通俗講就是協同共創,目的是為了進一步獲取有價值的洞察。
了解企業激發團隊好奇心的方法后,很多人一定想知道,作為普通個體,如何去激發自己的好稀心,按照《突破創新窘境》中提到的,
好奇心取決于我們的信息缺口,對一件事一無所知,或者對一件事了如指掌,都不會激發我們的好奇心。
所以保持適度的信息缺口,不能完全沉浸在自我的狹小世界里,應該多出去參與各類活動,保持與外界人的互動,或者是通過一些其他渠道提升自己的認知,比如看書,讓自己的信息缺口始終維持在一個正常的范圍。
這樣你才能把丟失已久的好奇心慢慢找回來,否則我們就會陷入大數據和算法設計的自我世界里。
3、好的創意想法才能讓設計思維發揮最大價值
創意想法作為設計思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好的創意不常有,可以說是千載難遇。那么面對創意枯竭,靈感消失的時刻,怎么才能激發出內心隱藏的創意呢?
《突破創新窘境》中分享了3個方法,這三個方法非常實用,在日常團隊管理中也是隨時可以用來啟發團隊創意想法,這3個方法分別是,635頭腦風暴法、奔馳法、迪士尼創意策略。
635頭腦風暴法:6個人參與,每人說出3個想法,時間期限是5分鐘內,這個還是很好理解的,大家可以在日常團隊管理中嘗試。
奔馳法(SCAMPER):這個方法是由心理學家羅伯特.F.艾伯爾提出的,它由下面7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它們分別代表:替代(Substitute)、結合(Combine)、適應(Adapt)、修改(Modify)、其他用途(Put to other uses),去除(Eliminate)、重組(Rearrange)。
奔馳法幾乎可以用在任何地方,產品、流程、系統、解決方案、服務、商業模式或生態系統。所以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在創意受阻時都是可以用奔馳法來激發。
迪士尼創意策略:從名字就可以知道這個方法是由誰提出的,羅伯特.迪爾茨被譽為創意天才,他于1994年提出迪士尼創意策略。
這個方法其實是分別設立3個創意角色,分別是夢想家、實踐者、評論者。然后每個人都來都來扮演一次不同的角色。
比如一開始大家都是夢想家,針對某一個話題或者事件提出自己的想法,在這個階段任何人多不能對此階段提出的想法進行評判。
然后當大家都提出所有想法后,在扮演實踐者,對上一階段提出的想法開始進行判斷,哪些可以實現,哪些可以執行,哪些又不能落地實現。
第三階段就是所有人扮演評論者,提出方案中潛在的風險和阻礙,以及如何去優化和改進。
這個方法操作起來也是比較簡單,在日常團隊頭腦風暴或者是日常會議中,都是可以直接用。
創新從來不是一個瞬間的事,而是會持續出現在企業管理和個人的整個發展階段,只是隨著世界格局的發展越來越復雜,企業和個人面臨的困境也越多越多。
這幾年無論是走到哪里,我們都能感受到焦慮彌漫的氣息,也許在設計思維的啟發下,我們或許能找到一絲突破口。
如果說你是一名企業高管或者是創業者,這本《突破創新窘境》可能會幫你找到企業的瓶頸,重新走上新的發展軌跡。
如果你是一名設計師或者是產品人員,那你更應該看看,這本書所提到的“二心四力”模型或許能讓你打開壁壘,獲得突破。
如果你就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那你也可以翻開這本書,獲得一些新理念,說不定就此會打開你的好奇心呢。
總之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設計美好生活的過程,也希望這本書能打開你的設計思維,讓你的生活從此發生不一樣的改變,或許就在這些改變中,你就能發現微小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