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家庭?》是一本由[英]沙尼·奧加德著作,理想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396圖書,本書定價:68.00元,頁數:2021-9,特精心從網絡上整理的一些讀者的讀后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回歸家庭?》讀后感(一):讀后感就是:DON'T!
Learnings:
拒絕接受新自由主義的說辭認為回歸家庭僅僅是個人層面的喜好/自由,
拒絕把社會育兒制度的缺失內化成女性需要自己尋找解決方案的問題,
拒絕對標媒體上所謂的超級母親從而將制度的失敗內化成個人平衡事業/生活的失敗,
拒絕把受輕視的家務/育兒工作默認成妻子/母親的職責(直到它不再受輕視)
《回歸家庭?》讀后感(二):feeling
我讀完的感受是想到了中國的職場,中國不也是這樣么?我們要認識到個體背后的社會結構原因,希望女性能將視野擴大到社會層次,不要過多苛求自己,工作和家庭無法平衡不要歸咎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而是和糟糕的職場文化、主流敘事有關系,倒不如找工作前提前做好功課,不是非得成為精英白領才能活得好,媒體塑造的女強人形象只是個例,大部分人都是平凡人,哪能顧得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制肘,不要被媒體、男性、政府給忽悠了。佛系男性很多,我們社會要允許有佛系女性。還有一些激進的想法就不說了,不然就被帶走了。
《回歸家庭?》讀后感(三):為何只有女性需要面對詰問“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為何受過高等教育且職業有所成就的女性最后還是回歸家庭?雖然社會一直塑造出這是“女性自己的選擇”,受訪女性也大多如此自述,其實并不。
所謂“自主選擇”背后是結構的不平等:1、丈夫工作時間過長,不參與家務勞動,女性自我催眠“讓他實現自我”而回歸家庭,但丈夫一般不承認全職主婦的價值,忽略丈夫的自我實現是建立在妻子承擔主要家務與育兒的基礎之上;2、社會環境對母職的神圣化,強調家務和育兒是母親的責任更為重大,忽略父親的責任;3、過分強調家庭與職場的平衡核心在女性自身,少在意或多努力其實都是將“家庭與職場”的真正問題轉移到女性個體身上;4、女性在重重審視下無法和公司/丈夫溝通所面對的家務和育兒困難,托兒所和產假的缺失也將壓力轉嫁給女性。
最后很多受訪女性雖然展望回歸職場,但談到細節她們也沒想過(不敢細想/心底認為不可能),對下一代將面對的未來抱有樂觀態度,可是回顧她們的經歷(并不是blame),很難說未來一定對女性更友好。直面問題才有可能被看見和改變。
至少可以從自己開始,偶爾對男性提問:“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并微笑等待回答。:)
《回歸家庭?》讀后感(四):《回歸家庭》第二章/思想碎片
我覺得我有點低估了這本書。也許是理想國的專題書推和譯者序轉移了過多的注意力。 我只讀了兩章,在閱讀這兩章節的時候,我腦子想的一直是上野千鶴子的《厭女》以及《父權制與資本主義》這兩本書。我覺得它們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讀一下,會形成多維度的視角。"平衡型的媽媽"讀到對這個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的闡釋,以及演變為21世紀新的平衡型女性的概念的這一過程里,我的一位準中產媽媽朋友一直出現在我面前。感覺第一章和第二章里提到的那些掙扎,那些平衡以及不管盡多大里都要內外兼修的勇氣和毅力都在我這位朋友的生活經歷中重復地、多次地呈現過。
就像第二章精辟的總結一樣"良好的平衡藝術應該是每個普通(中產就家階級)婦女的目標"。
此外,主流意識形態也在不斷強調婦女在家庭關系,兩性關系上富有的對丈夫參與家庭生活做出引導的責任。 用大白話說是,既當老婆又當媽[掩面]
我突然覺得女性身上的擔子就沒輕過(我只是在討論女性啊,單一角度,沒有考慮男性),社會GM,以后婦女能頂半邊天,和男性一樣去工作,參與社會勞動和分工?;丶乙院笳疹櫦彝?,那時候普遍雙職工,普遍多孩兒。我是無法想像媽媽們是如何平衡生活和工作的,是如何平衡私領域和公領域的。也許,真的是時代不同了。她們的快樂我們體會不到,我們的焦慮她們也無法理解。
嗯…… 感覺,這本書投下了一粒石子
《回歸家庭?》讀后感(五):希望每個媽媽擁有自己評價自己的權利和自由
同期在讀的理想國紀實系列的《回歸家庭》的深度差一些,有點兒英國人的繁瑣重復。
作者訪談的是中產階級的放棄不錯的工作回歸家庭的女性,大部分都受過不錯的高等教育。全書充滿她們的憤懣和吐槽,看上去回歸家庭是一種“有權選擇”,但事實上“享受特權的同時也可能遭受壓迫,而自愿選擇并不意味著公平”。正如曹晉在本書推薦序中所說:“回歸家庭的邏輯實則為父權制與資本主義聯袂構筑的陷阱,職業婦女回歸家庭的再生產沒有得到社會任何支援?!?/p>
主流媒體投射的“理想女性”的形象,也在向著父權和資本主義社會說話,它們通過廣告和影視中的全能女性形象的輸出,向女性觀眾投射一種焦慮,即工作和家庭的失衡是因為女性自己不夠努力。消費主義還在利用這種焦慮——市面上所有宣稱便捷、省時的家務工具,最大目標客群便是“渴望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媽媽”。
在這個追求效率的社會,照料類工作長期被低估,不能產生經濟收入的時間投入不能為媽媽們帶來價值感。曹晉提出的解決方案“丈夫的家務勞動參與制度化設計和婦女母職勞動的國家付費建制化”是太長期的理想,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無論主流社會為媽媽們設定什么樣的理想型,最重要的是每一位媽媽,無論是工作母親還是全職媽媽,都永遠擁有自己評價自己的權利和自由,盡可能少地將裁判權交給別人。